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農民起義,單憑清軍十萬鐵騎能滅亡明朝嗎?

關心婷


看到之前的答案,都是清朝可以取天下是偶然事件。沒有李自成,清朝根本不可能滅亡明朝,其實都是不顧事實。

首先李自成,張獻忠等等各路農民軍為什麼要起義?就是因為,明軍在遼東連戰連敗,導致明朝財政危機,加收稅負,裁員導致。

其次,明朝主力軍都是清軍消滅的。盧象升,洪承疇,劉廷,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熊廷弼、孫承宗,趙率教,何可綱,杜松,龔念遂這些名將大帥都是因為清軍而死。這裡的人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剿滅李自成張獻忠。

不要說這些名將大師,就是一個祖寬,一個不起眼的關寧軍參將,祖大壽的家僕,都打的農民軍丟盔棄甲。盧象升說:“援剿之兵,惟祖大樂、祖寬所統遼丁為最勁,殺賊亦最多。”,祖寬,祖大樂對農民軍是百戰百勝。

崇禎八年,祖寬帶領3千關寧軍就在焦村,葛家莊一直到汝州,殺的農民軍伏屍20多里。隨後在龍門與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三大統帥聯軍決戰。從早晨打到半夜,大獲全勝。一舉擊敗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聯軍。

從崇禎8年一直到崇禎11年,祖寬的3千關寧軍殺的農民軍無處可逃。一直到崇禎11年,清軍入關,祖寬才因為被清軍打敗,失守重地而死。

第三個歷史事實是,如果沒有清軍的幾次入關,李自成早就死多少次了。每次都是清軍入關吸引明軍主力,李自成才死裡逃生。最後去和清軍打仗的明軍都一個接一個的全軍覆沒,才有了李自成等人做大的機會。沒有清軍殲滅了明軍所有精銳軍團,李自成張獻忠早就死了。


深度軍事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單純的從軍事角度來分析,清軍的十萬鐵騎無法滅亡明朝。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直覺得明朝末期的軍隊戰鬥力普遍低下。然而事實上明軍卻是當時世界上火器普及率最高的軍隊,精銳部隊的火器裝備率達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如果明朝大力去發展火器,將它的威力和精度進行提升從而對抗騎兵。明朝軍隊甚至還能收復遼東地區。

如果明朝末期沒有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也就不會面臨兩線作戰的窘迫局面。明朝末期的關寧鐵騎、秦兵和天雄軍都是戰鬥力極其強悍的部隊。然而這些部隊卻在清軍叩關的時候,卻得分兵去打擊農民軍的起義。沒有了兩線作戰,明朝就可以集中精力去與關外的清軍作戰,從而抽調國內的王牌部隊前去東北地區進行支援作戰。

另外明朝內部進行整頓吏治,開放海禁,大力發展經濟。畢竟經濟是一切發展的基礎。整頓邊軍,將其進行戰區劃分,合理利用資源。在西北地區養馬,從蒙古地區購買先進戰馬,大力發展騎兵。這樣經過數十年的時間,經濟發展起來了,軍隊實力也增強了。

那麼在國內發展的數十年,如何對抗清軍鐵騎呢?只有一個辦法慢慢蠶食。從全國各地抽調軍隊前往關外,在哪裡大量的修堡。在一線的堡壘駐紮一定數量的軍隊,二線堡壘駐紮主力軍隊,另外騎兵部隊隨時進行機動作戰。這樣一步一步的蠶食清軍佔領地區。另外給予百姓優厚條件,鼓勵他們遷居到關外較為安全地區。這樣前方軍隊不斷蠶食,後方百姓不斷跟進。但是這樣的方式,說到底還是需要大量的錢投入啊!


兵說


可以,但會比較慢。

清軍和明軍的實力對比,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很多人說,如果沒有李自成和皇太極兩個拳頭輪番狂毆崇禎,明朝不會就此掛掉。甚至說如果李自成和皇太極只留一個,憑藉明朝的國力是完全可以將其擺平的。

是這樣的嗎?

我們是否注意到:不考慮明朝的軍隊為什麼越來越少,畢竟關內和農民軍作戰也有很大消耗。但看關外的女真人,為什麼皇太極的清軍會越大越多?

都說清軍只有區區數十萬,但是實際上,在入關時,清軍已經有20多萬人,加上其他人等可能更多?為什麼會這樣?苦寒之地的東北為什麼可以讓皇太極越活越滋潤,而且還不斷膨脹,豈有此理!

這都拜明朝所賜!看明清的不同發展軌跡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1、錯誤的民族政策讓明朝越發被動

當努爾哈赤決心和明朝死磕時,明朝還是萬曆年間,國力不算太弱。雖說明朝遭遇了薩爾滸之戰的慘敗,但是明朝依舊在東北地區掌握著很多城池,足以死死拖住後金,使其不得向南擴張一步。

但是皇太極是個聰明人。他沒有繼承老爹的蠻幹思路,而是從另一個方向打開了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叫做蒙古。

雖然一時半會拿不下明朝,但是征服西部的蒙古,皇太極還是願意打一打的,所以皇太極開始了對漠南蒙古的征服,終於在1635年,漠南蒙古徹底臣服於皇太極。

漠南蒙古就是今天的內蒙古,它的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

雖說明朝在萬曆時期就和蒙古實現了互市和平,但是在蒙古面對皇太極的進攻時,明朝選擇了觀望,生生錯過了這一屏障,在皇太極將勢力拓展到長城之外時,明朝已經無力迴天。

所以皇太極能不斷從喜峰口長城等直入京城進行搶劫,而明朝只能在山海關和京師之間疲於奔命,在袁崇煥死後,明朝被不斷拖垮。

可以預見的是,明朝不會迅速滅亡,但是被逐漸拖垮是必然事件。

2、執著的防守策略瘦了大明,肥了大清

沒有及時拉攏蒙古也就算了,在遼東地區,明朝的策略也出現了巨大漏洞。

為什麼女真軍隊越大越多,這反映了兩個問題:女真人的搶劫為他們帶來了巨大財富,他們可以裝備更多人數的軍隊;因為搶劫總是成功,極大刺激了女真人加入軍隊,他們的積極性也很高。

這一切,都是明朝無私送錢的結果。

不得不說,以孫承宗築堅城、堡壘推進的思路雖然有效,但是耗費巨大。特別是明朝軍隊在和女真人野戰中並不佔優勢,這就導致了女真人想要搶劫,明朝就只能被搶,搶完之後,明朝繼續修,然後,再搶,再修。

在這無盡的循環中,明朝大把銀子的財富送給了女真,幫助女真迅速強大!而明朝,則被這樣的無底洞徹底拖垮。

後來想想,王在晉的想法雖然不成熟,但是確實省錢,在風雨飄搖的晚明,錢就是命!

所以不用懷疑,即使沒有天災,沒有農民軍的搗亂,明朝也一定會被女真滅亡的,只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歡迎關注!


靜夜史


大家好,我是瑞瑞說歷史,我不能創造歷史,但我可以傳播歷史。

可以明確的說,如果沒有內部的農民起義,吳三桂不投降滿清,單憑清朝的十萬大軍,根本不足以滅亡大清。

很多人說,明亡於嘉靖,明亡於萬曆,或者明亡於崇禎,但是這些都是分析推測。真正的歷史告訴我們,明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盡與煤山,大明滅亡。所以大明還是亡於農民起義,所以如果沒有農民起義的內亂,清軍根本不可能滅亡大明。

咱們先看一下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真正被非漢族統治的幾個朝代。兩晉南北朝的五胡亂華和北魏算一個,這是因為西晉當時的八王之亂把西晉折騰的破敗不堪,這時候的少數民族乘機組建軍隊,在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後期的北魏,東魏西魏也不過是少數民族優勝劣汰剩下的政權。還有滅掉北宋的大金也是因為攻佔了北宋的都城,擄走了北宋的皇族至於徹底統治華夏的元朝那是因為太強了,元帝國橫跨歐亞大路。實力無可批擋,再加上南宋太弱,使得華夏第一次全面被非漢族統一。

有人說清軍的軍事能力比大明強,這樣說是片面的,滿族是遊牧民族,人家就是在馬背上長大的,拼野戰除了袁崇煥的“關寧鐵騎”,還沒有哪個軍隊能和滿清正經的野戰。但是我們可以守城池啊,清軍雖然在遼東取得勝利,但是對一些城池依然無法取得勝利,就算是繞到了明軍主力突襲北京,但是面對城高河深的北京城,也無法攻佔,所以滿清根本不能滅亡大清。咱們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

天時

這裡的天時指的是天下大勢。如果沒有農民起義,當時的明朝不會天下大亂,明朝可以把鎮壓農民起義的財政和軍力調到東北,左良玉的幾十萬大軍在東北就能硬生生把滿清耗死。

地利

前面說到,滿清是起源於東北地區,他們要想殺進中原,就要經過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雖然清軍野戰很厲害,但是攻城不行了,以前都是圍點打援,但是山海關已經在東北邊境了,只要守住山海關,滿清根本不能入關,所以大明盡佔地利之宜,而實際的歷史正是山海關將領吳三桂因為李自成抄了自己家便投降多爾袞引清軍入關,使得華夏江山盡入滿清之手。所以如果沒有農民起義,吳三桂不會投降,滿清就不可能入關。

人和

關於人和這點,可能很多人認為大明不如滿清,認為崇禎多疑,大臣無能,滿清上下能眾志成城團結一致的攻擊大明。但是我們可以想想滿清是遊牧民族,他們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權,而是靠著各個部落的聯盟,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滿清各部落短期在大明那裡得不到便宜,還能團結一致啊。就算崇禎多疑,但是他不昏庸啊,他不可能把大明江山送給滿清的

所以,我們從各方面分析在沒有內部農民起義的大明根本不可能被滿清十萬大軍滅亡。

大家好,我是瑞瑞說歷史,我不能創造歷史,但我可以傳播歷史。


瑞瑞說歷史


能。

明朝滅亡的原因不是農民起義,不是滿清入侵,不是吏治崩壞,不是土地兼併,也不是天災,而是崇禎的騷操作。

有崇禎在,誰都能滅明。

袁崇煥,崇禎殺的。

盧象升,崇禎的好基友楊嗣昌害死的

孫傳庭,崇禎瞎指揮逼死的

洪承疇,崇禎瞎指揮逼入絕境的

三餉,崇禎加的

廠衛,崇禎壓的

驛站,崇禎清的。好吧這個是偶然…

可怕的不是犯錯,而是犯一輩子錯


尹瀟深


滿清入主需要最少九個絕對條件,少一個,差一丁點都沒有可能。

第一、不要說沒有農民起義,就是沒有李自成這個人也是不可能的。李自成只幹了一件事,就是搞破壞。如果換一個不草包的,可能就站住腳了。就沒滿清什麼事了。

第二、沒有吳三桂也不可能啊。吳三桂那裡堅守的話,也沒滿清什麼事。換言之,沒有成圓圓也沒有可能。

第三、沒有小冰期也沒有可能,糧食不欠收,沒有太多的自然災害,起義軍就沒有可能把動靜鬧大。按高曉松說的,如果白銀不斷流,也不會造成連鎖反應。

第四、滿清不是戰鬥力不行,而是人口數、部隊總量不足以取天下。更不足以治天下。把滿清人口平攤到全國也是不夠的。所以如果沒有那麼多漢奸協助,根本不可能。

第五、南明若統一推舉一位皇帝,不要各自為戰,很大程度也沒有可能。這就是說崇禎只要自己南下,或者提前指定接班人到南京做好接管準備就沒有可能了。

第六、天啟大爆炸究竟對於人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不好說,但在古代一定會讓人心搖上一搖,古代人是非常注重這方面的。如果沒有這次詭異的事件,也許也不可能。

第七、所謂農民起義,其實一半是兵變。若能保證軍隊基本供給,其實也不可能。

第八,說沒有李自成就不可能,其實沒有李自成老婆出軌,李自成捉姦放跑姦夫,致使他殺了老婆後沒了捉姦證據才導致吃官司也沒可能,否則也不會有有後來的李自成。沒有李自成就沒有可能。

第九、其實明朝是被神秘力量滅掉的。這方面的證據非常多,但在這裡不能說。是為了一個遠古群體象徵性的迴歸,北逃的大鯀系,所以必須千轉百回讓多爾袞登場。滿清把中國歷史體系走了一遍,是一個鏡像朝代。


國病


我們要明確兩個觀點:

第一,明朝並不是被清朝滅亡的,而是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的,此僅指北京陷落、崇禎自盡,大明正統滅亡,不包括南明小朝廷。

第二,清朝先後鎮壓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擊敗南明,最後統一中國,依靠的不僅僅是十萬鐵騎,還包括吳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一大批從明朝投降而來的明朝將領以及他們自己所帶領或者新招募的軍隊。

如果沒有農民起義軍,但是滿清十萬鐵騎同明朝死磕,有沒有滅掉明朝的可能呢?

我認為沒有。理由如下:

首先,明朝雖然在遼東戰場上處於明顯的劣勢,以至於只能困守山海關,而且明朝的精銳也在於滿清多年的對戰中損失殆盡,但是明朝依然是受死的駱駝比馬大,軍隊數量不下百萬,如果沒有農民起義軍的拖累,再將南方的軍隊北調,重新建立防線,足夠滿清鐵騎頭疼。

其次,明朝有廣闊的疆域,並且在南京還有一套行政班子,一路向南,藉助地勢防守,依託天時地利,再加上長江天險,縱然會失去一部分國土,但是可以避免被滅亡的命運,當然前提是固執而又多疑的崇禎皇帝願意南遷。

再次,正是因為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崇禎自縊,明朝滅亡,使當時的北方大部地區失去了國本,這才讓滿清有機可乘,攻城略地,接收叛降,實力日益壯大,而如果明朝不被農民起義軍推翻,依然是明朝的國祚,中原漢地依然是會遵循忠孝的儒家思想和華夷有別的觀念,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會參與抵抗,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將滿清大軍拖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也不會像後來一樣讓清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地。

所以,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為滿清入關創造了條件,而打進關內,進而統一中國的,並不只有滿清鐵騎,即便是“八旗”還分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明朝的降將們也為滿清大一統王朝的建立貢獻了巨大的力量,所以滿清入關、統一中國,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單靠十萬鐵騎,是滅不了明朝的。


雍親王府


其實沒有農民起義,甚至沒有清軍,明朝遲早也要完蛋,崇禎帝以後,東林黨崛起,與宦黨兩大陣營爭權奪勢,明朝廷常年陷入內鬥的局面,導致諸多國事無法正常處理,改革也一拖再拖。

外加自然災害頻發,明朝廷每年都要耗費巨資去賑災,前期還好,國力強盛,財政負擔的起,後期國庫漸空,就盡顯乏力了。

天災內患之下,沒有哪個朝代能有好日子,東林黨有著極強的道德標準,所以能夠發掘出很多社會問題,但因為常年內鬥,欠缺執行力,因此明朝末期雖然頑症居多,卻始終沒有應對之策,可以說有心改革,無力迴天,致使國力一衰再衰,等到清軍入關之時,基本上已經喪失了抵抗之力。

為什麼一個東林黨爭,能夠影響明朝的國力呢?

這事兒還得從首輔張居正說起,張居正生前制定了收取工商業賦稅的政策,原本明朝的財政來源,主要依靠農業,但農業的賦稅再多也有限,於是張居正將稅收政策轉移,傾斜到工商業,這也屬於萬曆年間的重大改革之一,國家稅收由此大幅提高,一片蒸蒸日上。

但徵收工商業的賦稅,卻大大觸動了以江南工商業為首的利益集團,徵收工商賦稅雖然減輕了農民的重擔,卻損害了另外一部分人的利益,江南工商業集團逐漸聯合起來,形成了對抗國家政策的東林黨。

等到張居正一死,官商勾結之下,最終成功廢除了工商稅政策,轉而又迴歸到徵收農業賦稅的老路,且連年平息女真崛起的戰亂,過度消耗國庫。

這時候,全明朝上下的農民又遭了秧,原本生活輕鬆,不必每年交那麼多的賦稅,現如今重新徵稅,導致百姓叫苦不堪,萬曆皇帝對此心知肚明,一方面農業稅不比工商稅,可謂相當微薄,對於國庫來說根本不足,一方面工商稅不再像此前那麼容易徵收,會遇到百般阻礙。

雖然萬曆皇帝想方設法剝削江南的財團,但國庫仍舊入不敷出,時間一長,國庫的銀兩越來越少,對於國家建設,給養軍隊,都產生了較大的不利。

然而正好趕上努爾哈赤進犯,遼東戰局吃緊,國家又拿不出錢擴充軍隊,天啟皇帝明熹宗急眼了,四處找法子,這時候,出現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

閹黨的大頭子,人稱九千歲的“魏忠賢”。

此人得勢以後,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明朝的頹勢,原因正是他敢於向東林黨徵收工商稅,國庫再次扭虧為盈,漸漸充足。

可等到崇禎帝繼位,大力滅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魏忠賢失勢,乃至自縊身亡,東林黨再次崛起,黨爭日益激烈。

原本徵收東林黨集團的工商稅被取消,轉而繼續徵收農業稅,為了維持戰事開銷,賦稅標準甚至比以往更加沉重,天下百姓因此苦不堪言,惹得一片民怨沸騰。

另邊廂,遼東戰事連連告急,軍餉一缺再缺,然而這次就沒那麼好運,上下級官兵數次請求朝廷撥款,朝廷卻遲遲未有動作,致使軍心渙散,並促使農民起義,也就是李自成等人起兵造反。

隨著明朝末年的重負壓迫,李自成很得民心,規模勢力也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天下農民紛紛響應,才最終導致內憂外患之下的明朝傾覆。

所以你看,有沒有李自成,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明朝末年已經失了民心,同時無力給養軍隊,軍心也變得潰散,所以辯證來看,無所收斂的混亂黨爭,或許才是導致明朝覆滅的真正原因。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並非只是說說而已。

即便沒有李自成,還會有張三李四冒出來,因為那時的天下,早已經千瘡百孔,李自成也不過是順大勢而為罷了。

就算再退一萬步說,農民寧肯忍受賦稅的重擔,那麼明朝內閣爭鬥愈演愈烈,清軍照樣能趁虛而入,畢竟國家的安穩指望軍隊,但那時候為了爭權奪勢,導致國家連供養軍隊的錢都沒有,甚至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明末對抗清軍的數支重要軍隊,因為黨爭奪權,始終無法彙集成主力。

所以等到如狼似虎的清軍入關後,就更沒法指望明朝軍隊能夠上下齊心,頑強抵抗,乃至到滅亡那一刻,明末黨爭仍舊存在,甚至延續到了清初,順治皇帝登基後革職一大批明朝舊臣,才徹底擺脫了黨爭餘患。

不得不說,曾經的泱泱大明,能淪落到最終的滅亡,混亂黨爭著實誤國不淺。

——————————


錢品聚


所有人忽略一點,那就是明朝在皇太極之後,征服了蒙古,導致了天聰二年的入侵京城事件,從這一年開始,實際上北方已經成為滿清自由來去的牧場

這裡面明朝較強的軍隊兩處,一個關寧鐵騎,一個宣大地區的九邊精銳,先說說關寧鐵騎,組建於孫承宗,成長於袁崇煥,問題是從天聰二年的戰況看,仍然遠遠不是滿清對手

再說說宣大地區九邊精銳,明朝末年蒙古末代大汗為了抵禦滿清決議西遷,這其中為了錢糧入侵宣大,結果被皇太極幾千人打的如喪家之犬的蒙古軍隊,仍然可以欺負九邊軍隊

一句話。天聰二年之後。不管是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全部是滿清想來就來,燒殺搶掠。也就是說明軍任何軍隊野戰都打不過滿清的情況下,明朝的北方地區,皇太極是可以打下來的,唯一的原因是,滿族人口太少,北方在天災人禍之後太過殘破


風中小草59


連清軍自己都沒有想到可以這樣輕鬆一舉滅掉明朝,原本皇太極還希望與崇禎皇帝和談,劃地而治,甚至可以聯合剿滅農民起義軍,但被崇禎及其豬一樣的大臣給拒絕了。



清軍的十萬鐵騎和明軍戰了好多年,除了一次兵臨城下,如果明軍死守嚴打的話,清軍很難進入關內,這還是在明軍內有外患的情況下,尚可將清軍攔在山海關外。假如沒有農民起義,清軍想滅亡明朝談何容易?



明朝直接滅於李自成的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殺,清軍被吳三桂放入關內,順勢摘桃子,一舉滅亡明朝和起義軍,統一天下,農民起義倒是幫了清軍的大忙,可謂神助攻,清軍撿了太大的便宜。



如果沒有農民起義的話,明朝可以集中兵力、財力、武力,對付清軍,很有可能崇禎皇皇帝能夠逆襲,殲滅清軍,挽救於明朝於危亡之際,實現中興,也說不定。即使再不濟,也會延緩明朝的滅亡。各位,你們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