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如果孙嘉城没死会不会反对“仕生一体当差,一起纳粮”的新政?为什么?

一会儿就没事儿



傻的有点坏


我觉得孙嘉诚如果没有死的话,应该是不会反对是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的。

想要知道孙嘉诚的态度,首先要明白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是什么意思。



因为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是雍正上台之后针对康熙晚年的许多劳民措施进行的补救,是一个符合国情的举措,也是对两千年来封建社会弊政的改革。

当时土地兼并现象十分的严重,许多农民无地可耕,而土地等生产资料都集中在大地主等士绅手里,但是这些人是不需要纳税,也就是纳粮,同时也不需要当差,也就是服劳役。



在当时读书人只要获得一定的功名,就可以免除纳粮以及劳役,所以许多官员以及取得过功名的读书人,他们的同乡与亲友就将自己的土地挂名到他们名下,这样就可以偷税漏税。

这显然与国家利益相违背,这样国家能收的税就更少了,没有税收就不能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



而在剧中,孙嘉诚是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忠臣,为了国家利益不计生死,对雍正皇帝忠贞不二,虽然这项政策也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但是跟国家利益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所以说如果孙嘉诚活着,不仅不会反对这项政策,更会坚决的执行。


大雅影视






猫胡同


孙嘉诚是《雍正王朝》创作的一个耿直刚烈的清流。


他在”新钱铸造事件”中突颖而出,受到雍正的重视。他是及其关注民生的,为了老百姓,不惜肝脑涂地,敢于开罪总理王大臣,敢于揭露“铜铅比”潜规则。其实也就是得罪了靠发铜钱财的整个利益链条。

但是他的做法显然也非常欠缺火候,和《康熙王朝》里李光地在康熙面前暴露明索两党党争,有异曲同工之效。


这结果也导致了他第一个站出来弹劾年羹尧,最终得罪年羹尧后,被杀死。说白了,这就是“过刚易折”。路径错误导致了结果的适得其反。

那么这样的问题其实存在于每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的身上。


李绂同样也是这种性格,在”恩科舞弊案”中,他考虑的就是不能铸成既定事实,一定要停止科考,查清问题再行复考,而对于买卖考题的作弊者,必须绳之以法。

但是究竟该如何处理这里面的复杂关系?如何不令自己被卷入其中,身陷囹圄。这些他都没有考虑。所以他同样拥有正直的心态 但是缺乏处理问题的手段。

这就导致了他后来因为田文镜羞辱斯文,深深伤害了他作为读书人的骄傲。就直接不计一切后果开始疯狂弹劾抵制田文镜。最终差点被雍正杀了。

所以孙嘉诚和李绂这两人其实本质是一样一样的。


那么“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其实本意是官民平等,削除特权。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它打破了根植一千多年的世俗价值的基础。那就是读书人之所以甘受清贫,仍然可以保持骄傲的资本。那就是士农工商,他们之所以能排第一的”特权”所在。

而“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其实在清初就施行了,然而困难重重,也是未能全国推广,最早废除的。那就是他彻底抛弃了读书人的支持。

很多人看不懂李绂为什么那么耿介的一个人,在这个问题上会迂腐成这样?


最后归结为他的人品有问题。其实不然,如果孙嘉诚也加入到这个行列,才会引起大家的反思。

因为表面上争的是利,争的是特权,但实际上争的是那个年代读书人的立锥之地。失去了这种特权,他们就没有为天下读书的资本了,而只能如蝼蚁,每天疲于奔命,何谈心怀天下,为民请命?


炒米视角



langqiaoyimen97


个人观点:孙嘉诚这个人能出现在雍正的眼里,是因为反对铸钱铅铜比例不对,这是关注经济民生的大事,足见这个人的责任心,最反对不劳而获。

所以如果孙嘉诚不死,个人感觉他肯定不会反对仕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敷衍比欺骗更罪过


应该不会的,孙嘉城是个干实事的官,也是个有责任心的官,只要是对朝廷和百姓有益的事他是不会反对的。


浅浅说史


会反对的,因为会引起诸多人的反对,怕朝廷动荡不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