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買單”,到底有多折騰

“中國式買單”,到底有多折騰

(一)

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不好的傾向,那就是對於“錢”的問題一直諱莫如深。儒家經典歷來都把“利”與“義”對立起來,似乎“言利”就是“小人”,“口不言財”才算君子。這種觀念映射到世俗社會,使得人們處理人際關係時對涉及“錢”的問題往往閃閃躲躲,能不說清楚的就儘量含混其辭。

然而,“不談錢”不代表“不在乎錢”。正是因為不願把關於“錢”的問題事先講清楚說明白,使得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產生了很多困擾和隱患,甚至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讓雙方心生嫌隙,不歡而散……

關於這種結論,可以舉出許多例證,但其中最典型也最常見的,可能要數“中國式買單”了。

“中國式買單”,到底有多折騰

(二)

單位上月來了位新同事小劉,被安排和我住在同一宿舍。我們都是外地人,初次見面就聊得相當投緣。第二天早上,我帶他出去吃早點。他只要了一碗豆花,我則是一碗豆花加一籠湯包。他先吃完,隨後拿起手機對著牆上的二維碼掃了掃,還沒等我說“讓我來”,他已替我付了錢。

第三天,我狼吞虎嚥地把早點吃完,終於成功搶在他之前替他買了單,他客氣了一下,也就接受了。

照這樣下去,完全可以預見每天吃早點時會是怎樣一種情形:兩個人都爭先恐後地吃完,互相搶著買單,然後再“心照不宣”地輪流為對方買單。可是他吃早點的花費還不到我的一半,讓他替我買單,我會過意不去;一直不讓他掏錢,他又過意不去……就這麼看起來雞毛蒜皮的事情,我幾乎糾結了一晚上。

終於,到第四天早晨,我鼓起勇氣建議:反正要天天一起吃,就不要這麼客氣,以後我們各付各的就行了。

聽了我的話,小劉眼中頓時閃過一絲 “如釋重負”的神情,連說“好的好的”。

問題就這麼解決了。我們每天慢條斯理地享用著早餐,然後心安理得地各自買單,再有說有笑地一起去上班……

然而,在更多類似的場合,我是絕沒有這種“勇氣”的,特別是面對那些“不是很熟”卻又不期而遇的人,“買單”簡直是對智商情商和錢包的三重考驗。

“中國式買單”,到底有多折騰

不久前的一個週末,我帶七歲的女兒去公園玩,恰好遇見女兒的同學和她爺爺。這位爺爺以前在學校門口見過兩次,但也都是打個招呼,稱不上熟悉。

女兒遇見好朋友,兩人都很開心,於是馬上拉著手一起去玩海盜船。我和爺爺緊隨其後,到了場地門口,我剛掏出手機準備掃碼買票,這位爺爺已搶先一步,掏出一把現金,為兩個孩子都買了票。

壓力頓時來到了我這一邊。

下一個項目是飛椅。本來我已搶先衝到售票員跟前,得意地掏出一張百元大鈔,不料爺爺在一旁使出了殺手鐧:

“讓我來,我有零錢!”

說著就甩過來三張十塊, 不多不少。於是我又敗下陣來,心中也更加惴惴不安。

第三個項目是碰碰車。這次我拿出百米衝刺的速度,把老人遠遠甩在後面,終於成功地為兩個孩子買了票。這次,爺爺只是簡單客氣了一下,沒再說什麼。

第四個項目,爺爺似乎有意放慢了腳步,於是我又成功搶了先。但到了第五個,他又開始和我爭搶起來……

那一天,兩個孩子玩得都很盡興。我呢,對眼前的一切都興味索然,一直在心裡緊張兮兮地盤算:“這是第幾個項目?是不是輪到我買單了?”

然而回到家看看錢包和掃碼記錄,才發現總的開銷和女兒一個人的花費是一樣的。

早知如此,又何必這樣你爭我搶?累不累啊。

“中國式買單”,到底有多折騰

(三)

“搶著買單”,這是“中國式買單”的核心內容。一個“搶”字,其實大有深意。

如果只是偶爾一次而且金額不大,那麼雙方必有一方在爭搶中勝出,而另一方通常也不會太過不安;

如果雙方不是很熟,但有多次一起買單的機會——就像我和那位爺爺在遊樂場,那麼最可能的情形就是:這次你“搶著”為我買單,下次我“搶著”為你買單,雙方看似都在“搶”,最後卻能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雙方實際上都沒多花錢,卻都顯示了“高姿態”,都有了“面子”。但這需要雙方有一定的“覺悟”,要像我和那位爺爺一樣達成“默契”,該掏錢時主動掏錢;更重要的是,每次買單的花費要大致對等,絕不能相差太多。

還有一種更為奇葩的情景:兩個人在飯店或超市消費,身上都沒帶足夠的錢,或是根本不想多花錢,偏偏還都要裝著要為對方買單。他們一邊用慢動作掏著錢包,嘴裡說著“讓我來”,一邊都在心裡期待著對方主動提出AA或是搶先買單。於是一時間僵持不下,空氣似乎都要尷尬到凝固。直到收銀員看出端倪,說一句“你們各付各的吧”,他們這才如得了赦令一般,迅速而愉快地各自付賬。

如果說以上這幾種“搶著買單”還多少有點不情不願的意思,下面這種就是真刀真槍,爭先恐後,樂此不疲,甚至不惜為此頭破血流——

媒體上不止一次看過這樣的新聞:一群多年不見的老同學發起聚會,事先沒有說好由誰買單。結果呢,本來是各種開心激動,酒酣耳熱,沒想到最後結賬的時候,桌上的幾個土豪同學竟然為搶著買單而大打出手,甚至驚動警察。

“中國式買單”,到底有多折騰

這種情況也許有些極端。但生活中不乏這樣一種人,為了在飯局上搶先買單,裝著出去接電話、抽菸、上廁所,而同桌的人還要擦亮眼睛,保持警惕,及時看破,拼命阻攔.....真是鬥智鬥勇,煞費苦心。

我不知道那些習慣了AA制的西方人看到這些場景會作何感想。為什麼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中國可以演變得如此複雜燒腦?

其實答案兩個字就可以概括:面子。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錢”的問題在很多時候是不能說得太直白的。談錢不僅傷感情,還傷面子。而“搶著買單”,不僅可以保全面子,還可以讓面子倍增——當著多年不見的老同學面前瀟灑買單,立馬就可以彰顯自己的實力和地位。AA制?簡直就是“小氣”和“計較”的代名詞嘛!

所以在中國社會,不管是多年老友還是點頭之交,不管出於真心還是假意,不管是吃飯買票還是聚會K歌——哪怕是坐公交投幣,你也永遠能看到“搶著買單”的人。

“中國式買單”,到底有多折騰

(四)

買單,是一種純消費行為;而“搶著買單”,更多的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

這種現象會引發很多問題。

首先是增加買單者的經濟開支。並非每個買單者都是土豪,也並非每次搶著買單都有機會得到對等的回報。

其次是增加“被”買單者的心理負擔。中國人似乎特別怕欠別人的情,也特別在乎“禮尚往來”。如果被別人——特別是那些剛認識不久、交情不深的人買了單,心裡就會惴惴不安念念不忘。只要有機會,一定要千方百計償還。

更要命的是,“搶著買單”妨礙了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不要以為你替對方買了單就能博得好感,其實你根本不知道對方會在心裡想什麼。對方下次可能會在吃飯時故意避開你,免得在買單時糾扯不清。而你如果在飯店裡看見一個剛剛認識的人,你未必有心思和他好好聊聊,而是滿腦子想著“結賬時我該怎麼買單”之類。特別是對於一個囊中羞澀的人而言,這種問題往往會讓你進退兩難;對於那些在聚會上搶著買單的人,別人也許會在心裡說你“臭顯擺”;而對於那些“心大”或忘了“禮尚往來”的人,等待你的可能將是“友盡”的結局或“小氣”的標籤。

其實在我看來,“搶著買單”最根本的問題,是混淆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是以某種名義對他人生活的一種干涉。說的嚴重一點,對於一個不願被買單的人而言,“搶著買單”是對個人權利的不尊重——

這種權利,我稱之為“自主買單權”

不是嗎?在大多數時候,買單只是個人的事情:消費——結賬——走人,如此而已。 但因為別人的強行干涉,讓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讓自己的時間、心理、財務都產生無謂的消耗,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得清爽。更有甚者,有人還要為此揹負“小氣”、“不懂事”之類的種種非議,蒙受個人形象和人際關係的損失。

當然,不能否認,搶著買單也可以出於純粹的真心和友善。有的人天性熱情慷慨,關心朋友,樂於助人,他們真的不介意替你花錢,也不介意是否有回報。只是在我看來,這種善意和慷慨似乎並不那麼值得提倡。

總之,在中國社會,怎樣應對“中國式買單” 會變成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它由來已久又根深蒂固,且與“面子”息息相關。要想破解這個難題,就不能太在乎“面子”:要麼在彼此自願的前提下事先明確買單者,要麼就果斷實行AA制。如果你一定要為我買單,就請拿出100%的誠意,否則,還是讓我自己買單為好。

畢竟,誰也不差那點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