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最后一首是什么?有深意吗?

正义52448


《唐诗三百首》有很多版本,其中被公认为最经典的是蘅塘退士编选版本,收录唐诗共三百一十一首,最后一首是“七言乐府”的《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在《唐诗三百首》里,蘅塘退士认为这首《金缕衣》的作者是杜秋娘,但更早时期的《全唐诗》却注明为无名氏作,而杜牧的《杜秋娘诗》中提到“秋持玉斝醉,与唱金缕衣”,大意是“杜秋手捧玉酒杯,为他歌唱《金缕衣》”,也就是说,杜牧诗并未明说说杜秋娘是原作者,当时她只是《金缕衣》的歌唱者,所以《全唐诗》署为无名氏较为合理。

这首《金缕衣》,又名《金缕曲》、《杂诗》,属于七言乐府歌辞,对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有三说,一是及时行乐,二是爱惜青春光阴,三是隐谏李錡,由于这首诗并不是杜秋娘所写,所以第三种说法当然不成立,至于第一二种说法,都是说得过去的,不同的读者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

这首诗用词浅白,并不难理解,大意是:

劝您不要爱惜华贵的金缕衣,劝您爱惜青春少年时。鲜花盛开就应及时采摘,千万不要等到花谢了就只能折取花枝。

这首诗以“劝君”开头,第一句的“金缕衣”与第二句的“少年时”形成对比,鲜明地表明作者的态度,就是劝大家要珍惜好时光,而第三句“直须折(花)”与第四句“空折枝”又形成对比,进一步升华诗意。

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七个字,却有很多重字,比如两个“劝君”,“莫惜”与“惜取”,“堪折”、“须折”与“空折”,“花开”与“无花”,形成了复叠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

这首诗的作者虽不明,但从诗中的语气和角度看,六甲番人认为很有可能是一位女子,而此诗或许是她写给追求功名富贵的心上人的,但不知心上人读后是否醒悟过来,不知何时才能醒悟过来,但愿不是花谢之时才悔悟吧。

关于这首《金缕衣》,不知您读后有何感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是《唐诗三百首》的注本之一。此书由中华书局于1948年出版,解放后重版过几次。《唐诗三百首详析》一书中收有唐诗317首。最后一首是《金缕衣》。作者是谁?至今应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说。杜牧杜秋娘诗序说:"杜秋,金陵女也,年15为李錡妾"。李錡,唐宗室,后因叛被杀。《金缕衣》在乐府为近代曲辞。杜牧诗注:"李錡长唱金缕衣。"所以乐府诗集认为李錡是《金缕衣》的作者。而全唐诗则认为是无名氏。蘅唐退士认为是杜秋娘。所谓金缕衣,就是用金线织的衣服。《金缕衣》这首诗的意识是劝人要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莫待明日空对风。同时也有劝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意。


hushouchang


仅凭"无名氏"之言,就判断ta是女人,儒生真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