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位长达41年,为什么一直不替他爹刘备报仇?

寂寞的翎羽


三国当中,蜀汉的实力最弱。论人口,论名将数量,论名将质量,曹魏、东吴都是碾压蜀汉的存在。魏、吴两国不主动打蜀汉,刘禅就要去烧香拜佛了,他又怎么可能主动挑起对东吴的战争呢?


公元222 年,刘备败归白帝城。当时的蜀汉可以用风雨飘摇来形容。夷陵之战的直接损失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由刘备亲自统领的四万精兵全军覆灭,长江北岸防御曹丕的一万汉军投降了魏国,沙摩柯统领的一万五溪蛮也全军覆灭。保守来算,起码有五万精兵和一万五溪蛮军没了。

如果再加上三年前,关羽兵败荆州,孟达主动降魏,刘封连失上庸三郡。

从公元219年—222年,刘备在这三年的兵力损失在十万人以上。而且还都是精兵!汉末三国时期的十万人是什么概念,应该不用我多说了吧?

比外战失利更头疼的是,蜀汉国内听说刘备惨败的消息后,离成都只有百里的汉嘉郡太守黄元造反。随后益州土著雍闿于南中又鼓动了越嶲、牂柯、益州三郡反叛,叛军呼应东吴。刘备在白帝城既愧且恨,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没脸返回成都,也没办法回去平定叛军,因为陆逊大军就在夷陵伺机而动。

总之就是,刘备临死前,丢下的就是一副濒临亡国的烂摊子给刘禅。



在历史上,像这种先主兵败忧愤身亡,留下烂摊子给幼主的案例数不胜数。而遭遇这种情况的政权,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迅速分崩离析,二世而亡。

比如,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留下烂摊子给他的三个儿子,结果河北四年就完蛋了;

再比如,当年刘表去世,给儿子刘琮留了个大烂摊子,结果荆州六郡一年就完蛋了;

还比如,冉魏皇帝冉闵兵败河北,他儿子冉智仅坚持了四个月,冉魏政权就完蛋了;

夷陵之战一千多年后,还有一个更有名的二世而亡的悲催政权。陈汉皇帝陈友谅东征吴王朱元璋。瞅瞅,瞅瞅!一个是汉,一个是吴,这不就是刘备与孙权的翻版么?结果陈友谅战死鄱阳湖,朱元璋只用了五个月就消灭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

刘备的儿子刘禅,当时只有十几岁,年少且不知兵事,在朝中并无根基。按历史的正常发展规律,不论曹魏南下还是东吴西进,他的命运肯定和袁绍的儿子、刘表的儿子、冉闵和陈友谅的儿子一样,只要蜀中群臣威吓刘禅拱手而降,刘禅必降。这才是蜀汉这个政权的正常结局。

但是刘禅非常幸运,因为他身边有诸葛亮这位不世奇才!

额外插一句,很多人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时,对他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刘备假仁假义,故意试探诸葛亮的忠心,其实刘备屏风后面埋伏了刀斧手,如果诸葛亮回答的不对,就会立刻斩了诸葛亮。

对于这种二球观点,我只能说:难道你们下结论之前,不能先看一下当时是个什么实际情况么?蜀汉分崩离析,刘备羞愧而死,刘禅又只是个十六岁的小孩子。以蜀汉的人力储备,除了诸葛亮,刘备还能指望谁?我不敢说刘备百分百的把刘禅的命运交给了诸葛亮,但起码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刘备除了押注诸葛亮,他没有别的选择了


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后,他以刘禅的名义干了三件事:

第一、妥善安排了刘备的后事问题,并昭告天下,现在的皇帝是刘禅了;

第二,遣使者远赴武昌,与孙权结好。重新构建了汉、吴联盟。蜀汉与东吴在此后四十年再无战事

第三,隐忍不发,专注发展内政,为后来南征北讨积蓄力量。毕竟,刘备死前已经把蜀汉的资本败完了。

在这几年休养生息期间,我不敢说刘禅没想过打东吴,替父报仇。但是于情于理,以及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北伐派对东吴的态度,这都注定了当时伐吴是不可能的。刘禅虽贵为皇帝,但他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并且还是一个没有根基的小皇帝。

像伐吴这种不靠谱,诸葛亮也不同意,益州土著豪强没兴趣的旨意,刘禅他可以提。但是他一个人说了也不算数。

诸葛亮平南中后,蜀汉又修养生息两年。此后便开始了六年五次北伐,在这个期间,蜀汉的所有力量全部对准曹魏。东吴是蜀汉盟友,盟友不能打,这一点刘禅也明白。


公元234 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前线。这一年刘禅27岁。按常理,他可以亲政了。但是刘禅却没有亲政,而是继续把权力交给了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蒋琬。

蒋琬接手尚书令后,除了没有北伐曹魏,基本贯彻了诸葛亮的政策。即内修文武,外节东吴,于是蜀汉又平稳的过了十年。

说到这里,再额外插一句。有些人总是说些二逼言论:说什么诸葛亮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一是为了报复诸葛亮,二是为了自己能够独揽大权。

说这话的人,拜托拜托,能不能先了解一下汉末三国的政治体制后再发表观点?

丞相是西汉旧制,汉末制度,事归台阁,三公具位。尚书台才是东汉三国时期的真正权力中枢,而尚书台的录尚令和外朝官员加衔录尚书事才是真正独揽大权的人。这一点只要看看汉末和曹魏的录尚书事都是谁,便一清二楚了。

都有谁呢?看好了:曹操、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

刘备称帝时,以诸葛亮录尚书事一职,等于是把大权交给了他。而很多人却纠结于诸葛亮没有开府建节,认为这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的证据。这明显就是不懂三国官制,却硬要胡说八道的典型。

扯远了,说回刘禅。

蒋琬执政十年后,感染重病,不能理政。刘禅将他的一部分权力移交给了费祎,于是费祎又萧规曹随,按照蒋琬的思路,继续治理了蜀汉九年时间。

九年后,费祎遇刺身亡。他死后,蜀汉再无独当一面的大臣。于是刘禅也就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亲政了。但是这一年,刘禅也已经四十六岁了。已是一个年近半百之人。

他从十六岁继位,在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人的辅佐下,当了三十年的太平天子。或许他年轻时,心中存有雄心壮志,但是被现实磨了三十年,再利的菱角,应该也被磨平了吧?沦落成了一个庸庸无为之人。而一个已经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他又怎么可能去讨伐东吴,为父报仇呢?

所以刘禅没有讨伐东吴,为刘备报仇。原因真的很简单很简单。

首先,国力不允许。刘备当年挖了大坑,幸亏诸葛亮填上了。但是汉弱而吴魏皆强,蜀汉哪个都惹不起。联吴抗曹,起码生存时间还能长一点;联曹灭吴,这是与虎谋皮,并且也不符合蜀汉匡扶汉室的宗旨;至于单独灭吴,这是不可能的

第二,朝野也不支持。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主张联吴抗曹,并把这个主张定为蜀汉存亡的基本国策。后来的蒋琬、费祎虽然不进行北伐了,但是联吴的政策没有变。刘禅虽然不是傀儡皇帝,但是他也不是一个有作为的千古一帝。事实上在蜀汉后期,朝廷的决策完全就是看谁的嗓门响。谁能骂架,刘禅就偏向谁。后来谯周能劝刘禅投降,其实就是因为他的嘴皮子厉害。

第三,刘禅本身也没有意愿。关于刘禅,他谈不上是个贤明之君,但他也不蠢。他其实就是个普通人,一个在乱世中被消磨了激情后,一意苟且图存的庸人。他是否昏聩或者雄才,全靠他身边的人影响

。整个蜀汉政权,有建议伐魏的,也有建议攻略凉州(比如姜维),与曹魏平分天下的,唯独就是没有主张讨伐东吴的人。刘禅他本身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既然没人提议伐吴,他也就不可能想到伐吴了。

这三点原因中,刘禅的个人愿意不足,是蜀汉不伐吴的主要原因。

最后说说刘禅其人。他生于建安十二年,还在襁褓之时,遭遇了当阳长坂坡之战。虽然那时候的他,跟着刘备遭了点罪,但当时他毕竟只是个婴儿,什么也不懂。后来到他懂事时,刘备已经坐领了荆州。

之后,刘备的发展更是如火箭一般蹿升。坐领益州,自立汉中王,称帝。短短十年,刘备就从一个居无定所的落魄军阀变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而刘禅也跟着父亲沾光,先是荆州的少主,后是汉中王世子,最后变成了太子。

当年刘备流离奔走、艰难创业、过得如蝼蚁一般时,所遭的罪。刘禅通通都都没经历过。说白了,他就是个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官二代,根本不知道“苦”字怎么写。

当然了,不知疾苦也不算什么。只要刘禅的教育没有问题,他一样能当个圣君皇帝。

但要命的就是教育问题了。刘禅从小就没有母爱,父亲刘备只顾打仗,根本不操心刘禅的教育问题。等到刘禅十六岁时,刘备逝世了。这时候的刘禅,已贵为皇帝,再也没人能干涉他的教育问题了。尽管后来诸葛亮为他统筹了一切,但是诸葛亮命薄,在刘禅二十七岁也离他先去了。而之后的蒋琬、费祎等人,谁敢管他的私人问题?

有一个人倒是敢管,但是董允也死的早。他死之后,再无人可约束刘禅。

于是,这么一个自小无母,成年丧父,二十多岁丧干爹,一生没受过任何苦难,且教育是一片空白的人,他便自然而然的做出了很正常的选择:对于建功立业,他没兴趣;对刘备和诸葛亮当年的奋斗目标,他也很难理解。或许他还会好奇,自己的父亲和相父是不是都闲的的无聊了才会去干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其实在他的认知范围内,世界很狭小。他在成年后,就没离开过成都。早期有诸葛亮替他苦撑,中期有蒋琬和费祎替他张罗,他完全不用操心,他只想好好活着。

所以,找东吴报仇这种事,他是没兴趣的。


Mer86


应答:刘禅是演义里认为一直是扶不起的阿斗,其实不然,若刘禅真是弱智刘备也不会让一个傻瓜去继承皇位,这不是等于诸葛垂帘听政吗?

其实不是这样的,刘禅即位时才十七岁,很能办事,即位后册立张氏为皇后(张飞的女儿),不但没有寻吴国报仇,而是派遣尚书郎邓芝出使吴国,巩固两国友好关系,吴主孙权与蜀国和睦,并派出使臣回访,这年两国往来不断。

刘禅即位后,即建兴二年春天,致力于发展农耕,闭关自守,让百姓休养生息,可见刘禅很会治国,那时的诸葛亮在南征四郡,同年十二月才回成都。

以后的诸葛亮不断的伐魏,如不与吴国修复好关系,那蜀国岂不是自寻死路,所以不用说在位四十一年,再长也不能再与吴国交战,这一是刘禅与诸葛亮是有共识的,其实诸葛亮的长期北伐刘禅也不支持,又不好说的太多装糊涂而已,为了国家的安危,联吴是国策,而最大的敌人是魏国,刘禅懂的!



9紫气東来


1、虽然三国鼎立维持了一段时间,但这段时间并不算长,魏国的实力是远远超过其余两国的,只不过魏国受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还有内部政权问题,一直没有腾出手。

2、在诸葛亮北伐之后,蜀国基本就处于守势,根本就无力北伐,又谈何报仇。

3、报仇是肯定想报仇的,可是实力它不允许啊!




我不是六娃


刘禅遗传他爹刘备的优点,情商高。

蜀国是三国中人口最少,经济最弱的国家,在蜀国与魏国争锋之际,蜀国人口一直处于净流出,原因主要是赋税重,徭役重。诸葛亮身为丞相,自己是非常节俭的,而且管束部下也很严厉,蜀国可以说是非常廉政的国家。

但是蜀国常年战争,国小民疲,蜀国的铜钱越做越小,能兑换的银子越来越少,也意味着政权对百姓的盘剥越来越重。

而反观他的对手魏国,从曹操到曹丕,铜钱始终如一的大,而同时期的蜀国铜钱到最后的铜钱只有当初的三分之一不到。

而且刘备当年进攻巴蜀,兵临益州时,刘备此时已经兵疲将怠,

刘备为了激励将士效命,发愿说,攻下益州城,城内金银财宝尽归你们。其实就是纵使士兵对百姓进行劫掠。

这也造成了巴蜀名士后来不肯为刘备效力,因为士兵劫掠首先冲击的必然是他们这样的大户,所以很多人后来投靠了曹操。所以造成后来的蜀国人才日渐凋零,富户不堪赋税重,穷户不堪徭役重。

蜀国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一直北伐,也是为了“政治正确”,蜀国要讨伐篡汉的魏国,表明自己才是汉朝的正统。

以弱蜀讨伐强魏,已经是勉为其难了,还能奢谈为父报仇,讨伐东吴吗?

我是“天下会会天下”,欢迎您的关注!


天下会会天下


不是不想,是不能。

刘关张在桃园结义。除了几碗酒几双草鞋外,几乎没有多少余物了。后来好在大哥头脑清新,找本书翻到一点无形资本,才带着两个弟弟走南闯北,颠沛流离。左栖右息,在荆州落脚。人多地少,又诈取同宗西川,方才各自相安。


不道,关二哥不听孔明外交政策办事,失了荆州等地盘。大哥三弟一听噩耗,起兵雪恨,结果弟死兵挫,大哥败回白帝城。受托于孔明。新主继位,内外交困。东孙权,北曹操,南方又三郡勾结孟获新反。这雪上加霜。孔明布署周边防卫后,兵力不多,渡泸水平叛。归国后,国内大将己不多。征伐乏人。赵云魏延等,关兴张苞虽强力而早夭。蜀中更无人,惟有丞相心。
孔明六出祁山,寸土不得,徒耗财力人力物力。继之以姜维,而屯田避沓中。此时的刘禅,早就没心报父之仇了。几十与东吴的交往早就淡化了个人恩怨这"翅膀不硬,不可以言飞″,实力不济不可以言伐。刘禅尚明白此理,而比他更明达的蜀中群臣自然不敢提议报仇之类言论了。


劉一千五


(这个纠正一下,是刘禅shan四声)

公元219年,关羽丢掉荆州,次年曹操去世,曹丕于同一年称帝,公元221年刘备发动伐吴战争,222年刘备兵败,223年刘备病逝。

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虽没有《三国演义》和《三国》等作品称的几十万,但是也有几万的主力被消耗。陆逊为什么没有继续攻打蜀汉呢?一是赵云援军到了,二是要防止曹丕用兵。

果然曹丕随后伐吴。

夷陵之战蜀吴都有损耗,以蜀为多,为了稳定政局,诸葛亮安排邓芝去找孙权谈判(新版《三国》演绎的是马谡,借以突出其才),随后达成共识。两家重归于好。这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

(新《三国》剧照,马谡形象)

待孙权称帝时,蜀吴“二帝并尊”,为何关系牢固,因为二者皆弱。蜀汉中后期都是诸葛亮掌权,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行动。刘禅继位时就年幼,而且贪玩不才,如何东进。

诸葛亮死后,刘禅宠信黄皓,把诸葛亮的教诲抛诸脑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这话跟白说了一样。

(手绘大致示意图,不精确)

蒋琬、费祎相继掌握大权,蜀汉内部矛盾重重,没有一个人能起到诸葛亮那样的作用,一呼百应。大臣们政见不同,能力根本就无出动大军。等到费祎死后,姜维几乎是独揽军权,这才有规模比较大的北伐举动。

刘禅一没想法,二没能力,三内部派系不能达成统一,四外部压力太大。


大眼大世界


刘禅为他爹报仇?向谁报仇?自然是向孙权报仇。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了数万精兵,当时刘家的精英班底几乎倍一扫而空,马良这些人都战死。可以说,蜀汉损失了至少8层的实力。刘备逃回白帝城,郁郁难平,很快就羞愧而死。刘备死前,把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等重臣。而诸葛亮之后成为蜀汉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虽然刘禅是皇帝,但是仅仅只有一个名义,真正执掌蜀汉大权的是诸葛亮。诸葛亮不是皇帝,实际上他的权利超越了皇帝。而诸葛亮审时度势,知道不宜与孙吴硬磕,否则就会让曹魏乘虚而入。于是,诸葛亮派出使者,与东吴重新修好。而东吴也知道不宜开战,很快就达成了结盟协议。诸葛亮在蜀汉是真正的老大,他的外交政策就是与东吴结盟,他说不许打,谁敢提?

诸葛亮去世之后,主宰蜀汉军政界的是费祎,大将军姜维也要听命于他。费祎这个人头脑比较清晰,反对穷兵黩武。费祎说,我们国力最弱,能守住就不错了,还是先发展经济。所以,费祎也不可能去攻打东吴。费祎去世之后,刘禅才真正的手握大权,但是他这个人是一个玩乐皇帝,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姜维的一门心思是北伐中原,与东吴依然保持盟友关系。


怀疑探索者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已经说过了,“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蜀汉灭亡时,只有人口十万户,而东吴有七十多万,当然,可能有很多奴籍未算入其中,但是蜀汉比不过东吴是肯定的,而且,蜀汉国内局势不稳定,南中反复不定,前期越雋太守都无法上任,而且多任太守死于非命,后期张嶷,马忠长期安抚南蛮,消耗很多国力,同时,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刘禅也一定是懂的,强如曹魏,如果刘禅非要去为父报仇,那结果只能是蜀吴双双凉凉,而且夷陵之战之战之后,诸葛亮立刻与东吴重修旧好,更说明了,与东吴开战有百害而无一利,更何况作为一个政治家,刘禅是要比我们很多人强得多的,暂时的敌人,永恒的利益,自古都是这个理,你看夏侯霸就算老爹都被蜀汉弄死了,不还是投靠了蜀汉嘛



乌干达小王子


天家无私事,同样,天家也不应有私仇!

天子代天驭民,持国之重器,岂能妄动兵戈!刘备已经自私一次了,刘禅不能再错了!假若刘禅重走刘备的老路,蜀汉的百姓竟会背负更为沉重的税负,原本还有100多万的人口,几次折腾下来,又不知道还能剩下多少?

蜀汉将形同枯槁,更不会有后来的六出祁山,也不会因此成就诸葛亮的千古美名。

按照上面这个逻辑,刘备在面对关羽张飞接连被杀时,主张为其报仇就是明显的不顾大局,将之前所有谋划全部毁掉!估计会有人问了,兄弟死了,报仇都不行么?还有没有人性!恰好说对了,真正的天子就需要冷血无情,对天下不应有个人的感情,更不能受其左右!

我们来列举一下吧:

汉武大帝诛杀亲子。

唐太宗玄武门弑兄,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

等等,冷血无情丝毫没有影响这些人成为千古明君!

真相很刺眼吧?谁说不是呢!


瓦尔登的船夫


没仇可报啊!

首先,刘备的死不能全怪孙吴,完全是他自找的。因为,夷陵之战是刘备先发动的战争,也是他要一意孤行的扯破孙吴联盟的关系,倾尽全力伐吴的。



再说,在夷陵之战中,孙吴其实算是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因此,如果刘禅说硬要说为刘备报仇,这是说不过去的。



而且,刘备在夷陵战败后,孙权的处理方式也是非常明智的。一方面,不乘胜追击刘备的败兵,;另一方面,又主动遣使求和。这些举措最大程度的缓和两方的关系。



此外,加上蜀吴两方经此一战都损耗巨大,又同时面对强大的曹魏之威胁,这样一来大家都希望能恢复蜀吴联盟,共同抗曹。

如果刘禅真要和孙吴过不去,最后只会便宜了曹魏,害苦了自己。毕竟三国之中蜀汉国力最弱,倘若失去孙吴的支持,最先被干掉的肯定就是蜀汉。



这些利弊,刘禅和诸葛亮不会不懂。而事实上刘禅能在位四十多年,绝非演义中所描绘的那般不堪,他并非扶不起的阿斗。相反,刘禅是一位很懂得避重就轻的君主。

因此,在公在私,刘禅都不会以报仇之名义找孙吴报仇。反而应该是在外交上进一步加强与孙吴的关系,修补被刘备破坏的联盟,才是最符合蜀汉的战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