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一见如故

说起博物馆,苏州这个只能算是小弟弟了。馆藏比不了上海博物馆,精致小巧,完全是苏州本地风味的。然而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可是赫赫有名的,圈里圈外都赞不绝口。

苏州博物馆就在拙政园的边上,博物馆外的围墙边围着长长的围栏,据说在周末,这里是要排起长长的队伍的。因为是工作日,所以人不多,可以直接进入大门,左边是安检入口,中间就是有名的小企鹅建筑,出口则在右边的忠王府。

我们顺着人流,从左至右依次参观博物馆的每一个展厅。长长的走廊,两边是白墙,没有任何的装饰点缀。全是白墙,却一点也不压抑,抬头看天,屋顶是透光的木珊栏,原因就在这吧,极简,干净,可以静心。

苏州博物馆的展厅也如同展品般小巧玲珑,在不大的房间内,尺寸合适的展台内,精致地摆放着,苏州本地历年来出土的文物、明清书画和工艺品。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近现代时期,吴侬软语的苏州历史,就像一幅画卷,缓缓展开。在温暖的灯光下,白发的苏州,变幻着身姿,演示着各个时期不同的风采。而书画,则是它的代表,吴门四家继承了元四家的书画传统。因此在整个博物馆中,书画也是展品中的重中之重。

吴门四家中的沈周与文徵明,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无论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文人园林。他们以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山水画以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细两种面目。"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分别代表吴门四家中的另外两种类型:唐寅修养广博,诗书画俱佳,号称"江南第一才子"。他阅历较广,入世较深,故题材范围宽广,古今皆能,不拘一格;仇英文化修养不博,专画传统题材,但摹古功底深厚,尤擅长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作风严谨不拘。

在众多的展厅中,有一间展厅最有特色,吸引我的是它的茅草屋顶。起先,我以为是凉亭,进入之后才发现是一间仿制的宋代民居厅堂:宋画斋。屋顶的红茅草据说就是苏北本地所产,可以20年不腐烂。室内的家具是仿宋的,字画也是仿宋的。想想我们经常使用的仿宋字体,可见宋代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书画和园林在苏州源远流长,而博物馆所要表达的也应该是苏州当地文化的精髓。所以,除了字画之外,馆内还应该有园林。这可不是容易的一件事,在拙政园和狮子林之间,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园子,才能出彩呢?也只有世界建筑界的魁首贝聿铭才敢承接这样的工程吧,换谁都不可能让人满意。

苏州博物馆,一见如故

苏州博物馆内的园林不大,是一片水域,一边的围墙紧挨着拙政园,一边是博物馆的建筑。水中有一条曲折的石径路联通两边。雪白的围墙后是一片高大的树林,白墙下是取自泰山的泰山片石,按照泰山的形状和方向,堆砌排列,映入水面,宛如山峦叠嶂,似真非真。而和泰山石遥相对应的,就是那只可爱的小企鹅了。方脑壳,墙上的窗就像企鹅的眼睛,大大的肚子,还有雪白的翅膀,这左右对称的几何形建筑,把南极的企鹅请来了秀丽的苏州园林。

水池中还有一座八角亭,亭后是一片竹林,亭前应该有荷叶吧,可惜已是冬天,我们无缘一见,但池中的锦鲤还是很欢快的,丝毫没有感受到冬天的寒冷,给这黑白的水墨画中添上了一抹彩色。

这与我们刚刚参观过的拙政园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却完美地融合了。古典与现代有机地结合,使现代棱角分明的几何建筑增添了一丝柔和温婉,使古典的曲折流连、欲迎还拒的园林,在婉约中增添了果敢和刚毅。实用和美观都很重要,要生活得舒服,也要看起来有格调,现代园林的创新,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树立了典范。

苏州博物馆,一见如故

苏州博物馆,一见如故

经过中央大厅,东侧有紫藤园和茶室,还有博物馆商店。在博物馆商店内果然发现了文征明手植紫藤的种子,三颗28元。正感慨自家没有园子可以种植紫藤,想起了在博物馆中也是有着紫藤的,据说如果时节正好,可以捡到种子呢。于是,反身回去寻找紫藤,只是紫藤园正在维修,我们只能从玻璃大门中看到,好巨大的紫藤,缠绕成一米多粗的古树,遮住了一方屋顶。

离开的通道在太平天国李秀成的王府,由于时间有限,便没有参观。其实,主要是对于旧王府已没有了好奇感,老宅子大抵是一样的。

回程,我翻看了苏州博物馆的介绍彩页,发现贝聿铭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原则: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真好,一座既有苏州传统特色又有现代艺术风格的建筑,大隐隐于市,隐于拙政园和狮子林之间,安静而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