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京剧流派的方方面面

话说京剧流派的方方面面

京剧梅派创始人梅兰芳演《黛玉葬花》

在戏曲体系中,流派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流派就无从谈起戏曲的表演特色等问题。

那么,什么是流派呢?所谓流派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在戏剧的见解上、表演风格上、审美追求上,有独到见解,另辟蹊径,自成一家的演员,并有大量继承人追随者和观众群。如京剧的梅兰芳派、谭鑫培派等。

流派必须大致具备以下这么三个大特性才能算数:第一,有大量改造以后形成个人特色的优秀传统和个人剧目。第二,形成自己表演体系方方面面的个人特色,比如:化妆,服饰,表演,演唱甚至伴奏道具锣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有别于他人,但前提必须是非常优秀。第三,必须有大量的弟子门人继承者,还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学唱者。具备了以上三条,才能算是一派。

流派是靠演员的自身条件和他的勤奋努力,同时被社会承认得来的,而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优秀的演员是形成流派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但是并非所有的优秀演员都能形成流派,有的即使有人说是一派,但也差强人意,勉强的很,有的虽然声名显赫,观众喜欢,艺术高超,但却鲜有人学,这些的原因在哪儿呢?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

话说京剧流派的方方面面

优秀梅派传人言慧珠

原因一:演员虽然优秀,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尚未形成。

我们知道,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一种创造结果,这里有诸多因素的作用,在这些因素还未成熟前,不论他的表演达到何种深度,都还没有超越前人,所以也就不能形成自己的流派,比如:荀派传人童芷苓,四大坤伶之首的雪艳琴,王梅传人杜近芳,余派传人文武老生李少春等基本就属于这种情况。

原因二:只强调单纯的继承还不能出新,学的再好也难成一派。有些演员或是一些有家传的演员只注意模仿上一代的艺术,不很注重艺术的出新和观众其他的审美需求,因此也形不成新流派。比如:梅派传人言慧珠,程派传人新艳秋等

原因三:不注意吸收和消化,或二者融合不好。对学习前辈的艺术及创新的关系搞不清楚,认为把一些唱腔或别的相加就是创新,没有认识到消化吸收的重要性。这里比较典型的如李维康。

话说京剧流派的方方面面

李少春演《三岔口》

原因四,有些虽然说已经被官方承认是流派了,但是,由于她这一门的诸多原因,实际离真正形成一派还有非常远的距离,所以,严格讲,还不能说是一派,比如赵燕侠,赵燕侠的艺术模仿者少,她的赵派本戏也没几出,她的腔基本没人学,就有一段小乖乖,脍炙人口,但是人们唱来也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按照她的那种风格用嗓来演绎。

说起赵派的形成,有一个传说,不知道真假,全当我们茶余饭后的聊资吧。话说有一年,赵演完戏,当时Z去接见演员,看到赵以后,说:哎呀,你这唱的快成赵派了。然后大家跟着哈哈大笑起来,实际我觉得揶揄的成分比较多,因为Z除了程派其他啥派也不喜欢,赵这种落子腔,他估计也难接受,但当时的院团领导听到后就赶紧去宣传,我估计赵听了也以为是在夸她,最后叫来叫去,赵派冉冉升起,成为了一个即没传人,又没多少本戏,也没群众学唱的这么一个派,那么我们说这样的派能立得住吗?

原因五,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派影响很大,但学的人并不多,但喜欢的人非常多,他同时也具备派的大部分的特性和属性,只是学唱这一块差点。比如黄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黄派太难学,就这个原因,顾正秋说过一句话,很有代表性:黄先生的玩意儿太好了,好听,但黄先生的玩意儿太难学,那种嗲嗲糯糯的嗓音,唱法,没几个人能学的来。这也是黄派声名显赫,乏有传人的一个原因吧,实际除了黄派,当今的尚派也存在这个问题,不是派不好,就是难学难唱,难以普及和流传。

当然流派的产生形成发展,还有其他一些原因限制。如没有观众缘,追随者模仿者少,或影响不大,不被社会注意等。比如徐碧云的徐派,这一派还有几个人知道呢?虽然说是派,但已经不具备派的属性,立住已经很难了。

话说京剧流派的方方面面

京剧黄派创始人黄桂秋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