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古人是怎麼取暖的?

Heavn123


最近,大家可能都看天氣預報了,南方各省引來了一次寒潮來襲,各省都做好了防寒措施,因為入冬以來的大規模降雪開始了。在這樣的寒夜裡恐怕只有北方可以享受到溫暖的暖氣,而南方只能躲在屋裡吹空調了。

這不禁讓我們想到古代沒有空調,那麼古代的帝王和王公貴族又是怎樣面對沒有暖氣和空調的寒冬臘月呢? 可能大家也都聽說過古代男尊女卑但是女卑到了哪種程度呢?

古代的帝王竟然利用女性的身體來取暖,可謂是無恥之極,也是最為尷尬。這些讓人打破腦袋也想不出的取暖方法竟然是唐玄宗李隆基兄弟倆首先開創的。用現在的話來說這兄弟倆真不是男人,竟然用女人的身體來給自己供暖。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曾寫道:寄語長安眾年少,妓圍不似獵圍豪。這首詩中提到的妓圍一次就是指的是古人的取暖方法。

明清時代皇宮位於北京紫禁城,這裡四季分明。而這裡的冬天也很寒冷,那麼皇帝是怎麼取暖的呢,養心殿李有一個暖閣,裡面十分溫暖,每年冬天皇帝都會在此度過。那麼暖閣是怎麼供暖的呢?暖閣建造嚴格不能有火,因為古代建築都是木質結構一旦失火就不堪設想。因此匠人們在地下修建地道,在地道里有專門供暖的火道,在地道中一點火碳暖氣就會供到皇宮。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說太和殿太大了,暖氣聚不住無法起到火道供暖的效果。所幸這麼大的殿比較空曠,就會殿內放一些火盆來供暖。

據說嘉慶年間太和殿就引發了一場火災。但是風太大了把火盆都掛到了,這才引起了火災。因此之後就減少了火盆的數量,並且嚴格看守。在古代,皇室人口眾多一年的用木炭量就有驚人的數字。清代,有惜薪司專門管理皇家薪碳,衙署就設在西安門內。嘉慶二年紫禁城就發生了一場大火。原因是一個小太監看守火盆時打了個盹就造成了漫天大火,而且損失慘重,乾隆的很多藏書都被燒沒了。當然火爐火盆也不能滿足王公貴族的需要,他們的衣服上多是動物的皮毛,也可以起到防寒能力。


草根喜劇人V闖


【文藏來答】雖然古代沒有暖氣,但是絕對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哦~

湯婆子

“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宋代黃庭堅的詩《戲詠暖足瓶》,就說到古人晚上用湯婆子取暖。熱水袋就是在塑料問世後,由湯婆子演變而來。湯婆子有個扁圓的大肚壺,上方是灌水的螺帽小口,蓋子裡還有防滲漏作用的厴(yǎn)子。把湯婆子放在被窩裡,暖手暖腳,美滋滋,甚至《剪燈新話》的作者瞿佑(明代)形容這才是真正的溫柔鄉——“布衾紙帳風雪夜,始信溫柔別有鄉”。

網絡配圖

飲熱酒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下雪天,與好友共飲一杯熱酒,好不愜意。古人說喝酒取暖,注意,這裡特指熱酒。熱酒能消除酒中的一些有害成分,而且不易醉人。喝熱水過於寡淡,喝熱茶又太過文藝,不如喝杯熱酒,一邊看雪,一邊把酒言歡,再悠然不過。但須留神,小酒怡情,大酒傷身,切不可貪杯。此外,古人也利用食物取暖。

網絡配圖

熱炕頭

“熱水溫我手,火炕暖我軀。”王冕《冀州道中》的這半句詩,通俗易懂。北方獨有的火炕,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古人的這項偉大智慧發明,與現代暖氣的原理異曲同工。炕搭在臥室,灶壘在過堂屋,炕與灶隔牆相通,灶臺的熱氣通過管道擴散到炕的四處,炕就熱起來了,廢煙最終彙集到煙囪口排放到室外。老話說:“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冬天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在炕頭取暖、聊天,這是古代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網絡配圖

椒房火牆

“今宵駕幸池頭宿,排比椒房得暖無?”椒房,是用椒和泥塗抹牆壁,使室內溫暖、芳香,並象徵多子。因為椒房殿是西漢未央宮皇后所居的宮殿,因此椒房也成了后妃的代稱。另外,早在秦漢時期也已出現取暖的火牆,火牆與炕類似,也是利用爐灶的熱氣採暖,只不過把通氣管道安置在了牆上。

網絡配圖

火道地龍

“地炕蘊火多,鬱養催瓜菽”,這句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宮廷劇裡的地龍。明清時期,皇宮都採用火炕取暖,但是宮廷中又不方便設置大煙囪,因此就在地磚下面鋪設縱橫相通的火道,直通殿外的地爐子,熱氣既能均勻地擴散到地面每個角落,又沒有煙氣汙染,這便是地龍了。現在的地暖,就是源於地龍設計。

網絡配圖

小手爐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古人沒有暖寶寶,但有精緻小巧的暖手爐,這可是小姐、夫人們的必備,就連男子都拒絕不了它的融融暖意。很多古裝劇,尤其是宮鬥劇裡,冬日裡的嬪妃們人手捧著一個小銅爐,更添弱柳扶風不深寒的嬌柔之態。

網絡配圖

火爐火盆

“背窗雪落爐煙直”,南方的雪在李清照的詞裡也是格外寒。烤火是普通老百姓最便宜最直接的取暖方式了,古代人過冬都會儲備很多柴,富貴人家則燒煤燒。有一年正月大雪,宋太宗感念皇帝可以在暖室避寒,貧苦百姓過冬卻異常艱難,因此派人特地給開封城的窮苦百姓和老年人送去衣服、食物和木炭。這就是“雪中送炭”的由來。

另外,古人也很講究衣服、被褥方面的取暖,這裡便不再一一贅述了。


文藏


古人取暖的方沄:富人用碳火爐取暖,庶民百姓用土灶或泥火盆取暖,土灶燒柴草或木柴(一般的家庭燒不起),將燒成紅火但沒沒燒盡的紅火從灶中扒出裝入泥火盆中,這樣室內的溫度能保持幾個時辰,這種用土灶(帶土炕)及泥火盆取暖的方法在我國的東北寒冷地區延續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現在農村九十歲以上的老人,特別是老太太還會做泥火盆呢)。


北辰272055996


有貧富之分,富者用燒製好的木炭,外加手爐。

窮者用木柴或柴草燃燒取暖,燃盡取其餘炭入盆中取暖。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

這反映出貧者生活的概況!


雨晴收起你的傘


古代是用泥炭爐取暖的。就是在炕前支一個泥盆,裡面用幹木頭漚火。冒煙是必然的,但要儘可能地減少冒煙,以所有木頭均顯紅色為佳。這種泥炭爐在八十年代還見使用,但以後都裝暖氣了,泥炭爐就不見了。


締造新社會


火爐,火盆。請看有詩為證: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紫玲瓏麗娟


炭火旺一些,多用瘦金碳,少用銀屑炭,慎防碳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