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弑母”孩子的出路何在?去学校?回家?步入社会?我们该如何面对并教育孩子呢?

赵静teacher


怎么说呢 发生这种事,去哪里哪里愿意接受他,毕竟弑母他的罪过太大了,应该没有人愿意原谅他吧!这种人没有前途,即使将来他能够成为像马云这样的大人物,弑母这个罪名是他一辈子的洗不掉的。

无论将来他在哪一个圈子生活的没有人愿意接待他的。

我觉得最好的选择就是去监狱吧!如果哪个寺庙愿意接受他,那出家吧!永世不要踏入社会,用一辈子去忏悔吧。




感情问号


这个事情确实让人很头疼,也和你突出了青少年犯罪后的后续问题,回归家庭和社会都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而且如果由个人和家庭负责今后的教育等,很可能不能长期坚持。这样看来,官方的青少年罪犯管教机构,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

既然法律上孩子不承担责任,已形成事实,那么孩子的后续管教问题势必要保证妥善,既不能给他人再产生伤害,也要尽力挽留这个孩子。

先要对孩子的健康,做一个准确的判定,如果心理存在疾病,最好由官方进行持续疏导,健康后由他父親监护,按着实际情况安排是否能够上学,或是从事劳动技能学习,并且由所在地的辖区派出所监管,每周进行行为判定,经过长期的疏导管教,确定可以回归社会,再让其回到社会中,要确保社会其他人的安全。


黑白世界33972750


这个问题说出来好说,做起来难!刚才就有位头条朋友反问我“你愿意让你的孩子和弑母孩子做同桌吗?”我相信每个父母都不会愿意的。

但是12岁,毕竟是一个鲜活的生民,是社会公民,虽然犯罪至不可原谅不可饶恕境地,却也应当得到法律规定的权利,比如受教育权利、生存权等,所以应该怎么面对这样一个棘手头疼的社会问题,是现实需要作出回答的。

一方面,不能丢弃是社会责任的起码要求。所有人都不愿意要、不愿意见,对于孩子他应该去哪?如果真的抛弃他,接下来的也许只是重复社会的弑母的罪恶。我们还会再次在头条这个平台重新探讨这个问题。

二方面,如何面对接受让他接受教育?放下过去。弑母案件已经过去,从阴影走出来,用对待普通孩子一样的眼光看待他,给他内心最大的宽恕,也许这样的宽恕会让给他一个重新重生的机会。家庭必须接纳孩子,这是必须的责任,不能选择。如果推向社会就是对社会最大的不负责任。社会必须接纳孩子,不管是如何提供学校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等,都不能过于鄙视,甚至方面侮辱、耻视,帮助孩子治愈心理的阴影,让孩子和社会一起走出过去的罪恶。

三方面,12岁少年是关键问题。特别是家庭和亲人,社区要近前配合家庭工作,打开孩子心锁,反复感化,温情感动,让他真正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真切懂得悔悟和真心改正。让社会家庭和亲人看到希望,给孩子鼓起生存的希望。一味着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对他仇恨的目光和舆论中,只会让孩子自暴自弃,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次无法回头。

四方面,家庭教育失败是社会应到引起深思的问题。问题以沉痛的形式暴露出来,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对孩子教育的社会责任如何承担?重新摆在了社会父母们的面前,孩子所犯的罪孽,社会、家庭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可推卸,既然有责任,决不能再在同一个孩子身上重复犯错,要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好好拿出爱心呵护关怀,慢慢修复对社会的伤害和对孩子畸形的心灵!即时不能成为社会栋梁,至少不能成为社会的罪恶一面!


不一样的法


十二岁杀母既不能让他返校,也不能让他流入社会,这对其他人的生命安全都是一个危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法治体系逐渐完善,同时,少年杀人事件也不断攀升,国家应成立一个专管少年劳教场所,或者在劳教所内再办一个学校,使少年犯能在里面得到双重教育,即劳教、文化两方面。

一个幼小的心灵就这样被扭曲,家长对他也是束手无策,打也不成骂也不成,有脾气怪的孩子还甚至对家长对社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其危害不言而喻,他的未来也是渺茫的。

无论国家法律对这类孩子能否管制,我希望国家能出台有关此类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早制止此类少年的犯罪心理和行为,让幼小的心灵消除这一杀人念头。

俗话说得好,教知识从零开始,育孩子从小抓起,如孩子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良好教育,他就象一叶在大海漂泊无方向的孤零小船任水推舟。

孩子只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走向光明,走的更远!……


用户18226902030


十二岁的孩子杀了母亲还从容不迫、坦然面对,也真可以了。“我杀的是我妈妈,又没杀别人!”从这话语中明显看到他没有真正悔过,也没有一点的责任感,这样的孩子放归学校、课堂,谁保他不再次下手?所以回学校不行。尽管犯罪因为恶劣,危害性很大,法律似乎拿他没办法,送监也不行,回家又易失去教育和监管。像这种情况,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送工读学校严加管教!

不管这个少年不被惩罚的理由多么充分,免于起诉的法理依据多么有力,杀人偿命的天理还在,进行必要的惩戒,对他是个教育,阻止以后再杀人,对其他孩子是个警示,对他母亲在天之灵也是一个安慰和交代,也还社会一个公平和一份安宁。

如果这样放其回校,不了了之,这个孩子难再和他人相处,也难在社会立足,也会给其他孩子带来危险和影响,看似在保护未成年人,实际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做法!


回首悠心


子不教父之过

归根结底都是家庭教育没好,导致一系列问题,孩子做法值得每个中国父母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

打骂不管不问,是中国家庭教育孩子的大多方式之一。早年溺爱,不让其独立培养,独立完成和思考,导致越大越依赖父母,依赖朋友让其不能在社会家庭独立立足。

很多孩子问题发生之后,大多父母才会反思自己问题,但是在没有发生问题前,基本不会考虑哪些即将发生问题。所以后悔是没有药吃。

要想教育好孩子问题,应该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多听听他们意见,鼓励和赞同孩子的一些做法和行为。小孩模仿能力很强,父母怎么做,他们也会学着做,所以父母优质前期教育相当重要。


一叶知秋JC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海姆·吉诺特


家庭暴力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少年期是个体智力开发、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不良习惯和心理、不当行为易于发生的时期。家庭是少年适应社会过渡的最重要主体,它决定了少年的社会地位、家庭的结构与状况,对少年行为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家庭暴力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少年直接作为被施暴的对象,导致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受到严重伤害;
另一种情况是暴力针对的是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虽没有直接针对少年,但是少年目睹家庭暴力同样会对给少年造成很大的伤害和负面影响。


少年的心理状况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其成长过程中,外部不良信息是造成少年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诱因。

家庭暴力使少年深受其害,侵害了受害人的人权,而且破坏了家庭团结和社会稳定,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些少年不仅直接卷入了家庭暴力事件中,而且还产生了高攻击性的社会行为,容易走向犯罪道路。大量的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中的少年存在多方面的行为障碍,而高攻击性是少年最突出的行为问题之一。


一方面家暴经历和场景可能会损害少年的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他们常需要借助攻击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或者痛苦的内心感受。

另一方面高攻击倾向可能是受虐少年习得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应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防御策略,受虐少年对周围伤害性的刺激过分警觉,并能作出迅速的反应。

遭受或目睹家庭暴力的少年长期生活在恐怖、紧张的气氛中,有此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危害社会稳定的犯罪者。



家庭暴力对少年人格特质的影响

早年时期经历过或目睹过家庭暴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少年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并对其以后的社会化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子女成长在父母经常争吵、打架的家庭氛围中,子女可能对父母产生莫名的畏惧感和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长期处于恐惧、无助、惊慌、焦虑、厌恶的精神状态中。

早年期有过受虐经历的个体的人格因素中环疑性、忧虑性、适应性和焦虑性水平均高,家庭中存在暴力现象不利于少年外向乐观,开朗合群、情绪稳定等积极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年消极个性特征的形成。


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少年早年生活的家庭成员之间如果不和睦,会导致子女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子女因此逃避与家人接触,进而逃避与他人接触。

轻者影响孩子的情绪,使他们自卑、孤独,影响其生活和学习,严重影响子女人格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们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还走上犯罪的道路。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尤其暴力经历是人格障碍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索。
心理学家约翰逊采用纵向研究法对639名1-11岁少年进行了18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其中81人受到过忽视或虐待;在控制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和精神障碍的影响后,少年期遭受虐待或受忽视者成年后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是米受虐待者的4倍。

有研究者采用不同的人格因素理论模型对有过少年期虐待经历的个体进行研究,均发现少年人格特质的形成与其不幸的经历相关。心理学家皮克尔认为有早年期创伤经历者可能更容易形成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


  • 分裂型人格障碍

人格上表现为孤寂、神经质、不愿意与现实接触等。

少年如果自幼就被来自家庭和父母过高的压力所笼罩,从小的生存环境就非常恶劣,心理长期处于恐惧和压抑之中,严重影响个体成长,表现为意志力差、行为缺乏控制、易怒。

  • 爆发型人格障碍

当长期的恐惧和压抑的情绪逐渐积累并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很容易就会爆发出来,产生攻击行为。

有些少年由于长期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为了尽量少受惩罚,他们做事通常会追求完美,求全心切,过分约束自己,同时也会过度严格地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这类少年缺乏正常的情感,缺乏罪恶感,往往在少年期就会养成许多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还有些少年在与他人相处时,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导致人际关系很差,怀疑心非常重,嫉妒心强,并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不信任他人,总是认为别人做事另有动机,大多是为了利用自己或加害自己。

少年早年期家庭暴力对男性少年成年后形成反社会性和分裂性人格障碍倾向有显著的影响,而情感和性虐待对女性少年成年后形成反社会性和边缘性人格障碍有显著影响。



家庭暴力容易导致少年敌意归因

美国犯罪学家哈斯克乐认为,家庭是决定一个少年是否成为犯罪者的重要因索,许多研究者发现,少年犯与父母的联系并不像正常少年那样紧密。

对部分少年罪犯进行了调查,发现其家庭有紧张甚至冲突环境的占89.3%,远远高于正常少年。大部分曾有过不成功的社会化经历。

少年遭受家庭暴力不仅对少年的人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正常发展。有研究表明,躯体虐待经历影响少年的人际关系和信息加工,受虐少年的人际关系和信息加工能力存在缺陷。



家庭暴力往往使少年形成不正常的人际关系,遭遇家庭暴力的少年往往旱现出较严重的焦虑、抑郁以及较低的社会适应能力。

他们因为缺乏安全感、忧虑以致无法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的疏离,因此在处理社会信息时更可能形成敌意归因倾向。

在假设挑衅的情景中家庭暴力环境中成长的少年敌意归因倾向更明显。受虐少年经常处在恐惧环境中,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致使其善意归因的能力发展滞后,躯体虐待导致少年对敌意线索的选择性注意显著。



相对于正常少年,经受过家庭暴力的少年在心理方面所受的损害更大,人际关系淡漠,所以有过家庭暴力经历的少年在社会信息加工的生成反应阶段,更容易表现出攻击和退缩反应。

不幸的经历与环境刺激及交互作用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容易导致其越轨行为,他们更可能参与暴力行为甚至刑事犯罪,更有可能成为违法犯罪者。


家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父母该如何教育呢?

1.得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请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和他的老师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
2.在你“破口大骂”前,学会主动倾听,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也会释放很多的负面情绪。
3.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修正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4.就是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最好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待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当孩子暴力到家长已无法处理的地步时,应当及时去咨询医生或心理老师,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酿成本可避免的悲剧。


E/N/D


芝士父母


这孩子已经被宠坏了,连亲生母亲都杀,已经完全无可救药了,终身监禁比较好,不要再出来危害社会,万一哪一天丧心病狂,再把外公外婆也杀了怎么办?虽说孩子小,但是这么小都这么可怕,长大了还得了?

他的心理很畸形,杀了母亲还能镇定自若,骗这个骗那个,居然还说母亲是自杀,还给母亲分尸了,很恐怖😱


笙笙不戏


这样的孩子肯定心理上有问题。

孩子如果要好好的活下去,必须得积极接受及心理治疗。

我们应该有宽容的态度去原谅一个人犯过的错误。

毕竟他还是个孩子,没有自己的行为能力。对他未来的教育必须拿出更多的宽容心和耐心。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性格都是跟周围环境。所造成的。

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指这样的责任,应该有谁来承担,而是怎么会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孩子需要周围环境的人去宽容和更加耐心的去教育他。

心地善良到哪儿都是美好的。


Howmedonottellme


还是那句话,未成年不是你犯罪的保护伞,必须严惩,以儆效尤,并大力宣传,看看以后还有几个未成年弑母的。当然除非遭到虐待可以正当防卫的除外。这个案例因为他抽烟被母亲抽了几皮带,确实这位母亲的做法有点重,但不至于把她杀了吧,这叫防卫过当,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