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的分封制是不是一种倒退,秦始皇是因为没有分封才亡国的吗?

渤戈


历史的潮流肯定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才是当时的主要方向,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其实已经是过时了的。郡县制才能更大的加强中央权力。这个才是历史的潮流。当然也不能就说秦朝是因为郡县制灭亡的,或者说项羽的分封制或者是汉初的分封制就是历史的倒退。

秦朝的灭亡其实和郡县制没有多大的关系,主要的原因还是暴政,秦朝全国人口不过两千万,但是上百万的人被征调民夫,基本上每家每户的年轻人都去服徭役了。这样高强度的徭役,老百姓肯定是会造反的。加上秦朝本来统一天下就不久,国家根本没有稳定下来。六国的旧势力都在暗中虎视眈眈。秦朝没有得到民心,也没有得到六国旧部的支持。仅仅靠的只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严苛的法律来约束的,老百姓造反也只是迟早的事,只要秦始皇不在了,接下来的皇帝如果没有秦始皇的魄力的话肯定就是灭亡的。

而且历史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不适合分封制了,项羽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我们看到在春秋之前的分封制还能坚持几百年,但是到了战国之后的分封制能够坚持几十年就不错了。项羽几年就倒台了,汉朝的分封制即使是刘氏子孙都起来早饭了,发生七国之乱,一直到了明朝,清朝这些藩王只要有实力了就会起来造反。所以历史的潮流肯定不是分封制。

春秋之前社会生产力低下,权利都是集中在统治阶层的,就说周朝,周朝主要的还是青铜器,但是青铜冶炼的技术都走在周天子的手里,别说老百姓了就是一般的诸侯都没有。怎么起来造反。而且周朝的礼乐制度也是非常完善的。但是到了战国之后,社会生产力大的提高,私有财产增加。人们的私欲增加了。有了私欲就有了反叛。铁器的出现,加上牛耕等等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加上老百姓都能冶铁了,所以统治者很难控制住老百姓了,那么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强有力的政府,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才能控制住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欲望。

但是项羽和汉朝前期加上秦朝都只是一个过渡时间,这个时候分封制才刚刚退出历史的舞台,如果一味的才用分封制或者是郡县制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刘邦就采取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局面。这就和现在的一国两制是差不多的,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社会的发展形势应该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然后才是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中国一下子从封建主义跳到了社会主义,北洋政府和民国时期就相当于秦朝和项羽统治时期是一个过度的,现在就是汉初采取两种制度并存。

所以刘邦能够成功。而项羽只能是失败。


小伍讲历史


秦国统一天下后,争议比较大的一件事,是要采取分封制呢,还是采取郡县制呢?

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在这个问题上见解不同。

王绾认为:“燕、齐、楚等地距离较远,倘若不设置封王,难以统治,应该立诸皇子为王,坐镇远疆。”

李斯则批驳说:“周王朝成立时,文王、武王大肆分封子弟,随着时间的推移,封王们的后代血缘越加疏远,互相攻击,如同仇敌,诸侯混战,天子没办法禁止。如今赖陛下神明,一统海内,四海之地皆为郡县,至于诸皇子以及功臣,只要从国家赋税中拿出一部分赏赐就足够了。如此一来,天下就没有人对朝廷有异心,这是安邦宁国之术,不应该再分封诸侯。”

在这一点上,秦始皇倾向李斯的看法,认为:“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于是同意李斯,仍保留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改分封诸侯制为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无疑是制度之一大创新。

不过,这种制度也不能称得上尽善尽美,不久后便暴露出巨大的问题。当地方叛乱兴起时,地方官吏对朝廷的忠心,显然比不上自家子弟。作为一种新的制度,郡县制避免了诸侯分封带来的相互杀伐以及中央政权的旁落,但是这毕竟是崭新的制度,对可能到来的危险,非朝廷所能预见。

后来汉取代秦,索性采取分封与郡县的混和制度,这种制度仍然有问题,导致后来七国之乱,地方诸侯与中央的战争。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把封国最大程度弱小化,诸侯不复成为朝廷的威胁,不过仍未能彻底解决问题。由于封国太弱,又致使王莽篡汉时,朝廷没有藩王作为外援,最终覆灭。其实,这里所涉及的问题,已经不是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是否合理,而在于君主专制的国家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无论采取哪种制度,都是没法做到尽善尽美的。



君山话史


楚汉的分封相对于郡县制是一种倒退,但在当时是一种必然选择。秦始皇当然不是因为没有分封才亡国的。小编津城沐雨将分别从楚汉之争和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情况来分析,欢迎大家积极评阅。

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时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连接各地修驰道和直道,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和交流发展。秦国当时实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发展,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种最明智的选择。

咱们再来看看楚汉时的分封制。

当时诸侯列国联军攻破函谷关,消灭暴秦,项羽实力最强,但是全国的情况是各起义诸侯各立为王,各自为政,并不在项羽的有效统治下,如果不实行分封制,各地诸侯也会不服,甚至会联合反对项羽,而作为主导的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在封地面积上故意不公平,把各地拆分成各小块,并未分封六国后人,这样既可以拉拢各枭雄,又避免了原来六国的国民情绪。当各分封的诸侯互相攻伐之际,实力必定大减,项羽再各个击破,逐渐巩固,最终实现再度统一。因此项羽的分封在当时也是不得已的相对正确之举。而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分封的异性王显然也有这层意思。



当汉初刘邦消灭异性王后又再次进行分封,则不利于国家的再度统一,造成了后来各诸侯王的崛起对中央形成威胁,直接导致了后来的七国之乱。


以上是小编对秦始皇和楚汉时期的分封分析,不足之处还望见谅和指出,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喜欢历史,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津城沐雨。


津城沐雨


楚汉的分封制是一种倒退,秦始皇不是因为没有分封才亡国的。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诸侯国自治,这种自治是完全的全面的,有军事权、外交权、赋税权、人事任免权。因此分封制就是裂全国或无数个小国,成就极少数的王侯利益,失去天下百姓的核心利益。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用一句话来概括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战时法令不改,民无以休养;能战之兵尽散,庙堂昏溃。

1、分封制的实质

夏商周三代都是诸侯国朝贡天子,但各自分治的联盟政治。当中央强大时,各诸侯国还能和平相处,当王室衰退时,则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不断,人民年年有战,不得安生。各个诸侯国,不论大小,都有自已的一套内政与军事人马,强了就攻灭别的国家,弱了就依附于别的强国。因此名为一家,实为数百家,家家都有自已的小算盘,作为家长的王室搞不定各家,则征战不断。

三代的诸侯国,不仅有在自已领地的治权,还有赋税权、成军权、人事任免权、外交事务权、继承权。因此分封制的核心时裂全国为无数个小国,成就贵族政治。秦始皇对分封制的理解深刻,为了避免天下再陷入分争,坚绝地废除了分封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鬬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以项羽的武功,完全可以统一天下于楚,实行郡县制,这样也不会有后来的楚汉战争。项羽的政治远见不如刘邦,刚推翻秦朝就把天下分为十八个诸侯国,然后就是不断的平息各国叛乱,最终把自已给弄死了。刘邦的目的是天下一统,实现郡县制,但是他没有如秦始皇这般一步到位,而是一步一步的实现了郡县制。刘邦分封了诸侯国不久,也是叛乱不断,刘邦亲自领兵平叛,弄得匈奴趁机坐大,汉朝无力对抗外族,只能先平叛内部诸侯。

2、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1)秦始皇干了太多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程。秦统一天下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均取得了重大胜利。然后秦朝征发民力修长城、灵渠、直道、秦皇陵等重大工程,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些工程除了皇陵对后世无益外,其它的都是千秋功业。但是天下初定,民心思治,本当休养生息,然后缓缓图之的事,秦始皇十多年就全部完成了,这使得秦国使用民力过甚。以隋朝之富强,也仅仅是修了一条京杭大运河,三次征伐高句丽,最终国内起义不断而灭,何况秦朝完成的大事远比隋朝多得多!

(2)秦始皇没有及时修正法令,也没有及时确立太子。商鞅的秦法是战时法令,意在最大程度的提高人民的生产及打仗积极性,但是统一天下后,最重要的与民生养,而不是打仗。秦始皇以商鞅的战时法令治理统一的天下,自然事与愿违。最后扶苏公子本是秦朝接班人,他继位后一定会修改法令。天下也不会纷纷起兵反抗,就算有叛乱,也不会是全民暴动,对于项羽之流,蒙恬将军必能一击而破。

《史记.秦始皇本纪》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

司马迁认为,如果秦二世能修正秦法,与民休养,则天下必不致于大乱。这一点我是相当认同的,如果能及时修改秦法,重大工程徐徐图之,则秦必不至于二世而亡。至于司马迁认为的秦二世当分封诸侯以固江山,笔者不敢苟同。


大秦铁鹰剑士


楚汉分封是过渡时期必要的过渡手段。

大家都知道分封最终会走向集权,于是想当然认为分封一无是处,其实并不是这样子的,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不可能一下子就替代旧事物,枪械出现之初弓箭也没有马上退出战争舞台,对于制度也是如此。

秦朝覆灭原因有很多,你要说有没有集权的因素,我可以说是有的。集权最大的弊端在于把国家安危过多地系于一人一家族,皇族都在都城内容易被外低一窝端,如果秦有分封,就算失去全国各地统治权,未见的不能偏安一隅。

项羽之所以分封是因为他不能不分,因为诸侯自有地盘、税收、兵源,根本不受项羽统辖,分封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微调,项羽主持分封了好处在微调中最大程度保证自身利益,包括把最大份额的土地留给自己(天下40郡项羽占9郡),诸侯尽量碎片化(有7国整个成18国),另外平均每国只有1.8个郡,西楚王国可以说有压倒性优势。但项羽最后还是因为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加上政治上落人口实,最好还是失败了,这主要是项羽自身缺陷造成的,跟分封没什么关系。

而刘邦的分封却成功夺得了天下,你还能说分封没用吗?楚汉争霸期间,局势相当于回到战国末年,几个弱国能对付一个强国,一个强国消灭一个弱国会遭到别的强国干涉,如何连横合纵成为胜败关键,强汉趁强楚征齐无力干涉汉国之时吞并了三秦,一举夺得了和西楚一样甚至更多的资本,继而利用为怀王报仇的名义,占据道德制高点,号召诸侯反项,在消灭西楚的过程中,一批诸侯国也被消灭,汉国占据天下一半的土地,最后以诸侯尊刘邦为皇帝告终。

刘邦的分封有力的拉拢了一批骑墙派,壮大了自身的实力,这是胜利的大前提。主要敌人消灭后,异姓诸侯成为了新的敌人,刘邦一一消灭了他们,重新封刘姓诸侯王,稳定了大汉的天下。

为什么消灭异姓诸侯要大封同姓诸侯呢?理由如下:

一、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高皇帝平民出身,家族成员不多,刘邦死的时候8个儿子都未成年,如果都住在京城,很容易被一窝端了。分封其实是分散风险。

二、过去并没有统治如此大的帝国的经验,秦朝不就失败了吗?所以分封其实是减少治理难度,放手让诸侯统治边远的地方,中央可以更好地统治核心区域。

三、平衡外戚功臣集团,确保汉朝不改姓。三者相互制衡,刘姓诸侯肯定维护刘家天下,外戚和功臣只要有一部分拥护大汉,那么拥护大汉的就比反对的多,江山得以稳定。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虽然刘邦去世后外戚得势一时,但并不能完全吃下另外两个,吕雉死后那是反弹了,汉家天下越来越稳固,顶层设计功不可没。

至于后面的七国之乱,确实是分封的副作用,但这制度治好了大汉二世而亡的生命,有点副作用是还不能接受。你大病一场可能会死,一种药吃了会短期内头晕目眩但能救你的命,你吃还是不吃?答案不言而喻。

而且为了最大程度减轻副作用,刘邦的分封还是很有讲究的,分封全部都在原六国的地盘上,直辖的郡在原秦国的土地,两者对分封和郡县接受度不一样,而且直辖领土接近全国的一半,这就是著名的郡国并行制。如此确保了中央对诸侯的绝对优势,汉武帝最后能顺利削藩并不是偶然。

现状一直在改变,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

刘邦绝妙地完成了他可能完成的任务,无怪乎毛主席说他是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


az2777


楚汉的分封制跟周天子的分封有本质区别,也算不得倒退,那是当时能采用的最优选项之一。秦朝亡国也不是因为没有分封。详述如下:

1、秦朝灭亡的思考。一个国家的疆域基本上取决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这个国家的国力。也就是说,疆域越大,保卫疆域的武备力量需求越大,对内维稳开销也越大。所以说,当一个国家的疆域大于一个国家的国力承受能力的时候,这个国家就会出现问题。

秦朝一下子由一个地域强国,短时间成为一统天下的大王朝,疆域一时间膨胀很多。武备力量和维稳力量的增加,没有跟上疆域增加的步伐。导致内部武备空虚,六国遗民的复辟活动,没有得到抑制,这才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2、楚汉出现分封制的讨论。当时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他俩的武备力量都不足以覆盖所有臣服他们的区域。有地方力量愿意臣服自己,自己又没有足够实力可以巩固那些区域的时候,直接分封一个王让他们自给自足,是楚汉最为经济实惠的选择,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分封制虽然可以分担一部分统治压力,但是不是长久之计,既然诸侯王可以自给自足,那么就是具有相当高的独立性和分离倾向。中央集权和分封制是天然对立的,历史上的有分封蕃王的王朝最后都出现过反王。


尔朱少帅


是。跟分封制有点关系,落后的社会制度和政体是秦国灭亡的根源。封建制度统治阶级君权世袭制;君权至高无上无制约体制,皇帝一个人的思想决定整个国家命运。秦朝的灭亡跟“苛政”也有关系。正因此加剧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



国内外形势不稳定是秦国灭亡重要原因。刚刚建立起来的秦帝国是用战争征服六国建立起来的,被消灭的六国贵族势力对秦帝国心存怨恨,一心想颠覆秦国专制。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人们所受的战争苦难十分严重,但是缺没人好好修养生息。大兴土木建立啊房宫,又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怨声四起。由于没有分封的诸侯去镇压,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大泽香起义正是其导火线。

西汉是结合了秦朝的郡县制,推行了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汉代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封国制的存在,这是同秦朝最大的不同之处。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

但分封制也并不一定全是好的,不论是后来的西楚霸王,汉朝,甚至是清朝,都出现了由于分封引起的混乱,汉朝的七王之乱,清朝的三番之乱等。所以说要根据当时政治情况变通,当然由于秦朝奉行的法家思想,以法治国,后来到汉朝才有的儒家思想,大家都知道秦朝法律是最重的,所以秦朝适应分封也不太可能。


夏商周秦汉


首先,可以肯定分封制相对于郡县制是一种倒退。这个问题上过高中的人都能回答,虽然好多大V都说历史教材编的混乱不堪,但其实教材已经把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一个不落讲了出来。

分封制最大的缺点就是阻碍了当时的中央集权。为什么要加粗“当时”呢,因为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分封制在周代还是中央集权的政策。统治能力跟个人能力有关,但最重要的是跟生产力有关。周代版图相对于生产力来说确实有点大,所以分封亲戚功臣帮忙管理。但后来已经不需要分封了。

举个例子,以清末北京往广东调兵都要上月来看,南方后来遍地起火也是正常。搁现在前脚放火,后脚文件就下来了。

秦二世亡国当然不是分封制。项羽倒是分封了,完蛋的比秦国还快。刘邦分封了,50年后七国之乱。 下面是项羽分封的诸侯。


飞鹰走马大谁何


既然是谈分封制,有必要先弄清什么是是“分封制”,所谓分封制其实就是封建制,简单说就是“封邦建国”,是周天子对宗族、卿大夫、功臣遗老等精英阶层的统治手段和制度形式。被允许建国的诸侯再对本“封国”内卿大夫实行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如此层层分封。因此,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总体的社会形态是由“卿大夫或士大夫统治阶层+农民”的基本格局。


一个朝代采取何种制度,要看这个制度是否顺应了国情、顺应了民意。楚汉采取分封制,正是刘邦项羽审时度势、顺应国情的权宜结果。

一、秦末的社会背景催生民意诉求

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时,民众由之前相对独立的小国空间忽然变成一个大融合、大统一的帝国社会,在民族情感、民风、律法、观念、文化等诸多方面,民众都严重缺乏心理适应与过度,“积怨尤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加上秦国的严刑峻法和劳役透支,积怨已处于怒火的临界点。尤其“焚诗书”“统一文字”这些重大举措的强制执行,更是加深了民众对母国的情感眷恋和对现实的厌恶。正是这一点“厌恶”心理,成为了刘邦项羽点燃反秦大业的助燃剂、秦帝国毁灭的催化剂、分封制回归的营养剂。



二、政治图谋要顺应社会民意

在上述的社会背景下,谁能最先发现和利用这种民意,谁便能在政治上的取得广大民众的支持。相对以项羽为代表的六国复辟势力其核心仍是士大夫贵族,而像陈胜吴广、刘邦这样的草根英雄,与普通民众有着一样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这就让大众产生一种心理投射,使其更容易获得广大民众的心理共鸣与支持、更能承载民众对推翻统治压迫的情感寄托、更能燃起民众“当家作主”的渴望。此时,只要带头喊一句类似打到秦始皇这样的口号,即刻便能将涛涛民意变成滔天洪流!

在反秦大业的最终果实没有收入囊中以前,仅靠民情民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只有打出“分封”这样的大旗,才能团结和吸引一批诸如张良、韩信这样的精英乃至精英阶层为己服务。



三、国家制度必须结合国情特点

刘邦建立汉政权后,面对着兑现承诺与制度选择,若因担忧异姓诸侯王而放弃承诺,就面临“红旗还能打多久”的尴尬。另一方面,秦始皇中央集权制的威力已初步展现,对比已知的例如奴隶制、井田制、郡县制、分封制等各种制度具有明显的制度优越性。因此,只有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才能同时满足士大夫精英阶层和民众诉求。

所以,分封制在当时还是顺应了国情民意,不成说成是一种倒退。



四、秦朝灭亡有自身原因不能归咎于分封制

1、秦始皇本人原因。

商鞅变法为秦国创建的是崛起之法而非统一之法,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并没有意识到应该审时度势、顺应天下的国情民意,没有结合新形势与新特点适时进行新一轮的变法,反而因其个人的急功近利和各种工程带来的劳役另天下苦不堪言!

2、秦朝精英阶层的整体腐朽。

统一后的秦国与先前秦国相比,其贵族呈现出阶层式腐朽,没有出现、或没有敢对秦始皇的行政过失提出校正或指责的的声音!民变、义军纷纷起事时,可用之将才严重匮乏、甚至说无人可用!往日横扫六国如卷席的秦军锐士斗志涣散、战力锐减!这些,都反映出秦帝国在后期的体系性腐朽,人才辈出、战将云涌的大秦,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经消亡了。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大相无形


其实说到底一句话就是~~开拓者背锅(嬴政刘邦)后继者享福。 比较粗暴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