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打不過吐蕃?

平頭哥大胃王558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唐朝一直都是一個強大的王朝。所謂的“盛唐”就是指唐朝的時候帝國疆域遼闊、四方來朝。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強盛的唐朝,卻在多次與吐蕃的戰爭當中落敗,甚至首都長安都兩次被吐蕃人佔領,彷彿吐蕃就是唐朝天生的剋星。

吐蕃與唐朝說起來還真是淵源甚深,兩個政權的成立時間都是在公元618年。同時誕生、同時崛起,早在唐太宗時期,吐蕃就組織過大軍侵擾大唐疆域,後來被李世民擊潰。潰敗的吐蕃只得暫時臣服於唐朝,並請求聯姻,之後便有了文成公主入藏,兩國也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和平穩定關係。

到了唐高宗時期,實力日漸強大的吐蕃又動起了東進佔領唐朝西部邊境的心思。高宗咸亨元年,吐蕃攻陷了唐朝西域十八州,唐朝被迫放棄了安西四鎮。大非川之戰後,唐軍被吐蕃軍隊突襲,更是傷亡殆盡。自此以後,西域的控制權就輪番在大唐跟吐蕃之間輾轉。

安史之亂的時候,吐蕃大軍更是佔領長安半月之久,後來雖然被郭子儀趕出長安,但是唐朝西部邊境卻大部分被吐蕃給吞併。

強大的唐朝東平高句麗、北驅突厥,卻啃不下西邊的吐蕃。這個中緣由,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其實唐朝之所以打不過吐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實在太“大”了,我們都知道唐朝幅員遼闊、國力強盛。但也恰恰是因為他太大了,導致四面樹敵,兵力過於分散。

唐初李世民時期,因為忙於跟高句麗、突厥的爭霸,而對吐蕃的入侵選擇了隱忍、忽視。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裡,吐蕃迅速崛起。後來文成公主入藏給吐蕃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讓吐蕃的國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所以到了唐高宗之後,吐蕃才足以與唐朝抗衡。

另外在吐蕃強大之後,唐朝因為地域遼闊,不可能將全國兵力都拉到西部跟吐蕃爭霸,反過來吐蕃四周就唐朝一個強敵,所以每一次唐朝與吐蕃對戰當中,吐蕃都可以傾全國之兵力對戰唐朝的西部兵力,相當於唐朝以“一省之力”對吐蕃“一國之力”,自然唐朝時敗多勝少。

如果說唐朝是因為“大”而敗,那麼吐蕃則是因為“高”而勝。青藏高原素來就有世界屋脊之稱,這樣的地理環境對於唐軍而言是艱難險阻,當時對於吐蕃大軍確實輕車熟路。面對這樣的地理條件,唐朝大軍無論是軍隊戰鬥力、還是後勤補給都處以絕對的弱勢。而吐蕃大軍則相反,從高海拔地區到黃土高原,雖然也會有不適應,但是卻沒有唐軍上青藏高原那麼大的不適應。再加上游牧民族的補給向來就是以戰養戰(到了關中平原哪裡不是補給地)。這種高原的天然因素成就了吐蕃的輝煌,也讓盛唐無計可施。


古今事


當我們回顧中國5000年的歷史,站在唐朝的立場上,我們可以看到唐朝跨越了南北之間廣闊而遙遠的領土,甚至在那個時候,繁榮而強大的唐朝也有得不到的土地。這片土地是吐蕃,但是如此強大的王朝無法佔領一個小部落。原因值得探究。


在唐朝早期,唐朝邊境上有一小塊領土,它的部落從小變大。為了自用,唐朝國王在吐蕃地區發動了一場掠奪戰爭。面對唐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吐蕃不準備在一段時間內輸掉這場戰鬥並不奇怪。為了保護領土,吐蕃領導人松坂乾布決定結交和談朋友,主動向唐朝宣佈官方立場,並要求和平,促進兩國友好交流。對此,大唐王朝不被允許,但是吐蕃的實力不容忽視,於是松贊干布率領部下襲擊大唐邊境,大唐王朝看到勇猛的吐蕃將士,與其交戰便猶豫再三,又想著不如將其收為己用。


經過思考,唐朝決定將自己的公主嫁給吐蕃。公主是著名的文成公主。她結婚後,兩國之間的戰爭平靜下來,松贊干布做出讓步,挽回了唐朝的面子,因此邊境居民享受了十多年的穩定生活。為了兩國和平共處,文成不是唯一一個做出貢獻的人,其次是金城公主。他們都為兩國的和平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成就至今仍受到後人的讚揚。公主在大唐時,致力於信封佛教,她的婚姻對宗教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如果吐蕃和大唐能夠一直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那將是一件好事,但不幸的是,美好的生活並不長。


經過十多年的和平共處和休養生息,日益強大的吐蕃部落越來越不重視大唐王朝。當時,大唐王朝已經發生內亂,吐蕃領導人利用和平與歷史的混亂,率領一支軍隊進攻唐朝,軍隊一路前往長安,其野心令人震驚,但並沒有嚇到唐朝統治者。面對極其不利的條件,大唐王朝與周邊國家聯手擊退了吐蕃政權。雖然吐蕃軍隊撤退了,但是西部地區現在被吐蕃佔領,大唐王朝失去了領土,因此反對吐蕃。 但是因為大唐王朝當時正遭受內亂,所以它本身也被摧毀了。原本這種情況對吐蕃極為有利,但當時吐蕃部落在印度排了很長的隊,使得吐蕃的國力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且似乎也無力與唐朝勢均力敵。同樣,巧合的是,唐朝的情況也是一樣的。
當吐蕃面臨瓦解的重要時刻時,曾經在民族運動中繁榮的大唐王朝也在衰落。因此,兩國之間,當時,你沒有違反我,我也沒有派兵,雙方之間的默契必須讓人們感興趣。


可以看出,唐朝沒有佔領吐蕃的原因是因為吐蕃領導人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了吐蕃和唐朝之間戰爭的利害關係。因此,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避免弱點,避免了戰爭,從而與唐朝的主要官員交朋友。儘管兩人在外交上失敗,並有入侵對方的意圖,因為大唐和吐蕃相距遙遠,但對方的遠征將耗費大量的國家力量。這樣浪費軍隊是無益的,雙方自然不會這樣做。當大唐想要制裁吐蕃時,它碰巧趕上了動亂,大唐無法處理自己的內部事務。吞併吐蕃怎麼樣?這樣,大唐王朝無意攻擊吐蕃,但重要的原因是吐蕃當時也處於內亂之中,所以沒有大唐王朝的干預,吐蕃本身就解體了。這也是唐朝後期不出兵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以說大唐和吐蕃之間的這種敵意是最好的。


99歷史



一、唐朝時期,青藏高原的氣候遠比後世溫暖溼潤,可以養活大量人口,並且支持起大量軍隊。根據《吐蕃王朝人口研究》以及藏文古書《五部遺教》的記載,唐朝時期,吐蕃的四如已經有軍士 四十六萬二千四百人,這還沒算上吐蕃的蘇毗十個東岱、通頰十一個東岱、象雄十東岱 能提供的軍隊,更沒包括白蘭羌、吐谷渾的人口與軍人。 唐高宗初期,吐蕃還沒有白蘭羌、党項、吐谷渾。 唐高宗中前期、中期,唐高宗忽視了對吐蕃的壓制,吐蕃趁機逐步吞併、整合了白蘭羌、吐谷渾,吐蕃的人口與軍人就更多了。

而漢人古代史料記載的唐朝時期的吐蕃曾經出動40萬軍隊作戰。 可見,藏人古書《五部遺教》、漢人古代史料 雙方史料都證明了唐朝時期的吐蕃有大量軍隊。

二、唐高宗中期開始,吐蕃基本統一青藏高原,更有利於吐蕃利用高原反應削弱上高原作戰的唐軍。隋末吐蕃已經統一了西藏。之後,唐太宗遏制了吐蕃。再之後,唐高宗中前期,吐蕃趁唐高宗忙於中亞、東北的戰爭時,吞併整合了白蘭羌、吐谷渾,佔了青海省的大部分,吐蕃擁有了基本統一的青藏高原,這一方面使吐蕃有了廣大的戰略空間,另一方面使青藏高原以外的軍隊很難有地方與時間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與地理,更有利於吐蕃利用高原反應削弱唐軍。而在之前與之後,青藏高原上的部族都嚴重分裂、內訌、衰弱,各自缺乏戰略空間,容易被高原以外的軍隊逐個擊破。

三、吐蕃變強並不是文成公主和親導致的。根據古代漢人史料以及吐蕃《大事紀年》、吐蕃碑文等吐蕃原始史料的記載,文成公主去吐蕃時,沒有帶去工匠技術。李世民與唐朝的民族政策沒有導致周邊民族變強。 而且,李世民是禁止向外國傳播工匠技術的。唐朝時期,唐朝法律禁止向外國傳播工匠技術。唐朝允許外國的工匠技術傳入中國,但是禁止中國的工匠技術傳到外國。

唐朝沒有失去技術優勢。即使在唐朝後期,跟唐朝相比,吐蕃仍然“器不犀利,甲不精完,材不趨敏”。


學友講歷史


首先,氣候問題

今天的青藏高原條件艱苦,人口稀少,解放初的西藏,人口只有大約100萬左右。

而在古代,可能自然條件並非如此。相傳,吐蕃的第一任贊普聶赤贊普神勇非凡,一箭射死猛虎,被當地人擁戴為首領的。雍布拉康、欽瓦達則一帶,古代傳說長滿了紅柳。而在今天瓊結、乃東一帶的雅礱河谷,沒有樹林、也沒有老虎,幾百裡的山上光禿禿,溝壑縱橫,只有灌木叢,山下的樹木都是最近栽種的。瓊結藏王墓的那些土堆,默默地訴說著當年吐蕃王朝的輝煌,雍布拉康、欽瓦達則這些當年吐蕃王朝早年的城堡和宮殿現在都已經成了佛寺。

今天的阿里地區,人口稀少,3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萬, 解放初人口更少,解放軍進藏,阿里一路只有一個騎兵連138人,從新疆于田出發,守住了那大片國土。可是在當時,阿里地區的象雄古國一度國勢強盛,號稱勝兵十萬。象雄國的都城在當惹雍錯附近,海拔將近4800米,遺址尚存,在納木錯附近據說也有。今天的當惹雍錯附近一片荒涼,很難想象當年這裡曾經有過一個強大的王朝。古格王朝也是,今天的札達縣,人口只有1萬,解放初人口最多幾千。

唐朝的時候,吐蕃王朝還屢次出兵西域,武則天時期和唐朝爭奪安西四鎮,也就是今天的塔里木盆地。不論是從阿里翻越喀喇崑崙山脈還是從青海翻越阿爾金山脈去新疆,今天都是道路艱險。吐蕃曾經和唐朝議和的條件是唐朝割讓安西四鎮和西突厥十姓部落的地盤。拉薩的朝廷會對位於今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地盤(西突厥十姓部落)虎視眈眈,以今天的情況實在難以理解,除了氣候原因,可能後來喀喇崑崙山脈、帕米爾高原一帶還發生過劇烈的地震,道路被徹底毀壞,而中亞一帶古代史料極其匱乏。吐蕃王朝滅亡後過了八百多年,準噶爾人從伊犁遠征拉薩,一路上歷經千辛萬苦,死亡近半,才來到了納木錯邊。

唐朝時期,青藏高原的人口可能比解放初要多很多,而且,從拉薩到中亞的交通也不是現在那麼道路艱險。

其次,吐蕃王朝的自身能力

任何初生的王朝都會有著強大的活力,吐蕃也是,不過吐蕃王朝的活力持續時間之久,在古典王朝中是罕見的,從松贊干布,到朗達瑪被殺後內亂瓦解,吐蕃的強盛時期持續了200年。

在這兩百年中,吐蕃王朝東面和唐朝勝多敗少。滅亡東西突厥和高句麗的唐朝如日中天,可是在吐蕃那裡,大非川、素羅汗山接連慘敗,除了唐玄宗時代一度扭轉戰局,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吐蕃再度反攻,攻陷了河西、隴右、安西、北庭大片地區,一度攻入長安城。到了唐穆宗時期,唐朝和吐蕃議和,承認了吐蕃佔領的大片唐土,直到唐宣宗時期乘著吐蕃內亂才收復。

新、舊《唐書》中,李泌勸說唐德宗結好回鶻、南詔、天竺、大食,以困吐蕃,看上去是一個妙計。但是實際上,吐蕃對於河西隴右的唐土佔領非常穩固。吐蕃除了在東線對唐朝取得優勢以外,在北線,打退了回鶻對河西、北庭的進攻,還一度大破回鶻,深入漠北,前進到離回鶻牙帳只有三天的路程。在西線,吐蕃還控制了拔汗那(今天的費爾干納),在南線,尼泊爾等地都向拉薩稱臣納貢。四面出擊,不落下風。

除了武功以外,其實吐蕃王朝的文治是經常被忽視的。吐蕃王朝的歷史由於流傳相對較少,而且受佛教影響太大,很多事件已經難以還原當時的原貌。

吐蕃王朝起源於藏南的雅礱河谷,其實是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很早就在拉薩、山南一帶開始種植青稞、興修水利。以藏南河谷農耕經濟為主的拉薩朝廷,卻能夠在兩百年的時間裡,對體量相當、遊牧經濟的吐谷渾和象雄、半農半牧的康巴一帶、後來還有河西隴右的漢地、天山北路的突厥部落,有效地發號施令,實施長期穩定的統治,從那裡徵兵征馬徵糧四出征伐,對比一下唐朝對於投降的東突厥部落管理之混亂失敗。拉薩朝廷派遣當地的官員能夠擁有足夠的大的權力,而且對於那些地方大員有足夠的控制,不會發生唐朝安史之亂那樣的大規模叛亂,拉薩朝廷能夠把論欽陵這種飛揚跋扈的地方大員輕易做掉。吐蕃王朝的政治智慧實在是非常高明的。唐朝和吐蕃,儼然是東西朝的態勢。

即使吐蕃王朝後來瓦解崩潰,再也沒有統一,但是吐蕃的功業並沒有消亡。松贊干布被藏傳佛教各大流派作為法王供奉,即使今天的衛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難以交流,但是吐蕃王朝仍然使雪域高原原先不相往來的各個部落的人們都自認藏族。

可能是由於氣候和生態壞境的變遷,那裡再也難以維持一個強大的政權,不然吐蕃王朝可能在一陣戰亂後也能夠像中原十六國大亂以後一樣涅槃重生吧。


去過往嗎


首先是地域關係,青藏高原的海拔問題,直到現在,大多數人去西藏都還有高原反應,而且地利山脈因數,交通極端艱難,敵高我低,雙方不比中原可以縱橫捭闔,就靠幾個關口來往,扼守住就卡住了口子,吐蕃在地利上佔據主動優勢。

唐朝是漢文明強盛的時代,吐蕃也是高原民族最強大的時期,松贊干布建立了一箇中央集中制政權,統一了高原,唐朝人傑鼎沸吐蕃也是幾代政治人才軍事天才迭出,一時瑜亮不分彼此,在天時人和上,吐蕃也不輸。

唐朝的主要敵人不是吐蕃,草原上,西域,北疆都需要壓制,對吐蕃不能集中國家實力搞,而且高原貧瘠,交通不便,天寒地凍的也沒啥東西,在物質和地理條件上都沒啥用處,搞也是白搞,搞不好還要被搞,就以守為主,儘量通過政治努力去處理吐蕃關係。安史之亂時還找人家當了幾回僱傭兵。

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優勢,也沒有好的利益驅使,所以唐朝和吐蕃一直都是些邊境問題,和大家圈地衝突問題,拖拖拉拉的到後來唐朝弱了,吐蕃也瓦解成了鬆散的部落聯盟,基本上以後老死不相往來


是我非我


首先,從距離上來看,吐蕃離唐朝較遠,哪怕是現代長距離的奔襲,對於進攻方來說都會給財政造成巨大壓力。何況在我國古代,人員物資的運輸,後勤保障在古代戰爭中幾乎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絕大多數戰爭都是通過多次局部的戰役的勝負走向取得主動再通過戰略決戰決定最終勝負。往往曠日持久,且耗費物資較大。因此古代一般沒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話統治者是不會輕易發動戰爭的。

其次,從地形上來看。低海拔地區進攻高海拔地區時,作戰部隊短時間難以克服高海拔地區的高原反應。同時,從下往上攻擊會導致較為慘烈的傷亡。綜合來看,進攻方發動大兵團作戰的代價比較大,那麼在決策時就不得不再三考慮。

最後,從政治上來看。想要向高海拔地區發動進攻,那麼必須要動員全國的力量和相當一部分部隊才可能達到預期目標。結合地形和海拔總體進攻難度大,勝了雖然難以長期佔領,但是能夠除去一個不定時炸彈也是好事,不過代價比較大。但如果敗了,那麼會大大損耗國力和統治者的權威,激化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這背後的政治風險也是統治者不得不考慮的。

總的來說,個人認為唐朝採用的聯合吐谷渾共同進攻吐蕃的方針是最划算的。所需兵力不太多,物資消耗不太大,有了熟悉高原作戰的盟友,傷亡也能減少不少,而且多個盟友也能降低政治風險。


蘿蔔雷特


克羅奇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僅供參考。亞里士多德說過:詩比歷史,更真實。“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唐代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唐代疆域和清末西方那套疆域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西藏和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接壤,北部還有突厥等勢力,加上地勢高,唐朝藩鎮割據一直都存在。又要對外多線作戰,又要提防國內叛亂,東部高句麗,契丹等。

東抄西拼,尋章摘句,吹契丹的,吹吐蕃的,吹南詔的,看看這些政權留下了什麼遺產?制度,詩歌,藥典,法典,茶經,雕塑,彩繪,著作,樂器,床椅?

大理古城是明代建築,麗江古城是元初建築,布達拉宮是清朝順治年間建的。


悟空水軍


再鋒利的刀劍也有生鏽之日,

再輝煌的光華也有暗淡之時。

繁榮昌盛終不長久,

秋盡冬來興衰更替。

樹高千丈,轟塌之時猢猻各散。

草低幾尺,花發當時蜂蝶自來。

人無百好總有壞處,

國不萬勝必存敗所。


鍾禪


中華文明的幾千年,歷史的車輪始終是得民心者擁天下。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讓剛剛統一的大隋朝各地接杆而起,在曇花一現中土崩瓦解,給盛唐帝國帶來了空前的繁榮。

中華民族自古以和為貴,以誠待人。從不恃強凌弱,最充分的證據就是絲綢之路的天下共贏,鄭和下西洋的友好訪問與通商交流!現代正實施的“一帶一路”經濟全球化造福全人類,與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合作共贏。

古代吐番,從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和親是血緣的融合,是智慧的結晶,各民族的融合與統一創造了條件,在當時統治者心中早己是一家人,磕磕碰碰的事在所難免,不存在征服與戰爭!只存在共享盛世和平!


塵封的鄉愁


英國在其悠久的歷史裡,曾被丹麥這樣的一個小國打敗。

俄羅斯在沙皇統治最鼎盛的時期,竟被一個小國打敗,之後到現在都不敢輕視小國的可怕。

法國是歐洲領土面積最大的第三大國,但在他的幾百年歷史中,卻屢次輸給小小的島國英國,最終徹底失去其在世界的霸主地位。

美國在華盛頓總統死後,對外進行的第一次軍事擴張,竟然輸給了加拿大的民兵,甚至讓加拿大民兵一直打到美國首都,之後兩百年不敢對加拿大動武。

德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打敗了法國並推翻了拿破崙三世,但最後卻被意大利打的節節敗退。

所以說唐朝打不過吐蕃,並非是唐朝沒有吐蕃強大,看看世界上的這些強國,不都是被他們還要弱小的國家打敗了嘛!強大不代表無敵,唐朝與吐蕃相爭兩百年,最後吐蕃在唐朝之前先土崩瓦解,美國與加拿大合作了兩百年,可誰又知道美國為何如此優待加拿大呢,因此我們不能以“失敗”和“無敵”來評價一個國家的強弱。

我們更加不能被外國曆史學者的錯誤言論給誤導,要知道外國一直想毀掉中國的歷史,俗話說:“要想毀掉一個國家,必先毀掉這個國家的歷史”,所以說我們要尊重歷史,而不是依據歷史來否定自己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