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最后为何不堪一击?是看错人了吗?

小褝仙


不堪一击的明显不是姜维。。。。而正是扶不起的刘阿斗。

丞相没有看错姜维,虽然不是小说中的继承人、师徒关系,但姜维作为曹魏降将,确实得到丞相的器重,被丞相赞许为“凉州上士”,被任命为中监军征西将军。丞相去世的时候也遗命姜维次于魏延断后。回成都后即被加封平襄侯,此时姜维才三十多岁。可以说完全是诸葛亮一手栽培的了。而在丞相去世后,政治和军事逐渐分离,掌管政治的是蒋琬、费祎、董允、陈祇等人,掌管军事的是姜维。

但是蒋琬、费祎等人都偏于保守,对于姜维的北伐处处掣肘。最后姜维甚至怕被后主猜忌,所以才跑去远离成都的沓中屯田。最后邓艾孤注一掷从阴平古道偷渡,姜维这才反应过来,从沓中回师抢救。其实邓艾进入蜀地后士兵已经疲惫不堪了,如果丞相的儿子诸葛瞻能死守绵竹等待姜维,甚至后主守住成都,姜维都有机会歼灭邓艾。但无奈当时通讯和交通跟不上,蜀国君臣第一反应肯定是剑阁被攻破,姜维不知道被打到哪去了。所以后来后主下诏让姜维归降,姜维军中的士兵都气愤得拔剑砍石头,恨不能与魏军决一死战。尽管姜维之前和邓艾作战一直被压制,但是像这样的情况,姜维还是完全可以胜利的。而且实力暂且不说,至少士气是在的。就算是投降了,本来作为高级降臣也可以享受优待,但姜维偏偏要复国,最后用自己的生命为这个短命的国祚陪葬。可见丞相确实没有看错人。


林屋公子


姜维在蜀国后期的表现可圈可点,可以说是蜀汉最后的依仗,姜维没有不堪一击,诸葛亮也没有看错人。

姜维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时候,在天水收降的并重点培养的。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和姜维是师徒相称的,但是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但是看诸葛亮给蒋琬的书信,可以明确的读出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和喜爱。称其为『凉州上士』。

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说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比马良都要优秀;并且难得的是“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所以会专门带他参见刘禅。

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重点培养的下属”,但是,姜维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里面那样,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因为正史中诸葛亮的接班人就是蒋琬和费祎。姜维以降将的身份,能够做到大将军,是姜维自己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诸葛亮的安排。

在蒋琬费祎二相主持的时代,姜维一直没有独立带领大兵团作战的机会,等到蒋琬病故,费祎被刺杀之后,姜维没有了约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北伐。

但是姜维的北伐总体来说并不成功,一方面是蜀汉的国力已经今非昔比,在刘备时代,蜀汉能够和曹魏、东吴一较长短,是因为刘备虽然只有四川一块地方,但是军队都是跟随刘备征伐四方的精锐,并不虚魏国和吴国。

而到了姜维时代,这些跟随刘备诸葛亮打天下的精锐已经老的老,死的死,姜维只有四川一省的兵源可用,质量自然比当年转战天下的精兵要弱一些;与此同时,魏国镇守雍凉的将军是郭淮、邓艾和陈泰。这三个人无论是从智力还是谋略上,都和姜维在同一个档次上。就像“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中的主角廖化所说的那样:

"'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姜维的困境就是智谋不比对方强,而兵力比对方少,又频繁用兵。这种情况下,要求姜维能够北伐取得很大的战果,也确实是强人所难。

但是即便如此,姜维在北伐中依然不乏闪光点。在狄道城,姜维曾经取得了洮西大捷,歼灭魏军数万,一度杀的雍凉人人胆寒。从歼敌的数量和影响来看,是诸葛亮时代都没有取得的大捷,也是蜀国对魏国取得的最大的胜利。

到后来,邓艾钟会双伐蜀,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听闻此事,妙计频出,在阴平桥头巧妙腾挪,摆脱了邓艾的纠缠,在汉中已经大部丢失的情况下,硬生生的把钟会挡在了剑阁,如果不是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并且后主又比较窝囊不敢死守待援,钟会基本上都已经打退堂鼓准备收兵回朝了。所以听说后主投降了,姜维气得拔剑砍石头,说:“我们正想死战,怎么就投降了!”

在整个后三国时期,可以说蜀汉就是靠着姜维做国之干城来延续国祚,怎么能说姜维不堪一击呢?诸葛亮对姜维的器重并没有看错,姜维也确实是忠心赤胆为蜀汉奋斗到了最后一刻。


经史通义




可以说诸葛亮非常看好姜维,培养了姜维,但并没有把姜维当成政治接班人,只能说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和一部分军事才能。姜维实际上非常优秀。

姜维原本是陇右曹魏的军官,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遭到上司猜疑而投奔蜀汉,时年27岁。诸葛亮认为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心向汉室、很有胆略,是凉州上士,从而带姜维在身边悉心培养,但诸葛亮最终向刘禅推荐的接班人是蒋琬、费祎,并非姜维。



历史上的姜维,军事能力是很强悍的,其军事能力远超过邓艾与钟会,稍微强于陈泰。在国力远弱于曹魏的情况下,其北伐胜多败少,曾经多次大败曹魏关陇军团,并非不堪一击。

公元234年秋,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蒋琬随后接班,迅速稳定蜀汉局势。此时的曹魏,在此前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下,国力损耗严重,经济疲惫,民有菜色,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急需休养生息,而蜀汉虽然国小,但军力强悍,经济发展强劲。因此蒋琬积极练兵,营造舟船,准备经汉水水路向东前出上庸、新城,实施北伐,但没来得及出兵就病逝了。随后费祎当政,而费祎偏向保守,错过了几次绝佳北伐的机会。姜维每次建议出兵,费祎顶多给姜维一万军队,只能小有收获,使得重创曹魏的良机屡屡失去,姜维只能徒唤奈何。

公元253年春,费祎在一次酒宴上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身亡,尚书令陈祗随后掌握蜀汉内政大权,开始全力支持假节的卫将军、领凉州刺史职位的姜维实施北伐。但此时的魏国,除了兴势之战外,与蜀汉近二十年没有太大的战事,因而获得了喘息良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实力迅速恢复,并且在江淮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军事资源集结,其国力已经远远超过蜀汉。姜维的北伐,似乎已经无力回天。

公元253年夏,姜维率领二万多军队经石营出击陇右,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领大军前来救援,至洛门时,姜维因军粮耗尽而被迫退军。



公元254年,姜维率军进攻陇西,魏国狄道长李简举城归降。姜维接着进攻襄武,击灭魏将徐质,魏军残兵逃跑。姜维乘胜追击,陆续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迁大批民众还蜀地。

公元255年,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获得洮西大捷,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损失惨重,数万人被歼灭,只好退保狄道城。魏安西将军邓艾见势不妙,主张“壮士断腕”,提出放弃陇右、化整为零逃跑的建议,遭到征西将军陈泰的拒绝。陈泰亲率大军救援,姜维不能迅速攻克狄道城,担心遭到内外夹击,只好退守钟题。

公元256年春,姜维因功升为汉大将军,随即与驻守汉中的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两路出兵,于上邽会合。姜维随后按约定率军至段谷与魏国邓艾大军对阵时,胡济却没有来,姜维所部遭到绝对优势魏军的围困,粮草断绝,外无援兵,只好强行突围,死伤甚重,而陇西所获地盘躁动不安,百姓埋怨。于是姜维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鉴于野战兵少而导致段谷之败,为了集中军力,姜维提出“聚兵敛谷”的策略。

此前汉中实行重兵层层据险防御、所谓“错守诸围”的策略,姜维认为此举固然可拒敌于汉中之外,可保汉中防守无虞,但汉中久无战事,同样造成了严重的军力浪费。

因此,姜维主张撤回各险地驻军,在汉、乐二城各驻扎五千军队,城内集聚大批物资,并在阳平关口驻扎大约二千军队,关城等地驻扎少量军队,如此可抽出二万左右精兵加强野战军团,集中军力以夺取陇右。

如果汉中遭到敌军进攻,则汉军实行坚壁清野,并依托汉、乐二城以及阳平关坚决防守,那么敌人大军久攻不下,粮食经秦岭运输困难,必然缺乏粮食,只能撤军穿越茫茫秦岭返回关中。此时,回援汉中的蜀汉野战军团可以趁机沿途实施切割打击,则必然可重创缺粮缺物资的敌军。

姜维“聚兵敛谷”的策略得到了陈祗的支持,获得了刘禅的同意。

公元257年,得知魏国诸葛诞起兵反对司马昭,姜维遂率军数万出骆谷至沈岭,取得了一系列小的胜仗,并意图夺取魏国关中地区的粮食物资重地。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见势不妙,立即合军,依险据守。双方沿芒水对峙。第二年春,得知诸葛诞败亡,姜维撤军,复任为大将军。

但在公元258年,一直大力支持姜维北伐的陈祗去世,宦官黄皓得到刘禅重用,开始祸乱朝政。蜀汉内政陷于混乱,忠良之士遭到排挤,蜀汉经济发展停滞,趋于困顿。而魏国在雄才大略的司马昭的治理下,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趋强劲,军力强盛。

这段时间,由于黄皓、谯周等人都反对并阻扰继续北伐。姜维遂在汉中调整部防,实施“聚兵敛谷”的策略。

公元262年十月,姜维好不容易再度北伐,率兵攻入洮阳。魏征西将军邓艾率优势军力迎战。由于姜维孤师远征,给养困难,难以持久。邓艾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严阵以待,据险阻击蜀汉军队。姜维经激战,无法突破,并遭到邓艾反攻,见损失较大,只好退军。

宦官黄皓以此构陷姜维,意图剥夺姜维军权,企图用拍自己马屁的右将军阎宇代替姜维。姜维则上疏刘禅,请求诛杀黄皓,遭到拒绝。姜维见势不妙,只好率军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阎宇原本是荆州南郡人,年轻时进入成都,为人勤勉,处事精细,素有才干和功劳。延熙末年,接替张表成为蜀汉第六任庲降都督,出镇南中,后来升任右将军。为了配合东吴,公元257年奉命带领五千精兵进驻白帝城,次年担任永安都督,与黄皓一直交好。


公元263年,司马昭为了进一步捞取政治资本,消除弑杀曹髦的不利影响,提出伐蜀计划。此计划遭到满朝文武的反对,征西将军邓艾认为蜀汉尚有姜维不好对付,不宜伐蜀。只有钟会大力支持司马昭。

于是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统领伐蜀事宜。钟会亲率十二万大军进攻只有一万多守军的汉中,让征西将军邓艾另外率军三万多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以作牵制,并让雍州刺史诸葛绪另外率军三万多进占阴平,以堵截姜维所部退路。



当姜维在沓中屯田时,得知魏国镇西将军钟会在关中集聚重兵,判断魏国即将大举伐蜀,随即向刘禅上书,建议立即增兵阳安关口与阴平关,加强防守。

但刘禅收到姜维上书后,不召开朝议,却去询问黄皓。黄皓占卜后回答说魏军不会来进攻,于是刘禅就继续寻欢作乐去了。

钟会在进攻汉中时,遭到汉、乐二城的顽强抵抗,未能攻克,只好留下二万军队包围这二城,然后移大军于阳安关口。蜀汉守将傅佥率军外出破坏魏军攻城器械时,其副将蒋舒却献城投降。

钟会随即率大军越过阳安关口,攻克关城,直扑剑阁而去。

沓中的姜维,遭到邓艾的猛烈进攻,得知阳安关口失守,立即摆脱邓艾的纠缠,撤军回援汉中,在阴平桥头遭到诸葛绪的堵截。姜维率部做出佯动,假装要分兵穿插至诸葛绪身后切断其粮草及退路,吓退了诸葛绪。姜维趁机越过阴平桥,迅速赶往剑阁,以四万多军队据险顶住钟会十二万多大军。诸葛绪被姜维甩脱后,拒绝了邓艾共同偷渡阴平小道的建议,赶去与钟会大军汇合,被钟会以“畏缩不前”的罪名拘捕,押送洛阳,其军队被钟会合并。同时,钟会派出田章率一万多精锐军队与邓艾汇合,支持邓艾偷渡阴平的计划。

姜维立即将邓艾偷渡阴平的军情派人紧急通知身在成都的皇帝刘禅。刘禅则派遣时年三十七岁的卫将军诸葛瞻率领一万多人的精锐宿卫营前去阻截邓艾。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才思敏捷,精通书画。诸葛亮病逝时,诸葛瞻仅有八岁,受到大家的细心照顾,从来没有参加过战斗,毫无军事经验。但是由于其父亲诸葛亮生前卓越的军事能力、非凡的声望,所以蜀汉之人包括皇帝刘禅在内,都自然而然地认为诸葛瞻也必然军事能力不凡,对诸葛瞻能否阻截邓艾毫不担心。当蜀地各郡郡守请求带兵驰援成都时,刘禅一一拒绝,在派出诸葛瞻后只同意永安都督、右将军阎宇带领五千军队前来成都。



钟会十多万大军久攻剑阁不下,而粮草即将断绝,无奈之下只好准备退兵回关中。此时,汉、乐二城依然牢牢地掌控在蜀汉军队手中,如此,这十多万劳师远征的缺粮部队能顺利地撤出汉中么?



眼看姜维“聚兵敛谷”、重创敌军的计划即将实现。

但是,姜维却收到一个不好的消息:卫将军诸葛瞻及其率领的宿卫营于绵竹被邓艾击灭!

姜维立即率兵往成都撤,只要迅速进入成都坚守,并坚壁清野,即将缺粮的钟会、邓艾大军在蜀地最终将无所作为,只能退兵,蜀汉不会亡,并依然能够重创魏军。

在返回成都的途中,姜维收到了刘禅命令他向魏军投降的诏令。蜀汉将士气的拿刀砍石头,但君命难违,姜维只好下令部队向钟会投降。汉、乐二城守军也于同期收到了向魏军投降的诏令。

此前,当邓艾、诸葛绪牵制、堵截姜维野战军团的目的落空后,诸葛绪率部前往剑阁与钟会会师,而邓艾则在钟会的支持下率部偷渡阴平景谷道,穿越七百里无人区,历经艰难,抵达江油城下。此前,江油守将马邈派出三千军队在伏击邓艾前锋田章所部一万多人的战斗中已经损失殆尽,此刻面对突然出现的大批饥饿疲惫的魏军,城中几乎无兵,而且外无援军,为避免被屠城,只好投降。

实际上,蜀汉卫将军诸葛瞻本来已经奉刘禅命令提前率领一万多人的宿卫营紧急赶来,但在抵达涪城后,却徘徊不进,最终贻误战机,使得江油陷落。当时部将黄崇声泪俱下的建议他立即赶往江油以北的险要处,依托江油城阻挡邓艾军队,不要让三万多魏军进入平原,但诸葛瞻拒不听从。

得知江油陷落,诸葛瞻很是后悔,但为时已晚。前锋与邓艾军队刚一交战,败退下来,诸葛瞻慌忙撤出涪城,退往绵竹。在绵竹不据城防守,却列阵与三倍于己方的邓艾军决战,遭到对手左右夹击。诸葛瞻先胜后败,终至兵败身死。诸葛瞻战死前长叹一声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看来,诸葛瞻至死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问题;当然也是刘禅用人不当,应对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失误,尤其错用诸葛瞻去堵截邓艾,这是邓艾能够长驱直入成都的关键原因。



邓艾绵竹之战击灭诸葛瞻后,率军直抵成都,惊慌失措的刘禅,对右将军阎宇也失去了信心,在谯周的忽悠下,举国投降,蜀汉灭亡。

姜维最终在随后的钟会之乱中被魏军杀死,时年63岁,其全家也被魏军屠灭。



姜维,一代英才,军事才能出众,对蜀汉忠心耿耿,是蜀汉后期的顶梁柱,其“聚兵敛谷”的策略也非常高明,本来即将重创魏军却终未能力挽狂澜,实际上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蜀汉之灭亡,姜维独木难支,非姜伯约之过,最终只能留下深深的叹息。

当然,从根源上来讲,费祎生前的保守政策是姜维北伐未能重创魏国国本的重要因素。费祎长时间的和平政策,耽误了蜀汉大事,给予了魏国休养生息并从容加强边军战力的良机,致使诸葛亮北伐成果毁于一旦。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曹魏陇右边军在诸葛亮面前不堪一击,根本来不及训练出强大力量就被诸葛亮接连摧毁,曹睿往往只能出动中央军团来回应对,耗资巨大,频繁战争几乎拖垮了曹魏;等到姜维北伐时,不仅魏国陇右边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幅度增强,无需出动中央军就能顶住姜维北伐军队,而且魏国国力得以恢复,并在江淮地区发展出了强大的军事资源集结。姜维北伐,为时太晚,已经难以撼动魏国国本。


红色星河


姜维是曹魏所属的陇西天水冀县人,原在在本郡当小官(天水参军)。诸葛亮第一次率蜀军出祁山北伐曹魏时,姜维归降。诸葛亮很赏识他的才华,因而着意栽培他。对曹魏降官姜维,诸葛亮一直信之不疑,不仅破格录用,将其攫拔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还有意将他培养成自己衣钵的传承者,此时的姜维刚满27岁。

诸葛亮毫不掩饰自己对姜维的赏识,多次夸他是“陇西奇才”。《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写给张裔、蒋琬的信中称赞说:“姜伯约对大业忠诚勤奋,考虑问题精细周到,考察他所具备的才能,马良、李邵这些人都远不及他。此人心系汉室,才干出众,远超常人”。后来,诸葛亮提拔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诸葛亮病逝后,姜维肩负北伐重任,成为蜀汉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将领。

诸葛亮死后,姜维独揽蜀汉军政大权。在军事上,姜维全面承袭了恩师诸葛亮穷兵黩武的做法,而且比老师有过之无不及,来了个九伐中原,虽然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总体胜少负多,无益大局。为了谋求军事上的速胜,姜维搞了一次“新军事变革” ,就是将魏延部署在汉中外围的军事据点全部撤掉,收缩防线,也就是史书中说的“敛兵聚谷”,企图吸引魏军主力倾巢来攻,再通过快速反击,来他个关门打狗,以实现毕其功于一役、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战术目标。

当初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的时候,魏将主要兵力都部署在汉中外围。魏军来攻,因受蜀军外围兵力的牵制,基本都无法攻进来。兴势山之战,王平之所以能大败曹魏大将军曹爽,就是因为坚持了这个原则。魏延镇守汉中好多年,守得固若金汤,可以说替蜀国牢牢地扼守住了北大门。

姜维主事后,认为魏延之法虽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但却无法大量的消灭敌人,过于保守。所以他全面否定了魏延的做法,用一种全新的作战思路取代了早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魏氏御敌法。这种新战法就是“敛兵聚谷”。具体方法是等魏军发起进攻时,蜀军主动放弃外围,将所有重兵撤回,退守汉、乐二城,使魏军无法逾越二城进入汉中一带的平原地区 。待魏军大举进攻时,蜀军派出小股奇兵不停地袭扰敌军,使其日夜不得安宁,等魏军久战疲惫,士气低落,粮草即将耗尽,被迫撤军时,蜀军主力再发起全面反攻,一举全歼敌军。

新的战略构想确定后,很快就下令军队具体执行。姜维命令胡济、蒋斌守汉城,王含守乐城,为了增大保险系数,姜维又下令在安西、建威等地构筑了大量防御工事。

姜维的这种全新战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无视敌强我弱的现实,其水准和当年那个只擅纸上谈兵的赵括相当。

把敌人放进来,再将其一鼓聚歼确实是个好办法。但这种战法必须保证自己有远强于对手的机动力量和优势兵力。姜维忽视了蜀军与魏军的差距。蜀军以步兵为主,而来自北方的魏军则以骑兵为主,论机动能力与作战效率,蜀军根本无法与魏军相提并论。当然,蜀国的步兵擅长山地战,但打反击战是需要速度的,两条腿的怎么都没有四条腿的机动能力强。姜维这样做,无疑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即使魏军进攻受挫,或因粮草不济而主动回撤,蜀军也很难发起大规模快速反击,无法对逃跑的魏军发起致命一击。

而且蜀军主动撤掉外围兵力,把大批敌军放进来,将重兵全部放在汉、乐二城中设防,战略纵深就没有了。一旦有一城被敌军攻克,就等于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整个防线就岌岌可危了。

假如魏军以兵力、速度优势一举突破了汉、乐防线,那么,汉中一带的平原地区就无险可守,取汉中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汉中一丢,西川门户洞开,蜀汉的统治核心——成都平原也就危若累卵了。当年兵多将广的益州牧刘璋之所以紧急邀请刘备率军入川,就是因为汉中张鲁欲挥师入侵西川,由此可见汉中对于西蜀的重要性。

之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证明,正是由于汉乐二城的失守,直接导致汉中沦陷。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蜀令诸围皆不得战,退还汉、乐二城守。魏太守刘钦趋子午谷,诸军数道平行,至汉中。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关)”。

后来魏国司马昭发起了灭蜀之战,派钟会、邓艾率大军攻蜀。见魏军大举来攻,蜀军依照姜维的战前部署,全部退守汉、乐二城。蜀将王含和蒋斌各率五千兵马分守二城。钟会命魏将荀恺和李辅各自率领一万人马将汉、乐二城团团围住。而钟会自己则率大军绕过二城继续前进,对二城视而不见,得以顺利的西出阳安关。

汉、乐二城再雄险,也不过是两个城池而已。钟会绕过这两座重兵扼守的据点,毫无战略纵深的蜀军也就无险可守了,外围又无机动兵力可以袭扰、牵制敌人,姜维精心构筑的防线也就名存实亡了。

荀恺、李辅很快指挥魏军攻陷了汉、乐二城 。随着汉、乐防线失守,钟会得以率魏军主力屯兵剑阁,窥视西川。虽然姜维率军凭借剑阁天险进行了顽强抵抗,魏军久攻不克,进退维谷,但姜维却无力分兵扼守其他入蜀要道,邓艾就可以率偏师从容地寻找入川的捷径了。假如沿用魏延之法,汉中就不会轻易沦陷,邓艾也就不会那么顺利地就率奇兵偷渡阴平,突然兵临成都平原,如果没有邓艾的那次军事冒险,蜀汉仗恃山川之险,绝不会那么快就迅速被灭亡了。

当然,导致刘汉政权迅速覆灭的原因错综复杂,将这笔账全算在姜维一个人身上似乎也有欠公允。然而,细究史料就会发现,正是因为诸葛亮错用一人,才导致蜀汉满盘皆输,倒也符合历史事实。

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实属穷兵黩武之举,不仅耗空了国家财政,还使民众疲于征调,几乎力竭,遂至国人怨声载道。诸葛亮重用私人,排斥异己(主要是刘备旧部),使刘备身后的蜀国人才匮乏,“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就是明证。蜀国人才空虚,姜维还算其中的佼佼者,但他照搬诸葛亮那套,不顾蜀国地域狭窄,综合国力远远弱于曹魏,仍然不顾一切地大举伐魏,又因为一系列战略、战术的失误,最终被曹魏名将钟会、邓艾击败。

姜维在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竟然出此下策,实在和其“陇西奇才” 的盛名不符,也着实令人费解。

那么,以睿智著称的姜维为何敢于擅改前人已经被屡屡证实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呢?

西晋文学家、思想家傅玄是《魏书》的主要编纂者。他在其著作中对姜维如此评价道:“维为人好立功名”。傅玄对姜维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非常精准。意思是姜维好大喜功,为了自己建功立业,扬名立万,他急于求成,利令智昏,结果其功力火候又远不如诸葛亮,最后不仅没有功成名就,还亲手葬送了蜀国的社稷江山。

诸葛亮死后,费袆曾主政过一段时间。他采取罢兵息战、与民生息的正确治国方针,并很快产生了良好的实效。费袆生前曾告诫姜维,希望他不要心存侥幸,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在短时间内灭掉强大的曹魏、兴复汉室,一旦某个环节出错,就会前功尽弃、满盘皆输。

由此可见,姜维肯定不是挽救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更不是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人物,而他正是导致蜀国迅速灭亡的罪魁祸首。诸葛亮用人失察、选接班人看走眼,也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插图源于网络】【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这个问题要分演义和历史两种回答。

首先,如果按照三国演义而言,姜维肯定不是“ 不堪一击”。在演义中,姜维于诸葛亮死后,九伐中原,胜多负少。包括对上邓艾也是占据优势。一次将司马昭都围困在了铁笼山,还有两次围困邓艾,都是黄皓在朝中谗言作乱,才导致后主下令收兵。按演义说法,姜维是典型的忠臣被谗言,无功而返。到了最后关头,姜维面对绝对优势的魏军入侵,依然能够死里求生,想出煽动钟会造反的计策。作为一个魏国降将,很对得起诸葛亮的栽培了。

如果按照三国志而言,那么,姜维并非是诸葛亮选定的继承人。虽然诸葛亮228年夺取天水后收了姜维是很高兴,但并未将姜维作为继承人培养。诸葛亮的政权习惯是文人掌大权,武将听候调遣。实际上在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费祎执政期间,姜维是有点受压制的。他的地位,其实更类似于诸葛亮时代的魏延,是军头的代表。另一方面,历史上的姜维表现虽然不如演义中抢眼,比如对邓艾实际上是落下风,但整体来说,也远不到“不堪一击”的程度。毕竟历史上的战争不像演义中是武力和智力的比拼,而更多是国力比拼。姜维以越来越衰败的蜀汉,在朝廷内黄皓、诸葛瞻分权扯后腿的情况下,数次北伐,整体打了不少漂亮仗,歼灭魏军数万。单从歼敌数量,甚至超过诸葛亮时代。虽然是一种回天无力的无奈,却也够的上名将称谓。最后蜀汉的灭亡,姜维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毕竟他带着主力去沓中屯田是导致汉中丢失的第一步。但在这个大前提错误下,姜维微操方面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既摆脱了诸葛绪、邓艾的前后夹击,更在蜀汉灭亡后用计策企图复国。本质上说,蜀汉到姜维时代,已经是大势已去,不出现奇迹没法复兴了。姜维并没有实现奇迹,但他至少努力了,并且取得了超出大多数人期望的成绩。


巴山夜雨涮锅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这个问题提的有纰漏,姜维并没有不堪一击啊,实际上,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一直就是蜀汉最得力的武将。而相反来说,诸葛亮挑选的接班人,并不是姜维。


诸葛亮死前,别人问他,丞相百年后谁能接任呢?他说我死以后蒋琬可以继任,蒋琬死后费祎可以接班,说完就合眼了。这两位能接班诸葛亮位子的人里面,并不包括姜维姜伯约。

而事实上,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的权力分配就不再由丞相一人说了算了,姜维、蒋琬和费祎各自都继承了他诸葛亮的一部分权力,但都没有全部继承,并且彼此之间还保持一定的制约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姜维也可以说不是诸葛亮的继承人,也可以说是诸葛亮继承人的一部分。



而姜维真的不堪一击吗?根本不是啊。著名的“九伐中原”就是他的业绩,而且实际上打了十一次魏国。而且最后在蜀汉覆亡的时候,他的主力部队也把敌人阻击的很好。之所以最后输掉了战争,并不是姜维仗打得不好,而是邓艾这个不要命的家伙带着人从剑门关突袭进去了而已。

所以,诸葛亮没有精心挑选姜维做他的接班人,姜维也绝不是不堪一击的庸才。



青言论史


姜维不堪一击?国家被敌国入侵,皇帝带着大臣们举首都而降了,还能拉着敌军主将跟自己一起造反,还差点就成功了……这样的事迹,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世界历史上有几个?当时钟会如果策略再得当一些,手上二十大军据险而守,以益州的地势,难到司马家就一定有把握迅速平叛?而如果司马家不能速平,曹氏宗亲在内,孙吴军队于外,三国历史的未来恐怕连诸葛亮复生也未必能猜出个大概。

说姜维弱,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九伐中原最终失败,二是没守住汉中(反观魏延却将汉中镇守的固若金汤),三是驻军沓中,失了先机。这些恐怕非战之罪:蜀弱魏强,蜀汉北伐形势最好的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出兵,不是因为那时候曹魏弱,而是那时候曹魏不设防。诸葛亮没有开好头,投降的三郡被血洗,整个蜀汉北伐事业基本成空,姜维怎么翻盘?

而没守住汉中,那是因为姜维是总统帅,他是要战果、要北伐的;而魏延只需要守汉中就可以了。单单给姜维一个汉中,难道他守不住?只是守住了汉中又如何?蜀汉还是要被拖死。而驻军沓中……那也是避祸啊,一个外将,得罪了皇帝的宠臣,你还让他怎么样?综上,姜维不堪一击,这个立论不成立。


亚欧研究寮


首先先说明观点姜维并非不堪一击,诸葛亮选继承人主要看两点才智,忠纯。

姜维没有诸葛亮那么大的权势,诸葛亮用正,姜维兵力匮乏只好弄险。诸葛亮死后,蒋琬掌管大权。姜维根本就没有能力北伐,后来蒋琬死后费祎掌权,每次姜维统领的兵力不足万人。后来倒是掌了军权,但是他说话在朝廷一点分量都没有。


一个大将军被逼的不敢回都城,一直在外面种粮。为了怕被剥夺兵权,还要时不时的北伐。北伐的时候兵都调不动。命令胡济夹击邓艾,结果人家不来。导致姜维被邓艾大败,后来人家胡济不但没事,还被升了骠骑大将军。这叫什么事啊。

后来魏军进攻蜀国,姜维上表:“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但是被黄皓压了下来。这不能说完全是姜维布防问题,而是人根本就不听他的。

姜维的北伐战绩总结出来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体上来说是胜多败少,但是蜀国败不起。姜维总体来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忠纯,那简直就是无可挑剔了。刘禅投降,钟会已经进入成都。姜维还在筹划他的复国大业,他甚至希望靠自己的一人之力扭转乾坤。他利用钟会的野心,弄死了邓艾。后来虽然失败了,但是却除掉了魏国两大名将。

宋亡后,张世杰在海上集结军队,扶持幼主希望延续宋朝。甚至扭转乾坤,后来遇到风浪张世杰溺水而亡。史书上写:“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史书上按照这个标准,史书完全可以写:“姜维死,则汉亡”。


渔耕樵读


以诸葛亮的相父身份,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计,六出祁山,尚不能占曹魏半分便宜,何况姜维了!实在是天要亡汉,非人力所能挽救的了。

诸葛亮精心挑选的接班人姜维,只是他的军事接班人,并未让姜维染指政治,而姜维也只有出将之才,忠勇之心,治国理政之能还是欠缺的!

从姜维九伐中原的战绩来看,怎么也说不出姜维不堪一击的话来,邓艾和姜维交手无数次,何曾占得了姜维半点上风!



蜀汉加速灭亡,也是诸葛亮在时就开始的穷兵黩武的结果,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加上姜维的九伐中原,战火不断,导致蜀汉国力空虚,而曹魏仅动用了两个州就可与蜀汉举国之力相抗,根本未伤其国本,所以曹魏一旦动用生力军对蜀汉发动反击,真的是摧枯拉朽一般了!


诸葛亮伐魏是输在战略错误了,而姜维又是死忠,坚决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所以说诸葛亮未看错姜维,姜维也是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只是油尽灯枯,被曹魏不费吹灰之力就给灭了!


五音山人1


姜维虽然厉害,但并没有《三国演义》中说得那么厉害。《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是“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这里的“粗有文武”四个字还是贴切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诸葛亮明知姜维只是“粗有文武”,还要将兵法相传,并希望他能继续北伐呢?

因为姜维是天水人。三国时期,要问哪支军队最有战斗力,那无疑是凉州兵。从董卓开始,经历李傕、郭汜、马腾、马超,凉州兵可谓无往不胜,直到曹操击败马超时还感叹了一句“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马超固然英勇,但匹夫之勇而已,曹操更怕的是他背后的凉州兵。

到了诸葛亮的时代,他当然也知道这一点。蜀汉的步兵经他训练,防守有余了,但要与曹魏争锋,需要骑兵,而天水出身的姜维如果能领导北伐,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在凉州的影响力,一旦征服雍凉,就能进一步将凉州人拉入蜀汉阵营,那时北伐就有望成功了。所以,诸葛亮没有看错人,姜维固然有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他是蜀汉朝廷中难得的凉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