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唯独秦国没让孔子入境,而秦国最后却能统一六国?

原来如此151294413


开明宗义——那些所谓秦国最后能统一六国是因为“反孔”或是因为孔子没有入境所以躲过了儒家的“洗脑”云云,都是胡说八道。

在战国时代,孔子的身份是殷周以来的“素王”,也就当时文明的集大成者。不仅是儒家,法家也照样尊孔。在秦始皇帝统一六国时最推崇的思想家韩非子笔下,孔子就是一位标准的法家代表。

在《韩非子》一书中孔子出现了数十次,大部分章节中都被塑造成法家思想的先知。并经常借孔子之口来增加法家“尚刑”思想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比如《韩非子•内储说上》就讲了这么个“故事”:

鲁人烧积泽。天北风,火南倚,恐烧国,哀公惧,自将众趣救火。左右无人,尽逐兽而火不救,乃召问仲尼。仲尼曰:“夫逐兽者乐而无罚,救火者苦而无赏,此火之所以无救也。”哀公曰:“善。”仲尼曰:“事急,不及以赏;救火者尽赏之,则国不足以赏于人。请徒行罚。”哀公曰:“善。”于是仲尼乃下令曰:“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逐兽者,比入禁之罪。”令下未遍而火已救矣。

这里的孔子完全是一位果断犀利的法家人物。很显然,韩非子想塑造这样一个孔子的形象为自己的学说提出理论依据。



“打倒孔家店”的精神秦人们真穿越回去按照秦律恐怕是要砍头的。据《二年律令·贼律》的一条:“所殴詈有秩以上,及吏以县官事殴詈五大夫以上,皆黥为城旦舂。” 也就是说即使是官吏因公事打、骂拥有五大夫以上爵位者,也要脸上刺字押去做一辈子苦工。而孔子的后人在秦代是比于诸侯的封君,在军功爵中排第二级。敢辱骂“封君”,不剁了才怪!

韩非子眼中的“儒”主要是指的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各儒家学派。比如韩非子尤其痛恨的是代表底层庶民利益的“子张之儒”,和代表自由主义者的“子思之儒”,认为他们都是孔门的修正主义者,是“假儒”、“贱儒”或“游侠”。而对于那些孔门的代表性人物如曾子、子夏等,韩非子却并无指责。

而且,孔子没有去过秦国并不说明孔子没有关注秦国。孔子对于秦穆公这位最伟大秦国国君的评价之高是空前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其国虽小,其志大;处虽僻,而其政中。其举也果,其谋也和,法无私而令不愉,首拔五羖,爵之大夫,与语三日而授之以政。此取之,虽王可,其霸少矣。”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凭秦穆公是一位能够开创帝王之业的英雄,王。仅仅是一个霸主,确实是委屈他了。

将墨者引入秦国推行军事政治经济改革的秦献公。可以说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只是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而且历史上我们所貌似十分熟悉的“秦政”其实也完全不能等同于法家思想。秦政的基础以“户籍”、“连坐”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利出一孔”的经济制度,这都是商鞅变法之前在秦献公四年之后由于墨家入秦,依照墨家“尚同”思想对秦国基层进行的社会改造。(何炳棣:《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而法家只是统治术,所谓也就是商鞅、申韩之术。

但是正如所有现实的政治一样,无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抑或是法家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还是墨者的“兼爱非攻”,所有的“伦理标准”在权力和财富的诱惑之下都会被雪藏到最深处。在一代又一代客卿们怀揣理想,竭忠尽智为秦国打下江山的过程中,自己曾经的信仰却被时代的洪流涤荡的无影无踪——“这才是人类史上值得呕歌赞叹的永恒悲剧。


这几年墨家随着动画、游戏、影视剧的影响又逐渐的开始有了些影响,一些人甚至开始以墨家巨子自居。图中戴黑框眼镜,穿黑色唐装的为新墨家领军人物黄蕉风先生。


陳大舍


孔子周游多国,没有去秦国,不是因为秦国不让他去,而是他根本就没想过去秦国。

更何况,秦国统一六国在孔子过世后近300年,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联系,但孔子与秦国之间的故事,悦史君可以简单说说。

孔子是鲁国人,大半辈子都在鲁国,一度出仕但并不如意,只好在50多岁的时候,出国寻找机会。

大家要注意的是,孔子离开鲁国,不是因为他在鲁国没有办法生活,虽然官没法做,但他有那么多的弟子,生活当然不成问题,而是想找机会当官。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周游列国的目标,就是在其他国家当官,进而在鲁国产生影响,最终的目标还是回到鲁国当官。

这么一个大方向清楚了之后,我们就会看到,孔子去了14个国家,但这些国家都在鲁国周边,一个方便回国,另一个也是能对鲁国产生影响。

秦国处在西北,离鲁国实在是比较远,而且也不符合中原各国的习俗,显然不是孔子想去的地方。

因此,孔子本来就没打算去秦国,秦国当时的国君也没想过请孔子过去,两边失之交臂就很正常了。

秦国统一六国,自然也不是孔子的学说,这一点大家应该知道,实际上是法家,也就是从商鞅到韩非子、李斯的那一套,这在战国时期的特定背景下,确实能够让国家有足够的力量对外。

因此,秦国统一六国跟孔子无关,孔子没去秦国,也不是秦国不让他去,而是双方都没有这个意愿,悦史君还要强调一点,孔子不仅没去秦国,战国其他六雄也只去了楚国,但他显然没有对这些国家产生影响,大多还是用的法家。

至于孔子之学大放光彩,还是要到汉武帝时期,为了神话君权做的打算啦。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这个题出得也是漏洞百出,先问是不是,后问为什么吧。

“唯独秦国没让孔子入境”,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遍干七十余君”,没去的地方实质上更多,譬如说晋国孔子也没去,怎么就被三家分晋了呢?

这个逻辑不通。

还有很多人说,秦国流行法家学说,所以和孔子之间很不对付,孔子不愿意去,这也是压根没有搞明白时间顺序。

实际上法家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学派,后世所谓的法家成员,有脱胎自儒家的,有脱胎自道家的,更有不属于任何学派的政治家。

譬如,从时代上看,儒家很大程度上可以算是诸子中最早的,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如重视事功的子夏是儒家,但面目就和我们认知的不太一样。

子夏曾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这毫无疑问更像是后世法家推崇的“帝王之术”。从某种意义上讲,子夏也属于法家。

子夏后来去了魏国西河一带,围绕他形成了西河学派。子夏帮助魏文侯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国。

后世商鞅变法,商鞅是卫国人,毗邻魏国,也属于西河学派流播的区域。事实上,商鞅的第一顺位选项是去魏国找机会,魏惠王不能用商鞅,商鞅才西奔入秦。

从某种角度说,商鞅实际上受孔子门徒子夏的影响很深,也算是被儒门四科中的“事功”所教化的人。

所以,法家这个学派,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严整的团体,重视事功,搞富国强兵这一套的很多人后来都被归入了法家名下。

又如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实质上受过儒家的影响,也受过老学(《老子》)的影响,《韩非子》中《喻老》一篇,就是解释《老子》。

用一个后世才存在的东西来让孔子去反对,也是非常没逻辑了。

实际上,秦国的学术应当算是杂学,作为西方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它广泛接纳了来自各地的学术与人才,譬如最后的墨家亦入于秦。

至于秦能统一六国,其原因非常复杂,但和孔子没去秦国没有任何关联,借着这个话题贬损儒家,实际上是不读书的一种表现。


夜小紫


问得好,事实证明,谁用孔子儒家谁倒霉。

1.汉那么强大,经学,也就是儒家大大发展,结果发展到三国晋天下大乱,思想混乱,华夏族差点被灭族。中原人就知道弹逃到天涯海角南方。不然就是躲到山洞讲学装逼。

2.隋唐那么强大,万国来朝,不靠儒家。相反儒家最发达的宋国差点华夏民族就灭族。最屈辱的历史,皇帝被抓,皇帝被跳海。政权被统治!

3.明儒家思想继承宋,把皇帝没怼死,你看万历十五年就是一部皇帝被怼的书。就是朱元璋厉害,制定了强大的制度,和保护皇帝的锦衣卫,不然早就完蛋了。

4.清乾隆把孔子推崇最高,儒家思想盛宴,成天祖宗礼法,结果不用说了,最悲催,近代史就是悲催傻瓜事。咸丰天天说不能让英国人到北京来签合同啊,真丢面子啊,慈禧司机要跪着开车,不能没面子啊,甲午海战士兵要下跪才能装炮弹,不能没面子啊……

5.儒家有狗的思维,就是装逼!虚伪做作,特要面子,其他不管。杭州狗咬人的事情,那个杭州人狗主人就这样,看不起别人,自己的面子最重要,打狗就是打了他的面子,对错不管,就打人结果被抓了,倒霉了。


天高不算高3269


孔子不是没来秦国,而是来了不敢入秦境。根据潼关县志记述,孔子来到秦边境快入潼关城时侯,有几个小孩在那玩磊城墙,当在路中央,车夫让小孩让路小孩不让问车上是谁呀?车夫得意的说,是孔子赶快让路,这小孩一听是孔子更不让了说,都听说孔子有学问,我要看看他有啥学问,问啥给他让路。车夫赶快把孔子请来。孔子下车后看到一群娃娃正在玩土墙就问,问啥不让路呀?小孩答,你没看见我在磊城墙吗?那有墙给车让路的!都是车绕城墙走,那有墙给车让道。厉害!孔子不能答,秦人小孩都如此能辩,何呼长者!随吊车返回。


金简爱



首先说明一下,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唯独没去秦国,而是号称春秋五霸的五大国都没去过,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现在来回答本题,一句话,秦统一六国其实和孔夫子没一点关系,这要从儒家学说的本质说起。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而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并不立于一尊的地位。

孔子除了倡导君臣礼义外,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这种属道德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当然不能被"诸侯称雄立霸,兼并扩土优先"的年代所接受!墨家批评孔子是“述而不作”,"繁琐礼仪"。而法家更为一针见血,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认为孔子学说为五蠹之首,且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以上评论虽然过激,但从另一面说明儒家只是指出一个目标,而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办法措施,儒学是讲"应该怎样",手段只能教化、引导,而规范人们"这样去做"的只有法家能办到,而身处东周列国的"五霸七雄"要的是称雄之妙策、治世之方略,而不是不知何日能实现的"大同社会"。从这点来看墨家批评儒学"述而不作"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定的目标高远,就是找不到办法!事实上后来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已经岀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景象!

其实,儒家学说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君君臣臣,子子父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天下一团和气,没有人去争上游,所以直到秦统一六国也非常排斥儒家学说,真正在统一大业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诸子百家首推法家和纵横家!也可以说秦能一统天下正是张仪"连横破纵"的外交策略和商鞅重农尚武的内部秦制有机结合的结果!


手机用户4142248477七王


建国前需要的是鸡血,建国后才用得上鸦片。如果秦国先期引入儒式病毒,不用说秦国不能担当统一六国的角色,甚至会被别的某国所灭。所以说孔圣人那套说教教化出来的儒生干点儿偷人骗人,为虎作伥的勾当还是绰绰有余的。让他们抵御外敌,开疆拓土,那只有脑残的人亡国之君主才会做。当时真正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是苏秦张仪,以及真正能够征战沙场的名将名帅。孔子以及他培养出来的一帮人等,对别人说三道四,假仁假义地害害功臣还行,指望他们干正事,大事,就不要做梦了。

孔丘和王诩比,是两类人,有鬼谷子的势力在,他和他那帮人能活着就万幸了。

兜率闪辉光小兜


孔子曰:山东六国被秦灭亡这个锅,我不背!

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及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中年时,为了弘扬其所创建的儒家思想、宣扬仁政的思想而奔走列国。但与大多数思想家和文人士子一样,孔子也没有进入到秦地。而是在山东六国以及其他小的诸侯国传教授道。向各国君主和国民宣传仁政的儒家思想。


然而大争之世所有的诸侯国和君主都想要短期内收到成效。都想要快速的使自己的国家的国力显著提升,因此大多数诸侯国都采用的是法家或者兵家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治国之道。因此儒家的仁政在这个战争纷飞的年代,根本没有引起任何一位君主的重视和推广。孔子晚年在经历了种种失意之后,回到鲁国继续开坛讲学。因此才有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美名,并且为以后的儒学的开枝散叶和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有人说正是因为孔子没有进入到秦国宣传儒家思想,才使得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这样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时期,而秦国统一六国是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大分裂。前后相差了300多年。因此秦国统一天下与孔子没有去秦国传道这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反而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是: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便开始了统一思想,统一文字的一系列措施。并且对原本山东六国的思想和文化以及史书尽行焚毁,更是对儒家的学子进行活埋,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但历史的结果告诉我们,秦国在统一全国之后,继续实行苛刻的暴政,使得山东六国故土的百姓苦不堪言,最终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进而山东六国的王族后裔起兵反抗暴秦的统治。最终在全国星火燎原之势的反秦斗争下,秦国只传了二世,便走向了灭亡。

从秦国的灭亡中,我们反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秦国通过苛刻的商鞅变法激发出了秦国百姓的斗志,进而统一了山东六国。但是统一全国的秦国,继续实行苛刻的法家思想反而激发了民变。倘若秦国统一山东六国之后,如果能够如后世的历代政权那样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儒家思想或者道家思想,反而可能真正的实现秦始皇的皇位传至千秋万代的梦想。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实际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统治者和广大农民的矛盾。这对于一个统一的、新兴的政权是十分有利的。

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与孔子没有进入秦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秦国的灭亡反而与秦国没有适当吸取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关联。


珞珈山的猫


这是个子虚污有的名头,,孔子生于齐鲁大地人杰地灵,仁义道德甲天下,山川秀美,见贤而思齐,,怎会望楚而奔秦,自找闭门根,凡其一生周游列国几十年,传道德讲礼法,兴教化,行中庸和为贵的大道致中之理,,,绝不会去惹人厌的去,禽兽不如的秦国传经论道,终其一生游励于大国强权,各种伟人小国和势力小人之间,,其道德文章举世无双,,他去一国,。别国必怕因他而敌国强,,也多如丧家之犬,劳累于天下纷争之中,,看够了礼崩乐坏,王室哀微的惨像,,天下各国,,不会学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天道大义,,全是势力小人,人不为己天诛必灭的凡夫俗子,,,他年六十多而归鲁,,鲁乃周氏正宗,行王道正教化,上泰山而知鲁小,,以他的礼仪道德和为人,,湘楚之野蛮不寻教化,非他安生立命之所,,他的伟大论语学说,孔孟之道,,值其年老而归陋房,,,,,


94310417小云


秦的逐渐强大,外部得益于三家分晋,晋不分,秦不得伸!内部商鞅变法把秦打磨成一把战争利器,所以最终一统!秦国不讲孔子的礼和仁,结果统一六国,美国和秦国一样用法家,科技,霸术结果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儒家思想统治中国太长时间了,狭隘偏见,制约新的思想出现,缺乏进取的动力。我小时候,听我外公说:孔子周游列国,走到潼关看见路上有几个小孩玩,玩用土堆城,孔子赶车的学生说:小孩快让开,其中有个玩的小孩说:那有城让车的,只有车绕城走的,孔子赶车的学生和小孩子的理论被孔子听到,孔子说他的学生把马车掉头,我们回不去秦国了,学生问,为什么?老师说这里的孩子都比咱们聪明。



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将最有钱人的钱分发给为国效力的人。凡是上战场杀敌的,就有奖励。论功行赏,杀敌越多奖励越多。孔孟思想连江山守不住,别说打江山了!孔孟思想以后出现的国家政治,这些都不是真的孔孟,否则还出现乱军一说,我们的国家如何产生的;现在孔孟只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手段,难道说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否则……


儒家是治天下的理论,不是打天下的理论。打天下时,没有—家打孔圣人旗号的。得了天下,要巩固自己的王权了,没有—个不捧出孔圣人的。焚书坑儒之后中国的思想文化再没有达到诸子百家的水平了,再没有出现过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商鞅变法主要从三个方面改变了秦国。首先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变法之前是刑不上大夫,王子和大夫犯法也不能治罪的。这是人类立法的一次伟大的进步。当过去专门惩罚庶民的刑法要用到大夫身上了,大夫们都齐呼:残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