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溥仪不搬出紫禁城,冯玉祥会不会”弑君”?

鳄鱼成成


放心,冯玉祥总会有办法让溥仪搬出紫禁城的。至于所谓“弑君”,冯玉祥是万万不会出此下策的,因为没有必要。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的事情,发生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当时,奉系和直系的战事胶着,直系的冯玉祥突然倒戈,囚禁了他的主公——直系首脑曹锟,同时控制了北京城。

控制京城后,冯玉祥便派人驱逐溥仪。派的人是谁呢?是冯玉祥的手下大将鹿钟麟,鹿钟麟是当时的北京警备司令。

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溥仪呢?摆在桌面上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冯玉祥不满保留溥仪的帝号,觉得不伦不类,革命不彻底;第二,北洋政府每年付给溥仪400万元供养费用,冯玉祥也不满意,觉得过于优待了。

当然,至于真正的原因,据说是冯玉祥觊觎紫禁城里的古董财宝,冯玉祥希望把他们变卖后作为军饷扩充实力。

前去逼宫的,除了鹿钟麟外,还有当时的北京警察总监张璧,以及跟随的几个军警,人数并不多。

面对鹿钟麟的逼宫,溥仪以及遗老么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们端着架子,赖在宫里不走。鹿钟麟急了,就从怀里掏出两个手雷拍在了桌子上。如此一来,溥仪就吓坏了。但有些遗老还是不屈服,坚决不搬走。

这时候,鹿钟麟假装看了看怀表,然后朝着外面大喊:先不要开炮,先不要开炮,再给我20分钟。

听鹿钟麟这么喊,遗老们也吓坏了,他们怕炮弹炸死溥仪。于是,就同意让溥仪搬出紫禁城。最终,溥仪在鹿钟麟的护送下,离开紫禁城,暂住到了北边的醇王府(溥仪的老家)。后来载沣(溥仪的生父)怕引火烧身,就不让溥仪继续住在醇王府,溥仪便搬到了天津租界,先是住在张园,后来住进了静园。

据鹿钟麟后来说,那两个所谓手雷,其实是哑弹,早就掏空了火药;而皇宫外的所谓“炮击”,也并不存在。这一切,都是为了吓唬溥仪和遗老们的。


趣谈秘史


弑君不弑君,要看事态的发展,如果产生暴动,大规模的冲突,皇帝也不能独善其身。北京城可是皇帝的老窝,有很多八旗子弟,清朝遗老,冯玉祥为什么把皇帝赶出皇宫,是有原因的。

本来溥仪皇帝退位的时候,和民国政府签订了《清室优待条约》,他还是可以享受皇帝的待遇,可以居住在皇宫,还可以有太监宫女伺候。民国政府每年还给他400万银元供皇室生活开支,毕竟他还是有社会影响力的。他依旧很风光的生活着,民国官员见皇帝都还毕恭毕敬。皇帝大婚,各地军阀都来送礼,就连民国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时刻,还筹集了10万大洋送来。


很多人都想利用皇帝的名气影响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野心,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复辟,重新登基为帝,搞得人心惶惶,全民讨伐,做了12天的皇位,灰溜溜的下台了,为以后被赶出皇宫种下了因。

1924年,冯玉祥攻占了北京。把当时的民国总统曹锟赶下台,曹锟的倒台,让那些清朝遗老看到了希望,感觉民国乱了,民国垮了。谣言四起,大清国又回来了,北京城变得人心惶惶,久违的大清黄龙旗,又出现在街头了。北京主政的冯玉祥怎么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所以他派亲信部下鹿钟麟荷枪实弹开进紫禁城,把皇帝赶出了皇宫。


冯玉祥本意不会弑君,对他一点好处没有,毕竟皇室,还是有一部分势力的。他不是个傻人,做出力不讨好的事,他的本意是安定民心军心。把皇帝赶出北京城有正面意义,也有反面意义。

正面的地方:皇帝在皇宫里面如果一直住着,会对中国的文物损失很大,皇帝太监宫女,都经常偷皇宫里面的宝物进行变卖送人。皇帝出宫预示着中国的皇权的消失,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负面的地方:被赶出宫的溥仪皇帝,后来到了东北老家,成了日本人的满洲帝国傀儡皇帝,让日本人侵略东北,有了正当的理由,分裂了中国。《清室优惠条约》规定皇帝住在皇宫的权利,皇帝被赶出皇宫,让民国政府失去了信誉破坏了法律。

写的不对的地方,留言给我。


虎跃云端


冯玉祥?

就是被大帅张作霖打得逃跑至外蒙的"三姓家奴"

他不敢动溥仪的,因为皇帝虽然退位,但是八旗的实力还在。只是不想打内战而已。

但是当得知溥仪的事情,大帅勃然大怒。

大清帝国对于中国是有最大贡献的朝代。

其次,皇帝是东北的,如果想怎么样,也是我们说了算,你"冯玉祥"算个什么东西?

为了私仇,枪杀"徐树铮"就是他最大的污点!!

大帅张作霖的寸土不让,和徐树铮武力的收复"外蒙"都是值得世界尊重的。





笑似花解语ID


清朝灭亡十几年,末代皇帝还住在紫禁城,享受民国政府提供的优厚待遇。相比较明朝灭亡后,崇祯三太子70多岁时,还被康熙凌迟处死,溥仪简直就是生活在天堂。康熙地下有知,真应该感谢民国政府的宽容大度。

但人在福中不知福,溥仪无时无刻不在幻想复辟祖宗的大业。于是乎,张勋带着辫子军进了北京城,拥戴溥仪再次登上皇帝宝座 但屁股还没坐热,就又一次被赶下来。



可以这么说,只要溥仪坐在紫禁城,那些清朝不安分的遗老遗少总想闹出点动静来,给国家添堵添乱,这就是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的重要原因。

当时,冯玉祥只是派了鹿钟麟前去交涉逼宫,但溥仪是一百个不情愿。鹿钟麟心生一计,对随从说:先不要开炮,事情还有商量的余地,等20后再开炮。久在深宫的溥仪哪见过这阵势,当时就吓慌了,急忙让人收拾行李,匆匆逃离紫禁城。


如果,溥仪死活不搬出紫禁城,冯玉祥会不会杀掉溥仪呢!应该不会的,顶多扔几个手榴弹,吓唬吓唬而已。没必要动真刀真枪,最多来个强制驱离。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当然不是会弑君,1924年的北京政变,冯玉祥没费一枪一弹进了城,控制北京城后也没有滥杀,死对头总统曹锟也只是监禁起来,遣散总统府工作人员时还发了路费,只是杀了曹锟的亲信李彦青,原因一是这小子当军需处长时,肆意克扣冯玉祥的粮饷,二是李彥青这人大肆贪污,欺压百姓,于公于私冯玉祥都剁了李彦青。

冯玉祥赶走溥仪,沦落民间无人理,最后竟然被日本人接走了,酿成大错。

而逊帝溥仪,冯玉祥由始至终都没有取命的想法,当时让鹿钟麟包围紫禁城时,只是赶走溥仪,如果溥仪不挪窝,强行撵出来即可。当年张勋复辟时,冯玉祥就曾建议把溥仪赶出北京,后来被段祺瑞制止,这次北京政变,把曹锟赶下台后,城内的满清遗老遗少又开始议论皇上复辟的机会来了,搞得人声沸沸,所以冯玉祥觉得祸根就是紫禁城,自己要将其铲除,但碍于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这次又老实没什么动作,杀他没足够理由,所以只赶不杀。

图为溥仪出宫时,同被赶出来的宫女和太监。

就在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的第二天,段祺瑞就发电报质问怎么回事,冯的回答有点怪异,他说来北京这一路虽然很顺利,但没积下什么功劳,如果赶走溥仪了,革命才能算彻底,也算是大功一件了。所以冯玉祥有赶溥仪有扬名立万的嫌疑,另外在冯玉祥的回忆录里讲过,自己这辈子办了两件大事,一是赶溥仪,二是反蒋。

溥仪赶出宫后,1925年紫禁城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并对外开放。

总的来说,冯玉祥这人虽是五大三粗,但做事很有心思,按他说的为了革命,支持孙中山,赶溥仪,骂汪精卫,倒蒋,都是为了追求真正的革命,客观来讲冯玉祥次次倒戈都是为了名和利,赶了溥仪是丰功伟业一件,为名,接收了紫禁城的钱财,为利,从此再无清室,再没给过溥仪每年400万的赡养费,是为革命。


图文绘历史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宣告结束。溥仪退位后,按照《清室优待条件》一直居住在故宫。国民政府对溥仪还是很不错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见了他都毕恭毕敬的称呼他为"皇帝陛下"。在溥仪娶媳妇的时候,还送给他10万元,也是尽了本分了。
溥仪是舒服日子过久了,还想着哪天


再当上皇帝。1917年6月,张勋以调停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为由,率领5000“辫子军”进京。当月30日深夜,带兵秘密进入故宫,次日凌晨拥戴12岁的溥仪重新登上皇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张勋复辟"。
这个闹剧仅仅维持了12 天就破产了。
12年后,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后,将居住在故宫的溥仪赶出了紫禁城。我认为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是早晚的事,他只要住在故宫一天,清朝遗老遗少再次发动复辟的可能性会更高。如果溥仪不走,我觉得逼急了冯玉祥,他也是有杀他的可能的。毕竟在当时,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支持赶走溥仪的大有人在。

溥仪等人利用居住在故宫,悄悄变卖故宫文物,赶走他,保护了文物不流失。但是赶走了溥仪,破坏了原有的平衡,溥仪后来被日本人利用,建立了伪满政府,也算是有利有弊吧。


宅宅史记


“弑君”的可能性不大,张勋发动政变拥戴溥仪重登皇位时大总统黎元洪跑了就跑了,清朝复辟也没有搞反攻倒算的大屠杀大清洗。冯玉祥要杀溥仪直接动手就行了何必再驱逐呢?但是毕竟民国建立已经十几年了,杀溥仪的恶名谁也背不起。不过场面样子做的凶狠,驱逐溥仪时冯玉祥是派了军队去紫禁城的,负责跟皇宫里交涉的鹿钟麟和张璧是带了个炸弹进紫禁城的,而且明说紫禁城背面的景山上已经架了大炮。溥仪等人吓坏了,哪儿敢说“不”字?按照冯玉祥代表民国政府提出的条件宣布去尊号和搬出紫禁城。鹿钟麟还特别跟溥仪说,你现在是国家公民了,是有资格可以竞选民国大总统的。溥仪如果真赖着不搬,冯玉祥会搞强制驱逐,杀人的可能性很低了


立志成虫




1912年,根据袁世凯和隆裕太后达成的优待条件,同意溥仪居住在紫禁城内。并且每年要支付4000000两银子供皇室使用。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曹锟政府。11月5日,鹿钟麟率部进入皇宫,要求溥仪在《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上签字,搬出紫禁城。


当时执行任务的两个人,鹿钟麟和李石曾都是前清重要官员的后人。内务府大臣绍英苦苦哀求,实际上这两个人也只是在执行冯玉祥的命令,他们并没有决定权。

鹿钟麟更是一个军人,听不得这些啰里八嗦的话。他直接拿出一个炸弹,放在谈判桌上,大吼一声:两个小时之内不搬出,我就命令景山上的大炮攻击皇宫。



溥仪被吓得魂不附体,赶紧把一些主要的东西放进了冯玉祥给他们准备的五辆汽车,暂时搬进了醇王府。

其实当时冯玉祥并不是真的要彻底革命,他自己就是一个军阀而已。他最重要的目的是想从皇宫中捞取更多的宝物,以换取更多的财富,满足他个人的物质需求和军费开支。

冯玉祥之前是清朝的旧军官,按照中国人的观念,奴才是不能背叛主人的,官员也是不能背叛自己的主子的。这也是曹操和司马懿自己不敢称帝的根本原因,他们的儿孙辈就不是曹操家的奴才,完全不用遵循这一点。

如果冯玉祥敢加害溥仪,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大的公愤,甚至一些外国人就会加以干涉。因为当初民国政府签订的优待条件是公认的,还经过外国人担保的。



如果溥仪不退出皇宫,冯玉祥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加害溥仪,这将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况且冯玉祥当时的力量并不够强大,后来他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势力,还邀请张作霖进了北京,主持大局。



张作霖原本是一个土匪,曾经做过前清的官员。张作霖自始至终都想表现出一个忠臣的形象,不希望给人背叛的印象。因此他始终对溥仪皇帝非常尊重,曾经多次派张学良去看望溥仪。

也就是说,张作霖是不会同意冯玉祥加害溥仪的。并且当时民国政府的很多要人都是前清的官员,他们也不会支持冯玉祥这么做的。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冯玉祥的行为就是流氓习气,就是用勒索敲诈的方式,来吓唬溥仪,逼他自动退出,好实现自己偷盗国宝的目的。

溥仪不过是一个没有经历过世事的公子哥,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大环境,更不懂得冯玉祥用心险恶。更重要他不是一个非常硬气的年轻人。如果他坚持要和皇宫共存亡,冯玉祥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溥仪非常有贵族范儿,在抗战结束后的远东军事法庭上,他表现得温文尔雅,非常的得当,赢得法庭上所有人的一致尊重。然而这只是一个懦弱无能的青年,贵族范在乱世没有多大用的。

新中国建立后,周总理给溥仪安排了一份工作。溥仪跟他的同事一块儿去故宫参观,还要去排队买票。他感慨的跟自己的同事说:小时候我就住在这里边,这是我的家。想不到我现在回自己的家还要买票。


新知传习阁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

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史称北京政变。

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

由于,溥仪是逊位的废帝,除了按照1912年和民国政府签订了《清室优待条约》,他还可以居住在皇宫,有太监宫女伺候,民国政府每年还给他400万银元供皇室生活开支,并没有其他的权利,因此,冯玉祥把溥仪从皇宫中驱逐出去,也是为了节约政府开支。

溥仪,在当时,没有任何的选择权,只能离开皇宫。

由于溥仪不会给国民政府,以及国民军造成任何的威胁,冯玉祥当然也没有杀他的必要了。


沈阳杨艺


我就想不通,为什么网上总有人问一些历史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为什么不从自身问题,如果自己是个女人该怎么样?自己打小是个丑八怪怎么样?等等,历史现在看起来本身就具有必然性和客观性。讨论这个话题真是没用任何意义。我觉得大家可以试着讨论以后和未来,多想一些可能性,这样也许会有一定的规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