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兵敗時唱出《垓下歌》,近千年後虞姬的應和之作被“找出”

項羽兵敗時唱出《垓下歌》,近千年後虞姬的應和之作被“找出”

在中國歷史上,劉備可能是最能哭的開國之君。說他的天下是哭出來的,還真不是小說《三國演義》黑他,在正史之中,小珏記得劉備就有六次落淚。劉備能哭,大概是遺傳,因為大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能哭。

在史記中,劉邦至少四次落淚,一次是義帝之死,一次是項羽之死,一次是田橫之死,一次是在暮年回到沛縣後老淚縱橫。相比之下,一代梟雄項羽就硬漢得多,只哭過唯一一次。他的武力天下無雙,年紀輕輕就掃平四海,稱為西楚霸王、諸侯之主。這可不是說著玩的,《史記》中記載:

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項羽兵敗時唱出《垓下歌》,近千年後虞姬的應和之作被“找出”

然而,由於他的剛愎自用,過度迷戀武力,政治上卻一塌糊塗,最終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在楚漢相爭時,強悍無比的項羽卻越打越弱,而看似毫無希望的劉邦卻愈戰愈強。最後,就是雙方來到了垓下的決戰地。

在垓下時,項羽看起來有十萬之眾,然而漢軍合計卻達六十萬人。天生神力的項羽一個人是無法彌補巨大的人數差,只好堅守不出。然而,韓信又出奇招,玩了一手漂亮的心理戰。他命令士兵高唱楚歌,以此瓦解楚軍的士氣。這一招不僅奏效,士兵思鄉而且以為老家也被端了,紛紛逃散。

項羽兵敗時唱出《垓下歌》,近千年後虞姬的應和之作被“找出”

更為要命的是,就連主帥項羽,也沒有能扛得住這個打擊,他先是大驚小怪地對左右說: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這種話,在項羽從軍以來,是從來沒有過的。無論是在鉅鹿還是彭城,無論是面對秦軍還是漢軍,即使是以寡敵眾,卻總是毫不畏懼,創造了一次又一次以少勝多的奇蹟。不光如此,項羽第一次落下了英雄淚:

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

項羽兵敗時唱出《垓下歌》,近千年後虞姬的應和之作被“找出”

不光如此,項羽邊哭還邊唱起了歌,這就是著名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後面的故事今天不想聊,我想問問大家:都讀過這段歷史,你們當時有沒有過疑問,項羽不是武夫嗎?怎麼會突然唱起歌,而且歌詞還是自創的?

項羽兵敗時唱出《垓下歌》,近千年後虞姬的應和之作被“找出”

這個疑問,其實古人也曾有過,所以很多人認為,《垓下歌》是後人偽作的。最有力的證據是兩點,一是楚軍全軍覆滅,那這首歌是怎麼傳下來的?二是項羽是出了名的不喜歡讀書,大難臨頭難道還能開竅不成?

但是,這首詩歌文采華美,又是楚辭風格,再加上很符合當時當地項羽的心情。所以,如果是後人偽作,只能說明水平太高了,以至於以假亂真,可以完全契合。

項羽兵敗時唱出《垓下歌》,近千年後虞姬的應和之作被“找出”

《垓下歌》還可以不糾結,但又有一個疑問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歌數闋,美人和之。也就是說,項羽唱歌之後,虞姬也有應和之作,那麼虞姬唱的是什麼?

本來這個問題沒法深究,兵荒馬亂,千鈞一髮之際,誰還在意一個弱女子唱什麼歌。然而,在垓下之戰過了九百來年後的唐朝開元年間,一個大文人突然站出來說:我知道虞姬當時在唱什麼。這個文人就是張守節,曾經為《史記》作注,即《史記正義》。他口口聲聲說虞姬所唱的是: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項羽兵敗時唱出《垓下歌》,近千年後虞姬的應和之作被“找出”

張守節一本正經宣佈,這首詩是他在西漢陸賈的《楚漢春秋》找到的。可是,你根本不用翻閱《楚漢春秋》就能發現破綻。當時的五言詩並未定型,怎麼會突然冒出這首字正腔圓、唐風濃厚的《和垓下歌》?如果說《垓下歌》以假亂真惟妙惟肖,讓人看破不說破,那所謂的《和垓下歌》實在難以讓人信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