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你相信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大国小史


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承认别人文采斐然很容易;可要是让他们承认一个人能即兴写出一篇好文,却是难上加难。这种心态,在医学上被称作

见不得别人好

王勃算是出身名门、书香世家了,他的爷爷王通,可能知道的人比较少。按照现在的话来讲,王通算是一名老教授了。在他的门下,有十八学士之一的薛收;有唐朝白菜价的宰相文彦博;有唐朝吏部尚书杜淹。

在这样的家风之下,又有这样传奇色彩的爷爷,王勃想不学习都难。

没有一丝意外,王勃的哥哥20岁就考上进士;而16岁的王勃则是凭借才华,成了沛王的首席智囊团朝散郎。想想我16岁的时候还在上高中,而人家已经已经进士高中,真的是造化弄人、智商压制啊。

至于王勃九岁纠正古文的错误、十五岁给宰相上书评议时政、十六岁非常随意的科举及第,这些辉煌的战绩,竟然都显得黯然失色了。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王勃靠才华获得的。

有光芒的地方,必然有阴暗。如此耀眼的战绩,自然也引得小人觊觎。在某次王勃写了不该写的诗文之后,王勃被贬,只能四处流浪,这是他写滕王阁序的前提—他需要去滕王阁啊!

这样丰富的实战经验,能证明什么呢?王勃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超强的临场发挥能力,正是因为这两个技能,才是王勃写出《滕王阁序》的必备条件。

纵观《滕王阁序》,里面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在我们看来,这几乎可以被称作天人了;而当时参加宴会的,尽皆社会名流,整理一下这些典故,与高考作文没什么两样。真正征服他们的,乃是王勃的才华。

这篇骈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拍马屁,诉衷肠,抒壮志。期间穿插各种景物描写,使得这些让人厌烦的情绪,竟然如此的流畅清新!

在古人里头,能够即兴发挥,并写下千古绝唱的,绝非少数。比如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同样作为骈文,兰亭序在文采和书法上,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它的书法,更是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而掩盖了他的文采。

王羲之事先有准备吗?早就在宴会上喝断片儿的他,哪还有什么心思去背诵事先准备好的文章?王羲之可以即兴发挥,王勃为什么不可以?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序中的这句话非常关键,如果滕王阁序通篇都在抒情的话,唯有这几句是在叙事。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王勃的大概意思是说:小弟不错,在这里献丑了。长短句什么的,都是一些粗鄙之语,写诗才是最重要的。那个啥,我刚刚酝酿了一首好诗,在这里先写下来,也希望各位大佬不要吝啬笔墨,多多捧场啊!

尼玛,王勃的这句话无疑是在打所有人的脸!他的序文写的这么棒,还让人怎么发挥?

偌大的滕王阁,哪个不是社会名流?这样一篇深度好文,哪怕有一点瑕疵,都会让这帮酸腐文人如蛆附骨的借机上位。可是事实却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事后发出发对的声音,这说明了什么?

滕王阁的聚会,早已散去千年,那些满座高朋的阔论,连个逗号都没有留下。唯有滔滔江水和这篇序文,被世人传承至今。王勃的才情,配得上初唐四杰的称号。


祗树


我们后人对于《滕王阁序》的讨论,主要都是围绕着王勃何岁作文而谈,基本上没什么人质疑王勃是否为即兴作文。

但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的传言:1300多年前王勃在滕王阁即兴作文时,有人哗众取宠,冒称此文早已有之,却惨遭王勃当场打脸。

这个人据说就是洪都大都督阎伯屿的女婿吴子章。根据《新唐书·王勃传》的记载: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阎公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提前准备佳作,以便在宴会时大展其才,压倒众人。在场者都知道其中的猫腻,所以诸客莫不敢作序文,唯有王勃“沆然不辞”。

王勃的挑战自然引得都督不满,但谁料他却写出佳作,众人都感叹王勃乃天才也。

吴子章看到王勃坏了自己的好事,心里既不高兴,于是高声说:“这明明是先儒遗文,你王勃好不要脸,居然伪称是自己新作!” 随后,他高声背诵《滕王阁序》,竟无一字差错。

众人疑虑之时,王勃不慌不忙地应对道:“您说这是先儒遗文,请问文后附有诗吗?”吴子章道:“自然没有!” 于是,王勃离席,挥笔作诗一首,并称:“文后原有诗八句,不知诸公有人记之否?” 诗云: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家看到这首诗后,都明白了刚才吴子章是在撒谎,都对王勃的才华表达了敬服。


HuiNanHistory


每当遇到这样的提问我都心潮澎湃,有一种有话要说的冲动。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对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顶礼膜拜,尤其是对那些名篇中的千古名句我可以随口诵来。象《滕王阁序》中:物宝天华,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又如: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等,每当读到这样精彩句子,仍是如食花瓣,满口余香。还有那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有时感到迷惑不解,能写出这些美不胜收句子的王勃到底是人还是神,而且他仅仅只活了26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王勃确实是一个神。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也就是说,王勃少年成名,还没有到法定年龄,就当上了公务员(古代男子20岁成年束发戴冠)。后来,发生在王勃身上一系列事,在此就不过多叙述。现在,我们回到主题。《滕王阁序》中有一句王勃最得意之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从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的《射马赋》中“荷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翻新而出的。这从侧面也反映了王勃饱读诗书,知识的储存量十分丰富。虽然,后世对王勃在作《滕王阁序》这件事情上,有很多争论,甚至怀疑他不是即兴之作。但我坚信,王勃是有能力,也必须是在阎伯舆都督新修滕王阁大宴宾客时写成的《滕王阁序》。

《唐摭言》载:当阎都督听完当场诵读的《滕王阁序》,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形象说明了当时王勃即兴写作的情景。另一件事,也可以佐证: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故意空了一字,便起身告辞了。大家都对这个字猜来猜去。请客的主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于是命人再请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王勃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虽然要价比较高,但主人想: 再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啊。于是主人备下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说: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主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这样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都不假,有本事的人到那都能吃得开。


东白启明


有一年王勃去看父亲,走到南昌,正好是重阳节,而这一天南昌都府修建的滕王阁刚好落成,人们正摆功庆宴,邀请了一些文人墨客,社会名流欢度重阳节。王勃被滕王阁的宏伟建筑所吸引,驻足观看。当时人们正在挥毫泼墨,作诗赋词,王勃走向案前,挥笔写下了干古名篇《滕王阁序》,当然在场的人还瞧不起王勃,道:″哪里来的毛孩子",等看到王勃写完之后,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滕王阁序》重点描述了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王勃为自己参加宴会感到荣幸,面对高官显贵不免又有几分辛酸,情由景生挥酒自如。文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干古佳句,让后人爱不能罢。

王勃在看父亲回来的途中,过海时不幸落水身亡,年仅二十七岁,一代英才就此陨落。


Wqhua


《滕王阁序》:王勃一咏而就的人生绝唱

王勃(公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首(其余三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巅峰级代表作《滕王阁序》。另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赣江之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王勃所作《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全文773字,铺叙滕王阁一带形胜,宴会盛况,极抒个人情感。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引经据典(据统计全文所用典故高达46个),名句比比,真可谓千古名篇,百世流芳。

个人毫不怀疑《滕王阁序》是王勃即兴所作。王勃出身儒学世家,自幼聪敏好学,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所注《汉书》,即作有《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岁时,便饱览六经(《旧唐书》等)。

问题在写于何时?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唐末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即公元663年,因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二是认为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应邀出席洪州牧阎伯屿庆贺滕王阁重修之群宴,于阁上现场所作,时年二十四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

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是王勃二十四岁时,一咏而就。

1、王勃十五岁前与滕王阁无缘,何来十四岁即兴咏就《滕王阁序》?

现有资料可知:王勃十五岁前,没有机会和理由在距离家乡和长安千里之外的南昌(时称洪都)逗留行吟。他十二岁至十四岁的经历,一是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二是在家乡著文上书(《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直陈政见,寻找机会,积极入仕。十五岁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旋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乃是未冠(二十岁以下)之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

2、王勃二十四岁时即兴咏就《滕王阁序》,似不容置疑

天妒英才。王勃时运不佳,入仕后先后两次被贬。第二次被贬入狱,甚至连累父亲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在越南河内西北),远谪到南荒之外,对王勃打击极大。出狱后年余,朝廷虽然宣布恢复其旧职,他却没接受,已视宦海为畏途。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王勃从洛阳出发沿运河、长江长途跋涉,前去探望远在交趾,其时生活已十分窘迫的父亲,其间途径南昌,应邀作《滕王阁序》。上元三年(676年)夏归途中,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时年仅25岁。

《滕王阁序》全文八个自然段,其中五、六和八段(第八段单独又称为《滕王阁诗》),以大量的篇幅,极力抒发了“无路请缨”之感慨,最终发出“槛外长江空自流”无奈之痛嗟。没有经历过宦海坎坷、人生冷暖,王勃再是神童,亦断然咏唱不出如此饱含人生复杂情感和痛彻感悟的千古华章。(其作品具体内容和评析,可自行网搜,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应该无疑。它不仅是王勃骈文巅峰级代表作,也是王勃的人生绝唱。

最后,还要纠正提问的一个说法:《滕王阁序》只能称为“千古第一骈文”,不能称为“千古第一赋”。“赋”源自先秦,盛行于汉,魏晋后发展为“骈文”,“骈文”盛行于唐。两者均讲究文采韵律,而“赋”在表现形式上比“骈文”更加自由。“骈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渐衰。

  • 注:本人并非专家,以上纯属个见,不当之处,还望朋友们原谅指正。


逹文


据史料记载,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适逢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 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据此可知,此文乃临场随机应时而作。

古人重视读书,以博学为贵。王勃身为官宦之子,深受影响,学富五车,积学储宝。为勃发打下了深厚基础。

从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可知王勃写此文当在年少之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为倚马成文提供了条件。

创作,往往需要灵感。有不少作品都是即兴成文的,郭沫若在日本时,灵感来了,往地上一趴,就写出了《地球,我的母亲!》这首诗篇。李白饮洒即兴赋的诗也不少。古人还有酒桌上赋诗唱和的习惯,也是即兴而作。

我认为,王勃即兴作文是完全有可能的。


高考语文斋


《滕王阁序》真可谓是千古名篇,自古诗文,能超滕王阁序者,也不过寥寥,其文学造诣之高,想象力之丰富,直让人惊叹不已,此文如天上星辰,当永陈我华夏文辞赋馆之内,自当不朽。说起这篇文章,只要是念过高中的人,估计都是知道的,小编记得自己在读高中的时候,班级里有一个小流氓一样的人,这个人每天就知道惹是生非,根本不爱学习,父母也远在外地打工,但是和我关系还是不错的,有一次,老师考他背诵《滕王阁序》,他竟然流畅地的背诵了下来,让我们这些人都惊掉了下巴。

后来放学之后,小编就问他说,你今天竟然能把滕王阁序背下来,可真厉害啊,让我们大家都觉得你其实还是很棒的,那个同学说,我对学习真的没兴趣,但是,不知为什么,有两个人的诗词,我是很喜欢的,简直是迷人的狠,我问道,是哪两个人,那个同学说道,一个是李白的《将进酒》,连我这样的人读了以后,都佩服的不得了,你说,我也没什么水平,但是就是觉得李白这个人可真是了不起,还有就是这个王勃,我都不知道滕王阁序,写了些什么,但是就觉得,写的实在太美了,不背诵下来,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

这篇文章,不要说我这同学觉得好,当年皇帝唐高宗读了以后,也觉得这篇文章真是太好了,直夸王勃是天才,只不过王勃这个人,当时已经死了。小编这个人也没什么文化,但是真的很佩服王勃的才情。王勃这辈子,最出彩,最能彰显他风流的,估计就是在公元675年的时候,王勃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当时的故事是这样的,小编简单地给大家讲一下。

有一个当官的,这个当官的呢,刚好修成了滕王阁,于是呢,就想请社会上的名流来此一聚,他这次邀请,还有些政治目的,因为什么呢,他有个女婿,他这个女婿,也还算有才,但是他想显摆一下,于是,他故作安排,当在聚会的时候,会出一个题目,让大家就着滕王阁,写一篇文章,也就算是出个‘考题’,考考大家,但是他会让自己的女婿先行写一篇,这样的话,自己的女婿便是有备而来,文章上肯定能胜过不少人。于是,到了当天,这个当官的真的这么做了,他以前就知道,王勃这个人有才,于是就把他也请来了,可是他可为此倒了霉了,怎么呢?别人一看这个当官的就是故意凸显自家的女婿,纷纷辞让,可是王勃这个人对这方面一向是不太敏感,竟然,一点面子不给,直接挥毫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震惊了在做的所有人,最后这个当官的看了王勃的文章,也不得不认可他的才情。

不过,王勃这个人,有才是有才,但是这个人缺乏一些政治头脑,过于彰显自己的才能,搞得别人,有点下不来台,但是,他还特别想要当官,你这个就矛盾了,所以说,王勃是好文人,是个好诗人,但是,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超超工作室


【滕王阁序】即【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在南下探父途中,路经洪州,参加都督阎伯屿举办的盛宴时所作。文中描绘了宴会的盛况和滕王阁周围的景观,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此文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千古名句。此序还有很多闪光的词句。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四杰之首。多次出仕,但没做过大官。年幼即才高,但喜恶作剧。后为官多挫折。最后英年早逝。

王勃才思敏捷,善做即兴之诗。因此滕王阁序是他的即兴之作,至于后来,我想也是应该多次修改的,既使是大才子,即兴的作品终究是有缺陷的。


韩枫3897


《评〈滕王阁序〉即兴而作说》

传奇给风景添色,佳作唯推敲可得!

欣赏名人莫痴迷,单凭天赋难成杰!

熟记腹稿入酒席,假装即兴惊主客!

才子失意生绝唱,帝王无诏也欢悦!





羅传贵来了


675年的秋天,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此时的他,已游历了东南西北,胸中万卷书,脚下万里路,得意过,失意过,眼界胸境都已成熟,最有才华的青春,峥嵘勃发却无处发泄,内心刚好需要一场势不可挡的倾吐。

  外环境上,滕王阁巍峨新耸,阎都督高朋满座,再加秋高气爽,胜饯醉人……恰如王羲之在惠风和畅的大自然写兰亭序,占尽一切飘逸的风情,王勃在滕王阁上泼墨挥毫,也得了高情万古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的才华喷薄而出,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如西山的风雨,铺天盖地;如南浦的朝云,绚烂多姿。

  一切都是那么地巧合!

  所以,好事的后人,还特意为王勃捏造了一个“时来风送滕王阁”的神话:王勃在赣皖交界处的马当山,船行遇阻,夜间有白眉神仙对他说,明日重九,滕王阁有高会,若赴宴会,作文章,可不朽。虽然两地相距六七百里,然神风相助,王勃只觉祥云缥缈,一夜时间,竟然真赶上了滕王阁的大宴。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知其名气,欣然相邀。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庆祝新阁落成,同时想借机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为此,他让女婿事先写好诗文,熟记于心,席间假为即兴之作,以博才名。

  当阎都督让人备好纸砚,假意请诸人作序时,与宴人士,都非常识趣,只答应写了诗歌应付,而写序的重任,就推托自己才识不足,当需孟学士执笔。谁知笔墨推到王勃面前时,他竟毫不推辞,当众挥写起来。

  阎都督不高兴了,懒得为王勃捧场,起身离席,转入帐后,暗中派人盯着王勃,写了些什么,及时汇报。

  王勃开笔:南昌故都,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说:老生常谈而已。再往后听,越来越精彩,都督开始沉吟不语。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把女婿都忘了,惊叹道:“天才也!”。于是,阎都督重新入席,为王勃鼓掌。《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让我们多摘两句,复习一下这千古绝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些话语,多么大气磅礴,多么雄浑苍劲!虽然身陷困境,依然自信乐观,盛唐精神,在王勃身上光芒万丈。

  在这宴上,王勃除了亮瞎眼的序,同时也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因为序太有名了,诗就被淹没了。他《滕王阁诗》,其实也同样铿锵有力,时空绝美,读起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