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下令杀掉救命恩人樊哙?

用户59867862635


刘邦下达杀掉樊哙的命令,主要原因是当时出现了一个传闻,说是手握兵权的樊哙要举兵,诛杀与吕后对立的戚姬和刘如意母子。

戚姬是刘邦的宠妃,刘如意是他们夫妻两个的爱子。刘邦晚年十分担心自己一旦死去,生怕戚姬母子随之也会遭遇不测。为此,刘邦煞费苦心得分封刘如意到赵地为王,由忠诚耿直的周昌辅佐赵王,让他远离帝都长安的政治斗争漩涡。


能做的都尽量做了,但刘邦心里仍然极为放心不下。恰巧这时又传出樊哙举兵的消息,已经有些老糊涂的刘邦情急之下,竟然不去做进一步的调查求证,当即命令陈平去斩杀樊哙,提头回来复命。

刘邦作出这样的决策,除了太过于爱护戚姬母子,情感上关心则乱外,还有一层比较符合正常逻辑的理由——樊哙是吕后的亲妹夫。

牵着这层亲戚关系,由亲妹夫出手帮姐姐铲除政敌,不是也合情合理吗?


说到这里,小编先来理一理汉朝初年的政治势力格局。

汉朝建立之初,把持顶层政治权力的,除了刘氏宗亲外,主要还有三股势力:

一是异姓诸侯王。这部分势力以韩信、彭越、英布为代表。他们在楚汉战争的过程中立有赫赫战功,因功受封了帝国将近三分之二的版图,而且手底下掌握着大量的土地、人口和兵权,是威胁汉朝中央政府的最不稳定因素。

二是吕氏外戚集团。吕氏亲族以吕后为中心,以支持和巩固吕后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为奋斗目标。吕后性格强悍,政治手段十分阴狠毒辣,在反秦灭项的战争岁月,没少给丈夫刘邦出力。


三是丰沛功臣集团。这些是刘邦起兵初期,在故乡丰县、沛县一带拉扯起来的造反班底,代表人物有萧何、樊哙、曹参、周勃等。他们打小与刘邦一块长大,一块游荡吃喝,“革命意志”最坚定,打起仗来也最卖力,是刘邦最信得过的一帮人。

尤其是跟着刘邦“有酒一块喝、有狗肉一块吃”的樊哙,生性勇猛,攻城略地、冲锋陷阵,是刘邦阵营中最给力的一把好手。俗话说功高不如救驾,而这个杀猪屠狗的樊哙,正是对刘邦有救命之恩的护驾功臣。

当年项羽摆下鸿门宴,项营谋士范增设下计策,安排了一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精彩好戏,只等项庄剑锋所指,沛公刘邦命丧宴席。

生死时刻,是樊哙手持宝剑、挺着盾牌,强行闯入鸿门宴搅局,成功转移了项羽的注意力。随后,刘邦借“尿遁”逃离险境返回汉营,途中紧随护送的还是这个樊哙。

樊哙立下如此大功,自然在刘邦眼里要高出其他人一等。况且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按辈分关系算起来,刘邦与他还是亲密的“连襟”。


然而,刘邦对樊哙,由亲密到不信任,再到刻意戒备,最后竟然恶化至严令斩杀!这当中的转变,还是脱不开樊哙是“吕后亲妹夫”的这个身份。

西汉初立,刘邦生怕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一不小心被人夺了去,于是着手去除一系列影响汉朝稳定的潜在威胁。

威胁最大的,当然还是手里有地、有人、又有兵的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而要剪除诸侯王,最保险的做法,自然是先联合外戚、功臣两家,人多势众得斗倒诸侯王一家。因而一个消除诸侯王对汉朝中央威胁的共识,自西汉刚一建国,就在刘邦、吕后、萧何三人中达成了。

要想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多吃草。刘邦剪除韩信、彭越、英布的行动,在所难免得要加强吕后的政治权力。等到诸侯王一个个相继死去,回过神来的刘邦发现,吕氏外戚集团已经呈现尾大不掉的势头。


更要命的是,由于吕后在杀韩信、杀彭越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铁腕残忍手段,连边上的丰沛功臣集团也感到深深的恐惧,从此不敢得罪强悍的吕后。

唯有同时身兼“吕氏外戚集团——吕后妹夫”,和“丰沛功臣集团——刘邦发小”的樊哙,算是活得比较舒心,在刘邦和吕后面前都能混得开、说得上话。

刘邦生前,也曾尝试通过用刘如意取代刘盈的方式,消除外戚集团对刘氏江山的潜在威胁。可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吕氏外戚和功臣勋贵的激烈抗议,甚至连刘邦最为信任的张良也站到了太子一边,可见此时的吕后势力该有多大!


刘邦的内心是苦闷的,眼看身边的戚姬和刘如意难以周全、朝不保夕,自己又年老体弱、死期将至,不能长长久久得守护他们。心烦意乱的当口,又听到樊哙举兵的流言,一气之下就下达了斩杀樊哙的命令。


竹山清溪涧


中国有一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汉高祖刘邦,却做了一件与之相反的事情。在项羽所设的鸿门宴上,刘邦的性命多次受到威胁,千钧一发之际,大将军樊哙勇闯帐营,丝毫不惧项王,据理力争,将刘邦安然救出,护送回营,这救命之恩,是天大的恩情。刘邦与樊哙还是连襟关系,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嬃,吕嬃是吕雉的妹妹,所以樊哙很信任刘邦,是刘邦的铁杆粉丝。刘邦称王后,樊哙成为第一批受封侯爵的人,建国后,又被封为左丞相,位高权重。然而,刘邦在临死之前,却曾下令赐死这位救命恩人,这又是为何?

《史记》原文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史记》很清楚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是有背景的,这一微观背景就是朝廷有人向刘邦反应了一个线索:樊哙与吕后结为私党,这将对以后的赵王不利,构成了威胁。

历史没有记载是谁向刘邦反应了这一情报,或者压根就没有任何人向刘邦反应,樊哙原本就是吕后的妹夫,又同属丰沛派系,这俩人结党基本上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所以是谁反应的情报,或者是有没有人反应这一情报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情是刘邦想赶在自己乘鹤西去之前再夯实一下刘家江山,再为太子铺平道路。

然后,皇帝的诏令也有无效的时候。

当陈平与周勃这俩老臣领命赶到燕国之后,并没有遵旨立即杀掉樊哙,而是选择了将樊哙带回长安交付给皇上发落。

足智多谋的陈平之所以敢于这么干,是因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谁都知道樊哙是吕后的死党,是刘邦与吕后共同的妹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刘邦已经并入膏盲,随时可以撒手人寰。

果然,当樊哙被押送至京城长安时,刘邦已经驾崩了,于是,吕后一声令下,押解在半路上的樊哙无罪释放,官复原职。就这样,樊哙死里逃生逃过一劫,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尽享荣华富贵。刘邦的第三项措施就此泡汤。

刘邦杀樊哙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邦死的时候樊哙正在外面平叛。此时的樊哙是有兵权的。樊哙的老婆是吕后的亲妹妹,樊哙亲近吕后集团是明显的。晚年的刘邦已是惊弓之鸟,自己的另外一位生死兄弟卢绾造反之后,恐怕此时的刘邦已经不相信任何人了。当时刘邦听说樊哙要处死自己最心爱的戚夫人,刘邦自然无法接受。刘邦想杀樊哙的宏观背景就是:威慑吕后,或者说是剪除吕后的臂膀,确保刘家江山不变色。关于这一点,非常遗憾的是: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就大动干戈了,不仅戚夫人、赵王刘如意被杀,甚至连刘友、刘恢、刘建三个皇子也被杀。


娱乐刘三姐


刘邦手下有位将领很牛,很凶猛,猛到什么程度呢,猛到他进来之后,连项羽看到他都紧张,时刻保持着戒备状态,这位牛人就是樊哙。只可惜老婆娶错了,连累自己差点被杀,虽然自己后来是躲了过去,但是老婆儿子还是被大臣杀死了。很是可惜。算了还是先看下他的出场背景

鸿门宴的故事都听说过,说的是秦朝末年,刘邦先打进了函谷关,引起了项羽不满,当时项羽有40万大军,刘邦只有10万人。其实即使两个人的军队数量反过来,刘邦也打不过项羽,更何况还差距这么大。真实的情况其实不是项羽请刘邦吃饭,而是刘邦为了避免被干掉,一大早就来到了项羽军营中请罪,然后晚上项羽又请刘邦吃了一顿,因为地点在鸿门所以称为鸿门宴。

项庄舞剑

宴会上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范增让项庄武剑刺杀刘邦,项伯呢反过来保护刘邦,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来历。哎,如果不是项伯,项羽怎么可能最后被刘邦击败呢。张良一看这样不行啊,赶紧出去把樊哙叫了进来。

史记上说,樊哙拿着剑和盾牌,眼睛瞪着项羽,头发都竖了起来,眼角都要裂开了。项羽也紧张的\n \n握着剑,你是谁干什么呢,知道樊哙身份后,赏了一杯酒和一个未熟的猪腿,然后樊哙还对着项羽说了一段话,刘邦劳苦功高,你不仅不赏还想杀他,如果这样的话,那下一个灭亡的就是你的了。樊哙的举动和言辞把项羽打动了,刘邦趁机溜了出去,跑回了大营,这次刘邦得救多亏了樊哙。

屠夫出身

根据史记记载,樊哙是沛县人,杀狗的,至今在徐州还有樊哙的后人以杀狗为业,持续了两千多年了,是当地的一道美食。

樊哙

刘邦嫡系

樊哙和刘邦从年轻时就熟悉,刘邦起兵反秦时,樊哙就是刘邦的亲信,跟着刘邦东征西讨,樊哙的官位不是靠刘邦赏的,都是自己真刀真枪挣回来的。这个史记中都有记载,每次斩首多少,封什么样的爵位,这都是樊哙拿命拼来的。

进入咸阳之后,大家都被咸阳的繁华所吸引,在加上宫里众多的美女,刘邦是流连忘返,还是樊哙劝诫刘邦,不要贪图享乐,刘邦才撤出的。

之后的鸿门宴刚才介绍过了,樊哙在这个事情上立了大功,封樊哙为临武侯。

刘邦樊哙

东征西讨

樊哙属于将才,不是帅才,打仗很勇猛,是刘邦手下最勇猛的将士,他打仗经常带着人率先登城,斩杀俘虏敌军。

平叛主力

当年为了击败项羽,刘邦封了很多异姓王,这个时候双方没有共同的目标,分歧越来越大,加上刘邦不断开始清洗项羽的旧部,导致了异姓王开始造反,这个时期樊哙成为了平叛的主力。

史记说是,樊哙跟随汉高祖刘邦讨伐燕王臧荼,樊哙俘虏了臧荼,平定了燕地。韩信被封在楚低,刘邦怕他造反,想把韩信抓起来,这事又是樊哙刘邦办的。

樊哙一身带兵打败了七支部队,攻下五个城池,平定六个郡,五十二个县,俘虏了十二位将军。

吕后

死里逃生

樊哙一生对刘邦是忠心耿耿,还娶了刘邦的小姨子吕后的妹妹做老婆,俩人成了亲戚关系。但也是这层亲戚关系,差点让樊哙死掉。

刘邦的发小卢绾,在刘邦病重之后发动叛乱,刘邦让樊哙带兵前去平叛,樊哙前脚刚走,后面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计划等陛下百年之后,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刘邦一听就火了,一个是自己的爱妃,一个是最近喜欢的儿子。把陈平叫了过来,让他和周勃一起去樊哙的军营,杀死樊哙,让周勃带兵平叛。

陈平这个是人,在当时绝对是只老狐狸,他都算计好了,杀了樊哙那就得罪了吕后,自己以后没好果子吃,如果不杀樊哙那就得罪了皇帝,现在就没好果子吃。思来想去陈平想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来到军营,把樊哙绑了起来,带回去让皇帝处置。

刘邦临终前想杀樊哙

结果走到半道上就的到消息,刘邦驾崩了,大汉朝的掌门人变成了吕后,陈平心想还好没杀樊哙,要不然自己命就没了。就这样樊哙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妻儿被杀

樊哙虽然在刘邦手下死里逃生了,但是他妻子和儿子的结局并不好,特别是他老婆,吕后的妹妹吕媭,仗着自己姐姐是太后,为所欲为,得罪了太多的人。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等大臣诛杀了吕氏家族,就是在这次动乱中,樊哙的老婆吕媭被大臣乱棍打死了,他和樊哙共同的儿子也被大臣所杀。

据说是樊哙留下的配方

樊哙后人

汉文帝继位之后,觉得樊哙的功劳还是很大的,所以让庶出的樊市人继承了樊哙舞阳侯的爵位。樊市人去世之后,樊市人的儿子樊他广继承爵位,不过没多久被人告发,说樊他广不是樊市人亲生的,没有权力继承爵位,樊他广被夺去爵位贬为平民,就这样樊哙的爵位正式被废除。

此后樊哙的后人,就又干起了樊哙的老本行卖狗肉,而且人家有祖训,只做生意不做官。至今已经2000多年了,在徐州一代很有名气。


嘉佑风云


樊哙是为西汉开过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尤其是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后被封为舞阳侯
他娶了吕雉的妹妹为妻,跟刘邦是连襟。加上同乡,关系很铁。
刘邦想杀他的事件,发生在刘邦死得那一年。是当时有人向刘邦告密说,樊哙跟吕后勾结,想在刘邦死后图谋不轨。刘邦因此采用陈平的计谋。
从他采用陈平的计谋,可以看出刘邦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计划好的,更不是老糊涂。从刘邦临死前说的一番人事安排的话,也可以看出他到最后都是很清醒的。


至于杀樊哙,是因为刘邦确实担心他勾结吕后,图谋不轨,一个掌握兵权的人,一旦早饭,后果难以预料。因为吕后在刘邦活着时,就已经开始干预朝政,如太子事件、杀韩信、彭越等


牛小胖的男票


樊哙是刘邦的恩人,这没错,不但没错,而且是多次救下刘邦性命的恩人,说恩重如山,实不为过。

樊哙出身不显,也没什么文化,他是“狗屠”出身,靠杀狗卖肉为生。但樊哙这个没什么文化且狗屠出身的人,却非常有智慧,他懂得忠诚,对刘邦如此,对刘邦的事业也是如此。他懂得进退,从不与人争功争禄。而且,他懂得大局,善于维护刘邦的长远利益,用他的智慧,不仅多次救下刘邦,还为刘邦的事业发展更大,为刘邦走得更远,勇于担当,不遗余力。

前207年,刘邦先于项羽进入咸阳,他“贪于财货,好美姬”的性格便暴露出来,被咸阳宫闪亮的珠玑、惊艳的美女迷乱了眼睛,一进去就再没见出来。樊哙头脑清醒,赶快进入后宫,从温柔富贵之乡将刘邦拉了起来说:“你如果只想当个富翁,你就留下吧。但你要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那你就还军灞上。”刘邦没听进去,不从。樊哙又拉来张良,一起劝说,逼得刘邦从温柔富贵乡抽身出来,于是,封还府库,还军灞上。试想,倘若刘邦不还军灞上,项羽40万大军肯定会尾随而至。这一次,是樊哙救了刘邦一命。

鸿门宴就更不用说了。刘邦亲自前往鸿门,向项羽道歉,在范增的导演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命悬一线,是樊哙,“带剑拥盾”而入,头发上指,怒视项羽,让项羽忍不住由衷赞叹:“壮士!”是樊哙,“斗卮酒”、“生彘肩”,以命死拼。是樊哙,向项羽慷慨陈词:“刘邦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说服了项羽,又一次救下了刘邦的性命。

梁启超曾评价樊哙说:“若其谏咸阳狗马之爱,纠寝疾倦勤之失,何其明于大体也。”那么,这样一个识大体、多次救下刘邦性命的恩人,刘邦为什么死前要杀他呢?原因不是刘邦恩将仇报,是因为刘邦去世之前,吕雉的权威已经很大了,加上自己去世,吕雉的亲生儿子刘盈将继位为皇帝,对于吕雉,无异于如虎添翼,对刘邦的江山,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而樊哙呢?他是吕雉的妹夫,是既忠于刘邦自己,又忠于吕雉的,一旦自己去世,一个吕雉,再加上一个功劳赫赫的樊哙,他们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于刘姓不利。同时,刘邦去世前,确实有人向刘邦报告,说吕雉有意拉拢樊哙,于刘氏不利。为了刘姓子孙着想,为刘氏江山着想,刘邦临终便有了杀掉樊哙的想法,并付诸了实施。幸亏陈平最后用了一个缓兵之计,救下了樊哙。


帝国的脸谱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问题有几层意思:一,樊哙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二,刘邦快死了;三,刘邦要杀樊哙。四,最后结果如何。下面萝卜给大家分开来解读。

为什么说樊哙是刘邦的救命恩人。这个大多数人都知道,鸿门宴樊哙闯帐。具体过程我就不再赘述了,我说下樊哙和刘邦的关系。

樊哙是杀狗,卖狗肉的出身,没什么文化,讲义气,从刘邦一开始起义就跟随他,加上双方是连襟,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嬃,吕嬃是吕雉的妹妹,所以樊哙很信任刘邦,是刘邦的铁杆粉丝。

樊哙可以说是刘邦最亲近的人,甚至刘邦最初犯罪后在芒砀山流亡,沛县县令及萧何就是让樊哙去把刘邦请回来的,沛县县令为了让刘邦回来,肯定要派他最信任的人去。樊哙就是刘邦最信任的人。

接下来,我们说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和刘邦杀樊哙有直接的关系的,卢绾。卢绾和和刘邦是发小,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卢绾的亲戚和刘邦的父亲刘老爷子关系很好,俩人出生的时候村民们拿羊酒到一块祝贺两家人。

你小时候有这样关系的小伙伴会怎么样,那肯定是死党啊,一块玩。所以刘邦起义后,卢绾也是跟随刘邦的铁杆粉,甚至可以说是脑残粉。

由于卢绾与刘邦的关系,卢绾可以直接出入刘邦的卧室。这种亲密关系,只有樊哙连襟才能做到,卢绾也可以!甚至刘邦当皇帝后,卢绾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卢绾和樊哙可以说是刘邦关系最好的朋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以对于他们的信任自然非比寻常。但是有一件事的发生,打破了这种关系。

刘邦登基为皇帝后,逐步剿灭异姓王,燕王臧荼谋反,平定候,卢绾被封为燕王,镇守北疆。刘邦平定陈豨叛乱的时候,燕王卢绾和匈奴有过联系。在刘邦平定完陈豨叛乱后,卢绾的偏将说卢绾和陈豨有关系。

刘邦怀疑,就想把卢绾找来问下,卢绾称病不敢去,连续派了两拨人去传旨,卢绾都没去。刘邦就派人问了卢绾的的亲近小官,卢绾害怕被杀,就躲起来了。但是因为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很好,所以刘邦并没有再追究。

后来,刘邦重病,吕后管理国家,卢绾说了吕后的几句坏话,被审食其报告给了刘邦。刘邦听到后,非常愤怒,说了句“卢绾果然谋反了”,这句话是病中的刘邦咬牙说出来。可见刘邦对卢绾这种即羞且恨的复杂关系,就派樊哙出兵去攻打卢绾。

不久,刘邦带病去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被不名AOE,一只箭,射中了,病中加病,史书记载“疾甚”。这就是问题中的第二层意思,刘邦快死了。

在刘邦病恹恹的时候,有人诬陷樊哙,说樊哙与吕后勾结,只要皇帝一死,就兴兵杀赵王如意和戚夫人。史书用的是恶,就是诬陷,就是说樊哙并没有真的谋反。

但是刘邦之前被卢绾谋反搞得有点心冷,卢绾是他最亲近的人关系最好的人,都谋反了,现在听到樊哙也谋反了,刘邦当时病重,也没有去验证樊哙是不是真的谋反,脑袋一昏,十分生气。

刘邦大怒,因为樊哙是去顶替并攻打卢绾的,接连两次的打击,他最终采纳陈平的建议,带周勃去把正在平定燕地的樊哙替回来,周勃替樊哙平叛,掌军后就把樊哙杀了。这就是这个问题的第三层意思,刘邦杀樊哙。

陈平很滑溜,并没有杀樊哙,而是把樊哙押送回京。在陈平押樊哙回京的途中,刘邦去世了,回到京城后,吕后就赦免了樊哙。这个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看下。

第四层意思,刘邦杀樊哙,结果樊哙并没死,凭借和吕后的关系,樊哙过得很好,寿终正寝。再说卢绾,卢绾率几千人在边塞,准备等刘邦病好了,亲自入朝谢罪,后来刘邦死了,他就直接逃到了匈奴,最后死在了匈奴。


萝卜说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下令杀掉救命恩人樊哙?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时年54岁,这是年富力强的中年走向昏聩老年的开始。何况,刘邦生性多疑,登上帝位后时刻疑心别人要造反,来抢他的皇帝宝座。

刘邦多疑的第一个牺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在刘邦称帝的这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

接下来是韩信,在刘邦称帝的第二年被逮捕,罪名同样是企图谋反。5年后,吕后将韩信杀死于长安宫中,并且诛连三族。

赵王张耳幸亏是刘邦的女婿,他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不过保住了一条命。

公元前196年,当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

最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把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

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英布也死了。

就这样,在汉朝建立的短短7年之内,刘邦利用各种借口,把除了偏远南方而又势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以外的所有异姓诸侯王相继剪灭。

刘邦到了晚年,已经开始有些神经质,他疑心所有人都要反他,天下已经没有忠于他的人了,这也是古今中外所有独裁者的通病。

即使如樊哙,一直追随刘邦,建功无数,还曾经救过刘邦的命,再说他俩还是“担挑儿”,可刘邦也不信任他了。

刘邦的发小卢绾,在刘邦病重之时发动叛乱,刘邦让樊哙带兵前去平叛,樊哙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计划等陛下百年之后,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刘邦一听就火了,一个是自己的爱妃,一个是自己最喜欢的儿子。他于是让陈平和周勃一起去樊哙的军营,杀死樊哙,用周勃带兵平叛。

陈平在当时绝对是只老狐狸,他想杀了樊哙就得罪了吕后,自己以后没好果子吃,如果不杀樊哙那就得罪了皇帝,现在就没好果子吃。思来想去陈平想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来到军营,把樊哙绑了起来,带回去让皇帝处置。

结果走到半道上就得到消息,刘邦驾崩了,大汉朝的掌门人变成了吕后,就这样樊哙总算捡回了一条命。

由刘邦想到了赵匡胤,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堪称古代中国解决皇权与将权的完美之作,可惜韩信们早生了1000年。


学馆


刘邦临死前,下令杀掉救命恩人兼连襟的盖世名将樊哙,主要是其疑心在作怪。

众所周知,刘邦是个善于纳谏、善于用人、功于心计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争霸中战胜强大的对手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但是,建立汉朝后,刘邦卑鄙的本性开始展露出来,他因为出生微寒,自卑心里驱使下,多疑而多虑,为了确保自己打下的江山能让子孙万代传承下去,他不惜开始大肆屠杀功臣。于是乎韩信、英布、彭越等一个个功臣良将都成了他的刀下鬼。到了刘邦晚年时,随着朝中原封大王的一个个被诛杀,这个时候非刘氏宗族的异姓王已经是稀有动物了,只剩下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是“例外”了。

而陈豨被逼造反逃到匈奴后,刘邦并没有放过他。他派出的“夺命杀手”是周勃。周勃果然不愧是刘邦最得力的部将之一,他利用“和亲蜜月”和还处于摇摆中的匈奴人“中立”,然后,集中火力很快就消灭了陈豨这个反革命团伙。

但周勃回到朝廷后,马上递给刘邦一个奏折:燕王有造反的迹象啊!

刘邦一听,一方面派出了手下两个亲信审食其和赵尧去燕地搞调查,另一方面下诏书召卢绾入京。

接到诏书后,卢绾就犯难了,去还是不去,让他左右为难。最终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劝他千万别去自投罗网。于是怕极了的卢绾最终还是决定拒绝入京。

审食其去调查也只是走了一下过场,然后抓住卢绾不肯去京城问题上大做文章,直接上奏:卢绾不肯来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昭然若揭。

刘邦听了后,大怒,来了个先斩后奏,立皇子刘建为燕王,然后再派出他的连襟樊哙带兵去平定卢绾。

然而,樊哙不会料到,走到半途时,他自己也将面临人生中的一场大浩劫。

原来,樊哙带兵出发后,刘邦手下一个亲信侍卫,因为当年一点个人私怨而忌恨樊哙,又见病重期间的刘邦对戚姬很是怜爱,对吕后大为反感,甚至一见到吕后和太子就会发起无名的火来,深恶痛绝的态度很明显。于是这个侍卫就乘机进谗言,说吕后和樊哙因为“血缘”关系,他们“勾搭”在一起,准备等陛下您死了之后,谋权夺位,让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

此时已病入膏肓的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他心里叹道:看来这年头除了自己,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了。于是,他马上把陈平和周勃两大心腹叫来。让他们两个马上去把樊哙的人头提来见他。

陈平和周勃哪里料到刘邦突然要杀他的连襟,这一惊非同小可。但刘邦此时已是“难得糊涂”了,知道再劝也没有用。于是他两人合议了一下,决定把刘邦的“砍人头”先变成“抓住人”。

而事实也正是因为他们两个私自变通,才最终保住了樊哙的性命。因为刘邦不久就撒手西归了。

刘邦死后,樊哙因为有吕后的“庇护”,自然很快也就无罪释放了,最后得已经善终。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樊哙是最先跟随刘邦起义的一批人,两个人也是发小,而且在刘邦未起事之前和樊哙的关系就是非常的要好。刘邦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樊哙就是也只是一个屠狗杀猪卖肉的开了一个小餐馆,刘邦也是经常去那里吃饭不给钱的。后来刘邦起事,樊哙是第一个跟着他的人,而且樊哙还娶了吕雉的妹妹,这样的话刘邦和樊哙也算是兄弟了。在后来的鸿门宴上也是樊哙救了刘邦。而且在建立大汉之后,又跟随刘邦平定了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

所以刘邦要杀樊哙可能很多人都是不相信的,而且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事发生,但是刘邦确实有过要杀樊哙的想法,在刘邦临死之前放陈平周勃带人去抓樊哙准备杀死樊哙,但是还没有等到樊哙带到,刘邦就死了,于是陈平和周勃就把樊哙到了吕雉那里,樊哙是吕雉的妹夫自然就给放了。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呢?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因为樊哙是外戚。也许是吕雉开了一个头吧,可以看到汉朝最严重,统治者最担心的就是外戚问题,汉武帝,汉宣帝等等这些皇帝在位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樊哙的夫人就是吕雉的妹妹,也就是吕雉的妹夫。吕雉都知道在刘邦死后大汉的天下就是她说了算。

在刘邦死之前就是早就知道吕雉的野心,但是刘邦在世的时候,吕雉还不至于做的太过分。但是只要是刘邦不在了,那么吕雉肯定就会得寸进尺。而且事实也确实如此。皇帝的废立都是吕雉说了算。

吕雉的外戚实力自然是不必多说的,而这个里面当然就要说到樊哙了,樊哙可以说是刘邦最信任也是最勇猛的战将了,基本上刘邦大大小小的战役樊哙都是跟在刘邦身边的。樊哙手里也是有兵权的,吕雉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权利和樊哙是分不开关系的。那么刘邦死后如果樊哙和吕雉联合起来的话,大汉的天下可能就要改姓了。

当时刘邦最喜欢的儿子还是刘如意,而且也多次的表示要废了刘盈的,但是就是碍于吕雉的势力所以一拖再拖,最后死了也没有废了刘盈。吕雉的手段刘邦自然也是知道的,一旦自己死了刘如意还有刘邦最喜欢的妃子就是刘如意的生母都会受到迫害的。刘邦想杀了樊哙也是给他们留条活路、。

所以总的来说刘邦想杀樊哙就是想削弱吕雉外戚的力量。不是樊哙该死,而是他的身份让刘邦很忌惮。不得不起杀心。


小伍讲历史


刘邦临死前,为什么要杀樊哙?

这跟樊哙是不是刘邦的救命恩人无关,跟他是太子的姨丈有关。在吕氏一脉中,除了吕后,也就樊哙的能力比较强,势力比较大。从积极一面看,他可以庇护太子,可以帮助太子等级,协助新君处理朝政。

从消极一面看,如果樊哙想要夺权,甚至谋反,也是轻而易举的,到时候,不要说太子奈何不了他,吕氏一族也拿他没有办法。毕竟能力、功劳和威望都在,在刘邦扫灭各个封国之后,原先的能臣良将也凋零的差不多了,能制约他,或者说愿意制约他的人已经日益减少了。

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战争和叛乱之后,刘邦对谁都不信任了,亲如樊哙也一样。他要提前为太子布局,毕竟太子太过羸弱了。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历朝历代均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