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還是東下?太平天國的兩難選擇

取了武昌,太平軍就面臨著未來是北上還是東下的問題。以前在嶽州時,領導層就發生過爭執,現在依然是各執己見。天王洪秀全力主北上中原,直搗北京。楊秀清則主張順江東下,取金陵。要說起來,兩派各有道理,下面就逐一分析利弊。

首先說東下,取金陵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攻下南京,東南半壁盡歸太平天國。江南是魚米之鄉,籌糧籌款很容易。同時,江南還是清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運河漕運若被切斷,這對清廷財政打擊無疑是沉重的。鴉片戰爭時,英軍就是衝到南京城下,迫使清政府屈服的。

東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剛剛組建的水師可以發揮作用。太平軍水師此時強盛一時,有大小船隻數千艘,在長江江面橫行無阻。如棄舟登陸,數千艘船隻將不得不遺棄焚燬,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損失。因此,水師力主東下。

至於東下的缺點,最大的缺點就是滿清政府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清軍雖然笨拙,清政府雖然腐敗。但它畢竟掌握著全國政權,它以全國人力和物資財富作為戰略後備,能逐漸將國家經濟和財政轉入戰爭軌道,不斷徵調後備資源,支援前線,從而轉化為戰場上的物質力量,以彌補與克服其素質低劣,士氣不振的弱點。江南的賦稅雖然收不上來,但是,曾國藩,胡林翼等通過增加湖北各省厘金的形式,仍然保證了湘軍的餉銀。所以,丟了江南,對清廷的打擊是沉重的,但不是致命的。

在現實中,太平天國最終選擇了東下,由於領導層的不斷失誤,東下的缺點被大大放大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太平軍都侷限在長江流域,長期與湘軍對峙,並在這不斷的拉鋸戰中,耗光了自己的元氣。

北上?還是東下?太平天國的兩難選擇

再來說說北上,北上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直搗清廷老巢,給清廷以致命一擊,這種誘惑也很大。這種打擊很可能瓦解滿清在全國的統治,導致清廷在全國的崩潰,最終各地群雄並起,各霸一方。

北上的缺點也不少。前面提到的水師無用武之地,是其中一個方面。過了襄陽,就是一馬平川,非常有利於騎兵的突擊,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一直護衛著京師,是清廷北方的重要力量。太平軍從一開始的畏懼清軍,到現在的蔑視清軍,輕視清軍。以至於定都天京後,兩萬多人就敢組成北伐軍,企圖攻下北京。事實證明清朝北方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北伐軍就是被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消滅的。太平軍從南方來,舟船多,騎兵少,而且隨軍還攜帶了大量家眷,行軍速度不會快,一旦被騎兵咬住,很難擺脫。若是坐船,則定然比徒步行軍快得多,也省力得多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太平軍現在已不是最初的數萬之眾,僅士兵就有十萬人,加上隨軍家屬達數十萬之多,這麼龐大的人口,每天的糧食供應都是一個大問題,通過水路運輸兵員,物資顯然要比陸路運輸要省力得多,也節約得多。

還有一個觀點要澄清一下,很多人以為攻下北京,清廷在全國的統治就結束了,這個理解是不對的。誠然,太平軍攻下北京,可能會引發全國起義的高潮,但也可能很快被清廷鎮壓。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清軍又積蓄力量反攻,將太平軍趕出北京,歷史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咸豐,同治年間,清廷人才輩出,稱為同治中興,昏庸之人不少,有識之士也大有人在,太平軍若想在北京站穩腳跟,並不容易。

其實,太平軍所面對的,不只是滿洲貴族,自從太平軍創立拜上帝教,排斥孔孟之道,它的敵人就是整個地主階級,這必然是一個長期的反覆較量的過程,幻想畢其功於一役,只能是痴心妄想。誰能笑到最後呢,錯誤誰都要犯,無非是那個犯錯最少的一方才是勝利者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