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忆开放往事(16):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行来之不易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和俄罗斯是邻国,也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新时代,中俄之间已成为世界上“真正信赖的战略伙伴”,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中俄都对双方关系保持高水平运行感到满意,十分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背靠背”战略合作。

40年来,中苏敌对关系怎样实现正常化?中俄之间为什么要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战略协作究竟包括哪些内涵?对改革开放的战略意义何在?要搞清这些问题,就不能不回顾两国关系的演变历史及发展轨迹。

外交官忆开放往事(16):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行来之不易

2017年,周晓沛在莫斯科举行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会议上发言。(资料图片)

外交官忆开放往事(16):中俄关系高水平运行来之不易

1995年春节,周晓沛(左二)与俄罗斯外交部官员(左三)在中国驻俄大使馆一起包饺子。(资料图片)

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苏关系从上世纪50年代起,十年友好结盟,十年关系恶化,十年对立为敌,十年缓和改善。可以说,中苏两国关系充满了世界史上最为错综复杂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变化。

在这儿,我想讲一个上世纪赞颂中苏友谊的歌词作者命运沉浮的真实故事,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两国关系的一个缩影。《莫斯科-北京》创作于1949年12月,正值中苏两国关系处于高潮时期,毛泽东到莫斯科访问的消息引起苏联举国轰动。诗人米·维尔什宁写下了“苏中人民永远是兄弟”的不朽名句。维尔什宁因此被安排到苏中友协工作,从一名普通作家迅速高升至苏联外交部部长助理。然而,随着后来中苏关系恶化,《莫斯科-北京》这首歌曲渐渐被人淡忘,作者再次沦为一名普通的诗人。在80年代初的一个寒冬里,穷困潦倒的维尔什宁惨死在野外雪地上……这位在政治风云中大起大落的苏联诗人,没有看到两国关系会再度“回暖”。

1965年,毛泽东主席曾对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看中苏关系早晚会好起来的,可能是十年之后,美国人会帮助我们团结起来。上世纪80年代,中苏双方都调整政策,两国关系逐渐缓和、改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着手调整“一条线”国际战略,拉开与美国的距离,放弃“以苏划线”,改善紧张的中苏关系,为国内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

1982年勃列日涅夫发表了愿意改善对华关系的塔什干讲话,客观上为我方调整对苏政策提供了契机。第二天,邓小平同志便指示外交部立即做出反应。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如下谈话:“我们注意到3月24日勃列日涅夫主席在塔什干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我们坚决拒绝讲话中对中国的攻击。在中苏两国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我们重视的是苏联的实际行动。”此前,我们奉行“以苏划线”的政策,只要“苏修”对华所说所为,不是抗议,就是批判,怎么会去注意听呢?这极为平常的“注意”二字,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确实隐藏有不同寻常的玄机。外电评论称,这预示着中苏关系有可能发生变化。

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考虑,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向苏联传递信息,双方应当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通过共同努力设法排除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争取中苏关系能有一个大的改善。苏方也表示,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级别上同中方讨论双边关系的问题。于是,中苏双方开始进行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政治磋商,这一谈就是六年。双方围绕“三大障碍”问题针锋相对,相互扯皮,谁也说服不了谁,被称为“聋子对话”。不过,与昔日火药味十足的中苏边界谈判有所不同,双方都心平气和,并未红脸吵架。正如当事人钱其琛所说,“不断扯皮比互不往来要好”。1986年,戈尔巴乔夫发表海参崴讲话,首次在消除障碍问题上做出实际松动,我们也予以积极评价。经过多轮磋商,双方最终达成妥协。1989年,戈尔巴乔夫应邀访华,与邓小平举行高级会晤,宣布“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苏关系从此实现正常化。

40年的风风雨雨使我们双方都蒙受了沉重损失,也都汲取了深刻教训。无论是结盟还是对抗,都是不成功的,中苏、中俄关系还是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结伴而不结盟。这样,两国之间就建立起了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的那种结盟关系,更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那种敌对关系,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睦邻友好的正常国家关系。

中俄关系经历四次过渡

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不久,东欧剧变,两极格局崩塌,国际形势和两国国内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同志指示: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从容地同它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争论。这个方针很重要,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苏高级会晤确定的两国关系基本原则不仅经受住考验,而且成为建立新型中俄关系的基石。

中俄关系先后实现了四次过渡。第一次是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转换。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当天,我国政府代表团飞抵莫斯科。双方商谈签署了会谈纪要,我国支持俄罗斯继承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俄方承诺原中苏之间签订的条约继续有效,重申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顺利解决了中俄关系的继承问题,实现了两国关系的历史性平稳过渡。

从1992年俄罗斯总统首次访华开始,中俄两国领导人建立了定期互访机制。通过直接接触,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彼此隔阂,从重新承认“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确认两国已具有“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直至宣布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叶利钦总统首先提出来的,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同意与外国建立这种战略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新形势下的一种新型战略性关系。它不仅有完全平等、政治互信的重要前提,更有传统友好、互利合作的扎实根基。所谓“战略协作”,就是在双方关切的重大核心问题上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应对挑战,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次过渡是普京接替叶利钦出任总统。双方重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把“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思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不仅消除了两国关系中的一大隐患,而且为国际上和平解决边界争端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第三次过渡是梅德韦杰夫接替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仅半个月,就到中国进行承前启后、面向未来的重要访问,双方共同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双方强调,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内容,加强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扩大和深化人文领域合作对巩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在能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2年普京复任总统后不久即正式首访中国,也表示两国关系顺利实现第四次过渡,甚至有人形容进入“黄金时期”。一向重视发展对华关系的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有利于中俄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普京在竞选纲领中谈及中俄关系时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绝不是威胁,而是俄经济之帆赶上“中国风”的良机。这是俄领导人首次对“中国威胁论”的明确表态。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选择俄罗斯也并非偶然,再次体现了中俄关系的特殊性和高水平。普京将俄中关系比喻为“一座大厦”,每年都在建筑新的楼层,而且“越建越高,越建越牢”。

俄成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

中俄能源合作是双方互利共赢、务实合作的一大亮点,也是保障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上世纪90年代起,双方开始就建设中俄原油管道进行谈判。围绕管线走向方案,先后出现了“安大线”(自安加尔斯克至大庆)、“安纳线”(自安加尔斯克直接通向远东纳霍德卡港)和“泰纳线”(自泰舍特至斯科沃罗季诺,再通往纳霍德卡港)三个不同版本。除涉及贝加尔湖环保问题的争议外,其间还遇到日本方面的搅局。直到2004年,经中方领导人做工作,最终由普京总统拍板决定采用“泰纳线”,将原“安大线”向贝加尔湖以北推了400多公里,并首先建设自泰舍特至位于黑龙江漠河北岸的斯科沃罗季诺的原油管线。

2008年10月,正值国际金融危机之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率团赴莫斯科就建设中俄原油管道问题进行谈判。俄方以代表团参观石油公司的名义,安排张国宝“巧遇”俄主管副总理谢钦。会见中对方提出,希望得到150亿美元贷款,换取建设年输油量1500万吨的俄中原油管道。为了帮助俄方解决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并敲定中俄管道建设,中方同意提供贷款。后来,俄方又提出将贷款数额增至250亿美元,同时承诺20年内每年通过管道向中方供应1500万吨石油。

2009年2月,中俄能源代表在北京进行会晤。就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协议签字仪式前夕,俄方突然变卦,要求将双方原已谈定的一个文件拆成分别贷、分别还的两个文本。由于时间紧迫,只得临时安排双方主管领导在人民大会堂过道站着紧急磋商。这在谈判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双方谈定后,还要重新准备文本,签字仪式不得不推迟了三个小时。对此,中方予以理解并表现出极大耐心,终于使长达15年的马拉松谈判一锤定音。2010年9月,在斯科沃罗季诺举行的中俄管道竣工投产仪式上,普京总统亲自启动了管道阀门。

2013年3月,中俄双方又商定启动建设漠河-大庆复线,增加供应原油至3000万吨/年。迄今,我国每年进口俄油达6000万吨,俄罗斯已成为我国长期稳定的最大原油进口来源。中俄原油管道建设取得突破,也迅速带动了双方在天然气、煤炭、电力、可再生能源的合作进展。深化能源领域合作,不仅充实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也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

当然,中俄关系发展进程中难免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相互认知有差异、贸易结构失衡等。我国经济发展很快,有的俄罗斯人心态复杂,对移民问题尤为敏感。双方还需进一步加强民间人文友好及地方交流合作,夯实两国关系的社会民意基础。

当前,世界上乱象丛生,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挑战明显增多。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演变,大国关系也在重新调整。美国公开将中俄定位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在大乱局、大变局的新形势下,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健康稳步发展对双方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对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世界和平稳定也至关重要。总之,立足于“世代友好,永保和平”的两大邻国关系发展前景光明。

外交官简介:

周晓沛,曾任外交部苏欧司苏联处处长,欧亚司司长,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中国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大使。现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