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海南島和大陸之間沒有跨海大橋,說了這久的跨海大橋為什麼沒有動靜?

60893070


感謝邀請,小行覺得海南島和大陸沒有跨海大橋,說了這麼久的跨海大橋是由於人員、資金、技術各方面還不夠成熟導致現在還沒有動工的。
中國的三大海峽之一瓊州海峽,被譽為“黃金水道”,地處廣東省雷州半島與海南省,海峽東西長度為80公里,寬度約為30公里,有著歷史性的交通作用。但是如果有跨海大橋,那就更完美了,隨著經濟的發展,海南省與大陸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大家也紛紛討論為什麼沒有一條跨海大橋呢。
早在1994年,政府已經有規劃要搭建跨海大橋,全長約30公里,總投入1400億元,不過沒有開展這個計劃。由於安全這一方面,怕影響了航運。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說:“瓊州海峽建跨海大橋比港珠澳大橋還難。”大家可想而知它的難度之高了。
後邊,政府提出來了瓊州海峽跨海隧道方案,也有這個報道,原來海底隧道方案已經被否決了,將會採取海底隧道的提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說:“高速公路(大橋式)的建設方案早已被否,瓊州海峽高速公路敲定的是隧道方案,全長28公里,投資額至多1500億元人民幣。“
最後,海南省當地的生態資源的承載能力也是需要提高的,如果大量的外地人員湧入海南,會對當地的生態承載造成巨大的影響,這也是部分海南省本地人不想讓跨橋這件事情太快完成的原因。
小行覺得,海南省與大陸肯定會連接在一起,相信政府和海南大陸這邊溝通好,發展好內部,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實現。

揹包行者5


春節假期期間瓊州海峽的大霧造成了海南出島困難,多輛汽車滯留島內,這使得瓊州海峽跨海大橋的建設又被網友提起來了,可是這個跨海大橋到現在還沒建是有原因的。

天氣條件複雜

瓊州海峽附近屬於地震活躍區域,跨海大橋建設難度大。地質條件較好、建設難度較低、橋樑跨度較小的粵港澳大橋都曾遇到技術障礙而多次長時間停工,海底條件更為複雜,水深更大、技術要求更為嚴苛的瓊州海峽也需要更長時間。

並且南部沿海每年都會遭遇颱風,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暫時無法建成抗12級以上臺風和抗浪N米以上的跨海橋。

跨海大橋還是海底隧道

雖然一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有計劃要修建跨海大橋了,但是當時有很多種待選的方案,其中一個方案就是修建跨海大橋,鐵路和公路公用,全長大概30公里,跨海部分為26.3公里,總共的投足大概1400億元。但是,最後這個方案被否決了,主要原因是擔心安全問題。

後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修建海底隧道的提議方案,海底隧道全長28公里,總投資約1500億元,而這個方案還未得到批覆。方案都還沒有確定下來,更不用去談後續的了。

嚴重影響航運

瓊州海峽是黃金水道,大量的商、遊船運行,涉及到建設橋樑的技術要求和設計要求更高。

橋高度不夠,就會限制行經的各類船舶,但是如果抬高所有的橋墩,成本不僅要翻番,安全性也會直線下降幾個檔次。如果個別路段抬高几百米建立拱形,橋的受力、風阻又有不同影響,嚴重影響整體規劃和設計。

資金問題

跨海大橋一般都需要200個億左右,錢從哪來,建成之後怎麼回收,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那廣東的火車還是要坐輪船去海南島的,更別說瓊州海峽跨海大橋是個至少1400億元的大型項目了。

對海南來說,修建跨海大橋實在是不容易,而海南2017年的GDP總量為4463億,財政收入僅有1222億元,單憑海南一省之力建設跨海通道,無異於天方夜譚,就算海南僅負責一半,那也是幾乎不可能的事。

而對廣東來說,2017年度GDP達89879億元,光財政收入就有11315億,修建跨海大橋並不難。但是廣東的經濟重心和發展中心在珠三角,修建跨海大橋對廣東的經濟發展來說並不會起到多大的作用,廣東自然也就不會做些吃力不討好的事了。


金十數據


作為一個海南人我想談談我的看法。瓊州海峽不修建跨海大橋可能會存在缺少資金、技術難度大等客觀原因,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的主觀原因,即海南人民願不願意建和有沒有必要建。


從目前海南的建設發展情況來看,還沒有這個意願和迫切需要。

首先,海南生態資源的承載能力有限。海南島主打海島生態,環境保護必須放在第一位。橋修通後大量外來人口湧入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會有多大?目前看來還沒有能力預知和控制。

其次,海南社會資源的承載能力有限。現在每年幾十萬候鳥就已經讓海南各種社會資源頻頻吃緊,試想跨海大橋修好後,海南門戶大開,面對廣東甚至全國數以億計人口的湧入,教育、醫療、交通等各個方面能否負擔的起?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可能還沒帶來什麼經濟效益,海南的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就會面臨全面癱瘓。

最後,海南本地居民的承受能力有限。有人會說海南不思進取,作為旅遊勝地,應該大力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努力迎合外來遊客需求。但海南旅遊最大的特點就是淡旺季明顯,目前海南一直在努力提高基礎設施建設,但是不可能也絕對不會滿足所有遊客需要。作為一個只有900萬人口的小省來說,太多的基礎設施不但會造成資源浪費,而且維護成本太高,嚴重加重本地居民的負擔。看看現在三亞的物價和房價就知道了,一個三線小城,生活成本卻直逼一線城市。如果橋修通了,生活成本將會進一步提升,對本地居民的生存產生嚴重威脅。

當然,上述一切緣由都是建立在橋修通後,鑑於海南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資源優勢,大量人口會湧入海南的前提下的,但如果這種假設不存在,我想修橋也就失去目的和意義了。我堅信未來當條件成熟後,跨海大橋一定會修通的,但是絕對不是現在,因為不符合目前海南的發展利益和當下絕大多數海南人民的意願。


Geoffrey10


記得以前說個這個話題,今天再說一說。

我們權且稱之為瓊州海峽跨海大橋。其實這個方案早就被否定了。修建跨海大橋的方案是不可行的。一是海水深度的問題。瓊州海峽海水比較深,修建大橋的難度太大。二是航運問題。如果有了大橋,很多大噸位的船舶是通過不了的,這就會降低這條黃金水道的航運價值。我們犯過不少類似的錯誤,比如長江上的跨江大橋,就限制了船舶的通過能力。比如過,本來一萬噸級的船舶是可以到達南京或武漢的,現在就到不了了,這就是大橋的阻擋作用。所以,替代方案是跨海通道,其實就是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有一段就是海底隧道,其中不影響航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跨海大橋雖然很好看,是一個形象工程,但其對航運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跨越重要航道的大橋。

修建瓊州海峽跨海通道,關係到廣東省和海南省兩個省份。海南省由客觀需求,態度很積極,但廣東的態度就不那麼積極了。這樣一個大工程是要花很多錢的,但廣東並沒有特別急迫的需求。海南對廣東有很大的需求,但廣東對海南由啥需求?需求的不對稱對項目的立項產生很大的影響。畢竟,如果要實施這個項目,廣東要承擔大部分的投資,但獲得的利益並不顯著,投入產出不相稱,當然就沒有積極性了。所以,要想讓項目順利推進,就要切實找到廣東對海南的大規模切實需求,目前,這個需求還真不好找。另外一條途徑就是由國家承擔全部投資,不用廣東花錢,廣東當然樂見其成。第三,就是提升粵西與廣西的經濟地位和價值,順帶吧這個問題給解決掉。如果北部灣能夠跟某些灣區一樣,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體,那問題就好解決了,問題是這個目標好像更遠。總之,跨海通道這件事情近期內應該不會由太大的動靜。


鳳凰花兒開


海南島和大陸之間溝通的橋樑是非常大的工程,可謂是世界級的,所以不是簡單說做就做好的,一起來看看現在的最新消息吧。

先來了解一下海南島和大陸的關係,在地質時期,海南島原與華夏大陸相聯,後斷陷形成的島嶼。現在的海南島和大陸之間隔了瓊州海峽。是海南省和廣東省的自然分界。

瓊州海峽是中國的三大海峽之一,東西長度約80公里,寬20-40公里,最窄處18公里,面積0.24萬平方

公里,平均水深44米,最大水深深度114米。

瓊州海峽跨海通道

相關部門曾進行對比考慮了大橋和隧道兩個方案。據報道大橋方式被否決。

一、大橋方案:大橋方式,公鐵兩用跨海大橋,工程已正式向國家發改委申請立項。連接廣東省雷州半島南端的徐聞縣燈樓角和海南省澄邁縣道倫角。跨海大橋分上下兩層,鐵路橋設計時速為250公里,公路橋設計時速為100公里。大橋建成後,駕車跨越瓊州海峽只需20分鐘。大橋跨海部分長度約26.3公里,總投資約1400多億元。預計2018年開工建設,2025年建成通車。目前暫未開工建設。

二、隧道方案:隧道方案,全長28公里,投資額至多1500億元人民幣。瓊州海峽有大量遊船運行,若採取1000多米的線索橋方式,一旦遭遇大風,將造成嚴重影響。

目前均沒有最後的結果,這是一項世界性的工程,勢必會做好最周全的考慮和選擇最優的方案來解決。


一起旅行啦


本人就是海南本地人,堅信如果跨海大橋建成了,那對海南肯定是翻天覆地的改變,但利弊都會有,首先海南如果一旦修建了跨海大橋(或者是海底隧道),那麼將會有大量的人流湧入海南,這將會對海南造成一定的負擔,雖然經濟上會帶動,但是對於海南的旅遊等公共設施,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壞,海南靠什麼吸引遊客,靠海南得天獨厚的環境,藍天,新鮮的空氣等等,特別是隨著某些地區的環境的汙染。海南得到了人們的青睞。不過建不建跨海大橋還存在著幾個爭議。原因如下

1、地質條件複雜,瓊洲海峽屬於地震活躍區域,跨海大橋建設難度大。

2、颱風影響,海南每年幾乎都會刮颱風,尤其是最近幾年颱風多次光顧海南。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跨海大橋面對12級以上臺風的安全還值得探索。

3、國防問題,大家都知道最近南海問題爭議焦點很大,由於雷達覆蓋有限,海防力量不足,如果發生戰爭,那跨海大橋豈不是……

所以不管是跨海大橋還是海底隧道還需要慢慢考察。



知音小輝子


按說“海南島與大陸最應該建立跨海隧道”,這不僅僅具有軍事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但顯然現在依然不具備條件,主要是“人文條件” “能源條件”。


“人文條件”不是一朝一夕改變的,這就是張賢亮20年前所說的“西部開發缺的不是錢,而是思想觀念的改變”。為此不由得讚歎起“鐵人王進喜”的“人文精神”:“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而張賢亮感嘆的“西部”與“海南”最重要的就是缺乏“鐵人王進喜”的這種精神,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等靠要”。人缺乏了“進取精神”,只能渾渾噩噩的行屍走肉的活著,所以海南第一需要改變的“人文條件”,有了“進取心”什麼人間奇蹟都有可能創造出來。

海南的第二個改變需要是“能源條件”,這個極容易改變,根本出路就是建“核電船”。一艘4000噸級的核潛艇上的核反應堆就可以供10萬人城市的電,而一艘純粹的萬噸級“核電船”則可以供200萬人口城市的用電,像“遼寧號”航母6萬噸級的純“核電船”輕鬆可以供2000萬人口城市用電。實際上中國早就有50萬噸級船舶的設計與建造能力了,所以說海南的“能源條件”極易得到改變。

關於“能源條件”不得不說說7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其中的“日本” “韓國” “臺灣”,它們經濟高速增長全部受益於“核電站”,沒有“核電站”就根本不存在它們的經濟根本。靠“火電站”發展經濟的話,它們早就死翹翹了。因為它們需要的煤炭石油燃氣能源要遠涉重洋的運來,它們的本地能源根本支撐不起這樣的經濟規模。

當海南的“人文條件” “能源條件”都成熟後,海南就強烈的需要“產品輸出”,“陸路交通”將成為海南經濟發展的最大“制約瓶頸”,那時候再解決就是“水到渠成”,達到這個境界,海南還需要20年、一代人的成長。


實際上28km寬窄、135m海溝深的“瓊州海峽”建“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都是非常困難的,需要克服“地震” “颱風” 海溝“洋流”極大變數,其工程難度不低於“英法海峽海底隧道”,需要新的“創新工程技術”。所以“海南與大陸陸路通道工程”任重道遠,不妨再等二十年……


B座603-YXQ


這個問題前面沒看見,所以也沒參與討論,其實我對這個問題也是關注多年了,正好有網友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就談一談我的看法吧。

瓊州海峽位於廣東徐聞和海南海口之間,寬度最近的地方18公里,最寬的地方33.5公里,水深(最深處114米)且海水流速大,歷來是北部灣與華東、華北以及東北亞之間海運的黃金水道。此海峽的存在,一方面對於北部灣的航運有極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割裂了海南島與大陸之間的陸上交通往來,火車、汽車過海只能依靠輪渡實現,費時費力費錢,對海南的經濟發展形成一定的制約!如果此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將極大的發揮海南的戰略位置價值,使海南以及雷州半島的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也正因如此,廣東省和海南省對修建跨海通道的問題非常積極。

鑑於此,瓊州海峽跨海通道的提議由來已久,早在1994年即已開始論證並提出東中線等多個備選方案,其中西線方案就是傳說中的瓊州海峽跨海大橋,該方案為鐵路公路兩用橋,連接廣東徐聞燈樓角和海南澄邁道倫角,全長約30公里,其中跨海部分約26.3公里,總投資約1400億。此方案2010年確定並已由兩省共同於2013年向國家發改委申請立項,原計劃去年或今年動工,2025年建成。但此方案在發改委組織專家論證時,爭論非常激烈並最終被否決,也就是說瓊州海峽跨海大橋很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專家爭論的焦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安全問題和對航運的影響上。

瓊州海峽跨海通道的必要性大家都知道,因此即使大橋行不通,還得想其他辦法!現在最新的說法是將建設瓊州海峽海底隧道,目前據說方案已基本確定。

傳說中的瓊州海峽海底隧道全長約28公里,大約位於徐聞縣四塘至海口市天尾角之間,總投資按2015年物價水平估算超過1500億元!目前資金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且發改委也尚未批覆同意。

所以說瓊州海峽跨海通道究竟何時能夠開工建設,目前尚是個未知數啊!


不冷紅塵


基建狂魔並非浪得虛名,基本不存在技術問題,資金問題除了中央財政撥給,地方上出的,海南希望財主廣東多出點,但明顯廣東覺得橋建好後海南受益大於廣東,不想多出。



還有重要一點,跨海大橋建好,對海南的經濟發展確實能帶來很大的推力,但隨著大量自駕遊的湧入,海南得天獨厚的氣候和自然環境將會受到毀滅性的破壞,用長遠的眼光看,有很大一部分人並不希望修通跨海大橋是可以理解的。作為在海南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我也適應了海南這樣慢節奏的生活,就是發不了財😂😂😂,反過來想想,橋修好了,像我這樣的也發不了財呀😄😀😀大不了就是回老家的交通多了一種選擇。



老廖76822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個人認為該工程最終被批准建設只會遲到,不會缺席。畢竟建設瓊州跨海大橋對於國家南海開發戰略舉足輕重,還可以帶動整個海南乃至泛北部灣經濟帶的長足發展。然而說了這麼久的瓊州海峽跨海大橋到目前還沒有動靜,當然也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施工難度大

港珠澳大橋總工蘇權科曾經就說過:海南瓊州海峽建跨海大橋從技術上來講有很大的挑戰性,比港珠澳大橋還要難。“最大的難度之一是中間有海溝、海水更深,最深處可達114米,第二是地質覆蓋層更深,第三是自然環境更惡劣,包括風的因素。尤其夏季西南季風盛行,會加速水流速度,對於跨海大橋的安全係數將是極大的考驗。所以這是被推遲的一個原因之一。

短期經濟效應有限

海南2017年的GDP總量為4463億,財政收入僅有1222億元,而之前該跨海大橋工程曾經向國家發改委申請立項,總投資約1400多億元,也就是海南全省1年的財政收入都不夠修建該工程。對於海南來說,這是不堪重負的。而跨海大橋的另一頭廣東省發展中心目前主要在珠三角,這就是為什麼廣東省會優先建設港珠澳大橋,而且該工程短期對於廣東的帶動作用又有限,即便一旦建成,以海南島的人口和經濟規模,對於廣東的經濟輻射吸引力有限,在加之投資又大,所以廣東可能不會願意幹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我相信國家也考慮到這方面的因素,投入大,產出小,當然項目就被逐步擱淺了。


綜上,瓊州海峽跨海大橋短期被通過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該工程只會遲到,不會缺席。畢竟中國目前的跨海大橋技術是一流的,任何技術困難都會被克服,而短期經濟效應,我相信在中國南海油氣資源以及中國南海領土主權的完整等大戰略方面也根本算不了什麼。而且並不是每一個重大項目,國家僅僅只考慮經濟效應。

如果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也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看完點贊,腰纏萬貫,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