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踏雪寻梅wsy


诚邀,如题,窃以为东吴不敢吞并蜀汉,理由有二。

火烧连营七百里

首先,刘备虽败,诸葛还在。

刘备不听诸葛亮劝告,大起倾国之兵东伐孙权,但是刘备真的没有留后手吗?荆州是刘备的宝贝,可汉中才是刘备的命根,没了汉中,西川不保,刘备就彻底没了根据地。所以刘备出发前将自己的文臣武将一分为二,愿意跟着自己伐吴的黄忠,关兴等人跟着自己走,反对伐吴的,如诸葛亮,赵云,马超等人留守益州,所以刘备虽然夷陵大败,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但是还有力量,东吴没那么容易吃的下,也不敢吃。

为什么不敢吃呢?因为有只大老虎在中原盯着呢!
这就是孙权和刘备重新修好的第二个理由,曹魏还在中原看戏。

曹魏这只大老虎雄踞中原,领有青,幽,并,冀,凉,徐,豫等中原九州,天下郡县六成归魏。事实上孙刘两家任何一家都不是曹魏的对手,孙权看得很清楚,如果他趁机伐蜀,曹魏肯定不会闲着,不是趁机伐蜀就是趁东吴主力在西川东征伐吴,所以孙权也不敢乱来,估计孙权同学会很憋取,但没法,谁让他是政治家呢。

小编觉得这就是为什么夷陵之战刘备损失惨重,孙吴仍然与刘备修好的原因。


电视剧里看历史


夷陵之战,不是孙权不想乘机而吞并蜀汉,而是他有余而力不足,搞不好的话,可能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具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夷陵之战,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刘备带了数万精兵,进攻吴国,吴国将陆逊,利用火攻,火烧连营,蜀军大败,差一点刘备就成了吴国的俘虏,可谓损失惨重。吴军一路势如破竹子,一直达到了白帝城,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援军的及时赶到,刘备总算是站住了脚步,吴军丧失了继续扩大战果的机会,两军处于相持阶段。

除此之外,魏国一直虎视眈眈,吴国担心在自己进军蜀国的时候,魏国乘机攻打吴国,因此吴国处处也在防备魏国,因此不敢全力攻打蜀国,果不其然,不久后,魏国进攻吴国,吴军回防。同时,刘备一病呜呼,诸葛亮主持军政大事,在曹魏大军面前,吴蜀两个家又重归于好,走上了联合抗曹的道路,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夷陵之战,刘备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最后一命呜呼,时也命也!


密探零零发


夷陵之战后东吴士气旺盛,诸将纷纷表示乘胜追击,但遭到陆逊反对。

夷陵之战中,陆逊巧妙利用天时和地利,并加以火攻,大败刘备。蜀军大将张南,冯习,番王沙摩柯战死。

夷陵之战东吴大获全胜,东吴将士士气旺盛,徐盛、潘璋、宋濂纷纷上表,要求乘胜追击,攻克白帝城,生擒刘备,遭到陆逊的拒绝。

虽然夷陵之战时,东吴与曹魏结盟,但彼此同床异梦,各怀鬼胎。如果东吴深陷蜀汉地区,曹魏突然来攻,东吴必然难保。

果不其然,东吴军队刚班回,曹魏三路大军来攻。

另外,刘备退守永安白帝城。永安在蜀汉政权具有极大的战略地位,为蜀汉三大军事重镇之一,蜀汉在此设立永安都督,防备东吴。如果白帝城被东吴攻破,东吴将进入广袤的成都平原,这样蜀汉政权危矣。因此刘备必然在白帝城殊死抵抗,最终两败俱伤,得便宜的还是曹魏。


五味社


其实说白了,孙权一方不是不想吞并蜀汉,而是远远还没有那个实力,纵然在刘备一方“夷陵之战”伤亡这么大的情况下。

首先,孙权一直对刘备这边是抱有恐惧之心的。

刘备在出征之前,三国当中势力最弱的一方,当属孙权。而刘备这边又大张旗鼓、声势浩荡的喊着为弟报仇的口号,去讨伐孙权。从这刚开始孙权就一直想议和,但无奈议和无果,只能一边被动防御,一边向曹魏求和。后来当刘备大败向西逃走时,陆逊等人一直在后面趁胜追击。刘备逃到永安就不逃了,把散兵收拢下,赵云也赶来支援,这时候陆逊就已经没有了攻克永安的机会。并且,孙权听到刘备在永安时,还在满心恐惧,索性就议和吧。

然后说下孙权乘机吞并蜀汉的可能性,这、这、根本太渺茫了!虽然“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了很多军队和大将,可有句俗话说怎么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备一方再不济,防守孙权的攻击还是可以的。再说了,蜀汉的国都那可是在“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易守难攻,还有诸葛亮坐镇,吞并蜀汉,谈何容易!

还有一点,是双方都担心的,就是曹魏政权的搅和!在刘备出发之前他就担心这点,于是派了镇北将军黄权在江北防御魏军,后来黄权后路被吴军斩断,没办法被逼的向曹魏那边投降了。而“夷陵之战”中,虽然刘备大败,但也不是说孙权那边一点损失都没有,他那边伤亡也不小。如果这时候,孙权乘机去吞并蜀汉,而曹魏大军趁机插上一手,有可能孙刘两家都得完蛋,毕竟曹魏的实力最强!


第一节历史课


建安二十三年( 公元218年),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亲自率军北攻汉中。经一系列激战,刘备击退曹军,全取汉中。接着,他又派刘封、孟达等人攻占了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竹山)等地。彼时刘备的人生与事业均达于巅峰。那段时期,是其所占地盘最大、势力最烜赫的兴旺时期。

几乎同时,刘备派骁将关羽自荆州出兵攻打被曹魏占据的襄樊地区,并一举击败曹魏大将曹仁, 于水战中逼降于禁,斩杀庞德,于是关羽威震华夏,唬的曹操都欲迁都以避其锋芒。不久,正当关羽率大军全力围攻樊城时,已和曹魏暗通曲款的孙权见有机可乘,趁机派大将吕蒙率奇兵渡江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猝不及防,大败亏输,后在南郡临沮县彰乡被吴将潘璋、马忠设伏擒杀。

220年正月,雄才大略的曹操病逝于洛阳,时年66岁。子曹丕继为丞相,称魏王。之后,刘备听说曹丕(魏文帝)篡汉自立,建立魏国,还将汉献帝贬为山阳公,也趁机于次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建元“章武”,史称蜀汉。刘备称帝建国后,倚重诸葛亮、法正,着力整饬内政,推行法治,使兵戈扰攘不断的西蜀初步稳定。

221年,刘备为重夺荆州和报关羽被杀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的反对与劝阻,拒绝孙权求和,一意孤行,亲率四万大军( 加上随征的武陵蛮王沙摩柯率领的一万少数民族军队,共五万余人)顺江东下,自巫峡建平至彝陵(今湖北宜昌)界立营40余座 ,树栅连营700余里,蓄时以待,讨伐东吴。

东吴都督陆逊见蜀军兵锋甚锐,咄咄逼人,知道硬拼会吃大亏,于是力排众议,主动收缩防线,将兵力布防于夷道、猇亭一带,据险坚守,与大举进攻的刘备军形成对峙之势。

吴、蜀两军相持6个月之后,陆逊抓住有利战机,采用火攻之策,大破连营700里的刘备军于猇亭(今四川奉节以东)。这一仗史称“彝陵之战”。这场战役,蜀军除少数人马侥幸逃脱外,基本全军覆没。

是役开始后,陆逊见蜀军大营已陷入一片火海中,遂令吴军发起全线反攻。大将朱然奉命率5000兵马击破蜀军先锋,接着向刘备侧后迂回,准备一举切断蜀军的退路。

刘备见四下里火势汹汹,且火借风势,吞噬一切,忙下令退军,吴将韩当等率兵紧追不舍。蜀军败退时,吴军不依不饶,大举追杀,蜀将张南、冯习、傅彤、程畿、蛮王沙摩柯等相继战死,杜路、刘宁等人进退无路,被迫投降。

刘备收拾残军往北溃逃至马鞍山,部署兵力据险固守,准备组织力量发起反攻。陆逊丝毫不给刘备喘息之机,他督促吴军从四面发起猛攻。蜀军连战连败,士气低落 ,面对吴军的大举围攻,很快土崩瓦解,数万兵马基本损失殆尽。刘备乘夜色组织突围,侥幸逃出后沿三峡拼命往后撤。陆逊命吴将孙桓、李异、刘阿率军衔枚追击。

刘备好不容易逃到秭归,他在此收集残兵败将,准备利用这里已有的防御工事反击吴军、站稳脚跟。但吴将孙桓等人穷追不舍,很快就大举袭来,根本不给刘备立足的机会 。秭归一战,蜀军再遭重创。

秭归惨败后,蜀军所剩无几,基本没有还手之力了,刘备只得率残军放弃该地继续西逃,为了阻挠追兵,刘备命军士在大路上焚烧车杖铠甲。就在这危急时刻,又传来吴将孙桓走小路欲抢先占据夔道的消息。刘备大惊,知道如果被孙桓占了夔道,自己的退路就被彻底堵住,于是他急忙率残部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抢先抵达夔道,这才侥幸逃出生天,幸免罹难。

就在这时,翊军将军赵云率军抵达白帝(今四川奉节境内),巴西(今四川阆中)太守阎芝也派小将马忠率5000人马前来接应。赵云、马忠击退吴军追兵,刘备这才得以进入白帝城。

彝陵之战,刘备的大部分兵马被陆逊歼灭,舟船、器械、辎重、粮草损失殆尽。刘备率数百残军狼狈退回白帝城后,羞愧难当,追悔莫及,忧心如焚,加上年老多病与劳累过度,终于在白帝城永安宫一病不起了。

刘备起于蓬蒿,能礼贤下士,有识人之明,更有用人之能。然而在处理与盟友东吴的关系上,他却欠缺战略家的眼光与政治家的气度。下决心与东吴为敌,甚至撕破脸大打出手 ,是刘备一生中最大的失策。

此外,刘备的军事才能似乎不咋地,他在彝陵之战时犯了兵家大忌——战线拉得过长。曹丕评价道:“刘备不知兵法,岂有连营700里与敌对峙作战的道理呢”? 他一语道出了刘备大败于猇亭的原因所在。

223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他临终前将儿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又叮嘱赵云尽心辅佐嗣君。刘备殁年63岁,在位3年。谥号昭烈帝。

刘备死时,因他之前举兵空国远征,惨遭失败,给蜀汉带来了深重灾难,无论是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此时的蜀汉人才也是迅速凋零,有些后继乏人了。

随着关羽、张飞、马超、许靖、刘巴等文武大才相继死去,蜀汉陷入了人才匮乏的窘境。彼时,外有虎视眈眈的曹魏与得胜后气势逼人的东吴,诸葛亮面对刘备留下的这一副烂摊子,深感责任重大,压力也是巨大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非常担心孙权“恐有异计”。他深知彝陵惨败后,孙权之所以没有继续派兵攻伐巴蜀,是因为畏惧北边强大的曹魏,是为了全力应对曹丕当时派兵攻打江南所施加的压力,这才继续与蜀汉通好的。之后,孙权击退了魏军的进攻,取得了小胜,为免事态扩大, 他继续向曹丕表示臣服,刘备病死后,吴蜀之间的联系告一段落。诸葛亮一方面派李严率重兵驻守白帝,以严密防备东吴,待刘禅即位、朝中大事基本安排妥当后,他就开始考虑和东吴重修旧好的最紧要之事情了。

诸葛亮认为,以统治区域以及各项综合指标而论,蜀汉最小,实力最弱,如果总是以暴易暴同时去对抗两个强敌,绝对是不明智甚至乃自取灭亡的昏招。从基本立场来看,和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的曹魏是不可能握手言和的,而自己当初制定的“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在客观上仍然十分必要。

而先主为了争夺荆州要地,使吴、蜀剑拔弩张,最终不得不大动刀兵。因此,在当前蜀军新败、局势危殆的局势下,必须急速和东吴和解,这才是当前最紧要之事。

于是诸葛亮决心与吴国重新建立盟友关系,争取与江东孙吴政权和睦相处,不仅能携手对付共同的敌人——咄咄逼人的曹魏,还能赢得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以求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诸葛亮主动放弃了对荆州索讨,在战略方针上进行了合乎实际的修订,蜀国主动示好的诚意得到了孙权的充分理解与积极回应,两国间信使往来不断,关系日益密切。

诸葛亮派邓芝、费袆等人频繁出使东吴,与孙权重修盟好,不仅减少了蜀国的边防压力,还解除了他率军镇压南中叛乱的外部威胁,而且为他后来挥师北伐曹魏创造了有利条件。

诸葛亮非常重视与东吴的关系,毕生维系并保持着两国的盟友状态,在他死后,乃至于蜀国灭亡前两国间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争端,从而可以充分证明“联吴抗曹”政策的重要性与正确性。而且由于双方关系亲密,唇齿相依,曹魏不敢轻易集中力量进攻任何一方,而且两国间“驿使往来,冠盖相望”,民间的商业贸易交往也日渐频繁,这对于吴、蜀两国的经济发展自然是十分有利的。多亏了诸葛亮力挽狂澜,重新与东吴盟好,否则刘备彝陵惨败后,若孙权继续发兵穷追猛打,蜀国恐怕很快就要遭受灭顶之灾了。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夷陵之战最终以刘备大败而告终,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败走白帝城,最终也是在白帝城郁郁而终。话说刘备大败,孙吴为何不接着对蜀汉用兵,将其吞并呢?

其实仔细想想,孙权最终还是没有对蜀汉用兵,反而将夷陵之战的俘虏尽数归还,和蜀汉重修旧好,这之中离不了几个人的从中牵线搭桥,他们也是对于夷陵之战之后的局势看的最清楚的人。孙吴这边首推陆逊和诸葛瑾,蜀汉这边则是诸葛亮,诸葛亮自然不必多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就定下了自己的方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和汉中,以成鼎足之势,同时又有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方针.


东吴的陆逊和诸葛瑾也明白,虽然夷陵之战以东吴胜利而告终,但是此次战役对于东吴也是损耗不小,劳民伤财,而北方的曹魏依然占据着华夏最大的土地和人口,综合实力而言曹魏肯定是强于吴蜀的,如果盲目对蜀汉用兵,势必给曹魏以可乘之机,况且西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旦僵持不下,东吴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且众所周知,孙权用人方面强于其父兄,但是征战和开疆拓土方面则逊色的多,比如后来的逍遥津之战,大败于张辽,而且东吴水军在三国里面最强,但是陆战这块可能是最弱的,所以前后斟酌,还是放弃了对蜀汉用兵的想法,而且两者联合抗曹,对于彼此其实是有益无害,属于唇亡齿寒的关系


追光少年ing


这个原因很简单:

一、孙权也知道蜀吴同盟的重要性,唇亡齿寒呗!

吴、蜀同盟,是当年孙权、刘备、鲁肃、孔明共同订下的,大家都是明白人!

二、孙权虽袭占荆州、胜夷陵,东吴也伤痕累累。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东吴在吕蒙、陆逊主持下,表面看来风生水起,多占了荆州一块地,又在夷陵大败刘备,收缴甚多,但东吴也已成强弩之末。

三、曹魏已大兵南下,想趁势攻吴。

曹丕已率军南下,虎视眈眈,正准备坐收渔翁之利。

四、刘备虽死,孔明堪称干才,蜀汉实力虽大损,但仍不可小觑,况且蜀汉借地形之利,易守难攻!吴即便吞下蜀,自己也几乎打残。


苍茫大地顾炜斌


夷陵之战是三国期间一次重要转折点的战役,此战中,刘备军队精锐损失惨重,但是孙吴想一举吞并掉刘备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蜀汉所占据的四川等地,山川险要,只需要少量兵力据险而守,孙吴很难打进去。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占据绝对优势,又有现代化武器,飞机,大炮坦克之类的,都对四川无可奈何,更何况是那么早的冷兵器时代。当然,四川那块地资源实在有限,虽然很多占据四川的政权能够据天险割据一方,但也只能偏居一隅,想要打出来逐鹿中原,争霸天下也是非常困难的。再就是曹魏的牵制作用,当时曹丕已经磨刀霍霍,攻打孙吴了,孙权如果执意伐蜀,主力不在江东本土留守,四川不一定打下来,江东老巢恐怕就要丢了。


平安读史


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战役,重要到足以改变三国的大局和走势

章武222年刘备失荆州后,更是痛失关羽张飞,所以“负气而往”,举大旗,御驾亲征,率全国兵力,气势磅礴,东征孙吴,打算一举歼灭,失去理智的刘皇叔,面对东吴的和亲还荆州,一一拒绝,最终被凭借天时地利的东吴陆逊,用兵里

火烧连营七百,兵败白帝城,失去了最后一战的主动权,三国的战略布局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那么,孙吴大败蜀汉,为何不乘胜追击,一举拿下,而还要给其喘息机会?我分析有下面几点:

1,地理位置决定

,蜀汉在西川,西川之险远胜东吴长江,易守难攻,没有详细地图,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进西川,战蜀汉,几乎没有可能,很有可能被蜀军凭借天险优势战胜追击之师。

2,守城人员决定,夷陵之战虽然令蜀汉兵力几乎全军覆灭,战将损失殆尽,可还有军师诸葛亮,八阵图让陆逊已经闻风丧胆,五虎上将赵云,百万军中三进三出,一身铁胆。

3,孙吴的兵力限制孙吴依托长江天险,水军固居多,赤壁之战可以看出孙吴水军天下第一,陆军比不上蜀魏,而且,那时候孙吴是三国里势力最弱的,蜀汉虽是兵败山倒,但也不至于自己以身犯险,以自身劣势去打别人的优势,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4,三国局势决定,魏蜀吴三个国家互为提防,虽然有吴魏的联盟,可为了自身安全,孙吴还是不得不防北方的曹魏,互为犄角,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孙吴不顾后果去吞并蜀汉,曹军在后方兵临城下,可能蜀汉,孙吴就都没了。得不偿失。

所以就算夷陵之战孙吴以少胜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还是不能去乘胜追击,吞并蜀汉。


无花台


夷陵之战前,孙权知道荆州的问题刘备肯定不会罢休,所以孙权一方面对魏称臣一方面任陆逊为都督率朱然、潘璋等人抵御刘备。

夷陵之战时,曹丕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东吴与孙权盟誓并让孙权的儿子到朝中任职,孙权臣服曹丕本就不是真心,所以一边与魏虚与委蛇,没有让辛毗、桓阶入境,更没有让儿子去做人质,一边关注夷陵之战局。

拖到夷陵之战结束,东吴大胜,徐盛、潘璋、宋谦等人请求再次攻打刘备,陆逊、朱然等认为曹丕正在集结部队,表面说要帮助东吴讨伐刘备,但实际心怀不轨应马上决断并立即撤兵。此时曹丕回书对孙权说你这货一点诚意都没有,再不把儿子送过来我就揍你了。九月曹休、张辽、臧霸进军洞口;曹仁进军濡须;曹真、张郃、徐晃等包围南郡。孙权马上派吕范等督五军以水师抵御曹休等人,朱桓本就是濡须督就率军抵御曹仁,诸葛瑾、潘璋等人救援南郡。孙权也怕刘备在此时趁机反攻所以派遣使者求和,刘备夷陵之战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精神上也被打垮了再加上诸葛亮一直夸赞吴蜀联盟的好处所以就答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