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故事|你知道鄧麗君《何日君再來》這段歷史嗎

翻唱,是對一首歌曲的最高肯定。而像這幾個視頻裡,被不同時代歌壇女王先後翻唱的殊榮,只屬於一首歌:《何日君再來》。周璇的清脆,李香蘭的嬌媚,鄧麗君的婉轉,像是同一顆鑽石的不同截面,在時光中折射著令人傾心的魅力。

可極少有人知道,這首歌居然曾多次被禁,正如鑽石都經過無數次切割打磨。禁歌不鮮見,但離奇的是,《何日君再來》竟曾遭國民黨、共產黨、日軍同時列為禁歌;解放後又在大陸和臺灣一齊被禁。

那麼,這樣一首看似簡單的小情歌,是如何陷入歷史漩渦的呢?這一切,還要從它的誕生說起。

➤金嗓情歌亮舞廳

1936年7月,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業茶話會上,畢業生劉雪庵創作了一首即興舞曲,由俄羅斯女同學戈拉當場用鋼琴演奏。這就是《何日君再來》的前身。可這首探戈風舞曲並不十分招“親媽”劉雪庵待見,覺得它“格調不高”,遂在一次受邀作曲後,隨手交差了事。


音樂故事|你知道鄧麗君《何日君再來》這段歷史嗎

劉雪庵照片

可上帝不愛的,還有凱撒愛。歌舞故事片《三星伴月》的導演方沛霖對這曲子一見鍾情,竟擅自請編劇黃嘉漠填詞,當做電影主題曲。當劉雪庵看到歌詞裡“喝完了這杯,請進點小菜”這樣的句子時,頓感粗俗難聽,大為不快,但礙於朋友情面,且木已成舟,只好通過化名“宴如”的方式妥協。


音樂故事|你知道鄧麗君《何日君再來》這段歷史嗎

《三星伴月》講的是民族工商業在外國資本林立夾擊中突圍的故事,還穿插了民族企業家男主與歌星女主的愛情故事,儼然一部主旋律的偶像劇。女主演正是年僅17歲就已蜚聲影壇歌壇的女星周璇,在電影情節推向最高潮時,周璇深情唱起這首《何日君再來》。一夜之間,這首歌紅遍十里洋場,《何日君再來》霸榜幾乎所有舞廳。

可在那個山河傾翻,國土淪陷的時代,此“君”又豈是舞池中物。上海淪陷後,日本人大肆殺害同胞,政府卻撤退到重慶。國人的心中充滿痛苦、孤獨、哀傷,對親人的思念,和自由的渴望。《何日君再來》不再是舞池裡燈紅酒綠的點綴,而是飛入尋常百姓家,寄託了無數人愁苦哀思之情。1937年,上海百代公司將這首歌灌成唱片發行後,這首歌開始在上海、北京、南京、天津等大城市,甚至一些小城鎮裡被廣為傳唱,其流行之盛,甚至讓百代公司會客室裡梅蘭芳的照片,都被周璇所取代。

➤紅色歌曲“喀秋莎”

1938年,國民黨政府正式通過《抗戰建國綱領》;同年,《論持久戰》發佈。就在這全國一心、救亡圖存的時刻,《何日君再來》被翻唱,並用在革命電影《孤島天堂》中,這首歌也第一次染上了左翼色彩。

黎莉莉是這部香港抗戰電影的主演。她扮演的愛國舞女,在漢奸逼迫下演唱了這首歌,激發了愛國青年的民族感情,最終處死漢奸。劇情本身只能說具備一定的革命性,但劇情之外的很多東西就蠻值得玩味了。


音樂故事|你知道鄧麗君《何日君再來》這段歷史嗎

黎莉莉《孤島天堂》劇照

首先是黎莉莉的身份,她是著名地下黨員錢壯飛的女兒;其次,《孤島天堂》裡還出現了著名愛國歌曲《松花江上》;再者,拍攝者司徒慧敏的另一部作品,就是著名的《風雲兒女》。儘管黎莉莉在1995年接受採訪時表示,電影選用這首歌完全是因為它的知名度,跟左翼思想無關,但在當時,這部電影的色彩強烈到一旦有觀眾要求觀影,便會被視為愛國的左翼分子。《何日君再來》華麗轉身,從此和《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這兩首愛國革命歌曲並列齊驅。

那麼,這首堪比《喀秋莎》的歌曲,是如何被離奇禁唱的呢?這竟又是因為一次翻唱,這名歌手,就是李香蘭。

➤“漢奸日奸”李香蘭

細心的讀者應該已經注意到,這幾個視頻中,有兩個姓名卻屬於同一人,並分別用中日兩種語言演唱這首歌。這就為《何日君再來》後來的禁唱,埋下了惡因。

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是地道的日本人,被其父的中國義兄收養,說一口地道的中國話,長相甜美,又有音樂天賦,14歲時便被偽滿洲政權選中,出於對美化侵略的需要,被偽“滿洲電影協會”包裝成中國歌星。李香蘭是周璇的超級粉絲,她用中日雙語翻唱了這首《何日君再來》,在日本受到巨大歡迎,就連日軍也非常喜歡聽這首歌。但歌詞中的“君”字,在日本的審查機構的眼裡,分明就是國民黨政府的代言;這首歌呼喚的,也是“國軍何日重返上海”,“中國何日恢復統治”,於是遭到日本禁唱;

惡毒的是,日本人竟將《何日君再來》篡改為《賀日軍再來》。這個“君”字,居然成了太君、皇軍!抗日剿共兩手抓的國民黨眼中,除了賣國通敵外,這個“君”字,也暗含了人們對共產黨重回上海的期待,於是蔣介石下令,全國禁唱《何日君再來》。


音樂故事|你知道鄧麗君《何日君再來》這段歷史嗎

李香蘭個人專輯封面

同時,共產黨也認為,在全國聯合抗戰、救亡圖存的關頭,這首“靡靡之音”卻在腐蝕人們的意志:歌中的“君”字代表的青年,正被身為舞女的情人進酒勸阻,阻攔他投身抗日、反對國民黨的戰爭中去。

於是,《何日君再來》被三方鼎立的勢力同時禁唱,甚至上演了這樣匪夷所思的場景:1940年,李香蘭在上海舉辦音樂會,演唱了這首歌,中途就被衝進來的警察以“煽動抗日”為名打斷,李香蘭更被指控為國民黨或共產黨的間諜;而日本戰敗後,李香蘭又因此被以勾結日軍的“文化漢奸”罪名被逮捕。一直隱瞞自己日本人身份的李香蘭,只好公佈身份,才得以遣送回國。

一個被塗抹的“君”字,讓這首歌從此帶上“漢奸歌曲”、“黃色歌曲”的帽子,直到解放後,人們依然糾結這兩個問題。改革開放後,這樣的場景再次重演,當事人就是再次翻唱《何日君再來》的鄧麗君。

➤“雙面間諜”鄧麗君

戰爭結束,但硝煙未散。按照臺灣藝人界慣例,若想獲得出境許可,必須加入情報組織。只有15歲的鄧麗君也被迫加入。她因此在大陸被禁,而她翻唱的《何日君再來》再次被批判為“漢奸歌曲”。另一方面,極左思潮下的大陸,很多旋律柔和婉轉的歌曲視為靡靡之音,《何日君再來》更被視為低俗、淫蕩。人民音樂出版社甚至出版了一本名為《怎樣鑑別黃色歌曲》的60頁小冊子,10篇文章中就有不同作者的2篇文章,明確針對《何日君再來》而寫。


音樂故事|你知道鄧麗君《何日君再來》這段歷史嗎

鄧麗君照片

再看臺灣,80年代是一個就連小學教育都充斥著“保密防諜”的戒嚴年代,防備對岸的思想滲透。《何日君再來》這樣的靡靡之音同樣被視為洪水猛獸,而這個“君”字,竟被引申為八路軍,鄧麗君是在“期待八路軍打到臺灣來”,這是一首“為匪宣傳的左傾歌曲”,在臺灣被禁唱。

就這樣,《何日君再來》依然深陷意識形態鬥爭的漩渦。直到80年代末,大陸出現“周璇熱”並解禁了她的歌曲,同時臺灣也結束戒嚴,加之1995年鄧麗君突然去世引發懷念浪潮,多重因素推動下,《何日君再來》終於被解禁,重返舞臺。

《何日君再來》似乎一路散播著厄運,不僅翻唱者遭到批判,作曲者劉雪庵更是受到猛烈衝擊,含冤辭世。當歷史的喧囂塵埃落定,這個優美的旋律再次迴盪,或許是對逝者在天之靈的最好慰藉;而歷史殘酷的一面,也更應被人們謹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