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启珠
德国的技术封锁,令人发指
从事工业行业的人都知道,德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第一个例子,比亚迪ABS事件
2008年,比亚迪第十五事业部,攻破了ABS刹车防抱死系统的最难技术环节,终于迎来了可以打破博世、大陆电子垄断的技术突破。
在此之前,比亚迪的ABS由博世提供,供货价为每套2000元,博世在得知比亚迪具备开发ABS的能力时主动与其进行谈判,为了“阻止”比亚迪将ABS系统进一步研究,进而量产,博世一下将供货价格调整为800元一套,这样的成本远低于比亚迪当时的开发成本,于是,王传福便下令停止了ABS项目,项目组随即解散,其成员被分配到其他项目组。
德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软硬兼施,这是一则软性的阻止国人发展技术,打破垄断的按理,如果当时比亚迪成功将ABS推入量产阶段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BS和ESP技术将被国人掌握!
ESP技术是基于ABS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如果随着技术研发实力的增长,ABS的性能会逐渐提高,极有可能衍生出ESP车辆电子稳定系统。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可以彻底摆脱博世、大陆等供应商对制动系统的“统治”。
很可惜,这个苗头刚有,就被博世给扼杀了!
德国大众与一汽的专利权官司
2012年大众汽车(Volkswagen AG)曾经和自己的合资兄弟打起了知识产权的官司:
大众状告一汽仿造MQ200变速箱及EA111发动机主要部件,共涉及四项专利,用于本公司的车型。当时的报道称,一汽在长春建设了一家工厂,在没有获得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大众的专利技术生产汽车,用于奔腾、森雅等车型,并试图将此款变速器搭载于旗下将出口俄罗斯的车型上。
事件背后,其实是大众一直不满意40%的合资额度,一直寻求增资,汽车技术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前期的逆向工程和模仿是一定会有的阶段,大众这么做无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大众欲增持一汽-大众股比早已与一汽博弈良久,这里有利益的需要,用技术压迫一汽。
日系对于中方合资厂商,对于技术的太多普遍比较开明,通常淘汰技术会下放给合资的国产汽车,比如奔腾使用的马自达技术。但是德国合资厂普遍对于技术比较吝啬,比如MQ200手动挡技术,不是什么太先进的技术了,甚至有点过时,但是大众对一汽的封锁还是可见一斑。
日系还算能接受“市场换技术”的思路,过时淘汰的技术对中国车厂的下放还是很多的,可以说,中国汽车的早期发展,和日本对技术的转让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这一方面,德国车的态度普遍是“市场我要,技术我也要封锁”,从技术角度讲,德国毫无疑问是霸权和欺负我们的!
猩爷说车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这个问题
要从两方面回答!其他因素有很多,我们分析主要因素!
首先不是不使用德国或者美国的技术,只是相对日本技术要少!
比如早期逆向的丰田都是那么几款车,工程设计公司很熟悉;三菱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几乎是唯一提供发动机的供应商。所以几乎大厂小厂都是用丰田的底子加三菱的动力搞个车出来就卖,开发速度快。
其实也并非没有借鉴德国或美国技术吧,比亚迪逆向的双离合就是欧美技术,早期奇瑞的旗云就是捷达车的底盘,后来也主要请的欧美系的技术研发在做新车。一些厂商还是有使用欧美国家的技术的!
从一汽森雅R7的CA4GB16发动机被大众以侵权仿造告上法庭,以及通用陷入破产危机上海汽车拉他一把等他恢复元气马上要求回购等等事情告诉我国车企:
欧美并没有重视中国市场,处处提防着我们,只想着占领而不是共享!
但是在配件技术 :欧美技术还是主流的!esp基本上是博世的,这个占有率要比三菱发动机高多了。另外轮胎也一样,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所以从各方面考虑,欧美技术不是不使用,而是相对不太适用!市场会决定其发展与结果。
网友有什么疑问或者不同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小军为你解答~
如果是有质量的问题,小军会为你专门写文章分享喔~
汽车达人叶小龙
题主显然不了解国内汽车工业,加之日系水军在网络上孜孜不倦勤耕细作编造,才会出现题主的偏见。
首先,发动机,国产技术最好的奇瑞,发动机基本是欧洲技术路线,比如小排量发动机,基本是从欧洲福特的1.6升发动机衍生而来,技术改进也主要是欧洲的设计公司。
奇瑞的手动变速箱,跟大众的变速箱也有渊源。风云、旗云基本技术三代捷达仿制车身加仿制的福特发动机。
老红旗、老上海、老越野车,基本都是模仿欧美的,两千年左右的一汽新红旗也是奥迪车身加克莱斯勒发动机,后来也用了大众的动力总成。
当然,国内企业也仿制了很多日本车,上世纪八十年代,仪征汽车厂仿制丰田陆地巡洋舰,制造了黎明牌硬顶越野车,日车技术简单、工艺要求低,易于制造,这对技术起点低,比如吉利,确实是更好的模仿对象。
其实,后来的合资企业和自主车厂能比较容易制造出质量一致性高的汽车,都得益于大众桑塔纳国产化带来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本地化零部件配套业,这才是对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的最大贡献。
诚然,一些日本小厂,比如马自达、大发,不愿意承担中国市场风险,向中国车企转让了一些整车技术,一次性地赚到了技术钱,那也绝对不是雷锋白求恩,而是最大程度考量自己利益带来的结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汽想跟艾柯卡主持的克莱斯勒合作,但克莱斯勒也只愿意转让技术,而拒绝合资,愿意转让技术但不愿合资的,还有奔驰,可想而知,愿意跟中国共担风险的海外车企,少之又少,八十年代大众、标致等欧洲车企愿意合资,对中国来说弥足珍贵,而且合资给中国带来的符合国际标准的零部件配套,才是对中国汽车业的最大贡献,因为没有这些配套零部件,日本和美国车企的后来合资,还有自主车企,都不可能轻易造出符合要求的汽车。
鱼眼猫眼鹰眼
上汽想买大众桑塔纳底盘技术,人家愣是不卖。后来正好美国通用公司面临破产,上汽花了几十亿与通用一起开发了SGE1.4T 和1.5T 的发动机,并花了几亿买下了别克君越的底盘技术,造出了荣威950
鱼戏莲叶西
一个消费者的自述 2013年9月26购买,2016年8月7日坏在宣铜高速上! 从此恶梦开始整整十五个月修了坏坏了修始终修不好! 给4008201912打了近千次电话,给上海市民热线12345、12365质量监督局,浦东消保委打了300多次电话!车子变速器始终修不好,相互推诿! 两次坏在高速上三次坏在国道上惊悚吓人! 宣城交通之声~我的汽车有话说栏目博文老师也帮忙沟通! 上汽雪佛兰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德行,就是帮你修。始终修不好!
沐贤松
首先从建国后汽车发展史看国外技术进入国内的顺序:
苏联(现在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美国。
进入企业:日本汽车企业基本是全系进入,德国,韩国,美国次之,法国,意大利次之。
所以日系技术在国内相对普遍,客观的讲日本汽车届对国内的汽车技术发展贡献是巨大的,欧美则以市场掠夺而且是直接摧毁研发体系为起点干起的。
回到正题,题主的问题有点偏颇:
国内一汽(奔腾),二汽(乘用),长安汽车(欧洲设计院,美国设计院),北汽(北汽萨博,北京吉普),广汽(乘用阿尔法166),上汽(上汽荣威)等国内核心汽车企业均有欧美系底盘车型。
欧系的麦格纳底盘调教团队也为很多中国车型开发服务。
客观上讲,日系车企是对中国车市理解最深刻的企业,这一点需要自主车企深思!
向日企学习技术(市场调研,技术预研),向欧美企业学习商业规则(如何缔结联盟避免恶性竞争,如何协调劳资关系,如何进行商务保护),是中国企业做强做大的基本路径之一。
凯腾聚知
大家好,我是汽车排行榜的作者,欢迎大家关注汽车排行榜。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认为的:
1,发动机
首先,因为国内的工业发展起步比较晚,所以在很多工业制造技术上我们落后发达国家很多年。这也以至于,我国的造车工业相对发达国家弱。就发动机的制造水平,目前国产的国动机技术大部分都是借鉴三菱的技术生产的。而现在像吉利最新的发动机也已经开始使用沃尔沃的技术。像这种高水平的技术不论哪个国家哪个公司都是严格保密的,都对这些技术实施了技术封锁,有些甚至是企业想转让技术,但国家层面不允许。我们用三菱的技术一部分原因是三菱为了在国内发展中国市场的让步结果。
2,变速箱
变速箱技术要比发动机技术垄断的更严重。如果说世界有100辆车,那可能70辆使用的都是日本爱信的变速箱,包括德国和美国的车辆也在用。可见日本在造车工业的水平有多强大。当然,采埃浮的变速箱技术也非常厉害,特别是在重型车的使用上。
3,底盘
汽车底盘的知名企业就非常多了,而且技术远不如发动机和变速箱,所以目前国内车企用的变速箱也各有不同。
其实说来说去,还是在制造技术上的差距造成的,三大的核心技术没有彻底被掌握,所以就只能使用国外的了。当然,也是我们国内车企需要去积累的,人家用了几十上百年积累的,我们怎么也不可能几年就赶上。相信不远将来,我们自主车企会研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技术。
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一起在评论区讨论吧。也欢迎大家关注汽车排行榜。
汽车排行榜
五菱表示,你这是看不起通用吗?全称,上汽通用五菱。中国国产发动机的设计,基本上从欧美买的。也有说奇瑞的发动机,设计也是从欧洲买的。学日本车,皮实耐用小毛病少,大概也很多。中国高铁表示,论引进技术,以技术换市场,中国家用汽车行业就是个渣渣。战后日本,一共,中国高铁,二者引进技术,基本是一样的。引进消化吸收仿制,升级。
嗯啊175487900
国产车发展历史并不长,真正开始发展是从奇瑞建立开始,到现在不过20年的历史,但是20年中国产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轿车我们有了,SUV有了,发动机底盘也都有了,汽车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业品,技术是全球人共同掌握的,国产车在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其他车系的帮助,但是如果你对国产车技术有一定了解的话,相信你会发现,在最重要的汽车三大件上,国产车类似日系车的技术更多,而欧美系则近些年才开始多起来!
可能很多人大众是最早进入国内的合资车,但是其实真的轮不上它,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中外整车合资企业是北京吉普,是由北京汽车制造厂与AMC(美国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成立于1983年5月5日,上海大众成立于1985年3月,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中德双方投资比例各占50%,一汽-大众于1991年2月6日成立!
既然最早进入国内的是欧美车,为什么国产车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欧美技术少,日系技术多?
1、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原因,西方把中国视为利益对立的竞争对手,中国实行技术封锁是西方国家遏止中国的手段,目的在于阻止中国的崛起,以减少一个能威胁他们的竞争对手。
而此时日系车企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三菱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几乎是唯一提供发动机的供应商。所以几乎大厂小厂都是用丰田的底子加三菱的动力搞个车出来就卖,开发速度快。马自达、大发,不愿意承担中国市场风险,向中国车企转让了一些整车技术,一次性地赚到了技术钱!
2、相对于欧美车系而言,日系车的结构更为简单,在国产车初期当然是选择更容易模仿的对象下手会做的更快!上世纪八十年代,仪征汽车厂仿制丰田陆地巡洋舰,制造了黎明牌硬顶越野车,日车技术简单、工艺要求低,易于制造,这对技术起点低,比如吉利、比亚迪等,确实是更好的模仿对象。
车里VS车外
专利,是国内车企躲不过的坎,尤其是都在极力争取性价比的状态下,成本越高,业绩越惨。就像一汽轿车那样,认真地失败了。
不过,如果单独从制造角度讲,所有车企三大件都是在相互学习和借鉴中发展出来的。问题在于,因为深厚的专利壁垒,工艺设计方面,都不敢胡来,像众泰那样高仿个车壳而缺乏精髓的行为,对于外资品牌而言,那不是什么坏事——正好印证了它们的成功。
如手机市场,大家都可以模仿苹果的外形,但你就是不能用底部那个小圆圈;据说,以后我们的屏幕也不能随便剪那种刘海了。
我们的确可以做出三大件,甚至做出来还很像样,但我们还是不一样,我们不能用他们申请过专利的设计形状。这种样子,对于承重质量、功效、可靠性和耐久性可能刚刚好,而我们多绕个弯或是稍微缩减一点,负效应就会增大。
现在,我们的许多车企在三大件上的投入比重是越来越少了,而无关痛痒的配置却越来越丰富,外表越来越骚包,价格越来越低了。
这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