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精心挑選的姜維最後為何不堪一擊?是看錯人了嗎?

小褝仙


不堪一擊的明顯不是姜維。。。。而正是扶不起的劉阿斗。

丞相沒有看錯姜維,雖然不是小說中的繼承人、師徒關係,但姜維作為曹魏降將,確實得到丞相的器重,被丞相讚許為“涼州上士”,被任命為中監軍徵西將軍。丞相去世的時候也遺命姜維次於魏延斷後。回成都後即被加封平襄侯,此時姜維才三十多歲。可以說完全是諸葛亮一手栽培的了。而在丞相去世後,政治和軍事逐漸分離,掌管政治的是蔣琬、費禕、董允、陳祇等人,掌管軍事的是姜維。

但是蔣琬、費禕等人都偏於保守,對於姜維的北伐處處掣肘。最後姜維甚至怕被後主猜忌,所以才跑去遠離成都的沓中屯田。最後鄧艾孤注一擲從陰平古道偷渡,姜維這才反應過來,從沓中回師搶救。其實鄧艾進入蜀地後士兵已經疲憊不堪了,如果丞相的兒子諸葛瞻能死守綿竹等待姜維,甚至後主守住成都,姜維都有機會殲滅鄧艾。但無奈當時通訊和交通跟不上,蜀國君臣第一反應肯定是劍閣被攻破,姜維不知道被打到哪去了。所以後來後主下詔讓姜維歸降,姜維軍中的士兵都氣憤得拔劍砍石頭,恨不能與魏軍決一死戰。儘管姜維之前和鄧艾作戰一直被壓制,但是像這樣的情況,姜維還是完全可以勝利的。而且實力暫且不說,至少士氣是在的。就算是投降了,本來作為高級降臣也可以享受優待,但姜維偏偏要復國,最後用自己的生命為這個短命的國祚陪葬。可見丞相確實沒有看錯人。


林屋公子


姜維在蜀國後期的表現可圈可點,可以說是蜀漢最後的依仗,姜維沒有不堪一擊,諸葛亮也沒有看錯人。

姜維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時候,在天水收降的並重點培養的。在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和姜維是師徒相稱的,但是在正史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但是看諸葛亮給蔣琬的書信,可以明確的讀出諸葛亮對姜維的器重和喜愛。稱其為『涼州上士』。

亮與留府長史張裔、參軍蔣琬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說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比馬良都要優秀;並且難得的是“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所以會專門帶他參見劉禪。

可以說,姜維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下屬”,但是,姜維並不是像三國演義裡面那樣,是諸葛亮選定的接班人。因為正史中諸葛亮的接班人就是蔣琬和費禕。姜維以降將的身份,能夠做到大將軍,是姜維自己奮鬥的結果,而不是諸葛亮的安排。

在蔣琬費禕二相主持的時代,姜維一直沒有獨立帶領大兵團作戰的機會,等到蔣琬病故,費禕被刺殺之後,姜維沒有了約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

但是姜維的北伐總體來說並不成功,一方面是蜀漢的國力已經今非昔比,在劉備時代,蜀漢能夠和曹魏、東吳一較長短,是因為劉備雖然只有四川一塊地方,但是軍隊都是跟隨劉備征伐四方的精銳,並不虛魏國和吳國。

而到了姜維時代,這些跟隨劉備諸葛亮打天下的精銳已經老的老,死的死,姜維只有四川一省的兵源可用,質量自然比當年轉戰天下的精兵要弱一些;與此同時,魏國鎮守雍涼的將軍是郭淮、鄧艾和陳泰。這三個人無論是從智力還是謀略上,都和姜維在同一個檔次上。就像“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中的主角廖化所說的那樣:

"'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詩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後',今日之事也。

姜維的困境就是智謀不比對方強,而兵力比對方少,又頻繁用兵。這種情況下,要求姜維能夠北伐取得很大的戰果,也確實是強人所難。

但是即便如此,姜維在北伐中依然不乏閃光點。在狄道城,姜維曾經取得了洮西大捷,殲滅魏軍數萬,一度殺的雍涼人人膽寒。從殲敵的數量和影響來看,是諸葛亮時代都沒有取得的大捷,也是蜀國對魏國取得的最大的勝利。

到後來,鄧艾鍾會雙伐蜀,在沓中屯田的姜維聽聞此事,妙計頻出,在陰平橋頭巧妙騰挪,擺脫了鄧艾的糾纏,在漢中已經大部丟失的情況下,硬生生的把鍾會擋在了劍閣,如果不是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奇襲成都,並且後主又比較窩囊不敢死守待援,鍾會基本上都已經打退堂鼓準備收兵回朝了。所以聽說後主投降了,姜維氣得拔劍砍石頭,說:“我們正想死戰,怎麼就投降了!”

在整個後三國時期,可以說蜀漢就是靠著姜維做國之干城來延續國祚,怎麼能說姜維不堪一擊呢?諸葛亮對姜維的器重並沒有看錯,姜維也確實是忠心赤膽為蜀漢奮鬥到了最後一刻。


經史通義




可以說諸葛亮非常看好姜維,培養了姜維,但並沒有把姜維當成政治接班人,只能說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和一部分軍事才能。姜維實際上非常優秀。

姜維原本是隴右曹魏的軍官,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遭到上司猜疑而投奔蜀漢,時年27歲。諸葛亮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心向漢室、很有膽略,是涼州上士,從而帶姜維在身邊悉心培養,但諸葛亮最終向劉禪推薦的接班人是蔣琬、費禕,並非姜維。



歷史上的姜維,軍事能力是很強悍的,其軍事能力遠超過鄧艾與鍾會,稍微強於陳泰。在國力遠弱於曹魏的情況下,其北伐勝多敗少,曾經多次大敗曹魏關隴軍團,並非不堪一擊。

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蔣琬隨後接班,迅速穩定蜀漢局勢。此時的曹魏,在此前諸葛亮的多次北伐下,國力損耗嚴重,經濟疲憊,民有菜色,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急需休養生息,而蜀漢雖然國小,但軍力強悍,經濟發展強勁。因此蔣琬積極練兵,營造舟船,準備經漢水水路向東前出上庸、新城,實施北伐,但沒來得及出兵就病逝了。隨後費禕當政,而費禕偏向保守,錯過了幾次絕佳北伐的機會。姜維每次建議出兵,費禕頂多給姜維一萬軍隊,只能小有收穫,使得重創曹魏的良機屢屢失去,姜維只能徒喚奈何。

公元253年春,費禕在一次酒宴上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身亡,尚書令陳祗隨後掌握蜀漢內政大權,開始全力支持假節的衛將軍、領涼州刺史職位的姜維實施北伐。但此時的魏國,除了興勢之戰外,與蜀漢近二十年沒有太大的戰事,因而獲得了喘息良機,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實力迅速恢復,並且在江淮地區形成了龐大的軍事資源集結,其國力已經遠遠超過蜀漢。姜維的北伐,似乎已經無力迴天。

公元253年夏,姜維率領二萬多軍隊經石營出擊隴右,圍攻南安,魏國雍州刺史陳泰率領大軍前來救援,至洛門時,姜維因軍糧耗盡而被迫退軍。



公元254年,姜維率軍進攻隴西,魏國狄道長李簡舉城歸降。姜維接著進攻襄武,擊滅魏將徐質,魏軍殘兵逃跑。姜維乘勝追擊,陸續攻破河間、河關、臨洮等地,遷大批民眾還蜀地。

公元255年,姜維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出狄道,獲得洮西大捷,魏國雍州刺史王經損失慘重,數萬人被殲滅,只好退保狄道城。魏安西將軍鄧艾見勢不妙,主張“壯士斷腕”,提出放棄隴右、化整為零逃跑的建議,遭到徵西將軍陳泰的拒絕。陳泰親率大軍救援,姜維不能迅速攻克狄道城,擔心遭到內外夾擊,只好退守鍾題。

公元256年春,姜維因功升為漢大將軍,隨即與駐守漢中的鎮西將軍胡濟約定兩路出兵,於上邽會合。姜維隨後按約定率軍至段谷與魏國鄧艾大軍對陣時,胡濟卻沒有來,姜維所部遭到絕對優勢魏軍的圍困,糧草斷絕,外無援兵,只好強行突圍,死傷甚重,而隴西所獲地盤躁動不安,百姓埋怨。於是姜維請求自貶為後將軍,行大將軍事。



鑑於野戰兵少而導致段谷之敗,為了集中軍力,姜維提出“聚兵斂谷”的策略。

此前漢中實行重兵層層據險防禦、所謂“錯守諸圍”的策略,姜維認為此舉固然可拒敵於漢中之外,可保漢中防守無虞,但漢中久無戰事,同樣造成了嚴重的軍力浪費。

因此,姜維主張撤回各險地駐軍,在漢、樂二城各駐紮五千軍隊,城內集聚大批物資,並在陽平關口駐紮大約二千軍隊,關城等地駐紮少量軍隊,如此可抽出二萬左右精兵加強野戰軍團,集中軍力以奪取隴右。

如果漢中遭到敵軍進攻,則漢軍實行堅壁清野,並依託漢、樂二城以及陽平關堅決防守,那麼敵人大軍久攻不下,糧食經秦嶺運輸困難,必然缺乏糧食,只能撤軍穿越茫茫秦嶺返回關中。此時,回援漢中的蜀漢野戰軍團可以趁機沿途實施切割打擊,則必然可重創缺糧缺物資的敵軍。

姜維“聚兵斂谷”的策略得到了陳祗的支持,獲得了劉禪的同意。

公元257年,得知魏國諸葛誕起兵反對司馬昭,姜維遂率軍數萬出駱谷至沈嶺,取得了一系列小的勝仗,並意圖奪取魏國關中地區的糧食物資重地。魏徵西將軍司馬望和安西將軍鄧艾見勢不妙,立即合軍,依險據守。雙方沿芒水對峙。第二年春,得知諸葛誕敗亡,姜維撤軍,復任為大將軍。

但在公元258年,一直大力支持姜維北伐的陳祗去世,宦官黃皓得到劉禪重用,開始禍亂朝政。蜀漢內政陷於混亂,忠良之士遭到排擠,蜀漢經濟發展停滯,趨於困頓。而魏國在雄才大略的司馬昭的治理下,經濟快速發展,國力日趨強勁,軍力強盛。

這段時間,由於黃皓、譙周等人都反對並阻擾繼續北伐。姜維遂在漢中調整部防,實施“聚兵斂谷”的策略。

公元262年十月,姜維好不容易再度北伐,率兵攻入洮陽。魏徵西將軍鄧艾率優勢軍力迎戰。由於姜維孤師遠征,給養困難,難以持久。鄧艾在洮陽以東的侯和,嚴陣以待,據險阻擊蜀漢軍隊。姜維經激戰,無法突破,並遭到鄧艾反攻,見損失較大,只好退軍。

宦官黃皓以此構陷姜維,意圖剝奪姜維軍權,企圖用拍自己馬屁的右將軍閻宇代替姜維。姜維則上疏劉禪,請求誅殺黃皓,遭到拒絕。姜維見勢不妙,只好率軍前往沓中屯田避禍。

閻宇原本是荊州南郡人,年輕時進入成都,為人勤勉,處事精細,素有才幹和功勞。延熙末年,接替張表成為蜀漢第六任庲降都督,出鎮南中,後來升任右將軍。為了配合東吳,公元257年奉命帶領五千精兵進駐白帝城,次年擔任永安都督,與黃皓一直交好。


公元263年,司馬昭為了進一步撈取政治資本,消除弒殺曹髦的不利影響,提出伐蜀計劃。此計劃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徵西將軍鄧艾認為蜀漢尚有姜維不好對付,不宜伐蜀。只有鍾會大力支持司馬昭。

於是司馬昭任命鍾會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統領伐蜀事宜。鍾會親率十二萬大軍進攻只有一萬多守軍的漢中,讓徵西將軍鄧艾另外率軍三萬多進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維,以作牽制,並讓雍州刺史諸葛緒另外率軍三萬多進佔陰平,以堵截姜維所部退路。



當姜維在沓中屯田時,得知魏國鎮西將軍鍾會在關中集聚重兵,判斷魏國即將大舉伐蜀,隨即向劉禪上書,建議立即增兵陽安關口與陰平關,加強防守。

但劉禪收到姜維上書後,不召開朝議,卻去詢問黃皓。黃皓占卜後回答說魏軍不會來進攻,於是劉禪就繼續尋歡作樂去了。

鍾會在進攻漢中時,遭到漢、樂二城的頑強抵抗,未能攻克,只好留下二萬軍隊包圍這二城,然後移大軍於陽安關口。蜀漢守將傅僉率軍外出破壞魏軍攻城器械時,其副將蔣舒卻獻城投降。

鍾會隨即率大軍越過陽安關口,攻克關城,直撲劍閣而去。

沓中的姜維,遭到鄧艾的猛烈進攻,得知陽安關口失守,立即擺脫鄧艾的糾纏,撤軍回援漢中,在陰平橋頭遭到諸葛緒的堵截。姜維率部做出佯動,假裝要分兵穿插至諸葛緒身後切斷其糧草及退路,嚇退了諸葛緒。姜維趁機越過陰平橋,迅速趕往劍閣,以四萬多軍隊據險頂住鍾會十二萬多大軍。諸葛緒被姜維甩脫後,拒絕了鄧艾共同偷渡陰平小道的建議,趕去與鍾會大軍匯合,被鍾會以“畏縮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陽,其軍隊被鍾會合並。同時,鍾會派出田章率一萬多精銳軍隊與鄧艾匯合,支持鄧艾偷渡陰平的計劃。

姜維立即將鄧艾偷渡陰平的軍情派人緊急通知身在成都的皇帝劉禪。劉禪則派遣時年三十七歲的衛將軍諸葛瞻率領一萬多人的精銳宿衛營前去阻截鄧艾。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才思敏捷,精通書畫。諸葛亮病逝時,諸葛瞻僅有八歲,受到大家的細心照顧,從來沒有參加過戰鬥,毫無軍事經驗。但是由於其父親諸葛亮生前卓越的軍事能力、非凡的聲望,所以蜀漢之人包括皇帝劉禪在內,都自然而然地認為諸葛瞻也必然軍事能力不凡,對諸葛瞻能否阻截鄧艾毫不擔心。當蜀地各郡郡守請求帶兵馳援成都時,劉禪一一拒絕,在派出諸葛瞻後只同意永安都督、右將軍閻宇帶領五千軍隊前來成都。



鍾會十多萬大軍久攻劍閣不下,而糧草即將斷絕,無奈之下只好準備退兵回關中。此時,漢、樂二城依然牢牢地掌控在蜀漢軍隊手中,如此,這十多萬勞師遠征的缺糧部隊能順利地撤出漢中麼?



眼看姜維“聚兵斂谷”、重創敵軍的計劃即將實現。

但是,姜維卻收到一個不好的消息:衛將軍諸葛瞻及其率領的宿衛營於綿竹被鄧艾擊滅!

姜維立即率兵往成都撤,只要迅速進入成都堅守,並堅壁清野,即將缺糧的鐘會、鄧艾大軍在蜀地最終將無所作為,只能退兵,蜀漢不會亡,並依然能夠重創魏軍。

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姜維收到了劉禪命令他向魏軍投降的詔令。蜀漢將士氣的拿刀砍石頭,但君命難違,姜維只好下令部隊向鍾會投降。漢、樂二城守軍也於同期收到了向魏軍投降的詔令。

此前,當鄧艾、諸葛緒牽制、堵截姜維野戰軍團的目的落空後,諸葛緒率部前往劍閣與鍾會會師,而鄧艾則在鍾會的支持下率部偷渡陰平景谷道,穿越七百里無人區,歷經艱難,抵達江油城下。此前,江油守將馬邈派出三千軍隊在伏擊鄧艾前鋒田章所部一萬多人的戰鬥中已經損失殆盡,此刻面對突然出現的大批飢餓疲憊的魏軍,城中幾乎無兵,而且外無援軍,為避免被屠城,只好投降。

實際上,蜀漢衛將軍諸葛瞻本來已經奉劉禪命令提前率領一萬多人的宿衛營緊急趕來,但在抵達涪城後,卻徘徊不進,最終貽誤戰機,使得江油陷落。當時部將黃崇聲淚俱下的建議他立即趕往江油以北的險要處,依託江油城阻擋鄧艾軍隊,不要讓三萬多魏軍進入平原,但諸葛瞻拒不聽從。

得知江油陷落,諸葛瞻很是後悔,但為時已晚。前鋒與鄧艾軍隊剛一交戰,敗退下來,諸葛瞻慌忙撤出涪城,退往綿竹。在綿竹不據城防守,卻列陣與三倍於己方的鄧艾軍決戰,遭到對手左右夾擊。諸葛瞻先勝後敗,終至兵敗身死。諸葛瞻戰死前長嘆一聲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還有什麼面目回去呢?”

看來,諸葛瞻至死也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問題;當然也是劉禪用人不當,應對出現了一系列重大失誤,尤其錯用諸葛瞻去堵截鄧艾,這是鄧艾能夠長驅直入成都的關鍵原因。



鄧艾綿竹之戰擊滅諸葛瞻後,率軍直抵成都,驚慌失措的劉禪,對右將軍閻宇也失去了信心,在譙周的忽悠下,舉國投降,蜀漢滅亡。

姜維最終在隨後的鐘會之亂中被魏軍殺死,時年63歲,其全家也被魏軍屠滅。



姜維,一代英才,軍事才能出眾,對蜀漢忠心耿耿,是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其“聚兵斂谷”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本來即將重創魏軍卻終未能力挽狂瀾,實際上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蜀漢之滅亡,姜維獨木難支,非姜伯約之過,最終只能留下深深的嘆息。

當然,從根源上來講,費禕生前的保守政策是姜維北伐未能重創魏國國本的重要因素。費禕長時間的和平政策,耽誤了蜀漢大事,給予了魏國休養生息並從容加強邊軍戰力的良機,致使諸葛亮北伐成果毀於一旦。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曹魏隴右邊軍在諸葛亮面前不堪一擊,根本來不及訓練出強大力量就被諸葛亮接連摧毀,曹睿往往只能出動中央軍團來回應對,耗資巨大,頻繁戰爭幾乎拖垮了曹魏;等到姜維北伐時,不僅魏國隴右邊軍的戰鬥力已經大幅度增強,無需出動中央軍就能頂住姜維北伐軍隊,而且魏國國力得以恢復,並在江淮地區發展出了強大的軍事資源集結。姜維北伐,為時太晚,已經難以撼動魏國國本。


紅色星河


姜維是曹魏所屬的隴西天水冀縣人,原在在本郡當小官(天水參軍)。諸葛亮第一次率蜀軍出祁山北伐曹魏時,姜維歸降。諸葛亮很賞識他的才華,因而著意栽培他。對曹魏降官姜維,諸葛亮一直信之不疑,不僅破格錄用,將其攫拔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還有意將他培養成自己衣缽的傳承者,此時的姜維剛滿27歲。

諸葛亮毫不掩飾自己對姜維的賞識,多次誇他是“隴西奇才”。《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寫給張裔、蔣琬的信中稱讚說:“姜伯約對大業忠誠勤奮,考慮問題精細周到,考察他所具備的才能,馬良、李邵這些人都遠不及他。此人心繫漢室,才幹出眾,遠超常人”。後來,諸葛亮提拔姜維為中監軍、徵西將軍。諸葛亮病逝後,姜維肩負北伐重任,成為蜀漢後期最重要的軍事將領。

諸葛亮死後,姜維獨攬蜀漢軍政大權。在軍事上,姜維全面承襲了恩師諸葛亮窮兵黷武的做法,而且比老師有過之無不及,來了個九伐中原,雖然取得了一些局部勝利,但總體勝少負多,無益大局。為了謀求軍事上的速勝,姜維搞了一次“新軍事變革” ,就是將魏延部署在漢中外圍的軍事據點全部撤掉,收縮防線,也就是史書中說的“斂兵聚谷”,企圖吸引魏軍主力傾巢來攻,再通過快速反擊,來他個關門打狗,以實現畢其功於一役、大量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戰術目標。

當初劉備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的時候,魏將主要兵力都部署在漢中外圍。魏軍來攻,因受蜀軍外圍兵力的牽制,基本都無法攻進來。興勢山之戰,王平之所以能大敗曹魏大將軍曹爽,就是因為堅持了這個原則。魏延鎮守漢中好多年,守得固若金湯,可以說替蜀國牢牢地扼守住了北大門。

姜維主事後,認為魏延之法雖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但卻無法大量的消滅敵人,過於保守。所以他全面否定了魏延的做法,用一種全新的作戰思路取代了早已被證實行之有效的魏氏禦敵法。這種新戰法就是“斂兵聚谷”。具體方法是等魏軍發起進攻時,蜀軍主動放棄外圍,將所有重兵撤回,退守漢、樂二城,使魏軍無法逾越二城進入漢中一帶的平原地區 。待魏軍大舉進攻時,蜀軍派出小股奇兵不停地襲擾敵軍,使其日夜不得安寧,等魏軍久戰疲憊,士氣低落,糧草即將耗盡,被迫撤軍時,蜀軍主力再發起全面反攻,一舉全殲敵軍。

新的戰略構想確定後,很快就下令軍隊具體執行。姜維命令胡濟、蔣斌守漢城,王含守樂城,為了增大保險係數,姜維又下令在安西、建威等地構築了大量防禦工事。

姜維的這種全新戰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他無視敵強我弱的現實,其水準和當年那個只擅紙上談兵的趙括相當。

把敵人放進來,再將其一鼓聚殲確實是個好辦法。但這種戰法必須保證自己有遠強於對手的機動力量和優勢兵力。姜維忽視了蜀軍與魏軍的差距。蜀軍以步兵為主,而來自北方的魏軍則以騎兵為主,論機動能力與作戰效率,蜀軍根本無法與魏軍相提並論。當然,蜀國的步兵擅長山地戰,但打反擊戰是需要速度的,兩條腿的怎麼都沒有四條腿的機動能力強。姜維這樣做,無疑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即使魏軍進攻受挫,或因糧草不濟而主動回撤,蜀軍也很難發起大規模快速反擊,無法對逃跑的魏軍發起致命一擊。

而且蜀軍主動撤掉外圍兵力,把大批敵軍放進來,將重兵全部放在漢、樂二城中設防,戰略縱深就沒有了。一旦有一城被敵軍攻克,就等於被撕開了一道大口子,整個防線就岌岌可危了。

假如魏軍以兵力、速度優勢一舉突破了漢、樂防線,那麼,漢中一帶的平原地區就無險可守,取漢中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漢中一丟,西川門戶洞開,蜀漢的統治核心——成都平原也就危若累卵了。當年兵多將廣的益州牧劉璋之所以緊急邀請劉備率軍入川,就是因為漢中張魯欲揮師入侵西川,由此可見漢中對於西蜀的重要性。

之後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證明,正是由於漢樂二城的失守,直接導致漢中淪陷。

《三國志·鍾會傳》記載:“蜀令諸圍皆不得戰,退還漢、樂二城守。魏太守劉欽趨子午谷,諸軍數道平行,至漢中。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會徑過,西出陽安口(關)”。

後來魏國司馬昭發起了滅蜀之戰,派鍾會、鄧艾率大軍攻蜀。見魏軍大舉來攻,蜀軍依照姜維的戰前部署,全部退守漢、樂二城。蜀將王含和蔣斌各率五千兵馬分守二城。鍾會命魏將荀愷和李輔各自率領一萬人馬將漢、樂二城團團圍住。而鍾會自己則率大軍繞過二城繼續前進,對二城視而不見,得以順利的西出陽安關。

漢、樂二城再雄險,也不過是兩個城池而已。鍾會繞過這兩座重兵扼守的據點,毫無戰略縱深的蜀軍也就無險可守了,外圍又無機動兵力可以襲擾、牽制敵人,姜維精心構築的防線也就名存實亡了。

荀愷、李輔很快指揮魏軍攻陷了漢、樂二城 。隨著漢、樂防線失守,鍾會得以率魏軍主力屯兵劍閣,窺視西川。雖然姜維率軍憑藉劍閣天險進行了頑強抵抗,魏軍久攻不克,進退維谷,但姜維卻無力分兵扼守其他入蜀要道,鄧艾就可以率偏師從容地尋找入川的捷徑了。假如沿用魏延之法,漢中就不會輕易淪陷,鄧艾也就不會那麼順利地就率奇兵偷渡陰平,突然兵臨成都平原,如果沒有鄧艾的那次軍事冒險,蜀漢仗恃山川之險,絕不會那麼快就迅速被滅亡了。

當然,導致劉漢政權迅速覆滅的原因錯綜複雜,將這筆賬全算在姜維一個人身上似乎也有欠公允。然而,細究史料就會發現,正是因為諸葛亮錯用一人,才導致蜀漢滿盤皆輸,倒也符合歷史事實。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實屬窮兵黷武之舉,不僅耗空了國家財政,還使民眾疲於徵調,幾乎力竭,遂至國人怨聲載道。諸葛亮重用私人,排斥異己(主要是劉備舊部),使劉備身後的蜀國人才匱乏,“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就是明證。蜀國人才空虛,姜維還算其中的佼佼者,但他照搬諸葛亮那套,不顧蜀國地域狹窄,綜合國力遠遠弱於曹魏,仍然不顧一切地大舉伐魏,又因為一系列戰略、戰術的失誤,最終被曹魏名將鍾會、鄧艾擊敗。

姜維在攸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竟然出此下策,實在和其“隴西奇才” 的盛名不符,也著實令人費解。

那麼,以睿智著稱的姜維為何敢於擅改前人已經被屢屢證實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呢?

西晉文學家、思想家傅玄是《魏書》的主要編纂者。他在其著作中對姜維如此評價道:“維為人好立功名”。傅玄對姜維的評價可謂一針見血,非常精準。意思是姜維好大喜功,為了自己建功立業,揚名立萬,他急於求成,利令智昏,結果其功力火候又遠不如諸葛亮,最後不僅沒有功成名就,還親手葬送了蜀國的社稷江山。

諸葛亮死後,費褘曾主政過一段時間。他採取罷兵息戰、與民生息的正確治國方針,並很快產生了良好的實效。費褘生前曾告誡姜維,希望他不要心存僥倖,總想著畢其功於一役,在短時間內滅掉強大的曹魏、興復漢室,一旦某個環節出錯,就會前功盡棄、滿盤皆輸。

由此可見,姜維肯定不是挽救蜀漢政權的中流砥柱,更不是扶大廈之將傾的英雄人物,而他正是導致蜀國迅速滅亡的罪魁禍首。諸葛亮用人失察、選接班人看走眼,也負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

【插圖源於網絡】【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這個問題要分演義和歷史兩種回答。

首先,如果按照三國演義而言,姜維肯定不是“ 不堪一擊”。在演義中,姜維於諸葛亮死後,九伐中原,勝多負少。包括對上鄧艾也是佔據優勢。一次將司馬昭都圍困在了鐵籠山,還有兩次圍困鄧艾,都是黃皓在朝中讒言作亂,才導致後主下令收兵。按演義說法,姜維是典型的忠臣被讒言,無功而返。到了最後關頭,姜維面對絕對優勢的魏軍入侵,依然能夠死裡求生,想出煽動鍾會造反的計策。作為一個魏國降將,很對得起諸葛亮的栽培了。

如果按照三國志而言,那麼,姜維並非是諸葛亮選定的繼承人。雖然諸葛亮228年奪取天水後收了姜維是很高興,但並未將姜維作為繼承人培養。諸葛亮的政權習慣是文人掌大權,武將聽候調遣。實際上在諸葛亮的繼承人蔣琬、費禕執政期間,姜維是有點受壓制的。他的地位,其實更類似於諸葛亮時代的魏延,是軍頭的代表。另一方面,歷史上的姜維表現雖然不如演義中搶眼,比如對鄧艾實際上是落下風,但整體來說,也遠不到“不堪一擊”的程度。畢竟歷史上的戰爭不像演義中是武力和智力的比拼,而更多是國力比拼。姜維以越來越衰敗的蜀漢,在朝廷內黃皓、諸葛瞻分權扯後腿的情況下,數次北伐,整體打了不少漂亮仗,殲滅魏軍數萬。單從殲敵數量,甚至超過諸葛亮時代。雖然是一種迴天無力的無奈,卻也夠的上名將稱謂。最後蜀漢的滅亡,姜維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畢竟他帶著主力去沓中屯田是導致漢中丟失的第一步。但在這個大前提錯誤下,姜維微操方面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既擺脫了諸葛緒、鄧艾的前後夾擊,更在蜀漢滅亡後用計策企圖復國。本質上說,蜀漢到姜維時代,已經是大勢已去,不出現奇蹟沒法復興了。姜維並沒有實現奇蹟,但他至少努力了,並且取得了超出大多數人期望的成績。


巴山夜雨涮鍋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這個問題提的有紕漏,姜維並沒有不堪一擊啊,實際上,在諸葛亮去世後,他一直就是蜀漢最得力的武將。而相反來說,諸葛亮挑選的接班人,並不是姜維。


諸葛亮死前,別人問他,丞相百年後誰能接任呢?他說我死以後蔣琬可以繼任,蔣琬死後費禕可以接班,說完就閤眼了。這兩位能接班諸葛亮位子的人裡面,並不包括姜維姜伯約。

而事實上,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的權力分配就不再由丞相一人說了算了,姜維、蔣琬和費禕各自都繼承了他諸葛亮的一部分權力,但都沒有全部繼承,並且彼此之間還保持一定的制約關係。從這個角度來說,姜維也可以說不是諸葛亮的繼承人,也可以說是諸葛亮繼承人的一部分。



而姜維真的不堪一擊嗎?根本不是啊。著名的“九伐中原”就是他的業績,而且實際上打了十一次魏國。而且最後在蜀漢覆亡的時候,他的主力部隊也把敵人阻擊的很好。之所以最後輸掉了戰爭,並不是姜維仗打得不好,而是鄧艾這個不要命的傢伙帶著人從劍門關突襲進去了而已。

所以,諸葛亮沒有精心挑選姜維做他的接班人,姜維也絕不是不堪一擊的庸才。



青言論史


姜維不堪一擊?國家被敵國入侵,皇帝帶著大臣們舉首都而降了,還能拉著敵軍主將跟自己一起造反,還差點就成功了……這樣的事蹟,中國歷史上有幾個?世界歷史上有幾個?當時鍾會如果策略再得當一些,手上二十大軍據險而守,以益州的地勢,難到司馬家就一定有把握迅速平叛?而如果司馬家不能速平,曹氏宗親在內,孫吳軍隊於外,三國曆史的未來恐怕連諸葛亮復生也未必能猜出個大概。

說姜維弱,大致有兩個原因:一是九伐中原最終失敗,二是沒守住漢中(反觀魏延卻將漢中鎮守的固若金湯),三是駐軍沓中,失了先機。這些恐怕非戰之罪:蜀弱魏強,蜀漢北伐形勢最好的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出兵,不是因為那時候曹魏弱,而是那時候曹魏不設防。諸葛亮沒有開好頭,投降的三郡被血洗,整個蜀漢北伐事業基本成空,姜維怎麼翻盤?

而沒守住漢中,那是因為姜維是總統帥,他是要戰果、要北伐的;而魏延只需要守漢中就可以了。單單給姜維一個漢中,難道他守不住?只是守住了漢中又如何?蜀漢還是要被拖死。而駐軍沓中……那也是避禍啊,一個外將,得罪了皇帝的寵臣,你還讓他怎麼樣?綜上,姜維不堪一擊,這個立論不成立。


亞歐研究寮


首先先說明觀點姜維並非不堪一擊,諸葛亮選繼承人主要看兩點才智,忠純。

姜維沒有諸葛亮那麼大的權勢,諸葛亮用正,姜維兵力匱乏只好弄險。諸葛亮死後,蔣琬掌管大權。姜維根本就沒有能力北伐,後來蔣琬死後費禕掌權,每次姜維統領的兵力不足萬人。後來倒是掌了軍權,但是他說話在朝廷一點分量都沒有。


一個大將軍被逼的不敢回都城,一直在外面種糧。為了怕被剝奪兵權,還要時不時的北伐。北伐的時候兵都調不動。命令胡濟夾擊鄧艾,結果人家不來。導致姜維被鄧艾大敗,後來人家胡濟不但沒事,還被升了驃騎大將軍。這叫什麼事啊。

後來魏軍進攻蜀國,姜維上表:“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詣督堵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但是被黃皓壓了下來。這不能說完全是姜維佈防問題,而是人根本就不聽他的。

姜維的北伐戰績總結出來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總體上來說是勝多敗少,但是蜀國敗不起。姜維總體來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至於忠純,那簡直就是無可挑剔了。劉禪投降,鍾會已經進入成都。姜維還在籌劃他的復國大業,他甚至希望靠自己的一人之力扭轉乾坤。他利用鍾會的野心,弄死了鄧艾。後來雖然失敗了,但是卻除掉了魏國兩大名將。

宋亡後,張世傑在海上集結軍隊,扶持幼主希望延續宋朝。甚至扭轉乾坤,後來遇到風浪張世傑溺水而亡。史書上寫:“舟遂覆,世傑溺焉。宋亡。”史書上按照這個標準,史書完全可以寫:“姜維死,則漢亡”。


漁耕樵讀


以諸葛亮的相父身份,經天緯地之才,神鬼莫測之計,六出祁山,尚不能佔曹魏半分便宜,何況姜維了!實在是天要亡漢,非人力所能挽救的了。

諸葛亮精心挑選的接班人姜維,只是他的軍事接班人,並未讓姜維染指政治,而姜維也只有出將之才,忠勇之心,治國理政之能還是欠缺的!

從姜維九伐中原的戰績來看,怎麼也說不出姜維不堪一擊的話來,鄧艾和姜維交手無數次,何曾佔得了姜維半點上風!



蜀漢加速滅亡,也是諸葛亮在時就開始的窮兵黷武的結果,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加上姜維的九伐中原,戰火不斷,導致蜀漢國力空虛,而曹魏僅動用了兩個州就可與蜀漢舉國之力相抗,根本未傷其國本,所以曹魏一旦動用生力軍對蜀漢發動反擊,真的是摧枯拉朽一般了!


諸葛亮伐魏是輸在戰略錯誤了,而姜維又是死忠,堅決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所以說諸葛亮未看錯姜維,姜維也是個優秀的軍事統帥,只是油盡燈枯,被曹魏不費吹灰之力就給滅了!


五音山人1


姜維雖然厲害,但並沒有《三國演義》中說得那麼厲害。《三國志》中對姜維的評價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這裡的“粗有文武”四個字還是貼切的。問題在於,為什麼諸葛亮明知姜維只是“粗有文武”,還要將兵法相傳,並希望他能繼續北伐呢?

因為姜維是天水人。三國時期,要問哪支軍隊最有戰鬥力,那無疑是涼州兵。從董卓開始,經歷李傕、郭汜、馬騰、馬超,涼州兵可謂無往不勝,直到曹操擊敗馬超時還感嘆了一句“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馬超固然英勇,但匹夫之勇而已,曹操更怕的是他背後的涼州兵。

到了諸葛亮的時代,他當然也知道這一點。蜀漢的步兵經他訓練,防守有餘了,但要與曹魏爭鋒,需要騎兵,而天水出身的姜維如果能領導北伐,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在涼州的影響力,一旦征服雍涼,就能進一步將涼州人拉入蜀漢陣營,那時北伐就有望成功了。所以,諸葛亮沒有看錯人,姜維固然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他是蜀漢朝廷中難得的涼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