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水汪」「草豐」好天年

10月26日,青海省氣候中心傳來利好消息:1961年以來全省氣溫上升,降水量與降水日數增加,氣候呈現出暖溼化趨勢,牧草長勢喜人,為三江源生態恢復及保護工程的實施帶來難得發展機遇。

60年來,高原大地呈現暖溼化趨勢

資料顯示,1961年至2017年,我省年平均氣溫為2.1攝氏度,總體呈增暖趨勢,平均每10年升高0.43攝氏度,超過全球平均速率(0.12攝氏度/10年)的3倍,也是我國氣候變暖最顯著的區域之一,尤其1987年以來氣溫急劇升高,1987年前後兩個時段年平均氣溫相差1.2攝氏度。2015年至2017年平均氣溫分別為3.4、3.8、3.5攝氏度,與1981年-2010年氣候平均值(2.4攝氏度)分別偏高1.0、1.4、1.1攝氏度,尤其2016年為歷史最高值。

1961年至2017年,我省年平均降水量為368.7毫米,總體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8.0毫米,尤其近幾年增加趨勢更加明顯,2015年至2017年降水量分別為340.8、410.8、413.1毫米,逐年增加,尤其今年降水量截止到10月22日,已經達到464.6毫米,遠遠超出了1981年-2010年氣候平均值(370.5毫米),也超過了歷史最多年值(461.8毫米)。總體來看,近年來雨季提前,降水量總體增多,降水等級呈增強趨勢。汛期(5至9月)降水量增加,尤其進入本世紀以來,全省極端強降水頻次增多、強度加重,強降水對汛期降水量的貢獻增大,今年這種特點尤為明顯。

專家監測數據表明:1961年至2017年,我省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00天,降水日數總體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2.2天。尤其近10年增加到平均每年104天,2015至2017年平均降水日數分別為99、98、107天,其中2017年比歷史平均日數偏多7天,今年截止到10月22日,降水日數已經達到101天,超過了歷史平均日數。

資料顯示,今年夏季青海湖周邊降水偏多,截至7月29日衛星遙感監測結果表明,青海湖水體面積為4516.23平方公里,較去年同期擴大80.54平方公里,較歷年(2005至2017年)同期擴大174.27平方公里。

今年牧草獲“豐年”

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監測顯示,2018年青海各地牧草產量與近十年(2008年至2017年)平均產量相比偏多10%或以上,牧草長勢喜人,綜合評價為“豐年”。

近年來,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加之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省內湖泊水位升高、面積增加,長江源區河川徑流量增大、荒漠化面積減小,草地植被覆蓋度增加,生態環境總體趨於好轉。

遙感監測資料分析表明,2018年青海牧草產量由西(北)向東(南)逐步增加,最高產量分佈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東南部。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牧草產量以每畝300公斤至400公斤之間等級為主;海南藏族自治州牧草產量以每畝50公斤至300公斤之間等級為主;黃南藏族自治州大部地區牧草產量以每畝500公斤以上等級為主;玉樹藏族自治州牧草產量以每畝50公斤至200公斤之間等級為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牧草產量主要在每畝100公斤以下。

氣象專家認為,今年牧草生長季牧業區大部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多,水熱匹配較好,有利於牧草生長髮育和提高產量,是青海各地牧草長勢較近十年平均長勢偏好的主要原因。

三江源二期工程進展順利

在“人努力,天幫忙”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的法則下,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二期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100億元。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二期工程涉及玉樹、果洛、黃南、海南4個藏族自治州的21個縣和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治理面積由原來的15.23萬平方公里增加到39.5萬平方公里,佔青海省總面積的54.6%。《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中期省級自查評估報告》和年度監測報告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草原退化趨勢明顯減緩,森林生態功能逐漸增強,溼地生態系統面積擴大,荒漠化土地面積逐步減少,水源涵養功能明顯提升,江河徑流量逐漸增加,水土保持功能不斷增強,生物多樣性資源恢復加快,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態保護和建設成效凸顯。

此外,也有專家提醒,因受氣候變暖的負面影響,三江源地區同時出現了冰川萎縮、凍土退化等現象。近30年來,青海省年平均雪蓋面積總體呈減少趨勢,速率為每10年0.32萬平方公里;青海湖流域氣溫顯著升高,致使流域凍土層溫度升高明顯,凍土凍結深度變淺,厚度變薄,其中年最大凍土深度以每10年22.8釐米的速度減小,凍土凍結時間縮短。這些負面效應導致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更為緊迫,任重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