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古六大茶山生態

六大茶山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

中國是茶的發源地,世界各國的飲茶方法、種植技術都是由中國傳入的。以雲南為中心的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山茶科植物的起源中心,而這一觀點已由該地區最早飲茶和生產加工茶業的實證所證明。

虞富蓮老師則進一步分析了茶樹的地理起源和栽培起源,在地理起源中虞富蓮老師根據俄國遺傳學家瓦維洛夫“具有該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種最大遺傳多樣性的地區就是該作物的起源中心”的理論,提出雲南的東南部和南部、廣西的西北部、貴州的西南部是茶組植物的地理起源中心。

古六大茶山屬於北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境內林木蒼翠,柯枝交臂,藤蔓纏繞。優良的生態環境造就了茶葉醇香濃厚的特點,歷來是傳統優質普洱茶的主要產區。這裡的茶樹並非全部都是喬木大葉種,在象明鄉的多個村寨生長有小喬木或者灌木型的中小茶樹,其中即包括象明鄉倚邦及象明鄉曼莊等。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弘益典藏“倚邦金瓜”

倚邦茶山

古六大茶山之倚邦

著名的古六大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北部和景洪市東部。從東往西依次是勐臘縣易武鄉的曼撒,象明彝族鄉的蠻磚、倚邦、革登、蠻枝,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的攸樂。

古六大茶山並非是六座大山,而是地名,上述六個地方現今已成為主要的主產茶葉的村寨。六大茶山地域範圍並不大,如以倚邦為中心,往東籬曼撒50~60km,往西北革登、蠻枝30多千米,革登與蠻枝相距10多千米。唯攸樂位於基諾族鄉駐地往勐侖鎮公路3~4千米。

倚邦茶山位於古六大茶山北部,面積約360平方千米,東接易武茶山,南接蠻磚茶山,西鄰革登茶山。倚邦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海拔最高的,而且海報差異大,海拔差有1300米。這裡山高谷深、江河縱橫、氣候溼潤、陽光充足,有著最適宜茶樹生長的自然環境。倚邦茶山在明代初期就有成片的茶園,興旺時期為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當時連片的古茶園超過兩萬畝,是清朝貢茶的主要採辦地,著名的國家級“金瓜貢茶”就產自此茶山。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老街

倚邦茶山

雲南普大葉種洱茶中的奇葩

為什麼說倚邦小葉種是雲南普洱茶中的奇葩呢?

鄒家駒在《漫話普洱茶》一書中開篇談到普洱茶的定義,書中說“雲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2003年3月公佈了普洱茶的定義:

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

那麼需要畫重點的就是普洱茶的定義有三個界限:

①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大葉種茶;

②普洱茶使用的是陽光乾燥的方式;

③經過後發酵加工。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看倚邦小葉種就覺得五味雜陳了,倚邦的茶到底是不是普洱茶呢?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茶山

普洱茶名重天下

詹英佩老師在其書《古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一篇中開頭即說:

普洱茶名重天下,六大茶山是普洱茶主要的原產地,要了解普洱茶厚重的歷史,倚邦是個最需要細讀細看的地方。

不看懂倚邦,就不會明白普洱茶為何會“京師尤重之”。

這段話充分表明了詹英佩老師對倚邦茶的認可,倚邦茶出名,倚邦的小葉種茶更因作為貢茶的原料而出名。明隆慶四年(1570年)車裡(景洪)宣慰司劃分十二版納時,六大茶山和整董合為一個版納,稱茶山版納也稱版納整董,茶山版納的治所便設在倚邦。從明隆慶四年至光緒末年,倚邦一直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

六大茶山自普洱府成立以來變成為貢茶的採辦地,從《清實錄》及道光年間的《普洱府志》可知,從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倚邦的蠻松茶就被指定為皇帝的專用茶,倚邦茶便以貢茶的身份被世人熟知。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

倚邦茶山

倚邦小葉種的來歷

可能一:傳說篇

倚邦小葉種的來歷,眾說紛紜,一直是一個讓眾多學者和唉茶者爭議的問題。大部分的傳說與諸葛亮南征有關,清朝道光年間的《普洱府志*古蹟》中有記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銅鏝於莽枝埋角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曼撤,固以名其山。”

以大葉種為主的曼撒(易武)茶山傳說中,蠻磚茶農和攸樂的基諾族都表示此茶山的茶種為武侯(諸葛亮)遺種,源出樹為武侯親自栽種,諸葛亮南征時教給他們採茶飲茶的方法。鄒家駒先生在《漫話普洱茶》書中通過歷史時間分析否定了這種說法,並且直接表示諸葛亮並沒有到過西雙版納,但是書中表示“今天雲南普洱茶產區格局的形成,是孔明南中經濟佈局的一部分。”

組織“孔明興茶”1780週年紀念活動的專家張順高老先生則重申了這一觀點,他表示:“孔明是興茶,不是遺種,說遺種是錯誤的。”

遺種說有幾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一是雲南茶葉栽培史縮短為1780年;

二是茶種篩選積累的原始過程消失了;

三是分佈滇西南地區以雲南大葉種性狀特徵為主的栽培型茶樹群落是如何出現的。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

可能二:四川篇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農懷揣小葉種茶籽來到倚邦種植,於是小葉種在倚邦安家落戶了,成為清朝貢茶的原料。

鄒家駒老師在書中表示他曾與茶學學者羅明在倚邦的一片古茶園裡考察,發現幾株葉片很小的老茶樹,高三米左右,樹姿直立,具有小喬木特徵,分枝部位較高,不像一般灌木型小葉種那樣從根頸部分櫱。葉子很小,葉面只有大葉茶的十分之一,葉脈小且不明顯,大葉葉脈十一對,但是小葉葉脈只有九對。

在茶種分類上,有一種根據茶葉葉片面積劃分的方法,習慣上將葉片面積在20平方釐米以下的稱小葉種,20~40平方釐米的稱中葉種,40~60平方釐米的稱大葉種,60平方釐米以上的稱特大葉種,這種劃分僅從葉面積來劃,沒考慮其植物學的其他因素,如果考慮到茶種、茶葉內含物質、茶樹變異等因素,中葉種主要是大小葉種的變異,特大葉種應屬於大葉種。大葉種是雲南特有種,小葉種則分佈較廣。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雲南茶葉種植資源專家張芳賜教授多次考察過象明、倚邦一帶的茶山。他認為,所謂的“小葉種”,其實還是雲南大葉種群落中的成員,性狀對比下來,同四川的小葉種完全是兩回事。葉面大小隻是一個參數,不是品種劃分的絕對依據。同一品系的多元性狀,是不同生存環境和種源結構複雜的表現。說白了就是一個植物的表現型是由植物本身的基因和外界環境一起決定的,但是張老師的觀點也未被認證。

前不久我問了弘益大學堂特聘專家導師羅瓊仙老師“我們能不能通過檢驗這個小葉種的基因來得出它與什麼茶種的基因比較相近,然後推斷它的來處?”羅老師表示是可以的,但是目前並沒有學者來進行這個方向的研究,因為產業上還有很多比這個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學者去探索。

羅老師在交流中表示“雲南大葉種是統稱,不是植物分類中的種,葉是隨季節、產地環境、樹勢變化很大的。茶葉品質形成與產地環境有很大關係,倚邦在版納生洐繁殖了幾百年,與原產地種差異應該很大了,不能將倚邦生普等同於小葉種曬青餅。”最後羅老師給出的結論是“倚邦茶在版納茶中很另類,可以推定是外來種”,但是來源處則不能給出明確的定論。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弘益典藏倚邦山頭茶

倚邦茶山

大葉拼小葉,品質優

《滇海虞衡志》提到古六山,甚至這樣評之——「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倚邦茶以小葉種為主,因而保留了小葉種香甜柔和的特點,又具備了雲南茶的山野之氣,倚邦茶在古六大茶山中屬於特點鮮明的一類。

虞富蓮老師於《中國古茶樹》一書中提出“大葉拼小葉,品質優”的觀點,他表示由於小葉茶富含氨基酸,與大葉茶拼配加工,生化成分互補,使茶葉鮮爽度增加,故茶界有大葉拼小葉品質優的說法。

倚邦的茶葉相較大葉茶不是太苦澀濃烈,芽葉相對較小,條索短而緊細,湯色黃綠清亮,葉底柔軟黃綠,苦很輕,稍顯澀,柔甜,水路細膩,幽香,回甘生津,在雲南茶中,屬小家碧玉韻味。清代·張泓在《滇南新語》中言道“味淡香如荷”,此為倚邦茶最為準確的詮釋。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倚邦小葉種|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

鄒家駒、虞富蓮、羅瓊仙和詹英佩等多為老師一直在強調不要將倚邦生普等同於小葉種曬青餅,倚邦小葉種和內地小葉種的茶品在口感滋味上、耐泡度上存在的明顯差異,得益於雲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以倚邦古茶樹中小葉茶曬青茶製成的普洱茶,條索黑亮,芽頭短小纖細;沸水瀹之,香揚持久、滋味醇厚、果蜜香濃郁;低苦澀感、持久回甘;茶氣較強、內含物質豐富;葉質細嫩肥厚、持嫩度好。

最後引用鄒老師的一句話為倚邦小葉種伸張正義,“用葉片大小定義普洱茶是否正宗,品質是否優越是毫無科學根據的。在陳化中茶品的發酵結果主要取決於茶菁中的化學成分,而與葉片大小和種類無關。”寧可小得特別,也不大得雷同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