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級國企再現“85後”董事長、“90後”董事


億級國企再現“85後”董事長、“90後”董事


兩名董事郭宏坤、陳名洋,分別出生於1991年5月和1992年6月。

全文1323字,閱讀約需2.5分鐘

12月9日,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委宣傳部官方微博發佈了題為《臨淄區對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高管任用情況進行調查》的消息。

消息稱:近期,針對媒體關注的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監高人員“年輕化”問題,臨淄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已成立由紀檢、組織、人社等部門組成的工作組,對公有資產公司董事會成員任用情況進行調查,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億級國企再現“85後”董事長、“90後”董事


▲微博截圖

消息同時稱,將加強幹部考察任用,配好公司董事會管理班子,努力提升公司經營管理水平。

此前11月7日,該公司發佈公告,取消了2018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的發行。

今年10月,淄博市臨淄區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計劃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2018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此後發佈的“2018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中,披露了企業人員的基本情況。

其中,該企業的“85後”董事長和2名“90後”董事,引起了輿論關注。

據公開信息披露,臨淄區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是臨淄區政府出資組建的國有獨資公司,成立於1995年12月。該公司註冊資本為2億人民幣,經營範圍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新農村(小城鎮)建設投資、土地儲備開發與整理等。

在該公司董事會成員中,董事長張海港為“85後”,上任時27歲,兩名董事郭宏坤、陳名洋分別在24歲、23歲出任該職務。此外,該公司共有61名員工,年齡全部為35週歲以下。

據公開的董事會成員,董事長張海港生於1988年10月,大專學歷,2010年2月至2011年7月任山東天成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職員;2011年11月至2013年3月任商業會計;2014年1月起,歷任臨淄區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財務部項目助理、項目經理;2015年11月至今擔任臨淄區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

其餘兩名董事郭宏坤、陳名洋,分別出生於1991年5月和1992年6月。

億級國企再現“85後”董事長、“90後”董事


郭宏坤為本科學歷,2012年11月起歷任臨淄區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項目運營部項目助理、項目經理,2015年11月任臨淄區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

陳名洋2015年7月任臨淄區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項目運營部項目助理,2015年11月任臨淄區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

該公司的監事會成員,年齡也均為“80後”、“90後”。其中,監事會主席陳海瀛出生於1988年;監事曹莉(女)出生於1992年。財務負責人龔群出生於1988年。

此前2015年11月,臨淄區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高管信息發生變更,法定代表人由出生於1965年2月的王守國變更為張海港;原任董事、總經理路新民出生於1964年9月,該職務也由張海港兼任。原任監事會主席徐玉崗出生於1973年2月,當時變更為陳海瀛。

此外“政事兒”注意到,11月7日,該公司發佈了2018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取消發行的公告。

原因為“鑑於近期市場波動較大”,表示將另擇時機重新發行。

此前11月初,西安資產超千億的國企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被曝公司法人、董事長兼總經理由一名“80後”擔任,兩位新任董事為“90後”,引發關注。之後西安高新管委會發布聲明對3人停職,調查是否存在違紀違規問題。

新京報記者 許騰飛 校對 郭利琴

━━━━━

觀點:國企“小鬼當家”,是因控制權仍在上級手中


透過持續發酵的“小鬼當家”事件,讓我們更加看清了一些國企管理中的沉痾,也告訴我們讓國企成為真正的企業,讓國企管理層實現“市場化選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西安高新控股“80後”“90後”、“董監高”事件剛剛平息,山東省淄博市又出現了“80後”、“90後”“董監高”掌舵國企。

近日,淄博市臨淄區公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下稱“臨淄公資”)披露的《2018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顯示,這家總資產達132億元的國企,9名董事、監事和高管竟全部為“80後”、“90後”。募集說明書還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臨淄公資本部及控股子公司在崗職工共計61人,這些人員的年齡均在35週歲以下。也就是說,臨淄公資上上下下全部為“80後”、“90後”。

表面上看,“西安高新控股”與“臨淄公資”這兩件國企“小鬼當家”的事情有著很強的相似性,即“董監高”的調整是按照“事業單位員工不得在企業兼職的要求”。但無論何種原因,都是一些地方國企管理者“行政化任命”所導致的結果。

當前,我國國企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化經營,其中很重要一條就是國企管理者“市場化選聘”。因此,要想避免此類國企“小鬼當家”的不合理現象,就必須儘快實現國企管理者從“行政化任命”到“市場化選聘”的根本性轉變。

從已公開披露的信息看,“西安高新控股”事件和“臨淄公資”事件,這群“行政化任命”的“80後”、“90後”“董監高”不符合規範董事會等公司治理最基本要求,很可能是為了規避相關規定而設置的一個非實權化的“董監高”,即並沒有實現對其名下百億資產大國企行使真正管理權。這些“小鬼當家”的國企控制權仍在上級國資管理部門手中。

即便如此,這也是不符合我國當前最新國資監管模式的。十八大開啟的新一輪國企改革,正式進入“以管資本為主”的新時代,國資管理以管資本為主的功能真正落地,要求給足董事會法定權力,使其真正代表國資監管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將發展戰略、重大投資決策、企業薪酬等權力下放給董事會,推動董事會“實權化”,成為企業實體性決策機構。

這恐怕才是國企“小鬼當家”的實質所在,即行政化任命違背國企改革的公司治理和市場化經營等最基本要求。其解決問題的出路無疑是“市場化選聘”。“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更是國資委推行的國企改革十項試點的內容之一。

其實,“市場化選聘”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行政化任命”一堆“90後”的“董監高”,因為公開意味著公眾能參與到選聘的監督之中。“市場化選聘”的核心是能者上、庸者下,而非“橡皮圖章式”“董監高”,即與企業經營業績等一系列經營指標考核有關,在這種公開、透明的考核機制下,即便是選聘了“80後”、“90後”擔任“董監高”,也能避免種種猜疑。

因而,透過持續發酵的“小鬼當家”事件,讓我們更加看清了一些國企管理中的沉痾,也告訴我們讓國企成為真正的企業,讓國企管理層實現“市場化選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文/盤和林 經濟學博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