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文帝要杀了檀道济?后来北伐失败为什么又怀念檀道济?

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檀道济是《三十六计》的作者,在南北朝时期的后宋战功卓著,后因功高盖主而被冤杀。自三国以来,权臣篡国的事太多了。檀道济在被抓时,气愤地喊道: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北魏太武帝南侵时,一度饮马长江。宋文帝感叹道:若道济在,岂至此!

檀道济是《三十六计》的作者

檀道济是刘裕手下的大将,曾北伐收复洛阳。檀道济将自己多年的军事思想总结为三十六计。

《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夫子唯应急走耳。

近年来发现《三十六计》玉简册共计66片,单片长24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玉简册阴刻小篆体文字,共计919字。玉简册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尾片属“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

檀道济参与后宋皇帝的废立

宋武帝刘裕死后,少帝刘义符因为昏庸,被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以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废黜。徐羡之杀掉了刘义符,还杀掉了名义上可以继承皇位的庐陵王刘义真。最后他们拥立宋文帝刘义隆当上了皇帝。

刘义隆站稳脚跟后,相继下诏除掉了徐羡之、傅亮,然后让檀道济讨伐谢晖。

徐羡之、傅亮也知道专权弑主,有后顾之忧,他们决定镇守中央,让谢晦镇守长江上游的荆州,檀道济镇守长江下游的广陵,拥兵在外。但没有什么用。

刘义隆很快就把他们分化瓦解。

刘义隆手下的亲信劝他把檀道济也杀掉,刘义隆深知如果两面作战,很可能自己的小命不保,决定绝对信任檀道济,认为檀道济只是被胁迫的从犯,并且不是杀害少帝和庐陵王的主谋,如果现在把他召来,反而有可能谋反,"道济止于胁从,本非事主。杀害之事,又所不关。吾召而问之,必异。”

檀道济最后灭了谢晦,然后被卸磨杀驴了。

檀道济见忌被杀

檀道济功高盖主,势力直逼东汉末年的曹操,或者曹魏末年的司马昭。自己写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却忘了怎么走。

刘义隆病重时,彭城王义康进言,檀道济在驾崩后很有可能图谋不轨。刘义隆下诏除掉檀道济:

檀道济阶缘时幸,荷恩在昔,宠灵优渥,莫与为比。曾不感佩殊遇,思答万分,乃空怀疑贰,履霜日久。元嘉以来,猜阻滋结,不义不昵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固已暴之民听,彰于遐迩。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纳受邪说,每相容隐。又潜散金货,招诱剽猾,逋逃必至,实繁弥广,日夜伺隙,希冀非望。镇军将军仲德往年入朝,屡陈此迹。朕以其位居台铉,豫班河岳,弥缝容养,庶或能革。而长恶不悛,凶慝遂遘,因朕寝疾,规肆祸心。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具悉奸状,密以启闻。夫君亲无将,刑兹罔赦。况罪衅深重,若斯之甚。便可收付廷尉,肃正刑书。事止元恶,余无所问。

刘义隆找了个借口,说原来的叛臣谢灵运,曾经在檀道济那里被好好接待过,所以檀道济也有叛臣之志!

檀道济真是冤死了!谢灵运只是喜欢游山玩水,中央派人来夺他的官,他只是率部下拒捕,在押往广州时,谢灵运又找人来劫狱。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檀道济很少有人知道,但“

自毁长城”这个成语以及军事谋略“三十六计”(三十六计的总结者)却是人人皆知,这成语和计谋皆出自檀道济的生平。



南北朝时期,宋国的大将檀道济因作战勇猛、指挥有方以及善用计谋而闻名于世,檀道济为宋武帝刘裕平定了后秦除去心患立下了赫赫战功,周边诸国也因檀道济统军而对宋国忌惮。檀道济还把生平的作战经验以及谋略得以总结,这就是著名的“三十六计”。


宋武帝刘裕死后,太子刘义符继位,但因其无能而被辅政的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以及护军将军檀道济发动政变而废黜,拥立宋武帝刘裕的三儿子刘义隆为皇帝,即宋文帝。当然,檀道济参与这次政变也是被迫而为之。

宋文帝刘义隆不想被参与废黜太子刘义符政变的军政大臣们控制,随后先后除掉了参与政变的大臣和将领,唯独没有对檀道济下手。因为崛起强大的北魏政权多次的挑衅都被檀道济击退,宋文帝知道只要檀道济存在,北魏军队就不敢对宋国大举用兵,还比喻檀道济是宋国的坚固长城。



然而,宋文帝始终没有忘记檀道济参与政变那件事,公元436年,宋文帝病重,担心自己死后檀道济会谋反,因而杀害了檀道济和其子以及麾下的猛将。行刑前,檀道济悲愤的咆哮:“你们这样做完全就是自毁长城。”
檀道济死后,北魏大举进攻宋国,兵临城下时,宋文帝登城叹道:“若道济在,岂至此!”


铲史倌


檀道济早年随两个兄长投奔了刘裕,随刘裕北伐并灭亡羌人姚氏所建立的后秦,后来东晋司马德文禅位,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南北朝时期的南宋,檀道济因在刘裕朝身经百战立功显赫,威信名望特别高。刘裕死后,少帝刘义符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檀道济胁从,少帝被殺,其弟刘义隆被拥立为宋文帝。当上皇帝的刘义隆,会如何对待那些弑少帝又拥立他为帝的顾命大臣们?这是朝野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更是徐羡之、傅亮日夜担心的问题。

后来,徐羡之、傅亮、谢晦身居权要,专权朝政,使得刘义隆必欲除之而后快,设计将徐羡之、傅亮捕杀,命檀道济率兵讨伐谢晦,将其斩杀。刘义隆收回朝政大权后,为加强皇室对中央政权的统治,刘义隆调四弟刘义康回京共辅朝政。

刘义隆多病身体欠佳,刘义康执政专断,大权独揽势倾天下,刘义隆病重,刘义康也想谋朝篡位,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不听劝告,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国家,国家又怎么会辜负我心呢?”结果,檀道济一到建康,就被刘义康逮捕。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最后,檀道济与其子檀植、檀夷、檀邕、檀演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都在建康被处死。

檀道济死后,南宋朝在军事上转入守势,北魏朝则占据主动地位,屡次南征。后北魏曾南征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刘义隆登石头城北望,面有忧色,又想起了英勇善战的檀道济,悔恨不该将其杀害,长吁道:“如果檀道济还在,岂能使胡马嚣张至此!‘’

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军队撤退时,进行了空前大破坏大掠杀,每过一地,杀戮丁壮者,甚至婴儿也难幸免。又焚房舍,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村井空荒。江南遭此浩劫,国力大衰。

另外,檀道济曾根据多年战争经验,总结出三十六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著作遗产,被载入史册。


德厚致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