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七星在不在銀河系裡呢?

溫柔的惡魔556


答:北斗七星全在銀河系內,距離地球最遠的一顆“天樞”,也就123.6光年。


實際上,我們在夜晚時,肉眼能看見的所有點狀星星,都是銀河系內的恆星,距離地球不超過8000光年;更遠的距離,只有一些星雲和超新星,在特殊時候能被肉眼所見。

北斗七星一共七顆亮星,均位於大熊座內部,所以分別被標記為α、β、γ、δ、ε、ζ、η:

北斗七星是夜空中連線形狀非常特殊的星星,在北半球夜晚很容易識別,也是用來尋找北極星的主要標識,因為北斗七星勺口兩顆星星距離的五倍延長線,就是北極星,北極星對應的方向,基本就是正北方。


在中國古代,這七顆星星有著特別的名稱,以及特殊的含意:

一、大熊座α星

北斗七星中的天樞,又名貪狼星,距離地球123.6光年。

二、大熊座β星

北斗七星中的天璇,又名巨門星,距離地球79.4光年。

三、大熊座γ星

北斗七星中的天璣,又名祿存星,距離地球83.7光年。

四、大熊座δ星

北斗七星中的天權,又名文曲星,距離地球81.4光年。

五、大熊座ε星

北斗七星中的玉衡,又稱廉貞星,距離地球80.9光年。

六、大熊座ζ星

北斗七星中的開陽,又稱武曲星,距離地球81.2光年。

七、大熊座η星

北斗七星中的瑤光,又稱破軍星,距離地球100.7光年。

銀河系內恆星數量高達數千億顆,但是我們在夜晚時,肉眼能見到的星星也就6000顆左右(包含南北半球),這是因為其他恆星距離我們實在太遙遠了,只有一些亮度較高的星星能被我們肉眼看到。

就連距離我們太陽第二近的恆星系統——巴納德星(6光年),視星等都低至9.54,肉眼根本看不到。


由於恆星都存在自行現象,所以北斗七星的形狀並非一成不變,只是在短時間內,我們肉眼無法察覺而已;比如在前後十萬年裡,北斗七星的形狀,將如下圖所示變化: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答案當然是在的,我這麼說吧,實際上人類能夠看到的星星,基本上都在銀河系之內,至於銀河系以外的星星,人類幾乎是不可見了,當然了,這裡指的只是單個的星星,如果河外星系的話,人類倒是能看見一些。

首先毫無疑問的,北斗七星都是恆星,這七顆恆星分別被稱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這七顆恆星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大約在78光年到124光年之間,這個距離可以說相當的遠了。

然後我再說說銀河系,銀河系是一個棒旋的大星系,其中估計能有2000億顆以上的恆星,那麼我們的銀河系有多大呢,目前的答案是直徑10萬光年左右,甚至可能更大,所以北斗七星肯定是在銀河系之內的。

另外上面我已經說了,北斗七星距離地球的距離,最少也有78光年,所以它們發出的光,至少也需要78年才能抵達地球,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看到的是78年前的北斗七星。

然後北斗七星的視星等都是4以上,那麼什麼是視星等呢,答案是人肉眼可以看到的星體亮度值,這個值的數字越小,星星的亮度也就越高,而且視星等數值可以為負數。

那麼在北斗七星的7顆恆星當中,視星等分別是這樣的,天樞1.79,天璇2.40,天璣2.50,天權3.40,玉衡,1.77,開陽2.40,瑤光1.80,所以北斗七星當中,玉衡是其中最亮的。

然後剛剛上面說了,視星等是可以為負數的,例如太陽的視星等為-26.71,月亮為-13,金星為-4.6,天狼星為-1.45,這其中月亮和金星屬於行星,他們的亮度全都是反射太陽光的。

最後還有一點要說一下,就是北斗七星在我國還有另外一種稱呼,天樞叫貪狼星,天璇叫巨門星,天璣叫祿存星,天權叫文曲星,玉衡叫廉貞星,開陽叫武曲星,最後瑤光叫破軍星....


科學薛定諤的貓


在夜空中,只有仙女座星系、三角座星系以及大、小麥哲倫星雲這四個呈現出雲霧狀的天體是肉眼可見的河外星系,其他肉眼可見的星星都是在銀河系之內,並且它們與地球相距大都不超過1000光年(銀河系半徑5萬光年),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北斗七星。在現代天文學的88個星座中,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一部分,它們與地球的距離大約都為100光年。

天樞

天樞距離地球123光年,它的質量為太陽的4.3倍,半徑為太陽的32倍,視星等為1.8等。天樞目前已經耗盡核心的氫燃料,離開主序階段而膨脹成紅巨星。此外,天樞還有一顆伴星——大熊座α星B,它的質量約為太陽的1.6倍。

天璇

天璇距離地球80光年,它的質量為太陽的2.7倍,半徑為太陽的3倍,視星等為2.4等。從天璇向天樞延伸出一條假想的直線,可以指向北極星,這是尋找北極星的便捷方法。

天璣

天璣距離地球83光年,它的質量為太陽的2.9倍,半徑為太陽的3倍,視星等為2.4等。這顆恆星的自轉速度很快,赤道的自轉速度估計為178千米/秒,約為太陽的90倍。天璣也有一顆伴星——大熊座γ星B,它的質量約為太陽的80%。

天權

天權距離地球58光年,它的質量為太陽的1.6倍,半徑為太陽的1.4倍,視星等為3.3等,這是北斗七星中最暗淡的一顆。天權屬於一個三合星系統,它的兩顆伴星——大熊座δ星B和大熊座δ星C都非常暗淡。

玉衡

玉衡距離地球83光年,它的質量為太陽的2.9倍,半徑為太陽的4.2倍,視星等為1.8等。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玉衡的周圍可能環繞著一顆質量為木星15倍的亞恆星天體。

開陽

開陽距離地球83光年,視星等為2.3等。在這顆恆星旁邊還有一顆較為闇弱的恆星——輔,曾被古人用於測試視力。此外,開陽與另外五顆恆星組成了一個六合星系統。

瑤光

瑤光距離地球104光年,它的質量為太陽的6.1倍,半徑為太陽的3.4倍,視星等為1.9等。這是一顆B型主序星,才剛剛形成1000萬年。


火星一號


只要你能看見的恆星全都在銀河系,人類能看到的星星也就六千多顆,大部分都是恆星,其範圍都在以太陽系為中心,半徑為1萬光年的球體內,約佔銀河系直徑的十分之一。當然,我們看到最多的是和銀河系面平行的圓圈中,因為銀河系厚度才3000光年。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看到其他星系,比如臨近的仙女座星系。當然憑肉眼頂多能看見仙女座星系的大概輪廓,其中的恆星並不能看清。

北斗七星全都在銀河系的大熊座內。北斗七星只是大熊座最耀眼的七顆恆星。


中國古人把這七顆恆星組成的圖案看作是個鬥。可是西方人看到了更多的恆星,這些恆星和北斗七星組成一起就更像一個熊。當然國際上以熊來命名這個星座,而不是鬥。西方文化主導了國際上對星座的命名也是文化輸出的一部分。

北斗七星的在古代被命名為1:天樞星,2:天璇星,3:天璣星,4:天權星,5:玉衡星,6:開陽星,7:瑤光星

古人極其看重北斗星象,不管是帝王還是百姓。這不僅象徵國運,也是研究氣象變化的材料。

國際命名分別是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

其中距離地球最遠的是大熊座α,約122光年。

距離地球最近的是第六顆大熊座ζ星,距離約78光年。

其他五顆恆星距離地球在78光年到120光年之間。

要知道,肉眼最遠可以看見一萬光年外的天體,北斗七星平均距離我們才不到100光年,看起來就很近了,其恆星本來亮度就高,我們看起來自然就很明亮。


科學認識論


北斗七星當然在銀河系裡,我們現在肉眼能夠看到的星星都是在銀河系裡。

銀河系外除了幾個星系(雲),肉眼是看不到任何星星的(超新星爆發除外)。

人的肉眼能夠看到夜空中的星辰有6000餘顆,而銀河系裡面有幾千億顆恆星。這些恆星大多數離得太遠,有些離得近的由於太小亮度太低,所以肉眼是完全看不到的。

銀河系的直徑有10萬光年(現在一些新發現認為有20萬光年),而肉眼能夠看到最遠的星星個別有1萬多光年的,大多數都百十光年,肉眼能看到最暗的星星是6等星。

北斗七星是人類把它們拉扯在一起得七顆恆星,它們本來並不在一起,互相也沒啥關係。

古代中國人把組成這北斗七星七顆星分別叫做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

這七顆星距離我們人類在78光年-124光年之間,它們的視星等在1.77到3.45之間。

其中最亮的一顆是北斗五玉衡星,視星等為1.77,最暗的一顆星是北斗四天權星,視星等為3.45。

視星等是根據人類觀測到的星光亮度來測算的,數字越小的就越亮,有負數。

中國古代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象成一個舀酒的勺子,還有不少神話傳說。

道教稱北斗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宮。三國演義的孔明拜斗就是點七盞燈,大概就是以道教說法想為自己解除健康厄運吧。七星中第四星天權為魁星,古人視為文曲星,是天上主管文運的星宿。

其實北斗七星就是幾顆互不相干的普通恆星,沒有什麼神秘可言。

天上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陽系五大行星,都是恆星。

恆星就是自己能發熱發光的星星,由於距離較遠,又基本是圍繞著銀河系同步運行,因此位置相對固定,變化較慢,千百年來肉眼看起來變化不大,因此叫恆星。

而肉眼比較容易看到的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等行星是圍繞著太陽旋轉的,本身不發光,是靠反射太陽光而發光。

因其距離地球較近,有的看起來比恆星還亮,但由於各自運行軌道週期不同,從地球上看起來在天上的位置就變化頻繁而且較大,因此叫行星。


恆星雖然變化相對較小,但時間長了還是有變化的。

北斗七星與古代千年前的位置就有了一些變化,只不過人的肉眼很難觀測出來,現代用科學儀器就能夠精密測出來。過了若干萬年,這種變化就明顯了。

北斗七星的情況大致就是這樣。

時空通訊觀點,歡迎點評討論。


時空通訊


北斗七星都在銀河系內,距離在100光年範圍上下。這個範圍別說銀河系了,就算是一條銀河系的旋臂都比這個寬。銀河系的旋臂距離4500光年,銀河系的直徑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數值,最新研究表明大約是16萬光年。地球所在的太陽系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6萬光年。

我國古代命名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他們分別對應大熊座α、β、γ、δ、ε、ζ、η。

頭和尾,也就是天樞和瑤光距離比較遠一些,前者120多光年後者100多光年,剩下的五個在80光年左右。所以在銀河系轉動的時候,我們在地球上觀測北斗七星的位置也會發生變化。如下圖。



蛋科夫斯基


北斗七星和北極星當然都在銀河系中,而且距離我們並不是很遠,因為我們所能看到的所有的恆星都在銀河系中,而且是距離我們1500光年之內,其實在特別晴朗的夜空,距離一千光年的明亮恆星都很難看到了,而銀河系直徑達10萬光年,有太多的恆星是我們所看不到的,所以我們所能看到的恆星都在銀河系中,而且從天文學上來說距離我們並不遙遠。

特殊情況下,我們也能看到銀河系之外的恆星,那就是當恆星超新星爆發的時候,超新星爆發時會發出極亮的光,有時光亮會蓋過一個星系還不止,但是那樣的時刻都很短。


科普大世界


銀河系是一個目前直徑達到20萬光年的星系,我們的太陽系只是處於銀河系的獵戶座旋臂之中,身處地球上的我們看到的大部分星星都是銀河系之內的,並且肉眼能看到的星星數量不超過7000顆。

北斗七星算是夜空中比較亮的星了,普通人也能在晴朗夜空中找到它們,因而它們都處於銀河系之中,而且距離地球的距離還都不算太遠,但北斗七星都是互相獨立的七顆恆星,在以前和今後的日子裡都會不斷的變化形狀,只不過在地球的角度看來它們剛好在一起。



北斗七星在中國的名字是道教起的所以非常有仙氣,長期以來北斗七星廣泛存在於我國的神話故事中,但以現代天文學的角度來看,北斗七星中的天樞距離地球123光年,天璇距離地球80光年,天璣距離地球83.2光年,天權距離地球58光年,玉衡距離地球82.6光年,開陽距離地球82.9光年,瑤光距離地球104光年,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北斗七星都是它們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樣子。

北斗七星中的天璣,玉衡,開陽距離地球差不多都是83光年,但是它們之間的距離卻也達到了幾十光年,北斗七星並不是靠引力連接在一起的恆星,而是靠地球的特殊位置連接在一起的。

北斗七星在幾萬年內就會慢慢改變形狀,最後變成一組新的造型。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腳踏七星,逆天改命”,北斗七星在古代常和人的生死命運聯繫起來,不過它們全部在銀河系內,事實上夜晚我們肉眼看到的星星基本都在銀河系內。

北斗七星從“勺柄”開始依次是,瑤光(北斗七)、玉衡、開陽、天權、天璣、天璇、天樞(北斗一)。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啊,這些詞經常出現在小說中。它們都是恆星,最近的北斗六開陽星距離地球78.2±1.1 光年,最遠的北斗一天樞星距離地球 124±2 光年,其他的五星都是80光年左右。

這樣的距離自然還在銀河系內,要知道太陽系距離銀河系邊緣和中心都是幾萬光年,銀河系最厚的中心地帶有3000-6000光年,而銀盤約1000光年的厚度。

在我國古代北斗七星經常與人的命運、生死聯繫起來,那當然是一種迷信。因為大氣雲層等的關係,北斗七星在某些時候可能會出現某顆星比平時更暗或者消失的現象。國外古代也有關於北斗七星的傳說,他們叫大熊座,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一部分,不過故事比較狗血,感興趣可以去搜一下。

古代人也發現了它們的一些特徵,每個季節因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角度關係,北斗七星在地球夜空中的位置也在不斷變換。但將北斗一天樞星和北斗二天璇星的連線的延長5倍,卻永遠(相對而言)會經過北極星,北極星在地球上看到的位置一直比較恆定,可以用來導航。


來看世界呀


北斗七星都在銀河系裡,且距離地球都非常的近,事實上,咱們肉眼可以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都是銀河系內部的,還有個別的雲霧狀紡錘體亮團那個是銀河系外的星系,比如仙女座大星系,三角座星系,這些肉眼同樣可以看見。

北斗七星被記載的歷史可謂是非常的悠久啊,在我國先秦時期就有對於北斗七星觀測的記載,北斗七星由這幾個星組成:玉衡、開陽、瑤光、天璣、天璇、天權、天樞。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最亮的那顆星叫做玉衡,而最暗的那顆星叫做天權,這七顆星在我國古代備受人們的重視,因此北斗七星還有著另外的名稱。

瑤光(破軍)、開陽(武曲)、玉衡(廉貞)、天權(文曲)、天璣(祿存)、天璇(巨門)、天樞(貪狼)。

這七顆星距離地球都很近,最遠的距離地球不過才124光年而已,肉眼皆可以直接觀測到,所以古人們常常藉此來辨別方向,這七顆星在天空中的分佈位置並不是永恆不變的,有5顆星是朝著大致相同的方向運動,另外2顆星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所以大約在十萬年後,我們就看不到北斗七星如今的模樣了,就不會呈現出勺子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