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智慧,讓你達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快樂享受生活

說到天人合一,我們不妨先了解它的一個近義詞:天人感應。

說到天人感應,這個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就是儒家的董仲舒。

通俗的理解,什麼是天人感應,其實就是把人和天相互結合起來,比如董仲舒在春秋繁錄裡面大概就描述了這麼一個觀點: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要順應天道,否則上天會懲罰你的。

儒家智慧,讓你達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快樂享受生活

瞭解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再來看天人合一,就能更好的理解。

所謂的天,自然就是上天那麼發展到後來,天就變成了天理,也就是道。古人是沒有科學概念的,所以認為一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顧名思義,也是能歸入大道,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比如古人認為,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舉個例子,在《道德經》裡,老子就說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中國的古人看來,“天”代表“道”、“真理”、“法則”,萬物芸芸,各含道性,“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

天人合一,或稱天人合德、“天人相應”,很多人以為這個概念是道家提出的,其實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孔子,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

儒家智慧,讓你達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快樂享受生活

那麼,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國古代的諸子百家,對天人合一的看法。

1.道家,天人合一這個概念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比如道家莊子就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比如莊子還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2.儒家。天人合一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這種天人合一乃是一種自然的,但不自覺的合一。但由於人類後天受到各種名利、慾望的矇蔽,不能發現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則。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慾望的矇蔽,“求其放心”,達到一種自覺地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儒家智慧,讓你達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快樂享受生活

3.心學。做到天人合一,那麼我們就不得不再提到王陽明的心學雖然王陽明也是儒家的分支,但是他對於天人合一的理解,卻超過大多數的哲學家。

王陽明曾經說過: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

在王陽明看來,什麼是道,我心就是道,什麼是天理,我心就是天理。所以王陽明認為,一個人如果真正的能達到致良知的一個境界,他能擴充我心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自然又能達到天人合一。

比如王陽明又說,人者,天地萬物之心也;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 。由於認為“心外無物”,陽明心學的旨趣便顯得十分感性而具有當下的“心物不二(分)”性。這也是傳承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理念:天人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