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一語成讖!“資本寒冬”來臨,民營企業如何解決融資困局?

精挑每日重要公告,篩選時下熱點題材,緊跟主流投資趨勢,把握最新市場良機!關注“每日金股預測”公眾號(jf-jgyc)提前挖掘投資新主線。

馬雲一語成讖!“資本寒冬”來臨,民營企業如何解決融資困局?

2018年,對於民營企業而言尤其困難。資金困局、流動資金緊張、債券違約潮起、融資環境惡化,這些問題都在影響著民營企業的發展,企業家對未來的信心急轉直下。

2017年,馬雲在預測2018年時說,我們將迎來30年來最恐怖的失業潮和倒閉潮。如今來看,或許一語成讖!民營企業的“寒冬”已經降臨,經營日益艱難下,2019年大波倒閉潮可能到來?

馬雲一語成讖!“資本寒冬”來臨,民營企業如何解決融資困局?

民營企業的“56789”

我們所說的民營企業,指的是在市場上依靠企業老闆自身運營能力實現生存的企業,也就是廣大中小企業,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滋生的那一批傳統私營企業。

說到民營企業,眾所周知有個“56789”:即民營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不難看出,民營經濟對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當遇到時代的大潮及新技術的衝擊時,中國民企的處境已經越來越岌岌可危!

民企盈利遭受擠壓

馬雲一語成讖!“資本寒冬”來臨,民營企業如何解決融資困局?

以工業企業為例,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民營企業利潤總額佔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比重從2016年起開始出現下滑,由2015年的36.54%下降至2018年前8月的25.96%,下降超過了10%。

民營企業利潤下降的原因,一是由於供給側改革帶來的原材料成本上升,二是企業的汙染治理投資加大和繳納的汙染排放費用增加,三則是勞動力短缺和工資標準提高帶來的用人成本負擔加大。此外,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對部分出口的民企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在中國民營中小企業面臨的危機日漸嚴峻之時,我們對民營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支持,跟它發揮的作用和地位是不相稱的。

民營企業的融資渠道不通暢

馬雲一語成讖!“資本寒冬”來臨,民營企業如何解決融資困局?

融資渠道的阻塞會給民營企業帶來流動性問題,導致企業經營停滯甚至破產,而民營企業長期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7月發佈的一項調研數據顯示,從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融資情況來看,這幾年國企融資大幅改善,而民企融資在持續惡化。過去3年民營企業平均融資規模迅速下降,從2015年的5.99億元下降到2017年的4.6億元,而且有加速的趨勢。

數據顯示,今年共有1289只債券發行成功,發行規模為1.26萬億元,其中民營企業的發行規模僅為1573.5億元。

從金融機構境內大型企業貸款上看,無論是貸款餘額還是新增貸款方面,2014年以來民營企業所取得的貸款均佔比均小於20%,而國有控股企業則始終佔據著較高的貸款比例。同時,獲得銀行貸款的民營企業還面臨著斷貸、抽貸的風險,續貸時往往需要尋求高息的過橋貸款的幫助,從而阻礙了一部分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

為什麼民營企業融資那麼難?

馬雲一語成讖!“資本寒冬”來臨,民營企業如何解決融資困局?

民營企業融資不外乎兩種渠道,一種是找國有金融部門融資,主要是國有銀行。第二種是自己籌資或者辦金融機構來提供資金,靠自己來“造血”。

現在,由國家背書的國企、央企的債券利率甚至已經逼近3.5%,效率還不如銀行的定期存款,但卻十分搶手。而最受傷的民企因為潛在風險大,利率在7%左右的民企債,都鮮有人問津。

另一方面,政府對於民營企業發展金控、金融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過去是鼓勵支持,現在由於擔心影響金融安全等原因而變成了限制和打壓。由於民營企業辦金融機構受到打壓,所以這一條路行不通,民企就不得不救助於國有金融部門和機構。

但是國有銀行給民營企業融資時顧慮重重,需要考慮一系列風險。民營企業抵質押物不足、基礎信息數據缺乏,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民營企業的發展。而銀行不是慈善機構,在民營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愈發不敢借出貸款,因此逐漸就變成了惡性循環。

近日,有多位民營企業家呼籲“民企融資難且貴!政策應更具連續性,國企、民企應一視同仁!”

民企困境正獲得各方的高度重視

馬雲一語成讖!“資本寒冬”來臨,民營企業如何解決融資困局?

可喜的是,千千萬萬家民營企業的生死存亡,正逐漸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也受到了來自高層的高度重視。

國家對於民營企業的定位已經由早期的“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發展為如今的撐起中國經濟“半壁江山”。隨著民營經濟的更加發展壯大,更多扶持政策的持續出臺,以及“競爭中性”理念的生根發芽,未來民營經濟的定位或將提升至新的高度。

今年1月1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召開後,各部委紛紛表態,將從債券、信貸、股權三個融資主渠道,採取“三支箭”的政策組合,支持民營企業拓寬融資途徑。特別是十月以來,從產業和資本市場等各層面,全方位的助力民營企業的政策相繼出臺。

此後,又有多項支持民企的方針政策陸續發佈。十月以來,從產業和資本市場等各層面,全方位的助力民營企業的政策相繼出臺。而就在不久前的11月8日,銀保監會表示對民營企業的貸款要實現“一二五”的目標,即在新增的公司類貸款中,大型銀行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不低於1/3,中小型銀行不低於2/3,爭取三年以後,銀行業對民營企業的貸款佔新增公司類貸款的比例不低於50%。

民營企業未來的希冀

馬雲一語成讖!“資本寒冬”來臨,民營企業如何解決融資困局?

在繼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背景下,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頗為關鍵。各方該如何用“實招”來助力民營企業,讓民營企業輕裝上陣,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首先需要政策鋪路,為民營經濟搭建更廣闊的舞臺。真正給中小企業減負,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恢復企業家群體的信心,切實推進經濟政策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難題,還要在認識上進行糾偏。本來民營企業信用風險、違約概率就高,如果又要求貸款利率更低,銀行乾脆不願意提供貸款。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解決第一筆貸款問題。讓民營企業到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第一筆貸款發生後就建立了業務關係,以後有數據支撐,就可能更方便地貸款。

目前民營企業出現的問題,既有外部的,也有企業內部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為了改變這種困難狀況,黨和政府已經行動起來,正在為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要想走出目前的困境,民營企業也必須克服自身盲目多元化、盲目擴張、經營缺乏誠信、風險防範機制或者治理結構不足等問題。

當然,中小民營企業歸根結底要靠自己,要立足於自救與自立,企業家和創業者應凝聚團隊中堅力量,共克時艱,共同尋找企業發展的“第二曲線”。在民營企業的“五六七八九”之外,還要加上一個“實”,就是踏踏實實辦好企業的“實”。

目前民企的出路在於:抱著壯士斷臂的決心,認清這個時代,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相信民營企業在不久的將來就能挺過寒冬、迎來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