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文:闻道 图:木痴

建筑是城市的肌理,红砖灰瓦间总会留有历史的印记。莆田仓后路55号,至今还保留着颇有故事的市机关宿舍院。它不同于一般小区,有着自己的“生活文化”,当然也有不少故事。

/莆田最早的小区/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大院,中国城市的"标配",有的属于部队,有的是机关单位的。仓后路55号,隐藏于市区闹市中(金鼎广场旁),是莆田一个颇有历史的大院——市机关宿舍大院。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几十年前,市民从此路过都不敢往里头张望,仅仅是看一眼门口站岗的卫兵,就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今时不同往日,大院可以随意出入。沿着大门进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郁郁青青的树木。高大的香樟树错落在砖红色的宿舍楼间,它们缄默不语,树梢的鸟儿却叫得格外欢快。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宿舍大院应该算是莆田最早的小区,它分几栋单元楼,离大门最近的那栋红砖楼,居住的领导级别最高,被人称为“常委楼”。

能住在常委楼里的大多是领导人物,他们手握政治决策权,一代代常委带领莆田从县走到市,由小变大、由贫变富。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常委楼至今仍保持着原貌,不过部分变成周转房,从前的威严和风光已如昨日黄花。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旁边几栋楼分别是各个部门职工住的,有些单元楼还保留有七八十年代筒子楼的住房样式。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没有卫生间,只能到最旁边的公厕方便。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过去住在这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可以说是当初莆田机关工作人员的聚集地。有无数的政府职员在这里结婚生子,奏鸣着锅碗瓢盆交响曲。

/秘密的映雪楼/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在宿舍大院最左侧,一栋昔日气派的旧式洋楼,像一位阅尽世事的老者伫立着。外墙整体呈现一种凝重的橙红色,楼虽不高,但古朴庄严。

这幢楼曾竖立在哲理中学的校舍中,是哲理中学的钟楼,有个诗意的名字叫——映雪楼。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1925年,中国党员陈国柱曾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住在映雪楼2层宿舍,在哲理中学宣扬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纲领,秘密发展党员、团员。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映雪楼的红墙、红地砖、红木窗构成的独特风格建筑,依然保留着当初的模样,时光的洗练并没有冲刷掉建筑本身的特色,肃穆俨然。

/树长高、房变旧,人渐老/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环顾机关宿舍大院,葱茏的大树与它共同经历了的风风雨雨,目睹了院内的物是人非。

当年那些机关人员刚搬进大院,还是正值激情燃烧、芳华葱动的国家工作人员,他们胸怀理想,充满朝气。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一晃数十年过去了,树越长越高,房子越变越旧,人越来越老。

时光的流逝,在每栋楼里留下不同的人生故事,是到处乱窜的孩子、是准时上下班的大人、是关于邻居的升贬八卦。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时间的霜刀是无情的,经过了几十年的变迁,宿舍大院的建筑大多充满着沧桑感。单元楼却仍住着不少老干部,他们有机会、有条件住到别处新房去。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然而,对于在这里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人们来说,这里熟悉的一花一草一树都充满感情,也留恋自己在此付出的青春、留下的汗水、未完的抱负。

/一直都有新故事发生/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走出大院,临进仓后路的房子是集资房,一楼的店面是商铺,一楼以上的房子不少都转租出去。

新的更为现代化的住宅楼在房子边上的高耸而立。也许有一天,机关宿舍大院也会被推倒,成为新式小区。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几十年来,不管大院是作为车水马龙的市区政治、文化中心,还是因历史原因渐渐没落,居民依然选择留守在此,与大院一起慢慢变老。

昔日高不可攀的莆田地区“常委楼”,藏身闹市小巷中

特别是周围建筑都逐渐现代化之时,它的存在更让不少人忍不住怀念过往。

闹市喧嚣中,大院独守一方静谧安逸,只要人在,满载回忆的老建筑就会一直有新的故事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