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魏征去世时,“废朝五日”至哀,后来为何又亲手砸魏征墓碑?

在花丛中打野


说唐太宗与魏徵,不得不交代一下二人的背景故事,

魏徵在隋唐时期,起先曾向李密谨言,然李密并不采纳,后李密兵败于王世充,魏徵归唐,

归唐后,魏徵自荐安抚山东,不久窦建德攻打李神通,恰好魏徵在李神通处,便成了窦建德的俘虏,但窦建德都魏徵礼遇有加,可惜不久便被李世民打败,魏徵得以再次归唐,然而却并得李世民重用,反而太子李建成对他非常欣赏,魏徵被封为太子冼马,

李建成也算对魏徵有知遇之恩,魏徵自然全心效力,这时李世民功绩过大,魏徵就建议李建成请战平定战乱,李建成大胜,魏徵又建议李建成将李世民调到远点的地方,未果,李世民便发布了玄武门之变。

而后魏徵被生擒,李世民问他为何离间他们兄弟(也就是说为什么让太子把他调走),魏徵直言,"若是太子听了我的,也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李世民看魏徵是有才学的人,便收为己用。

再谈李世民,说李世民以小人之计谋夺得天下,听信魏徵的谏言也不过是做做样子,我认为是片面之词,不能客观的评价李世民。

首先,李世民功绩最大,手下能人辈出,可以肯定他的能力,同时,李渊曾也对李世民许诺给他太子,却并为做到,其次,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做法是有些过分,然无毒不丈夫,皇家斗争亦无可厚非。

李世民不杀魏徵,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安抚人心,但更多的是惜才之心,从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将领,不难发现他是个爱才之人,如若不然,连太子都杀了,还差一个魏徵么?

李世民登基后,魏徵日日觐见,李世民也欣然接受,或者在玄武门之前,李世民缺存小人之心,想的都是如何夺嫡,在他继位之后,想的必然是做一个好皇帝,开创太平盛世,并且他也做到了,难道开创盛世仅凭小人之心么?自古明君,也没有这样成就霸业的,况且,魏徵一生机谨,若李世民不是明君,他有怎么会一直冒死觐见呢?

魏徵的觐见自然有时候会让李世民感到厌烦,但李世民接受了谏言就足见他心胸的宽广,一代明君,必然先为天下谋福利,再谈自己的得失,显然李世民做到了,他对魏徵的称赞,足见魏徵在贞观盛世,功不可没,同时,魏徵死后。李世民罢朝五日,可以看出他对魏徵的怀念与感激,那为什么后来会推了魏徵的墓碑呢?

在魏徵死后,太子和侯君集谋反被灭,然而太子的老师正是魏徵。还是李世民请他做的老师,而侯君集,在魏徵生前极力推荐他,说他有宰相之才,而侯君集谋反,不禁使人怀疑,李世民心生怒火,一时激动,推倒了魏徵的碑。

但是后来太宗征伐高句丽,劳民伤财,随获得胜利,却也不太乐观,这时,他又想起了魏徵,如果魏徵在的话,一定会直言相劝,激起了对魏徵的怀念,李世民又为魏徵重新修建纪念碑。





观古说今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自古以来君与臣之间的关系好比人与虎的关系一样,就算英名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能例外。我今天我们就来着重回答一下李世民为何魏征去世从"废朝五日"到亲手毁其墓碑的原因始果。


魏征原是废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在玄武门之变前参与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斗法,魏征积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这期间让李世民吃了不少苦头以至于玄武门之变后太子李建成被诛杀魏征被生擒到李世民跟前李世民极其恼怒的: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这个人已向以敢说实话为人直爽著称当时就回了句:太子要是听我的话,怎有今日玄武门之祸。"这句话要是搁的皇帝早就给魏征拎出去砍了!可是李世民就是李世民明君就是不一样。非但没有砍了魏征而且还许以重职重用了魏征。贞观年间魏征被任命为谏议大夫,这就有了魏征发挥长处的机会了魏征直言敢谏前前后后共给太宗李世民进谏二百多次李世民每次都慎重考虑尽量采纳,为"大唐的贞观盛世"立下功劳,魏征死后太宗痛哭流涕废朝五日以比来纪念魏征,君臣之间也留下了千古流传的佳话,按理说这魏征的待遇够高的了吧!可是后来发生的事确实够狗血的简直是大逆转。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而积极参与李承乾谋反案的两名大臣又恰恰是魏征临死前推荐让李世民重用的分别是侯君集、杜正伦,这俩爷也是够给力的,这让李世民异常恼火认为魏征也是李承乾谋反案的参与者,于是就下令解除自己女儿与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姻以示惩罚,紧接着又发生件神补刀的事,太史官褚遂良向李世民献上了魏征让自己记录的谏言谏书,李世民更加恼怒认为魏征这是有意让自己留下美名,盛怒之下的李世民竟然亲手砸了自己曾经亲手撰写得碑文。这就是前因后果。



【原创】”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逼父,终于如愿以偿的登上了皇位。

李世民也深深地知道,这个皇位来路太不光彩。怎么改变自己在世人心中的形象?需要包装,把自己包装成一代明主,这需要一个包装大师,选谁呢,李世民就瞅准了一个人:魏征。

魏征,字玄成,河北巨鹿人。虽自幼家贫,但饱读诗书。原本是太子李建成门下的一个谋士,在府中任太子洗马一职。忠于太子,性格耿直,敢于谏言。李世民在做秦王时,早就听说过魏征的大名。玄武门之变,太子被杀,魏征被擒,李世民亲自审问:”你天天为李建成出主意,与我作对,到底为了什么?“魏征淡然地说:”太子早听我的,就不会今天这样了。”李世民钦佩其忠义,便效仿古人,为魏松绑,并委以重任。

李世民曾私下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有人说魏征举止没礼数还傲慢,我看他却很好。大家注意了,妩媚二字那是形容女子的美好,用在了魏征身上,可见李世民对魏征那是多么的“心仪”啊。

魏征也不是书呆子,深知圣心:李世民需要粉饰自己,更想开创大唐盛世辉煌,那么就要听取各方面的声音,权衡利弊,以定国策。正因如此,魏征才敢大胆谏言,迎合圣意。魏征成就了李世民“君圣主”;李世民成就了魏征“千古诤臣”。这“双簧”演的默契啊。

魏征逆龙鳞之时,李世民多次扬言要杀了魏征,可心平气和之后,可能李世民知道魏征也确实是为国家好。言听计从。

公元643年,魏征因病去世,李世民非常伤心,亲自到魏家吊唁,亲自书写碑文,寄托哀思。魏征身后极尽哀荣。

过了一年,朝廷发生了一起政治事件。宰相侯君集等人谋划太子造反,这些人正是魏征生前举荐的,给唐太宗留下了很大的阴影。通过深挖,发现了魏征生前把给唐太宗的条陈谏言,私下里全部给了史官褚遂良,记录在大唐史册中。唐太宗恼羞成怒:好你个魏征,你的谏言,你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青史留名啊!我李世民却成了你的配角。那好吧,再给你定一个罪名:“结党营私”,让你名垂青史吧。盛怒下的唐太宗下令把魏征的墓碑砸了。

据史书记载,魏征一生为唐太宗上谏言200多次,为贞观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勋。

其实,任何人都有一点那个,魏征想青史留名,这应该不算个事吧?



天中照心


放眼中华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史,能够让一个帝王在臣子去世后,致以“废朝五日”吊唁的,肯定是绝无仅有的。当然,也只有明君会这样做。正因如此,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之间的君臣相处之道为后世所津津乐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千古名言正是说的太宗和魏征的君臣之道。

魏征最初是李世民死敌李建成的幕僚,早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就曾多次力谏李建成尽早动手(铲除李世民)。李世民夺得皇位后,开始清理建成余党,这时魏征被抓来带到李世民面前,刚一见面,就质问魏征:汝离间我兄弟,何也?

令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魏征竟直面回答: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其实,即使李建成先动手,历史也未必改写。李世民觉得魏征是个耿厚正直的人,而且在这种情况都敢于直言面圣。就说到,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以后就不要再提了。至此,魏征逐渐以敢于直面谏言而得以高升,这与太宗的英明和包容是密不可分的,要知道的是,在古代,皇帝权威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

魏征去世后,皇帝很伤心,下令五日不上朝以致哀。但没过多久,就下令将已入土为安的魏征墓碑砸毁,这是为什么呢?有当时,魏征去世之前,给太宗推荐了两位能臣,

侯君集与杜正伦,没想到这俩人牵扯到了太子谋反案之中,皇帝大发雷霆,认为魏征是故意而为之,随即取消了公主与魏征儿子的婚约。加之后来被发现魏征私自将自己的谏言整理成册,并交给了记录的史官,这件事真正触动了皇帝,帝王肯定很在乎自己的功过是非,岂能让记录官写出自己不好的一面?随即下令将魏征的墓碑给砸了。


有点儿历史


魏征一生劝谏太宗二百余次,从治国理政到个人私事,数次惹得太宗龙颜大怒,欲杀之而后快,不过大都以太宗接受劝谏或赏赐魏征收尾。

在魏征的辅佐下,太宗勤于政事,开创了“贞观之治”盛世。魏征病死后,太宗把魏征排在凌烟阁功臣第三位,并亲自刻写碑文,甚至废朝五日致哀。由此可见,太宗对魏征的爱惜信任和欣赏,还带有感激敬重之义。

再后来,魏征生前曾推荐给太宗的两位相帅之才皆因犯错被治罪,太宗怀疑魏征也是结党私营的犯罪分子,加上魏征曾经找到史官让其记录自己对太宗的谏言,太宗又觉得魏征是为了他自己的声名才劝谏自己,大怒之下毁了魏征的墓碑。不过最后太宗征讨高丽时想起了魏征的好,又令人重立了魏征纪念碑。


东蒙小兵


然而在这之后不久,李世民在之后的一次的兵败中,突然想起如果魏征这时候还在的话,一定会劝他应该怎么做。就算不劝,至少也会跟他请清楚这场战事的利于幤。当他想到这里后,又后悔之前的冲动了,于是又把魏征的墓碑重新建造了起来。






郑好199312


该砸!而且已算手下留情

唐太宗与魏征,被誉为虚心纳谏和敢于劝谏的千古君臣楷模。

例如;魏征多次给唐太宗讲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使唐太宗亲民爱民;讲述“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田,来年无兽”道理,使唐太宗做事兼顾长远,不急功近利。这些都是经典佳话。

但魏征对唐太宗的制约,有些事做得非常不近人情、甚至是不厚道的。例如;

长孙皇后早逝,入葬昭陵。唐太宗痛不欲生,常在宫殿高楼上眺望昭陵落泪。有一次,唐太宗落泪时询问魏征;你看见(昭陵)了吗?魏征漠然回答“没看见”!唐太宗惊讶的用手指“昭陵啊”,魏征却回答“我以为圣上是在哭献陵(李渊陵)”。这是在讽刺唐太宗儿女情长,忘了江山社稷。从此,唐太宗竟然不敢再眺望昭陵落泪。

——唐太宗与皇后情深意笃,皇后还对魏征有袒护之恩。魏征却如此麻木不仁,太不应该。

唐太宗在内宫(非朝堂)将一只他非常喜爱的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见魏征闯来了,知道他要说“玩物丧志”,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看出来了,就故意向唐太宗喋喋不休讲古代帝王贪图安逸而亡国的故事,直到那只鹞鹰在唐太宗怀里被捂死,魏征才肯罢休。

——作为臣子,如此剥夺帝王的一点闲暇之余爱好,是极不厚道的。

魏征死前,把他劝谏(驯服)唐太宗这些事,全部整理成册,交与史官记录在案,企图成就他一世逆龙鳞的英名,这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又极其自私。

——这是唐太宗得知后,砸魏征墓碑(泄愤)的直接原因。直面理由是魏征生前举谏了奸臣,败坏了朝纲。

但唐太宗毕竟是中国心胸最宽广帝王。他东征高丽失败后,又想起了魏征的好。他知道;若魏征还在,必定会阻止他这次东征。

——唐太宗很快(两年后)重新给魏征墓立了碑。

不能显得比皇帝聪明,这是清朝第一汉臣张廷玉在康雍乾三朝官运亨通的秘诀,也是所有朝代做臣子的忌讳。

魏征生前处处显示比唐太宗高明,唐太宗能容忍,已属于不易。但魏征还要把他比皇帝聪明(反过来就是皇帝愚蠢)流传后世广为传播,唐太宗心眼再大,也会愤怒!砸其墓碑就是为一时的泄愤。


谌人


唐太宗与魏征,被誉为虚心纳谏和敢于劝谏的千古君臣楷模。

例如;魏征多次给唐太宗讲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训,使唐太宗亲民爱民;讲述“竭泽而渔、明年无鱼;焚林而田,来年无兽”道理,使唐太宗做事兼顾长远,不急功近利。这些都是经典佳话。

但魏征对唐太宗的制约,有些事做得非常不近人情、甚至是不厚道的。例如;

长孙皇后早逝,入葬昭陵。唐太宗痛不欲生,常在宫殿高楼上眺望昭陵落泪。有一次,唐太宗落泪时询问魏征;你看见(昭陵)了吗?魏征漠然回答“没看见”!唐太宗惊讶的用手指“昭陵啊”,魏征却回答“我以为圣上是在哭献陵(李渊陵)”。这是在讽刺唐太宗儿女情长,忘了江山社稷。从此,唐太宗竟然不敢再眺望昭陵落泪。

——唐太宗与皇后情深意笃,皇后还对魏征有袒护之恩。魏征却如此麻木不仁,太不应该。

唐太宗在内宫(非朝堂)将一只他非常喜爱的鹞鹰架在胳臂上玩,看见魏征闯来了,知道他要说“玩物丧志”,就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看出来了,就故意向唐太宗喋喋不休讲古代帝王贪图安逸而亡国的故事,直到那只鹞鹰在唐太宗怀里被捂死,魏征才肯罢休。

——作为臣子,如此剥夺帝王的一点闲暇之余爱好,是极不厚道的。

魏征死前,把他劝谏唐太宗这些事,全部整理成册,交与史官记录在案,这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又极其自私。

——这是唐太宗得知后,砸魏征墓碑(泄愤)的直接原因。直面理由是魏征生前举谏了奸臣,败坏了朝纲。

但唐太宗毕竟是中国心胸最宽广帝王。他东征高丽失败后,又想起了魏征的好。他知道;若魏征还在,必定会阻止他这次东征。

——唐太宗很快(两年后)重新给魏征墓立了碑。

魏征生前处处显示比唐太宗高明,唐太宗能容忍,已属于不易。但魏征还要把他比皇帝聪明流传后世广为传播,唐太宗心眼再大,也会愤怒!砸其墓碑就是为一时的泄愤。


芜湖江北网


魏征,隋唐大政治家,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因其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但是,魏征也有失误,杜正伦是魏征推荐的…杜正伦谋反,是君臣之间最大的裂痕…这样的事,大天朝,比比皆是……


国风6888


有一句话叫 “相爱相杀”。两人是互相利用、互相标榜。魏征因此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谏臣,而太宗则成为一代开明君主,两人心照不宣地联手谱写了一段“千古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