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蓮花落,看太原老街道

随着莲花落,看太原老街道

“打起竹板板響連聲,請問這位師傅是哪裡人?兄弟我本是山西人,從小就生長在太原城。太原城有很多老地名,這老街老巷真有幾分老感情……”

說書人穿一襲金色長褂,手拿七件子,操一口地道太原話連唱帶說,不緊不慢,“洋務”的勁兒像拖著白邊兒懶漢鞋的太原後生在太陽下“叨歇”閒話。這位圓頭闊耳的說書人叫張文傑,是土生土長的太原後生,說的這段子,是名為《老街老巷老情趣》的太原蓮花落。張文傑畢業於中國北方曲藝學校,2005年師從曹強先生學習太原蓮花落,現在專業從事蓮花落表演和教學工作。一年來,這段《老街老巷老情趣》被他在大大小小場合說了幾百次,段子裡的太原城八道老城門,70餘條老街,60多條老巷子就這樣被他一次次提起。

随着莲花落,看太原老街道

“東西南北八道門,城東面有倆道門,大東門和小東門,西面也有倆道門,水西門和旱西門,南面也有倆道門,新南門和大南門,北面也有倆道門,大北門和小北門。城裡面有三個地名也叫門。有東華門和西華門,另外還有個南華門。”據說,這幾個門可以上溯至明朝開國時期。當時晉王朱棡坐鎮太原城,這幾個門就是晉王府的宮門,北肖牆、南肖牆、上肖牆是宮門外的蕭牆,而周邊的東倉巷、北倉巷、典膳所是當時供王府存糧做飯的地方,天地壇是其祭祖祭天的場所,杏花嶺曾是王府的花園,精營街、緝虎營、校尉營據說曾駐紮精兵強將。幾百年後,王府不再,城牆塌了,花園毀了,這些名字卻留存至今。

“說完門走向前,咱們一塊兒逛逛街。五龍口橋東街,小五臺上馬街。純陽宮黃華館,萬壽宮紅市街。東夾道西夾道,府東街連著府西街……”

太原的巷子名字都有出處來歷。以鐘鼓樓為中心,周圍便有鐘樓街、鼓樓街,鐘鼓樓後有按司街和察院後。鐘鼓樓是曾經的繁華區,鐘樓街曾有可達、開明、美光三家相館以及廣凝堂藥房、大寧堂藥房、興隆藥房,還有今聚合、義元升、明利華、亨得利、廣盛德、復聚興等多家老字號。鼓樓街舊為金融中心,清代有大清銀行山西分行,民國以來有中國銀行山西分行、山西省銀行、太原金店等機構,現在依舊有舊址。

随着莲花落,看太原老街道

傳說堯舜時天下分為十二州,以冀東恆山之地為幷州,我們的幷州路就是依此命名。有一說,紅市街舊名“紅四牌樓”,是晉王府前四座紅色牌樓所在地,故命名紅市街。而侯家巷內曾以侯氏宗族人口最多,便命名為侯家巷。柳巷據說因其巷內有池,池旁植柳樹,故名柳巷。在太原南面商圈沒興盛前,開化寺、柳巷就是市中心,人們兜裡有閒錢了,都到柳巷逛蕩逛蕩。

随着莲花落,看太原老街道

還有些巷子本是尋常百姓隨口一叫,生動又簡單,但叫著叫著就文雅了。太原有條狹窄至二人不得並行的巷子,老太原們叫它“一人巷”,而後文雅之士將其改為“依仁巷”。像這種被本地市民自己命名的巷子還有很多,比如察院後的“五拐巷”,真的有五個拐彎;“俠義巷”之名是老百姓錯讀“狹隘巷”而來;“進德巷”由口語的“進得人巷”發展而來。

随着莲花落,看太原老街道

太原街巷各有各的特色,你聽……“想買牛到活牛市,想買馬到多馬巷,想買糧食到米市街,想買火鍋到銅匠街,想買布匹到布市港,想買菜刀到鐵匠巷,想買皮鞋到靴巷。想蓋房子到磚瓦巷,想看風水到陰陽巷,想吃元宵到老鼠窟,想吃桃兒到桃園巷。”一聽柴市巷、鐵匠巷、醬園巷、剪子巷、羊市街、米市街、帽兒巷、靴巷的名字大約就知道,曾經這些巷子裡集中著哪些匠人、商鋪,這裡曾有怎樣繁華的市井圖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