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流量變“毒藥”了嗎?

文 | 陳子非

國內的流量時代開始於2014年。

到了2018年,流量明星迎來最終轉捩點,他們不再是“靈藥”,而是“收視與票房毒藥”,公眾只要看到他們的名字,就想繞著走。

“知道”跟你談談,流量時代的變遷史。

2018年,流量變“毒藥”了嗎?

楊冪主演的《寶貝兒》(影視劇照/圖)

2018年即將過去,今年最為大眾所關注的一個話題是,當今,流量是否已死?

先是楊冪主演的《寶貝兒》票房慘淡。《寶貝兒》是楊冪寄予厚望的轉型之作,楊冪為了該片“扮醜”,也配合片方進行了三次補拍,態度非常誠懇。該片首日排片高達23%,為所有上映電影中的第一,上座率卻只有4%。之後排片不斷下跌,最終只能黯淡下線。

2015年,楊冪曾和鹿晗一起合作電影《我是證人》,這部粉絲向的電影收穫了2億多的票房。彼時流量就是號召力,流量就是“靈藥”,但現在流量似乎行不通了。同樣是近期,鹿晗演唱會門票賣不出去的聲音此起彼伏,網上有許多黃牛吐槽鹿晗讓他們虧慘了,幾百元的票跳樓價都沒人要;隨後鹿晗方宣佈取消鄭州演唱會,聲明說是安保考慮,不少評論卻說是票賣不出去,即便鹿粉各種辯解,但鹿晗的號召力嚴重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今年他參與的幾檔綜藝節目紛紛糊了,與關曉彤的《甜蜜暴擊》,收視率點擊率口碑三重“暴擊”。

同時,其他流量也並不好過。吳亦凡、唐嫣主演的《歐洲攻略》票房口碑慘不忍睹,吳亦凡被虎撲直男群嘲;楊洋的《武動乾坤》武不動乾坤;吳磊的《阿修羅》上映三天就撤銷上映,《鬥破蒼穹》鬥不破蒼穹;李易峰的轉型之作《動物世界》哪怕口碑不錯,憑藉《麻雀》拿下金鷹雙料視帝還是遭到網友倒戈;迪麗熱巴的金鷹雙料視後也被群嘲為“水後”……

才短短几年時間,流量究竟怎麼了?

國內的流量時代開始於2014年。吳亦凡、鹿晗相繼回國;楊洋與老東家榮信達解約,憑藉《盜墓筆記》紅極一時;李易峰和陳偉霆也因《古劍奇譚》大紅大紫……這一年,多個國產男星的崛起,開啟了國內的粉絲經濟時代。粉絲們通過瘋狂的輪博、網上造勢以及強勁的購買力,讓他們青睞的偶像進入公眾的視野中——即便你不知道鹿晗是誰,也沒聽過吳亦凡的音樂,你卻對他們的名字無比熟悉。

公眾對流量明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能夠讓那麼多人為他瘋狂,他究竟是誰?這是流量明星的黃金時代,粉絲們成功地引起了路人的注意,只要是流量明星參演的劇集,公眾都會好奇地看一下質感如何,這成就了流量明星的“流量”。因此,“小時代”系列票房可以達到20億,只要是流量明星參演的電視劇點擊量輕輕鬆鬆破百億……

那之後的兩三年也是流量明星最容易圈錢的幾年,公眾的好奇、粉絲的瘋狂,讓他們擁有了全民的熱度,也催生出了天價片酬、天價代言。因此那幾年的福布斯名人榜,鹿晗、吳亦凡、李易峰等小鮮肉紛紛上榜,年收入都是大幾千萬甚至破億。

2018年,流量變“毒藥”了嗎?

楊冪和鹿晗合作的電影《我是證人》(電影劇照/圖)

但由於流量明星的天價片酬佔據了製作費用的一半以上,加上流量明星糟糕的演技、毫無信念感的表演態度,他們參演的劇集,成了爛片的代名詞。吳亦凡、鹿晗、楊洋、馬天宇、楊冪等人有什麼代表作嗎?沒有。爛片倒是有一籮筐。

危機也就此埋下了。公眾的好奇心是會慢慢消逝的,如果流量明星不能以紮實的作品贏得公眾的認可和信任,那麼公眾的好感將迅速敗壞,並滋生出對流量明星的反感情緒——他們一點演技沒有,憑什麼得到那好的資源,拿天價片酬?難道僅僅因為腦殘粉的支持,他們就可以有恃無恐地以爛片在演藝圈叱吒嗎?

不少流量明星過分高估了粉絲的力量,低估了公眾的輿論態度。流量明星的粉絲數量再龐大,都不可能單獨支撐起一部投資巨大的影視劇,公眾才是全民熱度的製造者,才是高收視率、高票房的主力軍。一旦流量明星遭到公眾的厭棄,代價很快就到來。

這種跡象在2016年就出現了。郭敬明的《爵跡》,集結了市面上大部分流量明星,范冰冰、吳亦凡、陳學冬、陳偉霆、楊冪、王源,最終票房平平,遠遠未達盈虧分界點;《爵跡》主演吳亦凡同年的另外兩部電影《夏有喬木,雅望天堂》《致青春》也都票房慘淡。

2017年,坍塌來得更多更快,鹿晗的電視劇《擇天記》、李易峰的《心理罪》、楊洋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無一達到預期。到了2018年,流量明星迎來最終轉捩點,他們已經不再是“靈藥”,而是徹徹底底的“收視毒藥、票房毒藥”,公眾只要看到他們的名字,就想繞著走。即便此時不少流量明星努力轉型,公眾的信任卻已被透支,他們連機會都不願意給了。

很多人對於流量明星此時的遭遇是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但是否只有將流量明星“趕盡殺絕”,才是正確的?

並非如此。流量明星終究是演藝圈的稀缺存在,他們具有重大的商業價值,如果發揮得當,可以讓演藝圈的商業蛋糕越做越大。現在的問題是,流量明星的路走偏了。解決辦法不是讓他們無路可走,而是讓他們走在正道上。

回望演藝圈的許多“老戲骨”,唐國強、陳道明、梁朝偉、劉德華、周潤發等,也曾有過“小鮮肉”的階段,他們也曾是流量明星,在年輕時也曾拍過爛片。但他們最終都蛻變為具有號召力的實力派演員,就在於彼時他們能夠及時止錯,並始終對錶演有強烈的信念感、對藝術完美有所追求。假設時下的流量明星能夠及時“懸崖勒馬”,憑藉他們的顏值、他們的粉絲基礎和公眾認知度,再振雄風是大概率的事。

因此,即便李易峰、楊冪的轉型之作不及預期,但也不想給他們潑太多的冷水,他們的轉型方向起碼是正確的。當然,因為流量明星之前敗壞了公眾的好感,重拾信任就愈發困難。

流量明星不必氣餒,堅持往正確的方向走,好口碑的作品多了,公眾的信任總會回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