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省考:行测掌握这几点,言语答题提速2倍

备战省考:行测掌握这几点,言语答题提速2倍


今天图图老湿放大招了,给小伙伴们准备了言语理解六大法宝四个提升要素20个言语易错成语。赶快来学习吧!早一点掌握,早一点上岸。

六大法宝

一、抛砖引玉——关联词

关联词语可谓是贯穿言语所有题型的一大技法,虽没有实质内容,但是作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载体,会影响整个文段前后内容的表达。

对逻辑填空、语句表达等题型的文意分析和确定答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小伙伴们在言语理解答题时要时刻注意关联词的变化。

二、利剑出削——主体法

主体法可谓片段阅读中最为重要的技法之一。主体即是一段文字论述的主要对象。

在言语理解的答题过程中,由于时间短题量大,许多小伙伴经常把材料的主题和干扰选项的类似主体弄混,在答题时只看到选项内容和材料相同就被迷惑从而选择一个错误的选项。

所以小伙伴们在片段阅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判断该段文字论述主体对象,选项中论述的主体未能与原文中的主体保持一致,直接排除。这样即快又准。

三、察言观色——表达倾向

做阅读文段时,我们一般会被作者的感情倾向所打动,或积极、或消极、或中立客观。那么在答题时,我们可以根据题干中比较明显的表达倾向提示词来判定作者的倾向性,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准确地进行选择,提高解题速度。

注意:表达倾向法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解题的一种角度。在不同的题型中都可以应用,能够快速的帮助我们排除干扰项。

四、点石成金——标点符号

郭沫若曾言:言文而无标点,等于人而无眉目。标点符号在言语理解题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利用标点符号,来找到答题的题眼,例如:顿号、分号表并列;冒号、破折表解释;双引则有援引观点、反讽、强调等作用;问号可用于提问或反问,这个句子往往都是文段重点所在

在逻辑填空当中我们也可以利用标点符号去寻找在空白处最合适的词语或成语。

五、以小见大——代词指代

代词指代最大的误区在于指代不明,就容易误选。因此,图图老湿给小伙伴们介绍一种破题技巧:

就近原则,去解决代词指代类的题目。

首先拿到题目后定位原文,找到提问方式中的代词,根据就近原则,去前文中寻到指代的内容,就可以迅速选出答案了。

六、运筹帷幄——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是作者对所写内容的谋篇布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所以我们要掌握不同行文脉络的结构和特点,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就可以快速地找到重点内容,越过其他内容,提高自己的阅读时间。

常见的行文脉络结构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分总分结构、分分结构等。

备战省考:行测掌握这几点,言语答题提速2倍


提升言语4要素

一、看准问题

提升言语做题速度的第一步就是先看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有针对性答题,切勿所答非所问,而且问题之中问法千变万化,一字之差,答案也是天差地别。

例如“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这段文字主要想说的是”、“这段文字后面主要说的是”如此接近的三个提问方式,在答题思路上以及答案的选择上完全不同。读懂问题将成为我们解答言语题的首要任务。

二、明确思路

在读懂问题之后,能够迅速运用正确的答题思维解答问题,思路必须足够明确。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注重把握答题方法,不将题型归纳分析,很难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所谓解题思路,就是在理论学习中,针对不同模块所采用的不同解题方法。是明确命题人目的之后的“见招拆招”。将零散的知识内容穿针引线形成正确的答题思维,活学活用才是王道。

三、辨析选项

言语题中最难点莫过于读懂了文段,却选不出答案。对于答案往往都是“雾里看花”。命题人在答案的设置中往往都设置了很强的干扰项,与正确答案较为接近,让考生摸不着头脑。

因此,建议小伙伴在观察选项时,应先宏观在微观,先重点在细节,以此种方法循序渐进找出答案。

四、忠于原文

在言语题中,小伙伴们切忌不要将个人的主观观点强加于题目,将过多的个人理解去分析、推断作者意图,容易出现“想太多”的情况,导致在选择答案是往往基于个人想法选择,与文段原意有所偏差。

因此在言语题中,一定要忠于文段,就提论题

备战省考:行测掌握这几点,言语答题提速2倍


20个易错成语

1.否(pǐ)极泰来:比喻情况从极坏转好。否,凶;泰,吉。

2.期期艾艾:形容口吃。语见《史记》和《世说新语》。

3.七手八脚:形容大家一起动手,人多手杂的样子。

4.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罄,尽。

5.忍痛割爱:忍受痛苦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

6.如履薄冰:如同踩在薄冰上面一样。比喻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存有戒心。履,踩,踏。

7.如丧考妣(bǐ):像死了父母一样的伤心和着急,含贬义。考妣,(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8.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9.三缄(jiān)其口

: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缄,闭。

10.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11.色厉内荏(rěn):外表强硬,内心空虚。荏,软弱。

12.闪烁其辞:指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明确。也形容说话躲躲闪闪,吞吞吐吐。

13.身无长(cháng)物: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长物,多余的东西。

14. 身体力行:亲身经验,努力实行。

15. 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涂炭,烂泥和炭火。

16.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语出《后汉后》。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日落时太阳的余光照在桑树榆树之间,指傍晚。

17. 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18.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做自己的话。

19. 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20. 始作俑者: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他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