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为何不答应呢?

CJ-J


75万蜀军伐吴只是小说之言,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御驾亲征兵伐孙吴,时总兵力也不过6万左右罢了。不过孙权闻刘备伐吴,主动向刘备请和倒是确有其事,据《三国志》记载:

“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那么刘备为何坚决不答应呢?孙权又为何拉下颜面,主动向刘备求和呢?



伐吴是刘备的战略方针

刘备伐吴一直以来不被世人看好,认为这是迈出了极其错误的一步,其实这多少还是有点以“成败论英雄”的成分在其中。刘备也是一代雄主,迈出伐吴这一步绝非意气用事,那么是什么坚定了刘备伐吴的决心呢?这个我们有必要探讨一番。

时刘备伐吴所打出的旗号是为关羽报仇(“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当然我们知道其目的是要夺回荆州失地,因为孙权提出求和但并没说归还荆州三郡,那么有没有可能达成这个想法呢?就当时形势而言,确实是有的。为什么呢?

其一:东吴对原属于蜀汉的荆州三郡掌控尚不牢固。公元220年初,关羽兵败被杀,孙吴占据了原属于蜀汉的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自此蜀汉政权彻底退出荆州。然时不过两年,孙吴一方对荆州三郡的掌控显然还没达到稳定阶段。

其二:刘备称帝。公元219年,刘备于汉中击败曹操,彻底拿下了益州之地。经过一年多的休养生息,益州境内还是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所以刘备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以帝王之名御驾亲征,必定士气大增,这也是刘备伐吴的一个巨大优势,事实证明,刘备前期也确实是势如破竹,一直深入吴境两三百余里才于猇亭进入相持阶段。

所以刘备是有望夺回失地的,这是他坚持伐吴的原因之一,那么还有什么原因呢?

第一:北伐曹魏无望,伐魏则兵打关中,首先打关中就不容易,即使费尽千辛万苦拿下关中也是得不偿失,因为经过连年的战乱,关中早已不是秦汉时期的沃野千里,物阜民丰之地了。退一步讲,就当时情形而言,刘备如若不东出,所做的无非是休养生息,闭关自守,显然刘备不甘如此!

第二:刘备料定伐吴,曹魏不会干预。时孙权虽向曹丕称臣,但这种假象谁都懂,孙刘反目是曹丕最想看到的,所以曹魏是绝对不会派兵在关中向益州进兵对刘备进行牵制的,曹魏的选择必然是坐山观虎斗,后来事实也确实如此。

综上因素,所以刘备坚定了伐吴之心。

生子当如孙仲谋

其实孙权不仅战前向刘备求和,就是在战胜刘备后,依然主动向刘备提出了求和的请求。据《三国志 》记载: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时刘备败退白帝城,可谓是大势已去,理论上主动请和的当是刘备,不过恰恰相反,主动求和的人还是孙权。

这也是孙权的个人魅力所在,非常具有“大局观念”。三足鼎立,魏强而蜀弱,孙吴在中间。曹魏正对南方虎视眈眈,吴蜀两国非合力不能抗曹。所以孙权不希望和刘备发生正面的大冲突,因为一但大冲突爆发这种鼎力的平衡就很可能会被打破,所以夷陵之战前孙权就不想开战,也许刘备不在乎曹魏坐山观虎斗,但孙权非常在乎,毕竟开战会对国内造成巨大损耗。

所以战后,孙权唯恐这种平衡会被打破,所以又连忙遣使向刘备求和,而刘备经夷陵一败,也不敢再做他想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75万蜀军伐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为啥刘备不答应呢?

从三国演义描述看,确实刘备军力强盛,气势磅礴。但是文艺作品,有历史上惯用的夸大,号称等成份,从刘备传,陆逊传看,并没有刘备兵力具体多少的记载,但陆逊对抗的吴军五万是明确的。以蜀国仅有益州,汉中地盘的情况分析,应该有七八万人马,加上沙摩轲,杜路,刘宁支援的兵马,至多八九万。对孙权提出归还荆州求和,刘备为啥不答应,只能根据当时情况推断,因为究竟为啥,只有刘备知道。

第一,怀疑孙权求和诚意和自己当初的选择。就在六年前的建安二十年(215)孙权乘刘备在益州无法分身,派吕蒙带兵两万,夺取了荆州的长沙等三郡,刘备也很恼火,曾经带兵五万返回荆州,并令关羽带兵三万进入益



阳。但由于曹操窥视益州,刘备压力山大,只好与孙权订立协议,按地理位置双方各分三郡,东边归吴,西边归蜀。可仅仅四年,孙权又让吕蒙偷袭荆州,是可忍孰不可忍。第二,丧失理智的报仇雪恨。孙权不仅夺走荆州,还杀了关羽。人死不能复生,关羽是结义兄弟,



刘备如今成皇帝,而关羽却死于非命。加上张飞当面哭诉,发兵以后,杀害张飞的凶手又投东吴,刘备当时怒火中烧,这种情况下,头脑不太清醒,恍惚间反思当初订立协议,觉得纸上谈兵没用,还是军事手段算数。第三,虚幻的正统优越感。刘备刚刚宣布登基称帝,群臣拥戴朝贺,举行祭祀刘邦大典,刘备觉得自己堂堂大汉皇帝,孙权小儿没有资格和老子谈判,伐吴才能体现正义,惩恶扬善,加上蛮王沙摩轲等捧场,刘备头脑发热,乘着气势正盛,一口回绝求和请求,待冷静下来,一切都晚了。



以上三条是主要原因,另外,刘备闭目塞听,错误判断形势。比如,自行登基称帝的理由,是汉献帝被害,开始可能是信息传递有误,但随时间推移,汉献帝的真实消息,应该已经清楚,刘备对政治形势应有清醒认识,不应继续装糊涂;还有对重大警示信号置若罔闻,比如,张飞遇害就是严重警报,因为本来刘备经众人劝诫,已经有所松动,张飞一番话,又激起刘备愤怒。按说刘备此时应深刻思考,慎重对待,而刘备仍然坚持错误,拒绝检讨,终于酿成不可挽回的恶果。(6:09)


流誉后


第一,刘备东征东吴,是举当时蜀汉全国之力的,战争的开端他势如破竹,所以当孙权提出归还荆州的时候。刘备想的却是鲸吞东吴,他已经不在乎荆州了,他要的就是整个东吴。他自己也感觉自己能够拿下东吴!其实刘备的心里已经算好了。与其吞下实力更强的魏国,不如去吞并实力还比较弱的东吴,而后再去北征魏国!



第二,对于当时的战争而言,就算孙权割让了荆州,对于刘备而言基本上一无所获,刘备从新野南逃江夏的时候。裹挟了大量百姓,曹操所得的新野也只是一座空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时候,三国志记载丞相诸葛亮迁三郡居民入川,所以刘备如果得到了荆州也很可能。只是一座座的空城,如果兵源和粮食一无所获,岂不是亏大了,所以刘备既然举国之力攻打东吴,他不在乎孙权是否割让荆州了,他望的是正个东吴。



农人牧子


哈哈,这个只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杜撰的,剧情需要,是为了塑造刘关张三兄弟兄弟情深的形象而设定的,并不是历史的真相。

再说蜀汉根本不可能有70万大军,蜀汉全胜时期人口28万户,就按一户10人算,也就280万,按照五个农民供养一个士兵来计算,也就56万,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这280万里面还有老幼妇女的呀。其实蜀汉的兵力极限是10万,而历史上刘备伐吴,总兵力不过数万,他不可能把十万军队全部带走,汉中不守了么?



历史上刘备伐吴,很大程度上来说,刘备是打算打成一次夺回荆州的局部战争。

荆州作为战略要地,是刘备集团成兵中原的桥头堡,也是固守汉中益州的重要咽喉,荆州的丢失,对于蜀汉来说打击是很大的,失去了主动出击的优势,再也很难维持对东吴和曹魏的钳制。

关羽的死,只是借口,并不是出兵的真实目的,真实目的是夺回荆州这一战略要地。



并且刘备伐吴,是做了两年准备的。彼时蜀汉肱股之臣年事已高,而下一代还没有培养起来,而且荆州的丢失对于蜀汉内部的打击也是沉重的,益州的门阀世家们已经表示出了对刘皇叔的不信任,在此种境地下,深感时不待我的刘皇叔又怎么能不伐吴夺回荆州呢?

但是伐吴并可以得到蜀汉内部的一致同意,大多数人都从政治的角度考量,这一战其实不应该打,诸葛亮其实也是不支持的。

但皇叔不这么认为,他不希望自己死后蜀汉日益疲敝下去,夺回荆州,起码给阿斗一个比较好的开局。诸葛亮虽然不支持,但其实还是辅助皇叔认真做了伐吴的准备的。

在战略上考量的结果是,这次伐吴要打成一次局部战争,目的是通过战争夺回荆州并迫使东吴承认这一事实,而要打赢这场战争,就需要曹魏的配合,牵制住东吴的部分兵力。



可是,刘皇叔没有想到,东吴居然臭不要脸向曹丕称臣,于是东吴暂时没有了北面魏国的压力,得以全面应对刘备,而刘备呢,也是骑虎难下,这完全跟预想的不一样啊,可是兵都发了,还准备了两年,不想打也不得打了。

于是结果嘛,就是火烧连营,刘备败退,次年刘备亡于白帝城,一代枭雄就此落寞。


缘説


首先,别说75万,能有10万就不错了,而且别看不起东吴,东吴的军事实力不下于西蜀,只是分兵防御曹魏了,当孙权忍无可忍的时候,先向曹丕称臣,争取时间,然后把兵力集中,一把大火让刘备回到解放前

其次,刘备的战略眼光有问题,当时孙权有大部分的荆州,扬州,交州,而刘备就一个益州,剩下的八州半全是曹丕的,刘备打盛产叛徒主君暗弱的益州都花了三年,打三代经营,军事不弱于西蜀的东吴六年都不够,真的打起来,曹丕可以派曹真,司马懿驻扎宛城,曹休驻扎合肥,一旦刘备进去江东地界,从宛城出兵,夺下荆州(刘备和孙权开战,不能撤兵回防)然后曹真抄刘备后路,和东吴两面夹击,司马懿留守荆州,防止诸葛亮的增援(刘备基本抽空了兵力,诸葛的增援最多万余人),而孙权把兵力抽空抵御刘备,曹休能轻易的通过合肥,和曹真一起包饺子(不要问曹魏哪来这么多人,打仗士气比兵力重要,孙刘大战,皆是疲敝之卒,而曹魏以逸待劳,而且八州地盘,除开防御人马,兵力上≥孙刘总和也不是不可能)最后东吴灭国,蜀汉半死不活,曹魏一统三国,可喜可贺

这种结局,诸葛这种智者一眼就能看穿,所以极力反对,但是刘备膨胀到不可一世,西蜀东吴能在曹魏手下苟延残喘,地利的功劳占一大半,北方人不善水战,长江天险保江东无忧,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中地形复杂,能轻易的以寡敌众,保西蜀万全,真正的军事实力,从正史上就能看出来,诸葛打了一辈子陈仓,孙权打了一辈子合肥,都不得寸进

所以夷陵之战就是一昏招,既然战略上选择了三分天下,那么也就只能固守以待“天下有变”曹魏综合实力最强,但也是内部最混乱的,一旦主君无能,很容易分崩离析,然而刘备等不及了,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安能不败?


破碎轨迹


整个益州男女老幼总人口才94万,何来75万蜀军?难不成蜀中全民皆兵?

孙权何时提出过归还荆州以求和?如果他会归还荆州的话,那为什么要偷袭荆州?偷袭了再还回来,岂非儿戏?

言归正传,公元221年七月,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执意发动夷陵之战,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

二是刘备带了多少人马?



关于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至少有3个原因:

1、为关羽报仇。天下人皆知关羽仍刘备结义兄弟,刘备如果不报仇必为天下人齿笑,况且刘备仁义重情,此为兄弟情感原因。

2、夺回荆州。天下人皆知孙权偷袭荆州,使蜀汉白白丢了荆州三郡之地,从此蜀汉仅益州一地,北有崇山阻挡曹魏,东有孙权占据荆州,蜀汉的战略地位一落千丈,毫无发展可言,被堵死在蜀中之地,刘备为了蜀汉发展,必要夺回荆州,此为国家发展原因。



3、暮年壮志。公元221年刘备己经61岁了,英雄己暮年,刘备自感时日无多,已经耗不起时间了,从刘备称帝到发动战争仅2个多月时间,时间对刘备来说很急迫了,刘备只希望在有生之年为下一代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此为个人情感原因。

整个蜀汉军队约十万人,还要防守北部边境及其它边境,刘备能带去打仗的撑死也就七万人。



孙权怕了吗?孙权怕了就不会偷袭荆州并杀关羽,孙权只是没有安全感,他一方面向曹丕称臣,缓和北部边境局势,另一方面与刘备议和,但并未提出归还荆州,议和只是缓兵之计,并抢占舆论导向,况且孙权料定刘备也不会接受,杀兄弟夺地盘可是不共戴天之仇,刘备会接受吗?你会接受吗?我想换谁也不会接受吧。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刘备率军伐蜀,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还不答应?如果真有这么好的事情,刘备肯定会高兴的跳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拿回荆州,还不让刘备答应,估计刘备自己就会问了,这么好的事,为什么不让我答应呀?在正史中,孙权主动归还荆州议和这件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除非孙权脑袋进水了,将辛辛苦苦夺回的荆州又拱手送人。

所以,归还荆州议和这件事,只可能发生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也必然不能答应,否则,还怎么对的起一个大大的“义”字。“义……义……义……”,这才是演义要宣扬的主旨,至于事实如何,谁关心呀。

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上的情况。

《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刘备称帝之后,欲伐江东,“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并没有提归还荆州的事情。

《三国志·吴主传》中也记载了孙权采取的措施,“(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於蜀。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

关于三国的可信史料中,均未找到孙权主动归还荆州的记录,仅是请求议和罢了。

我们来看当时的情况,刘备四月登基,当月孙权就从公安搬到了武昌,亲自督阵。这是为什么?因为孙权下定了决心,是决不会放弃荆州的。要不然,刘备大兵压境,待在公安多安全呀,远离吴蜀边境。

而且在《魏略》中记载,孙权得知曹丕篡汉,刘备称帝之后,也有称帝的想法,即“遂有僭意。而以位次尚少,无以威众,又欲先卑而后踞之”。孙权之所以没有称帝,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威望不够,所以,他筹划好了一个非常好的计策。先向魏称臣,表示谦卑恭顺,之后对魏国傲慢,那么魏国必然会伐吴。魏国伐吴,就会惹怒吴国众臣,这时候孙权借助众将之怒,全力抗魏,就可以得到拥护,顺理成章的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威望。

孙权有了这个打算,他的行动就是“深绝蜀而专事魏”,跟刘备和谈,只是拖延一下时间,以便调兵遣将,做好大战刘备的准备。而且,不管是跟蜀打和跟魏打,只要有仗打,孙权就可以借机提高自己的威望,干嘛不打。只是他很清楚,不能学关羽,同时被两方打。事实也是如此,刘备一出兵,孙权就派使者请求魏国的支持,并从容不迫的做好了所有抗蜀的安排,大败刘备于夷陵。

同样的,刘备作为一位混迹江湖这么多年的政治老手,岂能猜不到孙权的小算盘。所以,孙权来议和,刘备毫不犹豫的一口回绝。他的目标是拿回荆州,以便实现“隆中对”中,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远大目标,不给荆州,没的谈。这是诸葛亮给刘备挖了个坑,刘备待在坑里面很舒服,劝都劝不出来呀。

这时,还有魏国在。如果刘备真的打赢了,拿下了荆州,刘备可能灭了孙权么?很简单,不能,因为曹丕不蠢呀。曹丕会想,你还想学关羽,给我来一个拿下襄樊,直向宛洛,直捣魏国老巢,想的美。曹丕必然会出兵打刘备。刘备也知道他灭不了孙权,但是如果他击败了孙权,趁孙权喘息之机,扛住曹丕的进攻,稳固住荆州,还是有可能的。

到了《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可是赛过亲兄弟的情义。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这可是曾经的誓言。而且,刘备从一出场就以仁义示天下,救孔融,助陶谦,三让徐州;帮刘琦,得荆州;刘璋不义,再取益州;连登基做皇帝都要孔明设谋,装作是被迫的。刘备的“仁义道德”,在《三国演义》中就是一面大旗,怎么可以倒下!

所以,在演义中,把孙权描写的猥琐异常。刘备七十五万大军刚出发,孙权就开始告饶了,主动答应把妹妹孙尚香送还,还哭着喊着要割地赔款,都还给你了,我打不过你呀,我的不对呀,我们讲和吧,刘哥哥呀。

刘备当然要义正言辞的嗤之以鼻了,怒道:“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碧眼小儿,洗好了屁股,等着你刘哥哥,不打到你屁股开花,咱不算完。

多么的大义凛然呀,佩服,佩服呀!

结果呢,似乎有点不尽如人意。刘备被黄毛小儿陆逊给揍了。刘备这暴脾气,一气之下,我不活了,遂卒于白帝城。


奕天读历史


诚邀,如题。
刘备为何不答应孙权的求和,窃以为很简单,刘备自以为有足够的把握拿下东吴。


历史上孙权是否愿意割让荆州窃以为值得考究,毕竟东吴耗费了许多钱粮才重新拿下荆州。怎么可能打都不打就直接还给刘备,那还不如不派吕蒙取荆州呢?所以今天小编只按小说的说法来考究。

按小说的说法,当时刘备拥军75万,刚在汉中大胜曹操,已成天下第一雄主。东吴兵马不过20

论高端战斗力,刘备虽然折了关羽张飞,但还有马超赵云黄忠魏延这些当世名将,反观东吴,周瑜鲁肃死后,东吴人才凋零,吕蒙又稀里糊涂在刘备伐吴之前死亡,东吴已经无大将可用了。实际上陆逊也是因为火烧连营七百里后才为人所知,刘备自然对东吴孙权不放在眼里。

实际上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情谊深重,关羽张飞是刘备集团最元老的人物皆因东吴而亡,人非草木刘皇叔岂能无恨,更不会轻易放过孙权。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刘备带领蜀国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吴国推进的时候,孙权确实立刻就向刘备提出了求和的请求。但这个求和请求中,有没有归还荆州这个条件,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史料上并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所以我们不能信口胡说。

(刘备剧照)

不过,史料上虽然没有记载,但是这件事可以分析。我认为,孙权在求和信中提出归还荆州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当时吴国的边界已经推进到了巫山附近,已经远远超过了荆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范围。这么庞大的地域,孙权不可能在刘备还没开打的时候,就主动归还荆州等大片地域。二是孙权打荆州是蓄谋已久的,而且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最后因此获得成功。他不可能把好不容易获得的荆州,拱手送给刘备。三是孙权怎么说也是一国之主,就这么轻易地送出去了,面子上也说不过去。四是在吴国看来,荆州本来就是他们的,是刘备“借”去不还。现在夺回来,不过是物归原主而已,怎么可能又退还呢?如果退还,那就说明自己打错了,这不是自打耳光吗?

那么,孙权在求和信上肯定不会什么也不说,肯定有关于土地问题的表态,他会说什么呢?

我觉得孙权最有可能说的,就是把夷陵之西的两三百里的土地归还刘备。这样做,不但多多少少平息了刘备的怒火,自己也没吃亏。一来,夷陵以西的两三百里土地,都是很平整的,虽然出产庄稼,但是没有据点,守不住。二来,孙权是以退为进。把刘备放在夷陵西两三百里土地上,正好居高临下攻击。三是这是一个骄兵策略,可以以此让刘备放松警惕。

(孙权剧照)

那么,孙权都这样求和了,刘备为何不借坡下驴,或者和战结合,非要一味强硬地和孙权开战,以至于最后失败呢?

第一,刘备有骄傲情绪。

刘备为什么有骄傲情绪,这是由几方面形成的。一是刘备在很短时间里,从被吕布、曹操这些人追得到处逃窜,到拥有了益州、荆州、汉中等三个庞大的地域,并数次打败敌人,让他心里充满骄傲。这种骄傲,不仅仅他有,部下将士也有。张飞因为鞭打士兵被杀,就是他太目中无人的表现。二是刘备当了皇帝,而孙权只是诸侯。而且刘备还自认是继承了汉朝衣钵的皇帝,他对孙权自然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三是孙权因为故意示弱,让刘备中计,让刘备以为孙权怕了。

第二,刘备认为有必胜把握。

为什么有必胜把握?一是孙权地小国弱,财力不雄厚,军队的战斗能力也并不突出。他们能够在赤壁大战中战胜曹操,是依靠长江天险。他们能够获得荆州,是偷袭得手。二是当时吴国最值得倚重的,也是偷袭荆州成功的大将吕蒙已经去世。吴国已经没有拿得出来说话的大将(那时陆逊并未显山露水)。三是刘备可以依靠巫山的山川之险攻打吴军,吴军无法防守。

(夷陵之战)

第三,刘备认为不能求和。

为什么不能求和呢?一是求和会失面子。这就相当于人家对你猛一通老拳,接着又说,好吧,我送你去医院,给你掏医药费。这显然是让被打的人倍觉屈辱的事情。二是求和会影响士气。刘备带着大军东征,士气非常重要。一旦士气泄了,长途远征,不打已经先输了。

也就是说,刘备不同意孙权就求和的主张,肯定是没错的。错在于他的战略选择,最终并没有凭借到巫山之险,而把部队摆在战场平地上,同时由于吴军拒不出战,最后原本很旺的士气,白白地泄了,最后打得一败涂地。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备倾全蜀之兵伐吴,名为二弟关羽报仇,实则意图一举击灭东吴,然后合蜀吴之力北上灭魏,从此天下再度归汉,完成统一大业。基于攻灭东吴的设想,刘备自然不会同意孙权的归还荆州求和方案。不得不说刘备深具帝王之心,他伐吴之举可谓一举三得,既得到了美名,又得到了功业,还可以制衡丞相大权独揽。因此伐吴之战,刘备一意孤行,谁的劝告都不起作用,他还不带诸葛亮同行伐吴,就是想一战成名。

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刘备认为是缓兵之计,当时刘备势入破竹,一路东吴大军望风而逃,或者望旗而降。当此之时荆州似乎已经唾手可得,孙权提出归还荆州以求和,明显诚意不足。孙权如果提出称臣纳地,那么刘备或许可以答应孙权,然后先诛杀吕蒙、陆逊为关羽报仇;最后再一步一步削弱孙权 的权力,最终诛杀孙权为关羽报仇,同时铲除东吴复国的念想。事实上孙权归还荆州求和确实为缓兵之计,东吴同时也在准备水陆大军抵御蜀汉军队。

刘备还是自视甚高,战争过程中他打听到东吴的大将是陆逊,他说一句话:朕用兵老矣,岂反不如一黄口孺子耶!在刘备看来他南征北战数十年,大大小小近百战,尽管败多胜少,但是刘备还是认为他用兵老到,兵法韬略惊人。他想学习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指挥千军万马,平定天下各路诸侯。也正是因为刘备的心高气傲,导致他轻视了对手,最终被陆逊打得大败!

刘备如果不那么贪心,在诛杀了杀害关羽的将领后,完全可以先收回荆州,再养精蓄锐,让诸葛亮来领兵伐吴,那么他的一世英名必然不会受损。刘备就是失败太久了,太想早点完成统一大业,建功立业了。刘备也不想想秦国名君名将名臣代代皆有,统一天下依然用了六代人的时间,他刘备才能不及秦国历代先君,蜀汉综合国力也弱于魏国、吴国,再想续写汉光武帝的传奇,实在是太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