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对联小考题,竟引发一场大风波


一道对联小考题,竟引发一场大风波


1932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一次国文考试中,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对联题”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要求学子按照对联的写作格式,答出下联。就是这一道小小的对联考题,后来竟引发了轩然大波。

“孙行者”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考生自然耳熟能详,但放到讲求工整押韵的对联之中,则颇具难度。许多考生见到这样一个“怪题”,大惊失色、骂声四起。当时的教育,已属于新式教育,学生们从没学过对联知识。为难之余,只好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苦苦作答。答案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对“猪八戒”,有的对“沙和尚”,有的对“唐三藏”,有的对“牛魔王”,还有的对“陈立夫”、“郁达夫”、“王献之”、“周作人”等等,更有的考生对此题大为不满,一怒之下写出了“王八蛋”。还有大部分考生没答出来,都交了白卷。

一道对联小考题,竟引发一场大风波


两千多份考卷中只有两份入得了满分,一份是后来的历史学家张政烺的答案“祖冲之”(1.人物名对人物名, 2.祖对孙、姓对姓、爷爷对孙子, 3.冲对行,动词对动词,均为走的动作,4.之对者,文言虚词对文言虚词);另外一份是后来的语言学家周祖谟的答案“胡适之”(1.“胡”(猢狲)对“孙”,2.“适”对“行”,3.“之”对“者”)。

其实陈寅恪先生上联题“孙行者”的下联标准答案是“王引之”(清代训诂学家)或“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家),但是他对“胡适之”这答卷也颇为赞许,平仄相对,对仗工整,人名对人名,一位是经典神话人物,一位则是著名当代大儒,答案是胡适的名字,饶有趣味,于是给予了满分。

一道对联小考题,竟引发一场大风波


此次考试结束后,举国哗然:白话文运动都十几年了,如今大家都在以学习白话文为荣,现在学校也没有教对对子这种旧式文人的玩艺,你还出对联试题,根本就是文言文的复辟,逆潮流而动、不合时宜!一些评论家认为,胡适是倡导白话文的先行者,而孙、胡连称是“猢狲”,就是猴子,这便让人想到陈寅恪是不是有意调侃胡适是猴子?进一步,就会想到是保守派要借这考题来跟新文化运动唱反调。这事首先在北平的《世界日报》引发了两周的论战,接着又在了全国发行的《大公报》上争辩了许久。

面对无端的猜度和攻击,以至于陈寅恪先生不得不先后三次在媒体上发表文章予以辩驳——于当年八月十五日在北平《世界日報》刊发一篇名为《清华中国文学系教授陈寅恪谈出“对对子”试题理由》文章,于八月十七日出版的《清华暑期周刊》第六期上发表记者谈话,又在九月五日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上发表文章《与刘文典教授论国文试题》加以回应,解释出此题是为了考察学生的文字、声调、词汇、语法、文学等方面的国学水平。其中《清华暑期周刊》第六期文章《关于国文题对对,作文之意义的谈话》原文大致内容为:

考題中出对子,系测验考生对(一)词类之分辨,如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字对虚字,称谓对称谓等;(二)四声之了解,如平仄之求其和諧;(三)生字及读书多少。如对成語,须读诗词古文多,随手掇拾,毫不费力。如有人以祖冲之对孙行者,是可知该生胸中有物,尚知古时学者祖某其人;(四)思想如何,因妙对不惟字面上平仄虚实尽对,亦要对工,且上下联之意思须对而不同,不同而能合,即辩证法法之一正,一反,一合……

后来,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对联考题风波”才逐渐得以平息。

一道对联小考题,竟引发一场大风波

(参考书目:《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陈寅恪丛考》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