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

ASUKA_TSOU


问题:为什么说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

.........

前言

”戴着镣铐跳舞“来自于尼采,我没有读过尼采,据说原话是:“人生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我以为,任何艺术都是带着镣铐跳舞,只不过镣铐有轻有重,带镣铐的人功力不同,有人健步如飞、有人步履蹒跚而已。

一、格律诗与古体诗、西方诗都有着自己的镣铐

  • 格律诗要对仗、一韵到底、粘连、平仄协调,看上去镣铐略微沉重一些,但是并不妨碍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们做出千古传唱的诗歌。《老街诗词闲话10-律诗四式让您半小时学会格律 必读》。
  • 古体诗镣铐虽然轻得多,但是一样有自己的规矩,不是瞎写就一定是古体诗。 《老街诗词闲话42•关于仄韵诗词的押韵问题 必读》
  • 西方的诗歌当然已不是一点镣铐也没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们翻译为商籁体,看上去似乎比我们的格律诗还复杂。例如押韵就有好几种:

交韵(又叫“交叉韵”、“换行韵”—— 一三行押,二四行押(ABAB);
抱韵(又叫“首尾韵”、“环抱韵”—— 一四行押,二三行押(ABBA);
随韵 又叫“连续韵”——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
叠韵 又叫“重叠韵”——两行押韵(AA)。

但是这也没有妨碍莎士比亚称为一个诗人。《老街诗词闲话14-英文诗与中国诗押韵有天壤之别》

二、闻一多戴着镣铐跳舞 不是指格律诗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新诗得到了发展,原先写旧体诗的闻一多也开始写新诗,但是闻一多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格律派,他推崇新诗,但是认为新诗也应该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其诗歌理论最著名的就是“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关于中国的律诗他认为: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

三、莫言还说过: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第四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中,莫言说过:

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是被限制的创造,但天才在限制中依然可以创新,庸才即便不被限制,写出来的或译出来的依然是平庸之作。”

结语

往大里说,尼采讲的人生是”带着镣铐的舞蹈“,生于世上,当然要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书法也一定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演戏也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摄影也是”带着镣铐的舞蹈“,一切艺术,都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崇尚自由的艺术,也一定是有着自己的规律,为无形的规律所束缚,如何驾驭因艺术家的功力所不同。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文学创作应该像是戴着镣铐跳舞,镣铐是格律,我们要跟着格律走,却不受其拘束,要戴着镣铐舞出自己的舞步。”

——闻一多

\n


所谓镣铐就是格律的束缚,平仄,押韵的规矩,闻一多先生当年写的现代诗是新格律诗,比如七子之歌,句式整齐,押韵。

\n

当然了,这里恐怕不仅仅指的是闻一多这样的现代诗人,古代诗人,尤其是唐代诗人真的是“戴着镣铐跳舞”。也许有人不明白镣铐跳舞有什么好的,后来仔细读一读杜甫的七律,好像懂了一些人戴着镣铐也是跳的很好的,不仅不是束缚,反而更加随心所欲。这看着难以理解,其实,很简单。

\n

1.有格律束缚,你能够用的字,并不是无限的,在有限的字数和规定的格式里面追求优秀,锤炼文字的作用就发挥了。杜甫用倒装用的炉火纯青,比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明明是鹦鹉啄食香稻粒,凤凰栖息在梧桐枝上,老杜偏偏要倒装,把重要部分放在前面,也给人新奇独特的感受。关于锤炼,后来苦吟诗人不也是用心锤炼吗?“两句三年吟”、反复推敲的故事和“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岂不是异曲同工?



具体学习古诗词格律入门,可以参考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这本书。

\n

2.其次就是“拗体”,律诗、绝句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变换者为“拗体”。具体地说,在一个诗句中,如果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则该字就叫“拗字”。有“拗字”的句子就叫“拗句”。全诗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就叫做拗体。“拗体”是排合关系不合律的律体诗篇。后来,黄庭坚江西诗派就是发展了杜甫的拗句、拗律的体制。这就是利用规律,并且发展规律。所以,别人评论杜甫“公胸中每有抑郁不平之气,每以拗体发之。”,用这种“不和谐”表达心中的不平之气,其实是,声律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n

无怪乎,仇兆鳌说:“高字拈韵,或疑句稚,不知此正写真处,公方徒步蓬蒿,欲行不前,忽飞马高骑可以脱险,故不胜喜幸。”

\n


\n

演员何冰说过(大意如此):“演自己是最难的,演鲁迅这样的角色容易(因为演鲁迅你脑子里有一个大家都有的印象,有模板,演自己太随意,反而不知道演什么。)”所以,对于文学、艺术来说,一定文学、艺术外在形式的约束反而是好事,有束缚与约束,方面入手,熟悉规则,利用好了这些规矩,炉火纯青以后则又是一片新天地。这倒是让我想到,成龙的武打,总是在各种桌子,椅子之间进行,这些桌椅妨碍一般人逃跑,类似于碍事的东西,成龙却总能把这些碍事的东西,变成武器,或者加以利用。这一点倒是和我说的内容很像。


半卷


说这话的人有没有常识?

现在有些人很乱,认为什么都有“打破束缚,颠覆传统”,只有他胡来的玩意儿才叫“创新”才叫“新时代艺术”!全是批话!

格律诗也好,书法也好,音律也好,没有规矩哪来方圆?

为什么会有“规矩”?以格律诗为例,格律诗的格式是根据汉语言的平仄设定的,是一种语句上能产生阴阳顿挫的美感,它的韵律更是起到点睛的目的,能形成整首诗歌的流畅与节奏,这是先人经过很多年不断琢磨出来的,既要符合语言艺术,也要符合音律需求,如果连这个最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就来谈格律,那就是不自量力!

我们现在有些圈子已经是怪象连连,比如书法,楷书都写不清,竟然就开始“自创新体”,于是各种变异体横行,怎么丑怎么来,有用鼻子写字的、有用喷墨写字的,有写得比鬼划糊还恶的,竟然自称门派,以为一代宗师!

现在有些人又开始对格律诗下手了,认为颠覆就是创新,认为先人都是错的,他最伟大!这是什么东西呢?无异于跳梁小丑!就算当时胡适先生推广白话诗,也不敢颠覆格律诗,该等人又是怎样的“英才”?能如此有想法?!

自己不懂格律诗,不懂韵脚平仄,不懂声律,不懂如何对文字的使用,就认为没用了,就认为该颠覆了,这种人堪称可笑、可悲也可耻!


浆糊游虾


写格律诗不等于戴着镣铐跳舞,格律诗也不是镣铐。只不过是有人故意把它说成镣铐而已,也有人真的把它当做镣铐把自己锁起来,甚至不敢跳舞。其实,格律诗是语言文学艺术发展升华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一种艺术形式,高雅而优美,千古传诵而不衰,如果把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理解为镣铐,那真是有点无知。任何一种艺术,当其达到一定高度时,要想掌握它,都必须有一定难度,没有难度就没有高度,顺口溜容易,但没有高度,古代诗人的诗篇,人们都爱诵读,是因为有高度,当然也有难度。在文学艺术上,想毫不费力就登上山顶,那只是懒汉的想法,为自己的懒惰找点儿理由罢了,大家不要信以为真。


冷眼无邪


首先我们不能概论,做概论的一定是傻瓜。其次,既然有这种说法,那就一定会有这种说法出现的理由,无关对错。

对于格律诗来说,我国的古典诗正是这样的,几千年的流传必定是一定道理的,格律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古诗词的发展,当然,更多的是将诗系统化,精髓化。

当今,很多人觉得诗是无法定义的,甚至连概念都不是很清晰。但有一点儿是肯定的,就是诗一定要有意境,一定要有诗性。

并不是说顺手写的打油诗就可以称为诗,只是读起来比较顺口而已。实际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诗是高贵的,充满灵性的东西。

有人觉得格律限制了诗的发展,也有人觉得没有格律的诗不能称之为诗。对于错,并没有一个中肯的说法。

我们之所以讨论这个问题,那是因为我们喜爱诗,那么,我们就不必很纠结这个问题,正因为充满了矛盾性,所以诗才能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

码字不易,如果你觉得对你有用,还请关注红尘。




落北红尘


这说法我不太赞同,做任何事都要讲规则,一个人在路上走都有交通法规,为什么写诗词格律就成了镣铐?现代人太浮躁,沉不下来学点东西。那就写自由体的诗嘛,什么都不讲,想咋写咋写。写出境界来也是高手。诗词的格律其实不难,诗词的难是写出意境,写出诗词之外的东西。



吴言27


社会要法律,做事有规矩,作业有流程,作诗讲格律!这就是规范,不能乱!


雨晴收起你的伞


不得不不承认,写一首格律诗真的很难,尤其是在这个并不是尊重古文化,甚至可以说忘掉自己祖先文明的国度里。要完全按《大唐律》的格律要求,现在人可以说没有几个人能写的出来。诗词除了是一个人博学的综合体现外,最主要还是他的天赋,阅历。诗词研究一直是中华民族最薄弱的一项,不是因为它发达较迟,是因为它向来在文苑地位受到轻视,它的大都数作用就是当时文人吃饱饭撑的没事干,举臂高呼,临风搔首,或者发发牢骚的玩物而已。现在人温饱解决了,俗的玩腻了,玩高雅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诗词也就生机勃勃起来了。先生建议,不要让你的无知和偏见妨碍了别人玩的兴致,在学习古人广博的同时,不要陷于狭隘,深湛而不陷于浅率,吸取其古人光华的一面,摘其封建不合现今的另一面。“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可取也!


张梦章诗词


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沒错,既要考虑平仄,又要照顾韵律,还得使用对偶,分明是一种规则,一种约束,因此说是镣铐也不为过。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比喻。

格律诗是诗中的瑰宝,正是那平平仄仄、押韵、对偶,构成了诗的完美,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推崇。格律诗,多少人在苦思冥想,读它学它用它; 格律,更是格律诗爱好者愿意承受的、愿意遵守的规则与约束,他们还就愿意按这么个套路来学写诗作,甚至会感到其乐无穷,乐在其中; 你不愿意受此约束,想天马行空自可以去写古体诗,也称古风、乐府等,另外还有张打油的打油体也可备选,但没有理由也沒有必要非得主张格律诗去格律化。

李白是写格律诗的大家,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被公认为是唐代律诗中与崔颢《黄鹤楼》齐名的扛鼎佳作。但李白更喜欢写古风,常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他的格律诗与非格律诗构成了他的整体作品,人们在赞赏他的格律诗的同时,又崇尚他的大量古风作品。李白的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大气磅礴,简劲豪迈,史实与夸张、想像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兼备,堪称上乘佳作。《蜀道难》《梁甫吟》等更是唐诗中的精品。可见非格律化的古体诗与格律化的近体诗本身具有同样存在的价值,也无所谓孰高孰低。

偶向以为,谁觉得格律诗即近体诗束缚人,那就尽可放胆去写非格律诗的古体诗即古风、乐府,再不济还可写写打油诗,为何就那么既痴迷推崇格律诗,又想打破规则来重塑格律诗呢?恕直言,那是不是一种对写好格律诗的能力恐慌的反应?!

另外,还有现代的自由诗任人们发挥驰骋,何必老拿格律诗的格律说事呢?这类题目几次三番地出现,显得特沒劲。哪个真要改规则,哪个就去写那沒有格律的"七律″"五绝″好了,报刊上不让发表,发在自媒体上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反正作品问世自有评说,自有公论。想指望改革格律诗,打破格律,恐怕沒门。


郭雄333


法律是什么?妄为者的紧箍咒,善良人的护身符。诗就是诗,有情有境有韵,非要剥去美仑美奂的音律舞衣,裸体狂奔,纵情恣意地呐喊。随你去!看能跑多远?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是规矩的创建者,往往都是因尊重规矩而成功并进而改善完美了规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