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市場不在北上廣深,而在三四線


中國最大市場不在北上廣深,而在三四線

目前有兩個不爭的現實:

一是農村太凋敝、太空心化了。

二是大城市在控制人口。

可以推測出,中國的大部分青壯年都在三四線工作。

這種社會形態呈現橄欖球形狀:中部大,兩頭尖。

對於一見君的推測,易觀國際的報告可以佐證:截至2017年底,中國三線及以下城市的人口超過10億,遠超一二線城市的3.63億人口。

由此簡單推算,三四線城市人口在6億左右。

1

導致這種橄欖球社會形態的原因?業界共識是:

1、國家除了控制大城市人口,還要控制大城市投資;2、對權力進行逆配置,更多地把資源向中小城鎮傾斜。3、人往高處走,農村大部分青壯年聚集於此。

4年前,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這份頂層設計中,中央就提出:“特大城市要適當疏散經濟功能和其他功能……把加快發展中小城市作為優化城鎮規模結構的主攻方向,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使得中小城市數量增加,小城鎮服務功能增強,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結果現在有了,以北京為例。

12月9日,《北京人口藍皮書:北京人口發展研究報告(2018)》顯示:自1949年以來,北京市人口規模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但2017年最新數據表明,北京市外來人口、戶籍人口實現了雙下降。

201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2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794.3萬人,與上年末相比減少13.2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由2016年的37.2%下降為2017年的36.6%。北京全市戶籍人口1359.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7萬人,降幅3%。

北京人口減少不是個例。

根據上海市統計數據,2017年,上海常住人口為2418.3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7萬人。上海外來常住人口為972.69萬人,比上年末減少了7.52萬人。

截至2016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82億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92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

這距離中央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還有2.65%的距離。這也意味著,從2017開始到2020年,還會有3664萬農民洗腳上田走入城鎮。

2

事實上,三四線城市是近幾年內需增長的主力。

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顯示,其年度活躍消費者為6.01億人,淨增2500萬,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在欠發達地區獲取了更多新消費者”。

飛豬數據則顯示,2018年在平臺上購買過旅行產品的用戶,有54%都來源於三四線城市。旅遊也成為越來越多小城青年熱愛的生活方式。

路透社年初還單獨對中國千禧一代中小鎮青年的消費拉動力盛讚有加。過去幾年,中國三四線城市的消費激增58%,他們在汽車、時尚和娛樂方面消費頗多。

不僅如此,摩根士丹利預計,到2030年,中國的私人消費市場將從目前的4.7萬億美元增長到11.8萬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二的增長來自三四線城市。

一家國外汽車公司也在近期稱,其第一季度在中國銷售額中有32%以上來自三四線城市,而其中約45%的客戶是90後。

根據在線售票服務商數據計算,去年三四線城市的票房收入增長22%,超過了一二線城市11%的增長率。

從2015年開始,中國的智能手機市場開始“下沉”到三四線城市。魅族、OPPO、vivo等國產手機品牌近年來能擁有良好的銷售量,一二線城市之外的消費者是重要的支撐。

中國未來十年三四線城市的賺錢機會正變得越來越清晰。

目前,把下沉三四線市場用到極致的平臺有很多,比如眾所周知的拼多多。 

將下沉市場收入囊中的互聯網公司還在增加。譚思亮的趣頭條以及北京的宿華和程一笑炮製的快手。通過鎖定廣大的“草根階層”,賺得盆滿缽滿。

拼多多、快手、趣頭條等“下沉哲學”是成功的,它們洞察到了那些曾一度被主流互聯網巨頭忽視的中國人。

3

在中國,三線以下的縣城、鄉鎮甚至村一級的人群,他們生活節奏慢,但他們同樣存在大量的娛樂、購物、資訊閱讀的需求,而實際上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產品卻相對較少。

從騰訊2017年的調研中,更突出地反映了下沉市場用戶人群的需求。

調研顯示,2017年,下沉市場用戶人群在線閱讀、在線看視頻、在線聽音樂以及在線遊戲、廣播等方面的需求都高於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整體水平。

《經濟日報》新近報道稱,過去三年,WiFi萬能鑰匙用戶中來自三線以下地區的比例逐年提升,五線以下包括鄉鎮村一級的用戶現在佔總用戶比例的18%。

當互聯網人口紅利在最優市場一二線城市日趨飽和,更為廣闊的中小城市和縣城成為新市場的參與者,相較於一二線城市人群,較低的房貸壓力、日常開銷和工作壓力,讓他們擁有更多的時間去消費。

據經濟學人智庫對中國286個地級市的統計分析顯示,到2030年,地級市的居民人口中,高收入的比例將大幅增加,中高收入人群的分佈將保持增大,三四線城市,目前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如今,“得三四線城市群體者得天下”正逐漸成為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