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一個先秦時期的唯物主義者,一個愛跟儒家唱反調的大儒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一部經典,而它的作者荀子也是先秦最後一位大儒。

雖然是大儒,但從最開始的“周孔之道”到“孔孟之道”,儒家聖賢的名單始終沒有荀子。

原因很簡單,他總是和儒家正統對著幹。

荀子,一個先秦時期的唯物主義者,一個愛跟儒家唱反調的大儒

比如,孟子認為“人性善”,荀子卻說“人性本惡”;

儒家將孟子和子思視為賢人,荀子偏說他倆是禍亂天下的罪人……

因為和正統唱反調,荀子一直受到後世儒家的抨擊。

韓愈批評他,程頤批評他,連老好人蘇軾都批評他。

隨著宋明理學一統天下,荀子就更加不受待見了。

荀子,一個先秦時期的唯物主義者,一個愛跟儒家唱反調的大儒

他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這是典型的無神論。

在荀子看來,神鬼都是騙人的,遵循自然規律就足夠了。

這個觀點雖然在當時很先進,但是它打破了亂世里人們最後一點心理慰藉,非常傷感情,所以也不收歡迎。

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

荀子,一個先秦時期的唯物主義者,一個愛跟儒家唱反調的大儒

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文中強調了“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

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

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重視教師。

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作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荀子,一個先秦時期的唯物主義者,一個愛跟儒家唱反調的大儒

現在看來,毫無疑問荀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與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

荀子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荀子一生,一不為權,二不為錢。執著的為解除從春秋到戰國,中華民族數百年分裂戰亂之苦,建立統一的中華帝國,奔走於列國諸侯之間。

無論是受到尊崇,或是遭到誹謗、汙衊,他都矢志不移真誠地為真理和理想而奮鬥。

荀子,一個先秦時期的唯物主義者,一個愛跟儒家唱反調的大儒

在他掌握了“治土一方”權力的時候,他認真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

在他被罷官為民的時候,他著書立說,收徒授業。

他既廣泛吸取其他學派所長,又敢於面對現實,撥亂反正,標新立異,發現真理並堅持真理,具有不屈不饒的始創精神。

其實,荀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價值,荀子對儒學的貢獻,就在於他的“雜”,他的“異”。

荀子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這二人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大影響。

秦始皇從執政之日起,就啟用李斯。

李斯在秦國推行尊師荀況的帝王之術,富國強兵,法禮兼用的方略,力助他吞併六國,一統天下,完成了“字同文”、“車同轍”、“量同衡”的歷史使命。

直到秦始皇命喪沙丘,李斯都是他倍加信任的宰相。

儘管荀子常常被古時文人學者所抨擊,但其思想對中華民族影響則是不可磨滅的。

荀子,一個先秦時期的唯物主義者,一個愛跟儒家唱反調的大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