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三洲國家溼地公園,蔥綠群山懷抱的汀江,碧如翡翠,蜿蜒流淌,孩童老人愜意濱水而行,垂釣者悠閒釋然,一幅人水和諧的美麗畫卷。然而,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曾經的汀江邊,是髒亂差的泥塘、沼澤地,因為河長制,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河湖治理期間,我們改變為了治理而治理的工作理念,充分考慮人文、自然等元素,在荒廢的湖泊和沼澤地上建成了溼地公園,還變廢為寶在廢棄撈沙場上建成沙灘公園、古碼頭等。”三洲鎮黨委書記廖飛告訴記者,“曾經無人問津的沼澤地、湖泊、撈沙場,如今成為遊客絡繹不絕的旅遊景點。”
作為全國的樣板,長汀生態治理模式,也是龍巖市河長制深入推進,帶來生態嬗變的縮影。近年來,龍巖市結合河長制,打響了水汙染防治和水環境治理的戰役,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實踐中交出了一份令群眾滿意的答卷。
河長制助力革命老區生態嬗變
有“客家母親河”之稱的汀江,發源於龍巖境內,蜿蜒流經長汀、永定等4縣,進入廣東省。除了汀江,九龍江、閩江也從龍巖發源,“三江源”由此得名。
龍巖,也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如何保護“三江源”碧水長流,讓其更好地潤澤下游?龍巖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河長制工作,持續打好生態環保攻堅戰役及“清水翻身仗”。針對“三江源”的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系列舉措,在當地河長制工作中落地生根。
河道問題,表象在河裡,根源卻在岸上。
長汀縣曾經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之一,群山因為沒有植被而裸露,一度被稱作“火焰山”。當地痛定思痛,把脈河流山川,下大力氣抓源頭治理和生態修復,精準治理。
“結合‘三江源’河道治理、生態修復,縣政府出臺了封山育林的命令,在全縣河道藍線保護區內禁止煉山造林,暫停天然闊葉樹採伐,實施河道沿線生態斷弱點修復、礦山植被恢復等項目建設。”長汀縣水利局局長、河長辦主任劉睿雋介紹道,“對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裸露林地,採用喬灌草立體同步治理模式,在短時間內覆蓋林地,遏制水土流失,涵養林地水源,改善林地質量,促進上層喬木生長和生態快速恢復。”
茂密的森林植被截留了豐富的降水,每年能夠涵養4000萬立方米的水源,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能力顯著提高,河道水質明顯改善,生態環境得到美化。
隨著河長制工作深入推進,當地下大力氣解決養殖業汙染嚴重的問題。全縣生豬總量控制在61萬頭以內,推進限養區規模化養殖場標準化升級改造,關閉拆除禁養區內生豬養殖場,完成升級改造379家,關閉拆除9.82萬平方米。同時,大力推進城區及各鄉鎮汙水設施建設與管理、農業面源汙染治理、重點行業水汙染整治等工作。
開展河長制工作以來,長汀縣鐵腕整治,結合生態護岸建設、河流綜合整治等工程措施,境內大小河流得以像汀江一樣,再現昨日碧波。以三洲鎮為例,原來的“火焰山”變為“花果山”,境內有萬畝楊梅林,悠悠汀江水環鎮而過,山清水秀。
小流域治理讓河流華麗易容
“小溪河水質差,魚蝦絕跡,泥沙沉澱,市民不堪其害。”家住小溪河畔的龍巖市市民詹鄞森說,“這些年,除了春節期間偶然見過小溪河水清之外,從來都是‘一江濁水向東流’。站在橋上,常常能見到小溪河與龍津河的交匯處是‘涇渭分明’的狀態!”
小溪河是龍巖市中心內河、龍津河上游的重要支流。隨著城市發展,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讓小溪河付出了慘重代價。多年來,“九龍治水水不治”的尷尬局面持續存在,河水汙染“久治不愈”,2016年被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環保督察反饋的突出環境問題。
整治小溪河迫在眉睫。隨著河長制的全面推行,龍巖市委市政府將小溪河的治理作為頭號工程來抓。
龍巖市委、市政府和新羅區委、區政府成立整改領導小組,立下了“軍令狀”:2017年5月底前初見成效,6月底前水質明顯改善,8月底前基本完成,12月底前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治理河道汙染,源頭是關鍵。經檢測,鐵、錳汙染是小溪河的主要汙染源,這與周邊的採礦產業密切相關。龍巖市建立專門微信群,召集當地記者與政府工作人員組成暗訪小組,每天24小時暗中記錄汙染源排放情況。兩個月後,終於完成了兩線汙染源的調查,摸排出了20多個企業汙染源線索,以及河道傾倒垃圾、棄土亂堆亂放等10多個問題。
發現“癥結”,立即“治療”。龍巖市市長、市級總河長親自調度,並開展聯合執法。分管副市長、九龍江流域河長“每月一協調、每半月一調度”。高位推動下,去年小溪河流域共行政處罰企業19家,查封扣押10家,刑事移送3家,行政拘留9人,以汙染環境罪判刑2人;關閉拆除企業38家,取締非法洗砂點26處,整改企業41家;處罰金額合計66.8萬元。
2018年1—7月,小溪河流域出動檢查200次,檢查企業40家,共辦理行政執法案件9起,處罰金額85萬餘元,實施查封扣押3起,行政拘留1起,關閉拆除企業2家,限期整改企業14家。
通過強力有效整治,小溪河終成盛大易容——鐵、錳多次實現“雙達標”,水質20年來由Ⅴ類首次達到Ⅱ類。
“除重點抓好小溪河整治外,我們還對市裡的其他25條重點小流域進行全面整治,每條流域都成立了指揮部,制定專門整治方案,開展專項整治工作,全力打好小流域整治翻身仗。”龍巖市河長辦主任林旭介紹道。
治理不易,鞏固更難。為此,市政府印發《小溪河流域治理長效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參照執行,形成了“以市河長辦總牽頭,縣(市、區)、鄉、村各級河長和市、縣(市、區)、鄉各有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可複製、可推廣的重點流域治理模式。
今年上半年,龍巖市制定了2018年“小流域綜合治理”為民辦實事項目實施方案,重點實施19條小流域綜合整治工程項目,19條的小流域中劣Ⅴ類小流域有15條。全市小流域“省為民辦實事”綜合整治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04億元,佔年度計劃投資的一半。
市委、市政府還出臺了2018年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役實施意見,把34條重點小流域列入實施水質提升工程,16條劣Ⅴ類小流域均被列入。根據9月份環境監測數據顯示,通過綜合整治,目前已無劣Ⅴ類小流域。
“河道警長”亮出利劍
聯動機制步履統一
長汀縣三洲鎮派出所所長林波,負責一方治安,2017年開始,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河道警長”。除了打擊水事犯罪,在巡邏過程中,他們還擔負起向群眾宣傳破壞、汙染水環境等違法行為的典型案例及其法律後果的任務。
三洲鎮派出所還構建了鎮、村兩級“河道警長”體系,以對應全鎮河長體系,所長任鎮級“河道警長”,各責任區民警任村級“河道警長”,派出所輔警對應任村級“河道輔警”。
“保護生態環境永遠不能鬆懈,這是民心所向。以前都是接到報案才出警,自從以‘河道警長’的身份加入河長制工作以後,我們變被動出擊為主動出擊,管理效果更好了。”林波介紹道。
2017年2月,龍巖開始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並結合“紅土地生態警務”建設,在全省率先實施了與河長體系相配套的“河道警長制”。對應河長體系,專門配置了市、縣公安局和鄉鎮(街道)派出所三級河道警長。
利用公安部門打擊違法犯罪職能,龍巖市強化對涉水汙染犯罪和阻礙治水工作行為的打擊,為河長制工作保駕護航。目前配備市級“河道警長”2名、縣級“河道警長”57名、鄉鎮(街道)“河道警長”275名,共開展巡查3000餘次。
河道警長履行巡河職責,對涉河涉水案件不再依賴其他部門報案,公安機關從事後介入變為事前參與,通過聯合執法發現違法排汙等行為直接立案偵查,在環保、水利等部門密切配合下,能迅速、高效地取得足以運用於刑事司法的犯罪證據,促進了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兩法”銜接、良性互動。
“河道警長”協助河長做好所轄江河湖庫的管理和保護工作,他們不僅是“巡邏員”“宣傳員”,還是“信息員”“調解員”。
作為“信息員”,就是發揮公安基層單位在情報收集、研判、會商等方面的機制優勢,對收集到的涉水矛盾糾紛、案件線索,及時通報、移送,適時介入,積極當好黨委政府參謀;作為“調解員”,“河道警長”能夠將涉水矛盾和糾紛化解在苗頭期,防止涉水問題引發群體性事件。
自2017年設立“河道警長”至今,全市公安機關配合開展河道整治1042次,配合開展環境整治執法行動846場次,受理行政執法部門移送的破壞水生態行政案件58起,行政拘留57人,查獲破壞水生態刑事案件數6起,刑事拘留4人,抓獲犯罪嫌疑人4人。
執法為基礎,機制更靈活。藉助龍巖市探索建立健全的縣域交界區域水環境聯防聯治工作機制、聯動執法機制,以及實施的區域聯合、異地交叉執法制度、交界區域聯合治汙制度等,公安機關主動靠前,並與各部門長效聯動,長期保持對涉水案件的高壓打擊態勢。
曾幾何時,許多生態環境的治理,由於沒有強硬的執法保障,常常疲軟乏力,或虎頭蛇尾,或半途而廢,最終反彈升級,後患多多。“河道警長”的加入,助力河長制打出聲威,顯出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整治實效。
信息平臺迅捷高效 社會各界齊顯神通
胡文強是上杭縣舊縣鎮鎮級河道專管員。按照要求,每天他都要對舊縣河及其他小溪流進行巡查,發現河道垃圾,他都要及時通知專業的保潔公司人員進行清理。若發現河道汙染等重大問題,要第一時間通過“龍巖市河長制信息平臺”App,拍攝現場圖片進行上報。
除此之外,依靠“e龍巖”平臺,市民也可同時隨手拍攝照片上傳,隨時隨地反映河道問題,這成為群眾涉河訴求答覆的主要渠道。
市民在“e龍巖”《隨手拍》欄目發起涉及河道的投訴件後,投訴件將分發轉辦到接入“e龍巖”的“龍巖市河長制信息平臺”,信息平臺根據GPS定位按“屬地管理”原則,直接派發給掛鉤的河道專管員,同時短信通知河道專管員、河長、信息平臺管理員等人,確保投訴信息第一時間通知到人,保證投訴件得到有效跟蹤落實。
河道專管員隊伍作為投訴件處理流程的第一個環節,由其確認並認領後,屬地河長辦根據職責分工及時協調組織相關成員單位進行現場處理。整個訴求件處理流程只有一個轉辦環節,即“e龍巖”轉辦至河長制信息平臺,平臺第一時間點對點發給所在地河道專管員和流域河長,從而有效減少了部門間分流轉辦環節,提高了投訴件辦理效率。
上半年,龍巖市河長辦辦建立了7×24小時執勤及快速響應機制,尤其是春節期間受理的5件投訴件,平均現場確認響應時間1.6小時,辦結時間23小時,真正實現信息平臺扁平化設計高效運作目標。
“平臺上線至8月23日,共收到‘e龍巖’轉辦涉河涉水訴求件120件,120件涉河涉水訴求件均在第一時間得到跟蹤督辦,各河道專管員平均認領時間為2.82小時,平均辦結時間為46.3小時,群眾評價滿意度達99.2%。”龍巖市河長辦專職副主任介紹道。
河長制的強力推進,除了政府部門的聯動合作,還要依靠社會力量。
龍巖市政府出臺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河道巡查獎勵相關措施,鼓勵群眾舉報周邊發現的河道汙染問題。《閩西日報》、龍巖電視臺刊登播放全市河長名單,公佈舉報熱線,開設“河道問題曝光臺”,接受群眾投訴和自媒體曝光。
同時,龍巖市組織“民間河長”開展護河活動,以縣、鄉河長辦為單位,吸收退休老同志、老年人協會、婦女代表為“民間河長”,管好身邊的河流。市婦聯聯合市河長辦開展了“巾幗護河·共建生態家園”主題活動,上杭縣成立青少年生態環保聯盟並開展“小手拉大手、共護母親河”志願活動,連城縣揭樂鄉成立統一服裝的女子勸導隊助力河長制,激發了群眾參與河湖治理熱情。
流水泱泱白鷺飛,水清岸綠生態美,隨著河長制工作不斷推進,閩西大地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了昔日波光粼粼、楊柳依依的模樣,越來越多的群眾為河長制點贊叫好。龍巖市從全面推行河長制演變到了“合而長治”模式,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有效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讓每一條溪流真正實現綠水長流。
來源:中國水利報2018年12月13日
閱讀更多 中國河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