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是太子,有父皇李渊和弟弟李元吉还有魏征等大臣的支持,为什么还会败给李世民?

网翼飞龙F


李建成和李世民围绕皇位的这场兄弟之争其实从他们的父亲李渊太原起兵之时就埋下了伏笔:作为父亲的李渊无疑是幸运的——有李建成、李世民这样如龙似虎的儿子守护着老李家的大唐江山;然而作为皇帝的李渊对谁也不会放心的——在皇权面前亲情往往是脆弱的。偏偏李渊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个皇帝,所以儿子们能力强对他而言:可就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了。作为皇帝的李渊必须想方设法在几个儿子之间搞平衡,像利用朝臣互相牵制一样让几个儿子彼此制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他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与此同时又让李世民统兵征战于外。

在大唐王朝的开国战争中逐渐形成了太子李建成辅佐父皇李渊治国理政,二皇子李世民率领并将征战四方格局。与此同时李建成和李世民在长期的互相牵制过程中矛盾越积越深,随着李世民在征战过程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事实上他已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时岂止李世民自己生出了取而代之之心,他手下的将士无不想拥立自家主子登基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时的李世民已成为一个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李建成方面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威胁势必会强烈反弹——无论这威胁是来自李世民主观上想取而代之的意图或者仅仅只是李世民的地位已构成了客观上的潜在威胁。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李建成或是李世民其实都没有任何退路,因为一旦对方登基那么势必清算自己。这时二人的妻儿及部属势必会在一旁煽风点火,因为一旦对方登基后展开清算行动势必牵连到他们。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这场皇位之争中二人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李建成的优势在于他是父皇李渊明立的太子,就法统而言由他继位名正言顺,与此同时李建成在朝中也有自己的一批支持者,这其中就有题主提到的魏征。需要注意的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支持者大体上是两个泾渭分明的群体——由于在大唐王朝的开国战争中李建成长期辅佐父皇李渊治国理政,所以他的支持者多是朝中文臣;相比之下李世民由于几乎亲身经历了李唐开国的历次大战,所以他的支持者多为武将。然而随着国家局势的日益安定李世民的优势呈逐渐削弱的趋势——毕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在武将群体中收揽的人才和人心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统抗衡的。事实也的确如此——在使用各种司空见惯的宫廷政治手段展开诸轮斗法后李世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撼动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时他只剩一条路——就是利用自己残存的威望迅速发动一次以军事武力作为后盾的政变,否则真到了天下大定之时自己将彻底失去和李建成对抗的资本。事实上这时的李世民已是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孤注一掷,然而李建成身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会那么急迫去发动一场政变——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若非走投无路是没人敢轻易尝试的。

李建成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忘了他身处的是一个由乱世向盛世过渡的时期——尽管在这一时期李建成的法统优势日益占据上风,但李世民在长期战争中积累的人望优势也依然不容忽视,然而他们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断然手段的决心,始终热衷于通过牵制平衡的宫廷政治手段对付李世民。这时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对方设定的游戏规则玩下去注定被玩死,于是索性把心一横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尽管李建成在朝臣中也有相当的威望,但他的支持者手中没有兵权,这就是一大致命的缺陷,毕竟枪杆子里出政权,尤其是在一个天下尚未大定的年代这点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李建成作为李渊明立的合法太子是获得了父皇李渊的支持的,而李渊手中显然是有兵权的。事实上玄武门事变时大唐王朝的朝臣和军队依然是听命于李渊而不是李世民的,就双方的绝对实力对比而言:李渊完全足以碾压李世民。然而由于事出突然李渊根本不可能调集足够的部队前来护驾,于是在绝对实力上呈劣势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事变发生的一刻在禁宫之内形成了局部兵力优势。这时李渊就算想召唤正规军前来救驾也无法穿越李世民的包围圈,那年代又没手机可以通知外面。被李世民这一突如其来之举打蒙了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当场被李世民的军队格杀,这时的李渊还能如何呢?尽管他还有其他儿子,但均为庶出且大多年幼,不足以安定大唐天下;在开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儿子,如今李建成、李元吉已死,也就剩下李世民堪当大任,如果李渊和李世民强行对抗无非不过就是父子彻底反目,闹个两败俱伤,那么这江山是否还姓李怕就难说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李渊明智地选择退位——以放弃自己个人权力为代价换取李家大唐王朝的生存。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李建成是太子,有父皇李渊和弟弟李元吉的支持,有魏征等大臣的拥戴,按理说在继承皇位的问题上毫无疑异,稳操胜券,可最后落得喋血玄武门的下场。究其原因,还是李渊、魏征等人误了他。


李建成在唐初是文人势力的代表,而李世民是武将的代表。在平定群雄时,俩人还是手足,可等到大唐建立后,李建成自恃太子,对李世民自然居高临下,而李世民自感功高盖世,对李建成这个含金量不高的太子,肯定是心有不甘。于是,俩人关系逐渐恶化,最后变成不可调和敌我矛盾。

做为皇帝又是父亲的李渊,此时,鲜明地站到李建成的一边,这不仅因为李建成是太子,更因为李建成得到了弟弟李元吉的支持,与大多数文臣的拥戴。李渊深知打天下靠武将,治天下靠文人的道理。尽管李世民在大唐建立中,立下不世之功,但在李渊眼里,他不过是个武夫,根本成不了治理天下的英主。所以,他就开始不停的打压秦王府势力,以此消弱李世民对李建成的威胁。



李建成正是有了李渊的庇护,才会高枕无忧。可以说,此时李建成根本不会也不敢对李世民起杀心。至于史书记载,李建成给李世民酒中下毒,完全是李世民的杜撰,不过是为自己发动玄武门之变找的借口而已。当然,李建成此时不杀李世民,不代表他以后不会杀李世民,毕竟,皇权的斗争向来都收是你死我活的血腥。

李建成阵营中,高人也不在少数,最杰出的代表便是魏征。李建成能在与李世民明争暗斗中得到李渊鼎力支持,魏征功不可没。但魏征行的是大道,他既无房玄龄的谋,也无杜如晦的断,更不会用阴谋诡计置李世民于死地。这样的人,在国家治理方面堪称栋才,但在你死我活的争权夺利中,实属愚才,因为他缺少一战定乾坤的狠与毒。



有李渊的支持,有魏征到出谋划策,李建成早已麻痹大意,戒心全无。所以,当李世民磨刀霍霍之时,李建成还蒙在鼓里,还沉浸在太子梦中,一点察觉都没有。而当李世民诬陷他与后宫嫔妃私通时,他全然不知这是一场阴谋,和弟弟李元吉奉旨上殿欲与李世民理论 ,殊不知,这一去竟是一条不归路。

李建成败于李世民,不是他无能,也不是他善良。是因为他得到了李渊的支持,得到了魏征等文臣的拥戴,从而被表面的胜利冲昏头脑,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李世民是弃子,结局肯定是死,李渊可能因为他跟太子矛盾大,平息矛盾,而杀了他,李建成当皇帝后,还是会杀了他,

所以李世民早晚是死,逃不脱的,秦王府的那些人,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

你觉得大臣都是支持李渊或者李建成的,但实际上,支持李世民的也不少,

比如李绩和李靖,李世民去拉拢他们,他们保持中立,但实际上,这个态度就已经是支持李世民的了,如果不支持,他们会告诉李渊。

在唐朝的四次玄武门之变中,凡是夺取玄武门的,都成功了,反之则失败,看唐朝宫城的地形图,玄武门位于正北方,居高临下,只要控制玄武门,就能控制皇宫。

李世民拉拢了玄武门守将常何,再突然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用军队控制皇宫,这时候,即使站在李渊那边的人多,谁敢跟李世民抗衡呢?

李渊当时就妥协了,哪个大臣敢站出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


原因很简单,李世民太过阴险毒辣毫无人性。无论是李渊还是李建成李元吉,都没有预料到他会造反。

李世民利用亲情,诱导父亲兄弟,半夜偷袭,最终成功。。此人罪行十恶不赦(什么是十恶不赦,可以查资料。),杀人无数,连自己最亲近的兄弟也斩草除根,杀死兄弟的所有儿子和几个女儿,霸占兄弟妻子。后又杀自己堂兄,霸占堂兄妻子。。

李世民的功绩大半是吹牛吹出来的,把隋炀帝,李渊,李建成等等的功绩强行安到自己头上。歪曲历史,把对手往死里黑。也是从他开始,中国的史书可信度降低了很多。

他的一生就是罪孽的一生,从未停止作恶,连他自己估计都缓不过来了。。天天做梦怕恶鬼索命,这才出了“门神”的故事。

从古至今的卑鄙小人中,李世民觉得可以到前三位。。可悲的是世人居然歌颂这样的人,五千年文明,什么是文明??一个真正的文明就不应该对恶人有任何的纵容,不应该找任何借口去为罪孽辩解,罪孽就是罪孽。。

一边追求美好正义,一边又使劲地为恶人洗白,冤屈好人,让善良的人九死一生后流泪又丢命。而我们整个民族,都为此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个代价一直在延续。



木府木初


玄武门事变的发生前,李建成拥有父皇李渊、齐王元吉、以及朝廷内诸多大臣的支持,可以说是优势明显。但是玄武门事变时,优势巨大的李建臣被杀身亡,反而是实力相对弱小的李世民成功了。这件事有着深深的背景。



唐朝内部权力分配

李渊起兵之初,李世民负责带兵出征,权柄逐建增大,李渊为了平衡李世民,所以让李建成负责朝廷内部政令。

这样一来,整个朝廷的军权倾斜到了李世民的手中,政权倾斜到了李建成的手中。基本上形成了李世民掌军,李建成掌政的格局。

随着李世民军权势力的提升,野心也在与日俱增,尤其是在621年,李世民被册封为天策上将之后。但是整个天下趋于平定的时候,李渊的天平逐渐偏向了李建成。



李建成胜券在握

李世民在成立天策将军府中之后,拥有了自己的决策团队,形成了李渊、李建成之外的第三大势力。

李世民的势力之中,大部分是行伍出身,久经沙场。但是到了朝廷政治中,根本无法抗衡太子李建成,加上李渊认为天下大体已经稳定,所以极力的维护李建成,打压李世民的势力。



最终李世民的势力逐渐被李渊和李建成打散,程咬金、秦琼等人被调走,尉迟恭被多次陷害,整个秦王府上下也都是忐忑不安。而李建成在长安内拥有李渊的支持,还有大部分朝廷大臣的支持。

除了上述的政治势力之外,李建成还私募了长安勇士2000人,召集了幽州精兵300人,还有齐王府700人。李世民的秦王府仅仅拥有800人,可以说李建成在长安的势力远在李世民之上。



玄武门事变

两个人明争暗斗了几年之后,随着李渊彻底倒向太子李建成之后,李世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所以密谋除掉李建成。

事变前一天,李世民见李渊之后,密告李建成淫乱后宫,这时李渊召李建成第二天入宫对质。

第二天,李建成准备经过玄武门进宫之时,李世民埋伏在了玄武门处,突然发动袭击,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

树倒猢狲散,即便是李建成的卫兵前来救驾,看到了李建成的人头,众人皆散。这时已经控制李渊的李世民,掌握了大唐所有的权力。



李建成的失败

首先、不得不承认李建成相比李世民优势巨大。而李建成正是因为有了李渊、李元吉、魏征等人的支持,反而过于大意,导致了他为人优柔寡断的性格。

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李元吉曾经多次想致李世民于死地,永绝后患。但是却因为李建成多次的优柔寡断而失败,最终让李世民有了警惕、防范之心。



其次、李建成集团欺人太甚。李世民在外掌军权,李建成便在内部打基础,结交后宫妃嫔,讨好父皇李渊。

有一次,李世民在外征战,因为淮南王李神通有功,所以封赏了他几十顷的土地。但是李渊妃子张婕妤的父亲,通过张婕妤向高祖请求要这些田,最终李渊把这些田地赐给了他。

这件事等于把李世民的大将,紧紧的围在了李世民的周围,对朝廷产生了抗拒的心理。也为政变之时,军队作壁上观埋下了伏笔。



再有就是李世民行事迅速果断。玄武门事变前,李世民策反了一个关键人物,玄武门守备常何,利用这一点,李世民才能在李建成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埋伏在了玄武门,出其不意的击杀了李建成

其次就是迅速控制了李渊,稳定了朝廷内部,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我是越关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输给李世民并不令人意外。

武德九年,是李世民最‘凶险’的一年。

这一年,他的父亲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将他从洛阳召回了长安。

身处敌人的巢穴,李世民遭受了无数次来自李建成的政治攻击。

先是李渊出尔反尔,收回了允许李世民在洛阳开府建牙的成命。

随后勒令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不得再事秦王’,将程知节等将调离天策府。

之后几个月里,李世民被污蔑有‘异志’(这个还真有!),险些被废为庶民!

一时间,李世民仿佛变成了案上鱼肉,任人宰割。

所有人都认为李建成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但在这一片光明的局势下,李建成为什么会阴沟里翻船了呢?

原因只有两点。

一、突厥助攻

武德九年,突厥大举南犯(渭水之盟的前奏),朝廷需要一名将领带兵北上抵御。

而犯了事的李世民,当然不在考虑之中了。所以便是由齐王李元吉挂帅,赵王为副,统兵北上。

六月初四的那天,齐王李元吉出征在城外誓师,李建成去送行,给了李世民操作的空挡。

预谋已久

李世民并非善茬,玄武门之变是他预谋已久的事。

当时守玄武门的守将常何,是他两年前就已经安排进去的。

关键时刻,帮李世民打开了玄武门。

而且,长安是李建成的地盘,然而政变之时,李世民居然可以在李建成的地盘上拉起五千人之众。

这五千人,是凭空来的?还是化整为零,慢慢潜伏进来的?

因而,李世民在风暴中心丝毫不慌,反而有点像笑。

反观李建成,优柔寡断,坐失先机,输了也正常。


道史仙


唐朝的局势稳定以后,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朝中的政权在李建成手里,而军权去在李世民手里。两人虽未兄弟,但不合的事情早就众所皆知。实际上唐朝的建立,李世民的功劳最大,而且他手下的武将们也都只认李世民,不认李建成。李建成觉得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自己的地位总有一天会被李世民抢去,那不如抓紧时机下手。于是决定暗杀李世民。但却不知李建成身边的侍从早就被李世民收买,李世民知道此事后告诉李渊,李渊不信,第二天传召李建成进宫,此时的李世民早已经埋伏等着李建成进宫。最后李建成还有随他一起进宫的李元吉在玄武门被李世民所杀。


李建成失败的原因有三个:

一.虽掌握政权,但没有军权。

李建成的实力其实不弱,不过只是在政权上,李建成虽然在父皇李渊和弟弟李元吉还有魏征等大臣的支持下成功掌握了政权,但实际的军权掌握在李世民的手上,一旦开战,李建成的军队肯定打不赢李世民的军队。一群只能吹嘘的文官如何跟一群手拿武器的武官斗呢,要知道,军权的实力才能决定胜败。

二.懂得收买人心

在反隋的时候,李世民就已经征战沙场了,在军队里,李世民十分懂得收买人心,跟手下的将领打好关系,在他手下的那堆人认为李世民为人仁义,有做君王的潜质。心里早已经认定他是下一代的君王。反观李建成,长期在父亲李渊的身后,虽然跟同父亲一起出入各种场合,但是没有实际性的行动,自然武将们觉得李世民更加适合做君王。而且在一次李世民拉拢军权的将领李靖和李绩时候,李靖和李绩保持中立,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古代是讲究名正言顺,李建成是太子,下一代额君王就是他,李靖和李绩应该会告诉李建成加以防范,但是他两却保持中立,这就说明在他们眼里李世民比李建成更加适合做君王。

三.智商谋略

李建成智商谋略远不如李世民,早在自己部署杀害李世民的时候,自己的侍从早已经被李世民收买了。自己却全然不知,虽然有动了杀害危及自己地位的李世民的心机,但远不及的李世民的先见之明。早就安排了卧底等着这一天。而且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明知道自己进宫也不带多一些将领在身边,反而遭到了李世民的杀害。


协虎战争史


中国历朝历代帝王家都会出现窝里斗现象,最普遍是立储之事引发的一系列不平等心理导致的纠纷与血案。



当初,李渊带着一群武将大臣打下江山,最终登基后要给几个儿子分配不同的权力与责任,比方说,有的儿子武艺高强,有的儿子舞文弄墨,而只有一个名额,名正言顺,被宣布的太子是名义上接班李渊的一个重要角色。



那么,兵权代表什么?

兵权对于皇权是极为重要的,或者说,李渊有意让二儿子李世民外出作战,以此磨炼他带兵作战的经验,而长子李建成留在身边,与大臣们一同负责国家政务。 很显然,这是不平等的,尽管表面上,责任与权利分化的完美。

李渊忽视了人性的阴暗面,围绕在大儿子李建成身边的心腹大臣,不少人都等着将来李建成即位后跟着风光。同样,李世民身边也会有这样的心腹大臣。同朝为官,各为其主,这是古代仕途路的基本。



那么,李世民不是一般的武夫,有勇有谋,加上手上有兵权,也是李渊的儿子,身边也有一群为了李渊可以鞠躬尽瘁的大臣出谋划策,所以说,历史的突发事件,也是必然的,有所准备的。政治家庭的风波不过如此。强者居上。


莫小邪


李建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从《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这类书去看,李建成是非杀不可的,他勾结李元吉、排挤李世民、私通后妃、阴蓄甲兵等等,都是打算逼皇帝退位,而李世民却是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能团结各种力量,能虚心听取意见,能从善加流。

这种绝对的反差招致很多人的反对,众多历史学家都认为李世民的脸上抹了厚厚的一层脂粉,李建成的背上则背了一口大大的黑锅。

其实李世民不可能这么圣人,李建成也绝非那么废柴,作为大唐第一位太子,他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

论军事才能,晋阳起兵后,李建成也曾冲锋陷阵,一马当先,参与定西河、下绛县、驻永丰、入长安等军事活动,率先攻破长安的就是李建成部。

李渊定都长安后,李建成出征的次数很少,毕竟作为储君,坐镇中央才是最重要的,况且做皇帝首要的不是军事才能,而是政治才能。

论政治才能,李建成留在长安协助李渊处理内政,也办得中规中矩,并未发生什么大错,可见他是有很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的。而且李建成也网罗了魏征、王珪等人才,可见他也是擅长招贤纳俊的。

不过在开国时期,战功的确是巩固威望的好东西,李世民常年在外征战,积累下来的威望不输于太子李建成,并且天策府笼络了一批文臣武将,天策府的号令能与东宫号令一样,通行于大唐的各个州府,李世民的势力也很强劲。

李渊是否站在李建成这边不好说,他的确有心调节两个儿子的争斗,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权力都不小,显然威胁到了李渊皇权的施展,他打压李世民的行为也可以解释为他自己的收权。

正是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势力没有绝对差距甚至李建成还占上风,这才逼得李世民当机立断发动政变,而李建成的性格较为宽仁,说不好听就是优柔寡断,在政变中身死,也就沦为历史舞台上的失败者,只能背着弟弟给他安排的锅。


平沙趣说历史


中国有句话叫“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驰聘疆场,南征北战,可他不是长子。他的哥哥李建成是长子,被封为太子,并且能力出众,手下有一批文臣武将保驾护航。李渊死后,太子李建成顺理成章继位是法定程序。皇位是唯一的,谁做在那里,他人功劳再大只能俯首称臣。所以,等到太子李建成即位后,在起兵造反那就是谋反之罪。

出其不意从父亲手里得到皇位,尽管不是合法继位,但总是从父亲身上传到了儿子手里,是不太合法的继承,性质似乎比谋反更能容易接受。

李世民是一位文治武功超群的人,在谋杀太子李建成前是做了反复权衡的,再杀再斗,都是在他兄弟们之间发生的,臣子们如果不是任何一个皇子的铁保,是不会参与进来的,人家是家事,保不准皇上老爹倾向哪个儿子呢?

所以,有时候,外人尽管知道人家家庭内部出现矛盾了,也不便于插手皇家家里的事情,闹不好会连累全家性命。

正如后来李绩说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那句话“废立皇后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先问外人呢?”

因此,李世民取胜的原因我认为,一是出其不意,先下手为强。二是李世民尽管不是太子,能力超强,在朝中有目共睹,太子与弟弟之间的争斗,谁也拿不准谁胜谁负,不愿意出来为之无谓牺牲。三是皇家内部弟兄争斗,门外人不愿意过多参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