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近体律诗一定要遵守平水韵格式吗?

大秦诗人


二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反映的是唐宋时的语音,一个反映的是我们现在使用人数最多的现代语音。喜欢用哪个就用哪个,没有谁规定必须用哪一种。用平水韵写诗的主要是为了仿古,对于一般人来说有难度而且用普通话读起来不一定押韵,反而失去了诗歌的韵律之美。而且平水韵中有许多我们现在读起来读音完全相同的字却列入不同的韵部,比如宋和送,东和冬,在我们看来毫无道理,不但使写诗时能够选用的字数受到无意义的限制,还要死记硬背或拿着韵书来选字。还有就是在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入声字已经消失,分散到其它声调里了,平水韵的入声单独列出不能和其它声调的字押韵的规定,对我们已经毫无意义。我认为现在人写诗应该首先使用中华新韵,但要是写类似格律诗时押平声韵的规则还是要遵守的,不能押仄声韵,更不能平仄互押。否则就不要称为格律诗,或叫古体诗或叫自由诗都可以。当然有些人为了仿古自娱,按照平水韵来写诗也不是不可以。


无聊的聊天室


一、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不同,在我的理解中有两点:

1,时代不同,语音有变。这点却又是二者最大的相同点,即都是根据当时官方定的全国通用语来确定。《中华新韵》完全按当今普通话为准来确定。其中,最大的、最让大家诟病的变化就是入声字的消失!

2,《平水韵》除按音外还按调划分,显得极为烦琐,平(上平、下平)、上、去、入细分韵部,总共细分了一百零六个韵部。而《中华新韵》在韵部划分上仅按韵母来划分,即将韵和调不混为一谈。比如妈、麻、马、骂,均为“一麻”韵部。这样划分,科学实际!简约明了!韵和调应是两个概念,《平水韵》中实际上是将二者综合了,看似细致好用,实则增加了巨大的记忆负担,实无必要。那是《字典》该干的事。从应用上说,我知道这个字是几声,合不合平仄即可。就算读不准,查下韵书,也不影响。比如,麻马是同一个韵部,用在同一首诗的韵脚中,不合律,不是不押韵,而是违反了“不能平仄通押”的要求!所以,韵部没必要像《平水韵》那样细分!

二,近体诗是不是必须遵守《平水韵》?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语言是变化的,《平水韵》只是当时语言状况。哪个时代都是以官方确定的语言为标准!(本人方言属西南官话,虽然属北方语系,大部分音都没问题,但还是有难以区分的音(比如en与eng、in与ing根本就分不清,准确的说在我的方言里就没有eng和ing这两个音)。尽管如此,最多抱怨一下,还得以当下全国通用的话为标准来确定。)

举例子来说明吧。1,如《平水韵》上平一东韵部中:东、中、冲等为一声,同、虹、丛等为二声。而当时都是上平声(对应现在一声)。这是声调的变化,至于入声字派入四声就不说了。2,更为明显的是音的变化。如上平十灰韵部:灰、槐等,现在还将其作为同韵,就无语了!吟诵起来还有什么美感呢?读到这样韵脚的诗,就算是懂《平水韵》的人,心中也得打断一下,“《平水韵》中是押韵的”。不是以现在吟诵来感受,而是以韵书规定来“假押”,美感何在?

所以,部分“行家”有个误区,形成以《平水韵》来判断是否是近体诗。其实,从道理上、逻辑上来说,相反应该是以格律(条款)来验证《平水韵》是否还可行。

当然,如果“行家”说,只有用唐宋语言写的才是近体诗,那就没话说了!

另外,借此也对《中华新韵》谈点看法:

1,en与eng能否合并,照顾下南方人?

2,将“儿er”归入十二齐韵部实在不合理,为什么不并入实际发音相押的三皆韵部呢?

3,将ie韵独立三皆韵,得赞!但最让我叫好的一点是,将“零韵母”独立出来作一韵部——十三支韵部,使得“几栖西”与“知吃师”等实际发音不押韵却又相似(发音动作)的两类字区分开来!(部分南方地区尚保留有尖音,地区方言,在此不讨论)。

——以上观点,之前的文字(悟空问答)里多有表达过,这次借悟空之邀再次表达,不妥或没深入到的地方,各位大师多包涵和指教!


普穑斋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说实话一定会受到很多人批评。

先说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的差异,中华新韵是中华诗词学会于2010年公布的,韵部划分依据普通话,所以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没有入声,在平仄划分时,阴平和阳平的字划入平声,上声和去声的字划为仄声,这一点是中华新韵与平水韵最大的区别。



平水韵最早来自金朝江北平水人刘渊所著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后来元明清各代主要韵书虽略有修改,但均称为“平水韵”,当今通行的平水韵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各分阴阳,其中阴平和阳平归入平声,其余各声归入仄声。

入声在当代普通话已消失,普通话中,原来的入声字被分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很多原本读入声归仄声的字,按中华新韵则成为平声字,比如“黑”“白”“竹”“屋”等。



弄清楚了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的不同后,再说格律诗创作用韵,当前大部分旧体诗创作者是使用平水韵的,也有少数人用中华新韵,实事求是而言,用中华新韵是比较容易的,小学生都可以做到。

至于入声,有人说八百年前已弱化,当前只有极少地区方言存在,这是不对的,广府白话(广东和广西白话地区)、潮州话、客家话(广东、江西、福建客家话地区)、闽语(福建和台湾方言),湘语(湖南方言)、吴语(浙江、江苏、上海方言)都是保留入声的,但这些地区的人口,就超过4亿,除去外来人口和新生一代人口,至少也有2到3亿人会说入声。

既然入声依然广泛存在,那么人为切割开来就不太妥当了,其实在旧体诗创作时,如需要判断入声字时,是完全可以借助方言进行判断的,入声一般比较短促,一发即收,稍作练习,就能弄懂,无须强记入声字表。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六甲番人


写诗不必纠结于用平水韵还是新韵,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诗是文字游戏,一首诗的高低是由文字组成的意境来评判的,与用韵无关。

其二,韵的基础是语言,无论是平水韵还是新韵,其目的都是为了读,换句话说,平时怎么说话的就用什么韵。如果以平水韵写诗,但是只会用普通话读,无异于张冠李戴。

因此,写诗用什么韵,根据自身的语言习惯来选择就可以。



但如今就平水韵或是新韵的问题一直争议不息,我认为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古韵系统一直以平上去入四声为基础,而新韵缺少了入声,因此在语言表述方面,新韵不及古韵丰富。

第二,以平水韵为例,如今常用的平水韵其实指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佩文韵府》,共有106个韵部,而新韵只有十四韵、十六韵等。前者声韵分类繁多,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心力才能熟悉并掌握,而后者则容易地多。两者付出的成本不同,是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

第三,古代的韵书有成本记载的可以追溯到隋朝的《切韵》,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体系已经趋于完善。而新韵系统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仍有待完善。况且如今诗词声韵方面研究的人才稀少,也是面临的一大难题。

第四,有些别有用心之人,因方言中有四声,自诩为中原正统,便排斥其他语言支系以满足自身的优越感,颇有地域乃至民族歧视色彩。

其实所谓的平水韵,就是古代按照当时官方语言制订的韵书,与当今普通话对应的新韵地位一致,所以新韵是趋势,这点对于写诗之人来说心知肚明。

再者,新韵简单的语言体系更有助于初学者掌握格律,有利于诗词文化的普及,与其继续纠结声韵,不如多花费点时间钻研提高诗词创作水平。


诗词补习班


问题: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近体律诗一定要遵守平水韵格式吗?

..........

前言

题主提了两个问题,第一、简单来说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的不同是”入声字“; 第二,现在人写诗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是自己的自由,跟是否是近体诗无关。

另外,新韵也有几种,现在统一的标准是《中华通韵》。

一、平水韵和 新韵最大的不同

1、关于入声韵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的不同是,新韵取消了”入声“。

今天的人阅读《念奴娇赤壁》、《满江红》等入声韵的词,肯定是不押韵的,阅读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也是不押韵的: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如果不了解古韵,可能很奇怪为什么诗词不押韵呢?因此造成很多一部人认为诗词是可以不押韵的。

二、平水韵中,有的平声韵不可以乱押韵

例如元、先、寒、删、咸等平声韵不是一个韵部,不可以乱用,例如杜甫的这首《秋兴八首》押韵十五删: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李商隐《无题》用的是十四寒: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两首诗不是用的一个韵部,十四寒和十五删是邻韵,律诗除了第一句可以用邻韵外,2、4、6、8句必须是同一个韵部,因此这两首押韵的字古人是不可以混用的。特别是科举考试中,绝对不可以犯这种低级错误。

例如唐朝钱起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的《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 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 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 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 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 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

这首诗押韵【下平九青】,今天读起来同一个韵母的【下平八庚】里的这些字“庚更羹横亨平京惊荆明鸣”等字就绝对不能用。

不知道平水韵,不会知道古人的押韵有这么多讲究,也不知道古人遣词造句的功力有多深。有一些学诗的人就因为押古韵顾此失彼而望而却步,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

三、新韵与古韵韵部不同

《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根据隋唐时期的《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分206韵。宋朝平水人刘渊又合并了很多韵部,划分成106个韵部,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就是依据106个韵部的《平水韵》 。其中:

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

而最新的中华通韵只有十六个韵部,非常好记,下面是 (十六韵)简表目录(按照汉语拼音韵母顺序排列):

新韵取消了入声韵,基本是以汉语拼音来分韵部,不再像平水韵那么麻烦。困扰诗词创作者的今古字不同音的押韵问题得到了解决,作诗不用再去查韵书了。

结语、近体律诗一定要遵守平水韵格式吗?

首先,用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是自己的自由,跟是否是近体诗无关。现在很多人写近体诗也用新韵写。

喜欢用平水韵的人,写古体诗也一样用平水韵,只不过近体诗要求的严格,除了首句不可以用邻韵,而古体诗可以用邻韵、可以换韵、可以用仄韵。

《老街诗词闲话08-古体诗可以不讲平仄只押韵吗?》《诗词创作中的蹊跷问题 七绝押仄韵有哪些格式?》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一、《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最大不同。

1、一个是古韵一个是现代韵。平水韵是宋朝人总结的古人用韵。中华新韵是中华诗词学会总结的现代人用韵。

2、平水韵的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实隋朝时的《切韵》是206韵,唐朝时简化为193韵,到南宋时的“平水韵”合并成106韵。

3、中华诗词学会的《中华新韵》,韵部划分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根据《新华字典》的注音,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其中一二声为平声韵,三四声为仄声韵。

二、关于写诗遵守何韵全凭个人爱好,没有高低之分。

1、现在普通话已全国普及,普通话中没有了入声。平水韵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可以进行学术研究,以便更好地欣赏古代格律诗词的艺术。如果一味的强调现在写格律诗必须用平水韵,就会害得一些年轻人鹦鹉学舌,难以适从了。因为汉语拼音在他们的脑海中已根深蒂固,而某些字的古代读音与现代不同,如“婀娜”的“娜”,汉语拼音读第二声(平声)“uuó”,平水韵读上声“uuǒ”,他们若用平水韵就不习惯了,就像用惯平水韵的人叫他用新韵不习惯一样。特别是入声字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如“杰jié、国guó”等,汉语拼音都是第二声(阳平),平水韵却是入声(仄声),增加了他们写诗的难度,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一些想写格律诗词的青少年望而却步。

2、《中华新韵》叫“同身同韵”。有了汉语拼音,人们更懂得音韵了,小学生都知道什么是“韵”。所谓押韵是指韵母相同或相近。对“平水韵”来说,如果用汉语拼音来衡量,那简直是乱得很。如“东与冬”(dōng)、“中与钟”(zōng),拼音声调完全相同,却分属“一东、二冬”;“融、容、荣”(róng),拼音声调完全相同,却分属“一东、二冬、八庚”;“移与衣”(yí、yī)、“为与微”(wéi、wīi)拼音相同,只是声调不同,却分属“四支、五微”;“佳jiā、柴chaī、皆jiē”韵母并不相同,却同属“九佳”;“杯bēi、才cái”韵母并不相同,却同属“十灰”。像这种情况“平水韵”中很多很多,原因大概唐宋时的读音与现在不同所致,也许当时是同韵的。

三、摆正《中华新韵》与《平水韵》的关系。

1、考虑现代大多数欣赏者的感受。中华新韵也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继承了它的精华部分,修改了它的不适应现时代需要的某些部分。写诗是给人看的,不只是自我欣赏,不是给少数人看的,更不是给古人看的。今人和后人绝大多数以普通话为准,平水韵中的一些字的读音与普通话不一样,今人和后人读起来就咬口了,又怎能体现格律诗词的音韵美?要考虑到现代大多数欣赏者的感受。

2、习惯了平水韵的人,仍可使用平水韵。当然一些用惯了平水韵的人,是从平水韵时代过来的人,仍可使用平水韵。让他使用新韵还不习惯,就像吃饭用惯了筷子而改用刀叉很不自在一样。但是不可认为平水韵比中华新韵高人一等,在这旧韵和新韵交替时代的格律诗词爱好者更有责任推广《中华新韵》,为年青一代和下一代人负责,为繁荣格律诗词创作发一份光和热。




诗画天地社


中华新韵和平水韵有许多共同之处,同时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要说“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韵取消了入声字,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把入声字派入了平声和仄声。

再者就是平水韵有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共106个韵。


新韵则以普通话和《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这14个韵部分别为:

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便于初学者记忆,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

所以,使用平水韵或者使用中华新韵,全凭作者自己的需要选择。不过如果使用新韵的话应该注明,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用户95548567742



如何回答才好呢?

这个问题在此已出现不下二十余次,说明不少人在诗词创作上遇到了困惑。对此,在多数情况下尽力回答,做了些抛砖引玉的事。其实,这个问题大家都懂,不过《平水韵》声调分平上去入,新韵的声调是阴阴上去。它们最大区别在于新韵没有入声,入声到哪儿去了?分别派到平声、上声和去声了,就这么简单。


问题的焦点在于创作近体诗如何押韵?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常见的观点是,时代不同了,语音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人再写近体诗,当然是押新韵。如果用《中华新韵》十四韵,说实在的还不如用十三辙,即:“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更为方便。创作近体诗取什么韵的问题,如果用生活中的现象相比拟,比如现代人用牛车,还是汽车,甚至用高铁,那么这个问题不该问,不该回答,稍有点脑子的人都会选择。既然要问,说明心里还是不踏实,担心一股脑写了好多诗,反而成了笑话。如果有担心,这个问题就好交流了。


从表面上看,创作近体诗是押什么韵的问题,实际上是涉及音韵和乐理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大,非一两篇文章所能说得清楚。从最基本的说起,一首诗,不单是押韵,关键的是句式声调如何判断,即入声字算平声,还是算仄声;这个入声包括所有声调,到底仅仅是声调即读音,还是与乐调有关系?不然历朝历代都坚持这个?是不是,当时光轮转到二十世纪时,这时的人基因一下变了,是否可以笑话先人落后了1000多年?作诗押韵不在于韵,而在于音乐的要求。唐代的文学为唐代服务,现在拿唐代文学体裁写反映现代的事,必然少不了照猫画虎。如果写现代诗,即不标所谓的“五绝”“七绝”“七律”等,就大大方方地用新韵,这个再过几百年或更长时间,没人会挑剔的。


关于创作近体诗,必然要用《平水韵》的问题,在此用旁证说明:每年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几千年的民俗是吃粽子,如果套用与时俱来的话,能否改为吃“米汉堡”成不?还有民间每年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以洮砚制作为例,不用甘肃卓尼县洮砚乡喇嘛崖石料,也不用传统手工雕刻,改为其它石料,雕刻用机器压花,这样成吗?对此,话再说回来,现在创作近体诗用韵的问题,还有讨论的必要吗?



点击链接 拓展阅读


三上词话作者


这个回答的人挺多。受邀过来觉得其实我可以不用再讲了。

但是想了一想,还是再说一些吧。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的区别在哪里?

区别一:格式与内容

平水韵划分有“上平、下平、上、去、入”的声调区别,并在声调区别上划定韵部。

例如:上平韵部中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而中华新韵不同,中华新韵是先划分韵部,再在已经划分的韵部基础上再来区分声调。

例如:四开 ai ,uai

阴平/开哎哀埃娭唉欸掰猜偲钗差揣呆该陔垓荄赅乖揩腮毸鳃筛酾(又衣韵去声)衰(又微韵阴平)摔(又上声)苔(又阳平)台(又阳平)胎歪灾哉栽甾斋

派入阴平的入声字:拍摘拆塞伯

阳平/挨骏皑癌才财材裁侪柴豺还(又寒韵阳平)孩骸徊怀淮槐踝来莱崃徕涞埋霾俳排徘牌簰台(又阴平)邰苔(又阴平)抬骀炱鲐薹

派入阳平的入声字:白百宅翟(又衣韵入)

上声/嗳矮蔼霭捭摆采彩睬踩揣逮歹傣改海醢剀凯垲闿恺铠慨楷锴蒯买乃艿奶氖甩

派入上声的入声字:百佰柏

去声/艾(又衣韵去)爱僾隘碍嗳嗌瑷暧败拜稗呗采菜蔡縩趸瘥踹膪嘬大代岱迨绐骀玳带殆贷待怠埭袋逮叇戴黛丐芥钙盖溉概怪亥骇害坏忾会块快侩郐哙狯浍脍筷徕赉睐赖漱癞劢迈卖奈柰耐鼐褦派湃塞赛晒帅率(又乌韵去)太汰态泰钛外再在载债砦祭寨察拽

派人去声的人声字:麦脉塞霢

这种区别也不是现在才有的。一般来说有入声派入其他声调的韵书都会选择《中华新韵》的韵部划分法。反之则是选择《平水韵》那种划分法了。

比如元曲中北曲所用的韵书《中原音韵》也是和《中华新韵》一样。有兴趣的可以去多找几本韵书对照一下。

这样一来,也造成了韵部数目的极大差距。平水韵有107个韵部(清代汤文璐编纂了《诗韵合壁》,康熙年间,篆刻家刘维坊编出《佩文诗韵》,后人又编纂出《韵府群玉》,它们都将“平水韵”的107 韵部并为106 个韵部,当时人们改称“平水韵”为“佩文诗韵”。),但是中华新韵只有14个韵部。

再者,对于声调的区分,平水韵用的平(上平、下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平下平中只有邻韵的存在,但是并不能无所禁忌地通押。

中华新韵则是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阴平阳平可以通押。

韵部数目的急剧减少、韵字数量的增加,以及更宽松的规则,导致了中华新韵比之平水韵更加容易入手。

区别二:读音和注音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文字音韵的发展史。

先秦时期的上古音,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地域方言之中,楚音逐渐脱颖而出。

秦汉时期,尤其是汉朝乐府,对于楚音有着充分的继承,并且吸取各地区的口音,包括北狄、西域等地方的新声。

后来齐梁时期周颐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 而后逐渐打开了中古音的发展历程。

隋唐以后,就是切韵体系的天下了。说到切韵的话,那就再讲一下注音法吧。

古人常用的注音法一般有两种:直音法和反切法。

举个例子:

蒹:古甜切,音兼。

其中“古甜切”是反切法,读音是以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组成。

“音兼”则是直音法,是用一个字的读音注另外一个字的读音。

而现代,则是直接用汉语拼音注音法。近代还有类似于汉语拼音的注音法。那就是半音节文字注音法。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期间备有“记音字母”,凡三十八,声母二十四,韵母十四,临时用于审定“国音”,当时,以刂为ㄉ,丨为ㄍ,彡为ㄙ,为ㄟ,厶为ㄥ,并未立ㄦ。后将之正式通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公布。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发布“注音字母”,此字母为改良旧日反切而作,用以标注汉字读音,故曰“注音字母”。凡三十九,声母二十四,韵母十五(新增韵母ㄦ;“一”竖写作“一”,横写作“ㄧ”,以区别破折号“——”),其中,有十六个参考了章炳麟的“纽文韵文:

“ㄌ”、“ㄋ”、“ㄇ”、“ㄈ”、“ㄗ”、“ㄘ”、“ㄙ”、“ㄕ”、“ㄏ”、“ㄧ”、“ㄩ”、“ㄛ”、“ㄟ”、“ㄠ”、“ㄢ”、“ㄥ”

再另取部分汉字得出其余二十三个字母,并造一字母“ㄦ”。

台湾等地区也依然还是使用这些注音字母来注音,并且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主管部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使之能够拼读这些“乡土语言”(方言),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但是内陆再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以后就不再使用注音字母了。

回归原来的话题。

蒹:古甜切(唐韵),音兼。

其中“古甜切”是反切法,读音是以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组成。

“音兼”则是直音法,是用一个字的读音注另外一个字的读音。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发音差异。

这种发音差异造成的后果就是在韵书的编纂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异同。

遑论现代汉语与古音的差异了,就是明清与唐宋也有着一定的差别(这里的言论还仅仅是针对官话的)。

举个例子:清代科举写诗所用的韵书为《佩文诗韵》,宋人归纳出唐人写诗用韵的韵书为《平水韵》。两部韵书皆是平上去入四声(平声分上下)。而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整理汇编。整编以后,前者比后者少了一个韵部,这样的结果对于韵书的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中《佩文诗韵》里有:

去声一送

送梦凤洞(岩洞)众瓮贡弄冻痛栋仲中(射中,击中)粽讽恸鞚空(空缺)控

而《平水韵》同韵部的则是:

去声一送

送凇梦凤洞众瓮贡弄冻痛栋恸仲中[击中]粽讽空[空缺]控哄赣

(以上内容是经过近代大词家张珍怀,为适应不同读者的需求,删去《词林正韵》中的一些僻字,将繁体改为简体,编出了《词韵简编》,再加上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依平水韵编排,以杜诗为准,此外酌收一些诗中未出现的常用字,编辑出《诗韵举要》之后才确定的内容。)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发音的变化。清人选择了更加适应本朝人的发音标准(或许不是完全契合当时的官话发音,但是也是更加契合)。可想而知,再汉代汉语基础上编写的韵书和在唐朝官话基础上编写的韵书之中读音差异有多大。

而在2004年《中华新韵》出现以前还有没有现代新韵呢?

1941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告新韵,共列出十八个韵。

建国后:

1965年,:《新诗韵》,归纳为十八个韵部,只分平仄,不分四声,保留入声字,另编为八部。

1978年:《诗韵新编》,书中增添了《通押的十八韵与十三辙对照表》分别于1978 年、1981 年和1984 年发行了第一版,于1989年10 月发行了第二版,《诗韵新编》是依据《新诗韵》归纳的十八韵部编写的。

1994 年1月:《新诗韵辞典》,分为十三辙;

1995 年12月:《中华新韵谱》,分为十二韵部。

至于其他的还有没有我不清楚。或许还有。但是近现代的我只知道这些了。

《平水韵》和《中华新韵》的差异暂且讲到这里。

接下来说一说现代人写诗到底要不要坚持使用《平水韵》。

我先不说我的观点。先说一下现在最盛行的两种观点。

以中华诗词学会为代表,很多人坚持音韵改革。这里的音韵的改革是说对于《中华新韵》的推行和古音的坚持双轨道推进。而不是说废除《平水韵》,只用《中华新韵》。

这种观点通俗一点说就是,看古诗必须用古音,写诗的话可以用新韵。

注意,这里是可以用新韵,不是必须用新韵。包括诗词学会本身依然还是有极大一部分人在坚持使用古音。当然了,有些人是不习惯用新韵。这点千万不要奇怪,如果一开始学诗词就是学得古韵,久而久之,对于新韵是很难接受的。因为看到一个字就会下意识想到它的古音是平还是仄。拿我来说,读一首诗的时候看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字,第一个念头绝对是他们的古音平仄:

一(入声四质)、二(去声四寘)、三(下平十三覃)、四(去声四寘)、五(上声七麌

)、六(入声一屋)、七(入声四质)、八(去声十五翰)、九(上声廿五有)、十(入声十四缉)。

有时候习惯真的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对于古音熟悉了以后,会有很多人无法在短时间内一下子适用新韵的。再加上也不是强制必须写新韵,所以大多数人都不会刻意去改。当然了,有人写多了新韵,也很有可能不会去尝试古韵。两个原因,首先新韵是一直在使用的,早就熟悉的不要不要的了,而古音还得再去了解学习;其次,新韵比古韵宽多了,押韵的选择也更多,写诗更加方便。

另外一种观点是说,写古诗必须用古韵,甚至说还得尽量用正体字(繁体字)。

首先《中华新韵》的内容编纂就和一般的诗用韵书有所区别:平声字和仄声字绝对不会混淆入一个韵部之中。

《中原音韵》里面为什么平仄声字混杂在一个韵部里面无人诟病呢?那是因为《中原音韵》是曲用韵书,而曲牌里面大量充斥着平仄韵混押的局面。不过诗里面绝对不会有平仄韵混押的情况。我们翻看一些古诗(非近体诗),会发现类似有平仄韵混押的情况,但是真实情况是叶韵或者换韵,甚至是间韵。

词里面也有少数平仄韵混押的情况,比如西江月。

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凤额绣帘高卷,兽镮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恹恹难觉。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好梦枉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西江月就是少见的平仄韵混押的词牌之一。不过近体诗里面是不会有的。

再者,到了元朝,北方方言之中入声已经差不多消失殆尽了。所以才会有入声派入另外三声(平声分阴阳)的情况。但是这也只是针对于曲,不然到了清朝,诗韵就不会恢复成平上去入四声的体制。

并且,写诗的传统不可随意抛弃。清人在元朝之后还能回归平上去入,为何到了现代却要抛弃传统呢?

现在还有比赛会特意标明,只能使用“平水韵”。像海岳杯诗词大赛,更是会标注必须使用正体字(为什么坚持用繁体字我就不解释了。和这个问题无关,我懒得打字了)。

那么我的观点呢?第一个观点吧。

双轨道共同发展。写诗可以用新韵,但是研究古人诗作必须要学习古韵。不过我个人更加希望用古韵的人多一些。为啥呢?因为我读诗词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辨别它的古音是否合律,而不是现代汉语。

当然用古音,也不是说一定要用《平水韵》。

中华诗词学会中栖凤堂先生写诗习惯用《佩文诗韵》。据说毛泽东创作诗词常用《中原音韵》。而我个人,因为研究过一定时间的《广韵》有时候用韵也会受到广韵的限制。考虑一下十六摄、四等韵之类的。

最后再补充一句,创作需要与时俱进。我赞同使用现代意象,也不反对使用新韵,只是再怎么与时俱进,也不能忘本。不要到最后,看古人的作品也还是用新韵来看,对于古音一窍不通那就过分了。


易362330


我的意见是识古用今。平水韵我们必须要学,不然就无法弄懂经典。但是我们作诗可以用新韵,但是要把古入声字分辨出来专用。有人就会说那和平水韵有什么区别?有很大的区别!如果用平水韵,一东二冬不能混用,而新韵就可以择而用之,新韵我们用普通话读起来更顺畅。平水韵早就该改革了,就是古人也在使用中感到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那该死的十三元,不但记不住,就是搬着书本用也嫌别扭。但是为什么要把入声字分别出来呢?因为我们在填词的时候有些词谱规定必须用入声韵脚。一些表现悲凉,苍劲的词须用入声韵脚。其实在我国的南方和一些北方地区,还保留着入声所以我建议写诗词可以在《词林正韵》的通押中选用新韵的韵脚来使用。入声部分保持不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