春秋时期有诸子百家,为什么后来独尊儒术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尊儒术的?

一半秋色


春秋战国时期思维活跃,百家争鸣,思想大爆发,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财富。



诸子百家在秦朝的时候非常活跃,墨家宣扬仁爱非攻,但是秦始皇攻伐天下,统一六国;儒家宣扬民重君轻,但是秦始皇藐视众生;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但是秦始皇自诩始皇帝,要创千秋伟业。
所以秦始皇非常欣赏法家富国强兵,依法治国。


真正的罢黜百家是在汉武帝时候。那时的儒家敏锐的察觉到皇帝需要加强中央极权和皇权,所以董仲舒等儒家代表,适时推出了”三钢五常”“君君臣臣”“君权神授”等新的儒家思想,正中汉武帝的下怀,所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未鸣读史


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领域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大繁荣。到了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开始确立。面对大变革的社会,各种思想流派纷呈,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产生了道家、儒家、法家等诸子百家。

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思想文化改造成以“仁”和“礼”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思想体系,创立了儒学。

孟子在孔子思想主张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性善论”“仁政”学说,五伦学说,儒学思想得到了发展。

荀子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提出了“性恶论”。儒学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西汉前期,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最终解除了王国的威胁。为适应政治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用儒生董仲舒“大一统”的学说,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与世无争209485491


西汉建立之初,因为多年的战乱,人口稀少,百业凋零,为了恢复国力,汉高祖刘邦时期就开始实行“黄老无为之治”。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在汉武帝时期,整个国家呈现的是人口充实,百业复苏,钱粮丰盈的富强局面,但此时西汉面临两大挑战,外患匈奴和内患世家豪强,而无为之治已经无法应对这两大挑战,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治国之策。

汉武帝刘彻即位,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显然和这位有着大抱负的君主已经格格不入。他需要一个可以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学说。元光元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之士到长安策问。董仲舒在与武帝的对策中指出:儒家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而百家之言的宗旨却让思想不一致。若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统一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与汉武帝的加强集权和君主权力的思想不谋而合。于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一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革拉开帷幕。

元光元年,汉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全部罢黜,将黄老学说的官员也贬谪辞退,启用儒生公孙弘为丞相,召集大量儒生入太常寺,入朝为官。从此,人们如果想入朝为官,就必须学习儒家思想,成了此后两千年间华夏民族的正统思想。



归云何处


(1)儒家兴起的时间最早,老子应该是诸子最先。

(2)儒家立意贴近大众生活,卑微的人,常见的动植物,都是自然天成。尊礼、重道、维持人伦纲常等理念更是形成完整社会管理秩序,从而形成安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稳定生活与生产,比较容易普及推广。

(3)具有优秀的推销人才。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董仲舒等都是超一流的演说辩论家,教育家,而且广招门徒,推广到中华大地。

(4)培训体系完善。每位儒家思想大咖都有许多著作(道德经、论语等),而且门徒不断进行详解、延伸、传颂、巩固形成大IP之下完整的生活服务功能指导。

(5)领域君主提携推广。无论是春秋战国各地分治,还是秦汉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阶级都需要教化平民百姓遵纪守法,而儒家所说道法自然、礼乐教化暗示等级差异合理被不断到大,最终北演绎出了“君权神受,天人感应”被统治者所钟情。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奴隶、封建社会里,统治者运用手中的权利、资源展开广泛推广~

(6)其他诸子的立说存在明显“缺陷”。如法家情理性不足,而人与人之间沟通及社会生产关系中情理尤为重要;墨家讲求绝对平等、大同世界,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可能实现,只是理想的乌托邦~



塬为鸣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有众多的国家,为不同的思想流派提供了实践场所,诸子百家为了自己的学说得到国君的采纳,奔走于不同的诸侯国,当自己的学说获得认可被国君采纳时就在该国进行实践用自己的学说治国。如春秋时期孔子奔走于诸侯之间,墨子主张非攻兼爱常解诸侯危难。到了战国不同的学说有了更多表现甚至辩论的机会,战国初期,在魏国的安邑魏文侯请来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居住在安邑的西边,西河之地,并拜子夏为师。于是天下的思想家都来到这里,也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梁惠王》就是孟子到魏国与魏惠王的对话。魏国衰弱后,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天下的思想家,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在一起议论天下大事。孟子曾在此养浩然正气,荀子曾在此担任学宫祭酒,公孙龙在此立论白马非马,慎到在此提出了重视法律,邹衍在此谈天说地论五行……

秦国统一,法家定于一尊

到后来,秦国采纳了法家的思想,变法成功,最终统一六国。战乱结束,国家进入建设时期,不同流派有了争执,就有了赫赫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通过焚书坑儒,秦王朝统一了思想,行政上实行郡县制,思想上实行法家学说,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思想。

汉朝初立,黄老包容治世

然而,强秦不过二十年,猝然而亡,令人不胜唏嘘,同时也引发人们思考,法家是不是适合治国。所以,战乱后建立的汉朝在原来秦国地方采用郡县制,在原东方六国区域采用郡县制加封国制的二元方式,可谓最早的一国两制实践了。同时战乱后,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却发生了变化,采取了黄老思想,实际上黄老学派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后人只看到了黄老思想的清静无为,却没有看到他包容万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暴秦已灭,但秦朝很多的法律保存了下来,统治阶级高层无为而治,儒生也可以出来做官。可以说黄老思想在汉初促进了社会发展,为国家积蓄了力量。

申公传经,儒学开始复兴

经过焚书坑儒后,儒家的经典被焚毁,到汉朝发现了被偷偷保存下的经典,经历了申公传经,儒学开始复兴,到武帝时有王臧赵绾两个儒生得到重用,但是与太皇太后窦氏的主张发生了冲突,窦主张黄老治世,无为而治,于是找了王、赵二人的过错,逼迫汉武帝处分他们,二人自杀。但是,儒学的发展已经无法阻止,年轻的儒生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在帝国的郡县担任官职,孔安国后来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内史,砀郡的鲁赐官至东海太守,兰陵的缪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官至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官至胶东内史,他们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洁有节操。他们担任地方主要官职,并且为官清正、能力好、积极进取希望看到帝国的强大,为以后独尊儒家打下了基础。

至汉武帝,儒术始得独尊

汉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但法家已经被秦始皇玩儿残了,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建元六年,唯一能掣肘汉武帝的窦太后去世,儒家势力迅速崛起。大儒董仲舒提出了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黄老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此,儒家思想得到了官方认可,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莱驹为右


从汉朝汉武帝时开始独尊儒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书虫爱看书


从一个叫董仲舒的人出现后,独尊儒术


章鱼161843859


战争平息,七国统一,奴化就开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