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国学: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上)

闻道国学风欲起 易学起落几多秋

中华沉浮五千年 世人皆醒事自休

此句千古哲理名言,义涵万象。可谓“一法遍含一切法”出自“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所作易经《十翼》中的《系辞传》。《系辞传》是当今世上最纯粹最缜密的哲学论文。《周易》基本内容就是“系辞”。

“系辞”本来是周文王(按:文王这一谥号也是体现“一阴一阳之谓道”涵盖了天地,卦象“”为地、为文,“”为天、为王合起来就是周遍天地)系在伏羲六十四卦、爻后面的“卦辞”“爻辞”。“系辞传”则是系在《周易》整体后面的“辞”,是夫子深契《周易》真旨之大手笔,是进入易经堂奥必由之门,离此想明白易经真谛无异“蚊蚋叮铁牛”《周易》得孔夫子之《十翼》,后世学易门户始开。而《十翼》玄赜幽微。其难思难解甚于《周易》宋大儒朱子云:“有文王之易,有孔子之易”,“孔子之易”即《十翼》。

《十翼》非孔子不能为,不敢为,后人更无人能为也。《系辞传》嘘吸《周易》精髓,以象演理,义海汪洋,文采超妙绝伦,是集二圣精义之《易》。《上系》云:“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为了正确理解 “一阴一阳之谓道”真正涵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也,成之者也。

者见之谓之仁,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诸仁,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通变之谓,阴阳不测之谓神。”

简释:离开“一阴一阳”无别有“道”。继,统也,接续不息也。乾阳统天生物故曰善;坤阴顺乾成物,故曰性。天人授受之际,自天与言谓命,自人受言,谓性,孟子性善之本乎此。天命之性无不善也。

仁者见道,谓道为仁;者见道,谓道为知。以清浊言,智阳仁阴;以动静言,仁阳智阴,其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随其所见目为全体,不免有偏(按:佛何谓两足尊?)君子,具仁智之成名,得道之大全也。百姓属坤,君子属乾。百姓颛蒙,日由其道,(乾坤互摄)而不知其所以然,如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者。能体君子之道者甚少也。

,自内而外也,相见乎也,仁谓造化之功,震帝百物思奋,德之发也;,自外而内也,万物之坎归也,谓机缄之妙,秋收之),业之本也。程子:天地无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无为。在造化者曰,在圣人曰。仁者,生物之由春生而为夏长之,此仁显现而发达于外,长物之所显者,生物之仁也,道难见,见诸生物,故曰显诸仁。用者,收敛之,由秋收而为冬藏之,此用藏伏而归复于内,闭物之所藏,收物之用也,不见其作为。故曰藏诸用。

阴阳二气运行于四时之间(春夏木火主事为阳,秋冬金水主事为阴)阴阳造化,鼓铸万物,无声无臭,无方无体,不若圣人成务故忧天下,故“不与圣人同忧”。

之显者为德之盛。之藏谓业之大。

闻道国学: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上)

闻道国学: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上)

其显者,流行不息;其藏者,充塞无间,此所谓易简之善极其至者,故赞之曰“至矣哉”

大而无外,物无不备,故曰富有。变化不息,故曰日新。富有者包括无余,即藏用;日新者,久而不穷,即显仁而越有而愈新。

一阴一阳,变化往来,生生不已,以阳易阴,以阴易阳,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转相生。故曰生生之谓

乾三画象三才。故曰成。坤效乾而两之。故曰效。形之精华发于上,在天成,象之体质留于地,在地成

。阴阳一气,或为象或为形,所在不同。

,筮也,事之未定者,属,行事也,占之已决者,属。极数知来,所以通事之变。举乾坤见天间无一物而非阴阳之生生;举占事,见日用间无一事非阴阳之生生。

生生之谓易,论其理,有理即有数,生数极于五。成数极于十。故大衍之数五十及其揲着也。只用四十有九。参天两地。循环往复。然后得此七九八六之数。故曰极数数极然后理尽。理尽然后能知来。占得其吉凶也。

不曰“变通”而曰“通变”穷则变,变则通,天地自然之易也,通其变使民不倦圣人之用易也。

阴阳气也,非神也,惟其不测所以无方,惟神无方,故乾易无体。无体即生生之谓,无方即不测之谓。两在故不测,非两物也,不一不为两在,不两在不为不测,朱子所谓只这一物,却周行事物之间。坤用为神,坤用无方,故只说致役乎坤,《说卦》不曰“西南之卦也”阴阳鼓万物,万物不觉知。故曰不测,曰神。

闻道国学: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本然真理吗?如何理会“一阴一阳之谓道”才是正确的呢?理解了对我们人生有什么用?

为什么不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是让我们明白阴阳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道?我们应如何才能真正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中“”的含义?老子“天下第一”,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他俩本是师生关系(儒道一家)。都是我国古代无数得道圣人的典型代表。这里我只怀着恭敬心理,借先贤之嘉文令义来解读他们在《易传》及《道德经》是如何论“道”的。来让我们也知道“”不至于常常胡说八

老子曰: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者,《说文》“一”为“元”,“元”即是“无”,即是“道”,故“生”而“不生”。

孔子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即是老子说道“

老子说名,天地之始,名,萬物之母。”道“无形”,不可“名”之,故曰“无”,强名之“无”亦是“名”,用“无”来命名那本“无名者”。“无名者”本没有“名称”,故“无名”,是我们强名曰“无”。“”也是一个“名”,我们用它命名那“有名者”.“有名者”随众生同异分之业影认为应有“名称”,故“有名”。“物”无形,则无以名之,故“无名”;“物”有形了,则可以名之了,故“

有名”。“名”与“形”不相离。

’,又说“吾道一以贯之”老子说:“天得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由此可知老子所谓“一”就是“无”“一”所生之“二”即易经之两仪“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则有“形位”,可以“名”之了故曰“有”。老子说“万物生于,有生于”“有”的存在形式“一阴一阳”即“万物”之“母”,“一阴一阳”生于“太极”,即“二”生于“一”;

二生三”者,一阴一阳“推变”(推荡变通)而成“冲气”,此为“”,“冲气”之象即易之“画卦”的八卦。八卦相错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即是万物(三生万物),阴阳化生万物,故说“有”为万物“母”,“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翔按:从那里来,谁和之?!参!!!)。所以天地不能生万物而是道似生而实无生万物!故《序卦》开宗明义:“有天地然后万物”这里说“有”而不说“生”字。天地有位、有象、有形,有陰陽剛柔 --是其有名也。萬物母者,阴阳氣化中衍生萬物,成之、長之、熟之,如慈母之養子也。

万行因花所结之果(实报壮严土)——如何明了且证入“不二法门”一要有正确认知:一切自他不二、色空不二、死生不二;二要时时观修:解行不二、理事不二、苦乐不二百千万亿无量之门。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显隐自在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明具德门。就是十对一阴一阳概念:同时与异时,广与狭,一与多、即与离,显与隐,大与小,有限与无限,事与理,隔与通,主与伴。十门实即一门,“一”为“无”故十门究实论之无有一门,“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这就是般若性空妙理。开阐此理第一宗师,就是西天第二释迦——圣龙树所说“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出”龙树菩萨的思想,渊源于《大般若》等大乘性空空义。《般若》立说有为、无为一切诸法(即宇宙万有)当体性空,破除由于假名(即概念)认识所执着的实在。龙树论师的立说更发扬性空而无碍于缘起的中道妙理。依他,缘起的诸法,当体空无自性不可得,然而这里“空”并非真的“无”,“空”的意义是“不”,是泯义、破义,并非对于“”的“”,而是超越有无的“中道”。中道是中正不偏的意思。中国古儒也谓建中立极,焦循说:“太极犹言大中也”。故周易“尚中”。圣龙树为影显此无所得中道实相的妙理,把《般若》等经中散说的不生不灭等,归纳作八不颂,在《中论》的篇首说:“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生、灭、常、断、一、异、来、出,八种阴阳概念,对八不之理以后作专题研究以树立中道正观!

阴阳的关系即的关系。也影显中道。

由上了知“道”与“阴阳”不二。“不二”就是“不一”故“阴阳”

道”是“本无”,而是“真有”,“阴阳”能变通故是“幻有”两者“不二”所以“幻有”也是“真有”所经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苏子云:“溪山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故真道绝待、不可思、不可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

方知。

中化象数之源《河图*洛书》也体现“一阴一阳”。河洛是黑点与白点组合而成。 正说明道无时无刻不是体现在阴阳相用上,否则人永远不可知道。

闻道国学: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上)

世上也没有圣人了。活在世上的人本身就是阴阳合体,一看“人”字便可知,

一撇为阳一捺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生活的世界也是阴阳相对世界,在易经上用太极来指代道,太极无相故本无图可示,但我们通常却把“阴阳鱼”即“两仪图”称为“太极图”,这也是让我们知道「道」与「阴阳」不一不异,如水与波,水与波不一不异,不一,相上不一;不异,两者不相离。这样就可理解不可见之道唯体现“一阴一阳”的相用,世间万有“本无今有”“有”的存在方式就是“阴阳”故一切现象不离阴阳,无非是阴阳变化。但不能说“一阴一阳”就是谓之而是说“一阴一阳”在表现之谓“道”。故要见道只能在「阴阳」事相上见,离此无别道。故子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六祖大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乃至<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古徳回答“如何为道?”“麻三斤!”或“堂前柏树子!”。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下文有“显”“藏”“百姓日用而不知”等。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无非是”之意。读《图书》应知真道周遍万物,宇宙一切万法不外「阴阳」无论天地自然,以及社会人生,处处表现此理。《易传》子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黄帝内经·素问· 生气通天论》:“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是阴和阳的和合体。阴和阳的一动一静、一升一降、一阖一辟,两种力量维系着动态的平衡,就叫做“阴平阳秘”,阴阳之间的相反相成、你消我息,推使生命运动。老子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庄子曰:“易以道阴阳”。故知一切万事万物不外阴阳两个方面、两种炁力,相异相成,相易相交,相互消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不偏不倚而成万事万物以及运动规律。看看下图即可略知自然!

闻道国学: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上)

无不是阴阳。看看下图更知人事也无不是阴阳。

闻道国学: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上)

这就是孔子在《易传》: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以初爻交坤成震。中爻交坤成坎。上爻交坤成艮。以生三男。故曰成男。坤以初爻交乾成巽。中爻交乾成离。上爻交乾成兑以生三女。故曰成女。

三:“

一阴一阳之谓道其时空规律是科学中的科学。是从无到有及“心生则种种法生”最好描述。孔子在《易传》中说:“……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如图所示

闻道国学:什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上)

吾辈皆为发扬中华文化精髓,勿恶言相赠,若是批评指教,虚心受教,多多益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