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瑗的《草書勢》

崔瑗(78—143),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東漢學者、書法家。早孤,

鋭志好學,師從賈逵,明天文歷數,京房《易傳》,年十八遊京師,與馬融、張衡相友善。仕途曾屢遭挫折,年四十始為郡吏。漢安帝初年,官至濟北相。

崔瑗的《草書勢》

他是漢代名書法家,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後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聖”。對於崔瑗的草書,後世評價很高。“草聖”張芝自雲“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稱其“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即書體非常濃密,結字精緻美妙。

崔瑗的《草書勢》

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雲:“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意謂其書勢如“危峰阻日,弧松一枝”之奇險也。作品無考。著有《草書勢》。《草書勢》是談論草書技法的文章,用比喻的手法加以描述。文見《晉書列傳第六·衛恆傳》。

崔瑗的《草書勢》

崔瑗的《草書勢》收錄在晉人衛恆的《四體書勢》中。該書法專論最早探討的是草書,而不是篆書、隸書,這標誌著書法藝術的覺醒,書法開始從“字學”中走出來,審美開始成為主要方面。

崔瑗的《草書勢》

崔瑗說:“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這指出了文字的起源。隨後,他指出草書的出現是因為社會發展需要由繁入簡:“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肯定了草書的社會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他讚揚了草書的“勢”,從而肯定了它的審美價值,是書法美學史上的巨大貢獻。

崔瑗的《草書勢》

崔瑗指出草書形式美的三個特徵:一是“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一改過去篆書多圓筆,隸書多方筆的書體平整均衡的風尚,行書方式更為自由飛揚,更適合充分表現書家的情感;二是指出草書具有強烈的動感,“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這是草書形態中所具有的生命力運動取向感的表現。

崔瑗的《草書勢》

正是這一蘊含了強烈生命力的態勢塑造了生生不息的韻律,使人們關注其美;三是“狀似連珠,絕而不離”“若山峰施毒,看隙緣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是故遠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這是談草書的書法形態所形成的一個連綿不絕、氣韻灌注的統一的整體的審美意象。《草書勢》強調了草書給人強烈的動勢感,“勢”正是草書形態運動和力的表現,草書之美也正來源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