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有哪些特别愚蠢的操作?

皇甫铁牛不吃草


苏德战争中的比亚为斯托克——明斯克战役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300万大军兵分三路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震惊世界的苏德战争由此开始。

中路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150万余人,用两个装甲集群分南北两路,向当面的苏军西方方面军防线的后方做向心突击,在纵深400公里处的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会合,完成对该方面军的合围。

苏军西方方面军总兵力约80万人,兵员数量是德军的一半,武器装备特别是坦克数量与德军相比只多不少,同时还拥有超过1000架以上的作战飞机。担任该方面军司令员的是苏联坦克兵大将巴甫洛夫。当德军的攻击开始后,巴甫洛夫也组织力量对德军的侧翼进行反击,但是因为准备不足仓促应战,反击行动很快被德军击破。

反击失败后,惊慌失措的巴甫洛夫愚蠢的认为前方部队受到德军威胁,生怕被德军包围,于是干脆下令将呈梯次配置的方面军主力部队全部向前推进,却没想到德军的向两翼展开的装甲集群正在航空兵配合下全速他的后方冲次。结果,因为主力部队前移,大后方明斯克完全成了真空地带。德军的两个装甲集群于6月27日在明斯克会合,整个西方方面军部队完全被德军团团包围。

大难临头,巴甫洛夫还浑然不知。直到6月30日从德国广播电视台中获悉这一消息的最高统帅部打来电话询问这一消息是否属实时,巴甫洛夫这才如梦初醒。但是败局已无法挽回,数十万苏军更是难逃被歼的命运。就在苏军全军覆灭的同时,方面军总司令巴甫洛夫大将连同几名军长师长在后方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大将军威武8


说说解放战争,个人想法。蒋中正这个人军事眼光实在一般。

解放战争初期,林帅带着十万装备及其落后的部队在东北需求生存,蒋直接从缅甸把孙立人的新一军拉来确实吧林打得手足无措,追击战都打到了哈尔滨城下,当时中央已做好放弃哈尔滨入山打游击的准备,可是此时蒋宣布停战了。

淮海战役杜聿明拖着残疾之躯亲临徐州统一指挥,他提出了主动放弃大城市,集合主力部队滚筒式主动出击,在野外需求我军主力,一旦发现战机即可以机械化部队保卫歼灭。我认为这个战略很正确,此时粟裕将军报告给中央的淮海战役计划书刚刚被批准,中野从山东动身还需要时间,可是就当黄百韬兵团途径碾庄的时候发现了我军部队,蒋认为这是一支先锋小部队,电告黄百韬可以先行消灭再出发至徐州,于是黄百韬在碾庄多待了一天,就是这一天的时间,我军部队完成合围,除了歼灭黄百韬部队外,还顺道包围了来援的黄维兵团,淮海战役大局已定。


说经一篇


那肯定是苏联的反坦克狗啊。可真是要了狗命了。苏联为了对付德国的钢铁洪流,可谓是绞尽脑汁,想尽了办法,最有意思的就是苏联的反坦克狗,这可不是什么机器狗,而是真正的狗。


1921苏联批准了将狗用于军事行动,并建立了12所相关的培训学校,其中三座训练反坦克狗。


苏联专家把食物放在坦克下面并且诱导狗狗进行训练,然后把炸药绑在狗狗的身上进行自杀式攻击,等作战时再把狗狗饿上好几天,想要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由于苏联训练时,全是用静止的坦克,导致真正上战场,狗狗看着动的装甲车完全不知道怎么办,甚至有的会去德军装甲车旁边等着车停下来,结果全被德军用机枪打死了,后来德军又用火焰喷射器,对于反坦克狗效果显著。

最有意思的来了,由于当时苏联训练用的坦克是柴油机,而德军用的坦克是汽油机,导致真打起来,狗狗分别往自己家坦克底下钻,甚至发生过一个师被自己家的反坦克狗逼的撤退的笑话。

狗狗说:乖我喽?


军武小咖


要说战争史上特别愚蠢的操作,这个话题怎么样都不能少了蒋委员长。

众所周知,集中兵力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原则。两军对垒,能够先于敌人集中兵力,就能形成局部优势,占得先机。而晚于敌人集中兵力,则会陷入被动状态。所以,一般而言,打仗的时候都希望能够先于敌人集中兵力,形成优势,掌握战场主动权。

如果只是从委员长的讲话和日记里看,委员长作为一个久经战争考验的老兵,当然也是知道这个原则的,但是每次到了执行的时候,却又总是他自己会主动打破这个原则,非但不主动先于敌人集中兵力,而且会采用兵家大忌的添油战术,不断把自己的部队送上去填坑。

比如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国军原定的国防作战计划里,华东地区的战场是预设在江阴南北一线的,因为上海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并不适合防御作战,所以,战前的防御工事都修筑在江阴南北这个地带,就是在为抗日战争做准备。但是真打起来的时候,委员长却偏不按原定计划办。

日本从七七事变开始,对中国从逐步蚕食变成鲸吞,攻占平津地区后,沿平汉线大举南下。这时候,按照蒋纬国的说法,委员长就来了个神来之笔,想到了要在淞沪战场开辟第二战场,迫使日本拉长战线,加大日军的战争损耗。

所以,淞沪会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为了政治而打的战役,战役目标并不明确,非常模糊。也因此,虽然国军精锐七十万人轮番上阵,集中在淞沪战场这个小小的空间,一个师一个师的投入到战场,打残了再换下去,换一个师上来接着挨打,而不是上来就集中兵力,直接用重锤歼灭上海地区的日军。

委员长知道不知道这么干很蠢呢?当然也知道,但他的目的就不是在淞沪战场全歼日军,取得战役的胜利,而是要把这场战争的时间尽可能的拖得长一些,规模尽可能搞得大一些,以此来争取英美介入,形成所谓的国际干预。而战场之所以选择在上海,也是因为上海是各帝国主义利益集中的地方,容易形成国际影响。

但国军在淞沪战场轰轰烈烈的打了几个月,英美丝毫不为所动,就是不肯干预,也不阻止日本的侵略战争,委员长还抱着侥幸心理,让国军继续坚持,一波又一波的送上去当炮灰。也幸亏是日军终于耐不住性子了,从杭州湾登陆,切断国军后路,国军全线溃败,这个稀里糊涂的战役才算是结束了。

按照原计划,本来国防部要求从淞沪战场撤下来的国军有组织的进入江阴国防工事体系,依托工事,进行防御作战。结果从淞沪战场撤出来的国军已经溃散,建制完全被打乱,失去了指挥,根本顾不上江阴的国防工事,国民政府耗费大量财力、人力和物资修建的国防工事,就这么成了垃圾,连一点点迟滞日军进攻的作用都没能发挥上。

后来,在解放战争中,委员长又是用同样的指挥风格,不断把国军送到了解放军的虎口里去。淮海战役最为明显。粟裕原定的小淮海计划即使围歼黄百韬兵团,第一个目标就是黄百韬兵团。所以,战役一开始,国军还没准备好,解放军就先开始行动了,迅速包围了黄百韬兵团。

黄兵团被围之后,委员长的选择无非是两个,要么集中兵力,迅速击破解放军的包围,接应黄兵团突围,要么就是放弃黄兵团,按照原定计划将其它部队撤退到淮河一线,先集中兵力,再进行战略决战。委员长炒过股,当然应该清楚,这时候要么就是断臂求生,要么就是孤注一掷,但他却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既想解救黄兵团,又不肯投入全部兵力。

但委员长却不,非要突然改变原定计划,命令各部队回师解救黄百韬,战场附近的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孙元良兵团,加上附近的第三绥靖区冯治安所部,都被投入到战场上去,却又分属不同战区指挥,无法统一行动。比如黄维兵团就是属于武汉战区的,奉命东进,也是来配合解黄百韬之围。结果,黄百韬的围没解开,黄维又被围住了。

解救黄百韬兵团已经吃了大亏,这时候黄维兵团又被围,怎么着也该长点记性了吧?委员长却不,又严令已经士气低落、风声鹤唳的徐州的三十万国军无论如何都要去解救黄维兵团。结果,黄维兵团没解救出来,杜聿明的三十万人又被包围了。

淮海战役中双方投入的兵力,本来是解放军只有六十万人,而国军在这个战场上能够投入的兵力共计八十万人,是有优势的。但是因为委员长每次到关键时刻,都不能断臂求生,不敢割肉离场,最后导致三个集团分别投入战场,之后又被分别包围消灭,输得不明不白。


萧武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帅人选,就是一次非常非常愚蠢的人事操作,作为南京门户的徐蚌地区,战略位置对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宁沪杭地区特别重要,一旦战败非同小可。然而由于派系之争,喜欢玩弄权术的蒋介石罔顾军事常识,将原定主帅白崇禧更换为刘峙,又弄来个卡在半空中的杜聿明,混乱的指挥体系和低靡的士气,终致淮海惨败。



济南解放后的中原地区,国军存在两个大的军事机构,一个是徐州剿总,一个是华中剿总。此时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已联合作战,总兵力约60余万人(不含地方部队),按道理国民党方面也应该集中该地区所有兵力应对战略决战,蒋介石起初也是这么想的,拟定“国防部长”白崇禧设指挥所于蚌埠,统一指挥两个剿总的部队。

1948年初,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拦执意参加“副总统竞选”,并在桂系势力的鼎力相助下成功当选,让蒋介石至为恼火(他圈定的人选是孙科),随即迁怒于白崇禧,不仅摘掉了他“国防部长”的帽子,同时在亲信的游说下只给了白崇禧武汉地区的兵权,徐州的主帅则选择了与顾祝同并称“哼哈二将”的刘峙,说好的统一指挥又变卦了。



这种人为的将重兵集团拆分,让白崇禧大为不满,干脆躲到上海称病拒不赴任。后在李宗仁的劝说下秘密飞往安徽,组织召开了桂系大将的“合肥会议”,其与李品仙、夏威等人密谋的结果,是前往武汉掌握华中地区兵权,同时狠狠报复一下蒋介石,以拆台为已任。

刘峙素以善长打哈哈著称的,为人一团和气,作战优柔寡断,蒋介石也不太放心,又调来“救火队员”杜聿明担任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所主任,期间辽沈战役白热化,杜聿明又飞往东北救火。这么来回一折腾,杜聿明制定的主动出击计划便泡了汤,从此国军只能被动应战。




徐州地区的敌军计有邱清泉第二兵团、黄百韬第七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孙元良第十六兵团,以及由绥靖区升格的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总兵力近70万人,与我军的两大野战军兵力相当;而武汉地区则有黄维第十二兵团、宋希濂第十四兵团、张淦第三兵团等30余万人马,两者的合计值超过百万兵力。

如果上述所有兵力由白崇禧统一调动指挥,淮海战役是不可能打成这么大的,其实粟裕的作战计划原来就是“小淮海”,即以寻歼黄百韬兵团为战役目标,尚无全军大决战的计划。



我们知道,此时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武汉对面的长江中游地区,仅有中原野战军下属的“桐柏军区”等少量地方武装在牵制敌人,如果华中国军主力东进,地方部队是无力拦阻的。而正是看到国军不能形成整体攻防,粟裕在战役进程中逐渐萌生出“大淮海”的想法,决计消灭徐州地区的所有国军主力。

国军方面的人事操作的愚蠢仍在恶化,杜聿明赶回徐州后,蒋介石为避免刘峙干扰指挥,再命令其司令部迁至蚌埠,于是淮海战场内部国军又出现两个指挥机构,杜聿明在前线作战、刘峙在后方添乱。




大战在即,恶果体现,白崇禧只放行了黄维兵团前往增援,之后任凭蒋介石好说歹劝,就是不准宋希濂兵团东调,至于桂系主力张淦兵团则干脆门都没有。在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华野和中野不仅包围着杜聿明三个兵团30万人、还围困着黄维兵团10余万人、更要阻击南线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10余万人,其实双方兵力都已用到极限,此时一二个主力军的到来,都足以影响战局。

淮海战役输光老本,既是国民党军事上的失败,也是蒋介石人事操作的失败,咎由自取。


度度狼gg


牟田口廉也,卢沟桥事变的第一枪就是这家伙打响。因为成功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升职15军团司令官。看到这里就让我们愤恨不已,整个一个侵华日军的罪魁祸首,恨不得千刀万剐!

实际上他是一个投机,愚蠢的侵略者,除了“卢沟桥事变”让我们看看他在“英帕尔战役”的神级操作!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英军兵败缅甸撤退到这个地方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打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分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迫于法西斯战场的失利以及小日本的侵略的野心,终于发动这场太平洋战场上的战役。当然这场战役的指挥官就是日本15军团司令官——牟田口廉也。


第一,盲目的作战计划

不得不说所谓的天皇给这位神级将领哪来的自信?牟田口廉也制定计划以后想着俩个星期就结束战斗。可能出于对英军战斗力弱小的评估,那会的英军连东南亚的小国都打不过。牟田口廉完全不考虑作战的地理气候因素。印缅交界的那加山脉地形复杂,丛林密布坦克,汽车无路可走,难以补给,而且当地雨季马上来临,对于行军不利。不顾众人反对,本着武士道精神亲自率领士兵带着干粮浩浩荡荡的杀向战场。

第二,教科书式的战场能力

由于战线太长,补给难以到位,小日本都是饿的肚子作战。牟田口廉也这个聪敏的将军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就想办法。由于牟田口廉也是成吉思汗的铁杆粉丝,想到成吉思汗的作战当时,以战养战。就让士兵着牛羊等牲口运输物资,着急了还可以杀了填饱肚子。成吉思汗是冷兵器时代,等到战斗打响,枪声火炮把牛羊都吓跑了……丛林有密集找都找不到。雨林中又疾病泛滥,日本人就这样饿死病死好几万……更有意思的是,牟田口廉也命令士兵吃草充饥……有么有觉得一脸懵逼?

第三,不知进退的自杀攻击

6月雨季来临时,各河流泛滥,道路被洪水冲坏,日军战线太长补给无望,没有粮食,没有弹药,饥饿和疾病成了日军最大的威胁。牟田口廉也这个狂热份子不顾部下死活,坚持进攻?在作战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此次印帕尔作战不成功,无法晋升为陆军大将,我决不会返回日本的 ”就这样小日本奇迹般的打到英帕尔边沿,牟田口廉也最后觉得不撤退也不行了,终于准备逃跑,为了不丢人败兴还在江西岸休整了一天。不知道的人以为他打了胜仗……



日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有92000人,结果有65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打了半天还在原地……牟田口廉也被士兵起了“鬼畜牟田口”的外号,牟田口廉也这个神级将领正儿八经打响了日本最后的溃败之枪。

史林外传,你值得拥有的历史阅读良品


史林外传


从战略的角度讲,IJN进攻珍珠港算一个;从战术上讲,南云忠一放弃了第三波轰炸算一个。


DeRichelieu


攘外必先安内的蒋公

撕毁停战协议的蒋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