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1.氏半釿橋足布,重6.6克,存世僅數枚,極罕見 戰國 魏 戰國早中期鑄幣,流通於三晉、兩週地區。《史記•晉世家》:“哀公四年(前453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知伯,盡並其地”。至此,晉六卿中只剩下趙、韓、魏三家,史稱三晉。這三家卿族努力日漸強大,不斷蠶食晉公室的土地,到了晉幽公時,晉公室只有絳、曲沃兩地,國君已無力號令三晉,反而要去朝拜他們。晉烈公十七年(前403年),周天子威烈王正式冊命魏斯(文侯)、趙藉(列侯)、韓虔(景侯)為諸侯。晉靜公二年(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三家滅晉,廢晉君為庶人。趙成侯十六年(前359年),趙與韓、魏瓜分晉國,封晉君於端氏(今山西沁水東北)。趙肅侯元年(前349年),又奪晉君端氏封地,把他遷徙到屯留(今山西屯留東南),其端氏之地後又入韓。 趙、魏、韓三家分晉後,各自成為獨立的諸侯國。魏文侯時,首先實行社會變革,注重發展經濟,因而最先富強起來;魏武侯時,已成為中原霸主,稱雄於諸侯。趙國自列侯起,打破世卿制任用賢能為官,從政治、經濟領域內全面進行改革。趙敬侯時,又把國都從中牟(今河南鶴壁)遷到邯鄲,以發展生產和加強軍事實力為要務,使趙國逐漸強大起來。到了趙武靈王時,實行“胡服騎射”,西攻林胡,滅亡中山,使領土大大擴張,終於完成了幾代人孜孜以求的強國夙願。韓國此時雖然也步入封建制,但終因政局不穩、疆域狹小,難以發展;韓列侯時,為拓展疆土,經過伐鄭、伐宋戰爭取得了大片土地。韓哀侯時,又趁魏伐楚之機,滅掉鄭國,將國都從陽翟(今河南禹縣)遷至鄭(今河南新鄭)。韓昭侯時,任鄭國人申不害為相,經過十五年改革,使韓達到內修政治、外應諸侯,國治兵強,“諸侯不來侵伐”。 是品“氏半釿”平首橋足布,其國別鑄地尚有爭議。雖說先秦貨幣的地域性較強,但戰國時因各國爭戰不休,城邑疆域時此時彼,不一而論;若單以平首釿布多為魏鑄幣而言,“氏半釿”布因其面文紀地名兼紀貨幣單位,似有魏鑄幣之可能。除平首釿布外,氏又有方足布存世,且數量較多。對此有釋其為“泫氏”,在今山西高平,其地有古泫水源此西南,戰國時先趙後魏,漢在此置泫氏縣,隸上黨郡;北魏時改設高平縣至今。氏釿布目前已有“一釿”布出土,據此看來,其釿布亦為二等幣制,均極為珍罕。是品“氏半釿”布幣,平首,肩微斜;弧襠甚小,足寬而稍內斂;面文紀地名兼紀貨幣單位,背平素。其目前所見僅十枚左右,是先秦貨幣珍品之一。 —戎畋松《珍泉集萃》文稿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2.三孔布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舊稱“三竅布”。鑄於戰國晚期約公元前3世紀左右。形同圓首、圓肩、圓足、圓襠;獨具的特徵是:布首及兩足各有一隻圓孔,故稱“三孔布”。面文多為地名,背文有紀重和紀值文字。分大、小二型,各布均以“兩”、“朱”計重。大布通長5.5釐米,重8克上校,背文“十二朱”即半兩。大小布值恰好為2:1。世傳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陽、南行唐(魚陽)、北九門、文雁鄉、相、阿、妬邑等;1983年山西朔縣又出土一枚僅見的“宋子”,計約15種左右。三孔布鑄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傳世及出土數量極微,迄今國內僅藏數十枚

三孔布多數流失到鬼子國了,很遺憾,圖上這枚是去年五月嘉德拍賣的武陽三孔布,拍了三百五十多萬。有興趣的去查閱一下拍賣紀錄。去年我還有幸去看了看,這個三孔布還是殘的,斷了修復的。我記得錢譜上有這麼一句話,凡三孔布皆珍。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3.晉陽匕

晉陽匕,又稱圓首刀、直刀、趙刀。是戰國時期的鑄幣。晉陽匕的形態輕薄,錢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王化”、“城”等幾十種。 在戰國時期,刀幣在各國比較流行。約在公元前3世紀,趙國晉陽(今山西太原晉源),另說是魏國晉陽(今山西永濟虞鄉),所鑄的“晉化”、“晉陽化”、“晉陽新貨”刀幣。還有一種晉陽半特小直刀,通長僅有9--10釐米,不僅比“大刀”幣的長度短了3釐米多,而且刀身平直,無狐曲,所以,被稱為“晉陽小直刀”。在這些“晉陽小直刀”中,還有更小的“晉陽半特小直刀”。這種“晉陽半特小直刀”,幣型特別小,刀長7.2釐米,重5.8克,周邊有凸起的刀形廓,面文篆書“晉半”二字,刀柄無脊線,光背無廓,無文,刀身平直,無狐曲。

實際上晉陽匕現在來說並不罕見了,出土量多了,以前可能少點吧。晉陽匕裡面的“”、“晉陽化”、“晉陽新貨”還是比較罕見的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4.東周、西周(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

這個錢幣就是個傳說,未曾見過,交易價格也不清楚,前些年曾集中出土過幾批,後來也散入尋常百姓家都深居簡出,基本上不見面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5.博山刀:齊明刀之一種。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齊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國攻佔齊大片領土時鑄。清代嘉慶年間山東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樣特殊,習稱“博山刀”,傳世極少。背面鑄有三字或四字,一般開頭兩字都是“莒冶”。1979年,山東莒縣故城遺址曾出土有這種刀幣的錢範。

這就是齊刀的另一種形制,也叫齊明刀。以前是大珍,現在也不行了,降級了,成了名譽品了。齊明刀的特點,明字上面是平的,燕明刀是圓的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6.共屯赤金(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直徑30毫米,系戰國中晚期(公元前4-前3世紀)魏國所鑄,圓孔,面無廓,背平,為早期圓孔圜錢。

這個我沒接觸過,不做介紹了,2002年曾拍賣了一枚,拍賣了2200元。共就是現在的河南輝縣,出輝縣坑開元的地方。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7.壯泉四十:新莽錢,始建國二年(10)鑄。“六泉”指規則小泉直一、麼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麼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其中規則直一在始建國元年(9)已鑄,大泉五十則在西漢居攝二年(7)已鑄,始建國元年(9)又鑄。

這個我就不用介紹了,肯定都認識。我一直想珍藏一套

,為此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終於湊齊了三種,分別是小泉直一,大泉五十,大布黃千,勿拍磚,我上一套十布六泉的照片供各位欣賞。

依次順序小布一百、麼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小泉直一、麼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 ,王莽的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我們能收集的可能就這十六品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8.國寶金匱直萬:新莽時鑄錢。上部方孔圓形,有直讀“國寶金匱”;下部方形,“直萬”兩字直書於兩豎紋之間。

這個錢幣在道光年間,陝西眉縣一老農鋤地弄出了兩枚,後來被山姆大叔買去了,很遺憾。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是建國後新出土的。據知府兄說,前些年出土了一批,但是一直未見蹤影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9.10大泉五千:三國吳錢,史志無載。近年曾有出土。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10.大夏真興:十六國期間,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公元419-424年)鑄錢。錢文隸書,廣穿重好,有王莽遺風,大夏是年號,真興是國號。存世極少,不得不提一下,甘肅生產的銅錢,就是值錢啊,宋朝時期的“至和重寶”背“虢”鐵母,清朝的鞏局錢,再就是這個大夏,堪稱甘肅錢的代表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11. 永光: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當時無法遏制民間盜鑄,所以允許人民自供銅料,在官方錢署鑄造二銖錢。當時的記載是醬紫滴:由是,錢貨亂改,一千錢長不盈三寸形,大小稱此,謂之鵝眼錢;劣於此者,謂之線環錢,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市井不復料數

這個錢存世量極少,圖片是華夏錢幣網喬兄的,暫借一用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12.景和: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可能感覺永光不好聽吧,幾個月後改元景和,景和元年(465)鑄錢。重二銖,錢形薄小,存世極少。

這種錢幣更加粗製劣造,史書記載的那個字我不認識,我就給解釋一下什麼意思吧,史書上說這個錢:沒有輪郭,還不好好的打磨。景和年號錢也只是鑄行了三個月,因為前廢帝劉子業十一月底被殺,所鑄旋而廢止,故景和錢比永光錢還要少。永光、景和錢的直徑大多在18毫米左右,重1.2克左右。由於這兩種小錢鑄期短暫,存世甚少,歷史意義重大,昔被列為古泉五十名珍之一。

這個錢基本上失去了錢幣的意義了,但是就是罕見。第二年,也就是466年,皇帝換人了,也無法改變現狀,所以就禁止使用新錢,只允許流通五銖等古錢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13.開平通寶元寶:梁錢。開平是五代梁朱溫年號(907-911),存世僅通寶、元寶大銅錢各一枚,對其真偽錢幣界看法不同。另有開平元寶鉛質小錢,系南漢劉隱奉梁正朔而鑄。這個錢史書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不做評論了,下面的天成也是沒有任何文字記載。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14.天成元寶:五代後唐錢。天成年間(926-930)鑄。

這倆錢一併介紹,因為存世實物可能就沒有照片,真正的傳說中的錢幣,圖片我也給省了。

15.永平元寶:前蜀錢。永平年間(911-915)鑄,前蜀皇帝王建剛開始是賣驢的,他兒子王衍荒淫無度,這個錢存世極罕,當時他爺倆還鑄過通正,天漢,光天,乾德,鹹康,都是元寶制錢幣。

這個錢的版式為小平錢,有大樣[早期]、小樣[晚期]之分,鑄工不精,面文粗糙, 錢文“永平元寶”隸書,旋讀;然“永平”二字已近真書,“平”字中豎粗長。徑約2.3釐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無文,穿上或有仰月。無大錢及鉛錫錢。王建所鑄五種年號錢中,永平元寶傳世獨少,極為罕見。傳世多見一種文字纖弱之“永平通寶”小錢,是安南所鑄。這個錢市面上偶爾出現,價格現在應該在六萬上下吧。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17.天德重寶:閩錢。天德年間鑄,有銅、鐵兩種,當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紀國號。這錢在博物館見過,字挺難看的。

相傳天德錢銅鐵兩鑄,迄今卻僅見銅品。銅錢中又有“通寶”“重寶”之分。方藥雨先生曾稱:“天德最罕見,通寶隸書背無文,重寶正書,背殷字。”因天德政權在三年後即為南唐所滅,通寶重寶均稀若星鳳,素為泉界所重。 有趣的是,歷朝發行貨幣,一般小者稱通寶,大者稱重寶,然而天德錢卻正好相反。泉譜所載天德重寶皆小於通寶,究其原因,亦如方藥雨所言:“此通寶者轉大,或即閩史之當百,亂世固不可以法制論也。”原來發生在咸豐年間的混亂幣制,千年前便有作俑者了。 《古化雜詠》中曾有詩云:“天德人間幾個傳?寶分通重各爭妍。盛世製作誰推重,亂世文章偏值錢。”看來,這些蘊藏在亂世中的奇聞掌故,正是這枚錢幣最迷人的地方。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18.五代十國·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6-929)鑄,數量罕少,元字第二筆右挑,製作較精。是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19.五代十國·楚錢。後梁開平四年(910)時,據有湖南八州的馬殷受封於朱溫,被拜“天策上將軍”;次年(幹化元年)鑄“天策府寶”錢。“天策府”本系馬殷官府名稱,以府第名鑄錢,在中國古代鑄幣史上不多見。天策府寳分銅、鐵兩種,銅者甚少而鐵錢亦稀,另有鎏金錢殊足珍貴。《十國紀年》載,當時城中行用鐵錢,城外使用銅錢。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內境外。銅錢又有背龍及鎏金等品。

天策府寳屬折十型,面文楷書、旋讀,光背,面背內外郭俱備,鑄造精整,向為歷代泉藏家所珍視,是中國古錢中的大名譽品,亦列在“五十名珍”之內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20.乾封泉寶(楚):楚馬殷所鑄大錢。有銅、鐵二種,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銅錢數量少於鐵錢,錢文隸書,與唐高宗乾封泉寶不同。

這錢沒見過,這是第一次看到圖,這是2010年江西出土的水坑,南方水坑常見這種長綠袖的。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21.廣政通寶:後蜀錢。孟昶廣政年間(938-965)鑄,有銅、鐵、鉛三種平錢

我對這個錢的瞭解,僅存在於有人曾經開了180斤宋筒子錢,開出這麼一枚。

這錢相對五十珍來說,算是多見的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古泉五十名珍大全集

下次再繼續更完吧

“以上為個人作品,請勿用作任何商業用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