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這顆星球不到20天,比彗星大10倍或是起源地

距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這顆星球不到20天,比彗星大10倍或是起源地

圖注:小行星Ultima Thule想象圖

發射於2006年1月19日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已經抵達距離地球大約64億公里的位置,超過40億英里,預計在元旦前後抵達小行星Ultima Thule。這顆小行星比冥王星還遠,2015年,新視野探測器抵達冥王星之後完成一次史詩般的飛掠,第一次近距離觀測冥王星,獲得了大量冥王星表面物化數據。但新視野號只是一個過客,並非進入冥王星軌道,飛掠結束之後,探測器就繼續向冥王星之外的飛去。

為了不浪費絕佳的機會,美國宇航局開啟了後冥王星任務窗口,選擇了小行星Ultima Thule作為第二個飛掠目標,這也是繼冥王星飛掠之後,新視野號探測器再次進入我們視野,讓這個史上最雄心勃勃的項目之一達到第二次巔峰。

距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這顆星球不到20天,比彗星大10倍或是起源地

圖注:發射於2006年1月19日的新視野號探測器

小行星Ultima Thule的軌道在冥王星之外,正式名稱為2014 MU69,從冥王星出發還需要非至少10億英里,相當於16億公里。2015年以來,新視野號又進行了大約4年的深空飛行,預計在2019年1月元旦前後抵達。

鑑於新視野號距離地球達到64億公里以上,聯繫一次信號往返需要十多個小時,由此可見光速其實在宇宙中並不是一個非常快的速度,即便在太陽系內,光速慢的特點就已經體現出來了。冥王星軌道之外也不能算是太陽系的邊界,理論上的邊界可能達到奧爾特雲之外,如果探測器抵達這裡,信號從地球出發可能要數個月至1年的時間。

距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這顆星球不到20天,比彗星大10倍或是起源地

圖注:小行星2014 MU69的基本輪廓

2017年,科學家通過凌星現象繪製出小行星2014 MU69的基本輪廓,其直徑大約30至45公里不等。其形成與早期太陽系,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2014 MU69至今仍然存在早期太陽系的物質。對小行星2014 MU69的探索也是人類的第一次,預計在20天后我們將第一次目睹這個柯伊伯帶附近的小天體,關於小行星2014 MU69的名字還沒有正式提出,預計在飛掠之後NASA會向國際天文學聯盟提交。

從大小上看,小行星2014 MU69比普通的彗星更多,體積比一般彗星大10倍左右,那麼質量就更是達到千倍以上。我們所對比的彗星差不多是ESA羅塞塔探測器所光顧的67P格拉稀門克彗星。但與冥王星相比,小行星2014 MU69又顯得非常之小,體積不到冥王星的1%,質量更是小的可憐。

距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這顆星球不到20天,比彗星大10倍或是起源地

圖注: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軌道示意圖

距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這顆星球不到20天,比彗星大10倍或是起源地

圖注:新視野號飛行軌跡

小行星2014 MU69成為飛掠目標的關鍵是該天體處於遙遠的柯伊伯帶,同時符合新視野號的飛行路線,偏差不算太離譜,具備探索的可行性,科學價值也足夠高。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對柯伊伯帶天體進行實地考察,其意義是非同凡響的,也算是我們第一次接觸看到冥王星之外的天體到底長的是什麼模樣。這一點與旅行者探測器有很大的區別,後者給我們的理解僅僅體現在數據上,比如飛出日光層等,而新視野號給我們帶來的確實柯伊伯帶天體的視覺體驗,這是前所未有的。

距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這顆星球不到20天,比彗星大10倍或是起源地

圖注:新視野號探測器

更重要的是,小行星2014 MU69形成時間古老,至少在40億年前,而且保留了早期太陽系的各種線索,但新視野號不具備登陸考察能力,只能飛掠。川陀太空伊卡洛斯指出,飛掠窗口大約140秒,之後新視野號又將開啟新的旅程,前往下一個柯伊伯帶天體考察,直到核電池耗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